本文刊載在2018-07-18《溫州日報》文化周刊版《平陽發現明代進士書法》(因字數太多有刪減)
明代進士呂洪和陳宣的兩幅書法題刻
文:光明人家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十多萬名進士,一介書生,要考取進士是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會試直至殿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在這些古代進士中,他們的書法造詣也是很深厚的。在明清兩代科舉,甚至到了「以書取士」的地步,可見「書法」在科舉當中有多重的分量!
明代是科舉制度相當完善的時期,有明一代276年(1368-1644),是繼南宋之後,老平陽在科甲成就方面又出現了人才輩出的小高潮。據歷代的《平陽縣誌》及現有各種文獻中記載,明代平陽共有文武科進士30多人(個別籍貫尚有爭議),他們中間有位居朝廷二三品的高官,也有任職地方的知府、知縣等職。筆者查據史料發現,明代的平陽進士基本上都是書法家居多,這些進士書法藝術創作,往往跟進士的人品聯繫到一起。人品與書品交相輝映,成為「人品高,書品也不得不高」的典範代表。
可惜的是,明代平陽進士很少有書法作品傳世。近日,筆者在全國各地浩如煙海的文史資料中發現平陽明代進士的兩幅書法題刻,彌足珍貴:一是呂洪的《三洲巖摩崖題詠》,二是陳宣的《李省齋<望嵩嶽>詩碑跋》。現試作解讀,敘述如下。
呂洪:《三洲巖摩崖題詠》
呂洪,(1417--1485)字大正,號晉齋。明代政治人物,平陽城西白石裡(今昆陽鎮雅山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進士。歷任明朝廷廣東道監察御史,雲南、廣東按察副使,廣東按察使。查處科場案件,一憑至公。安撫少數民族,詰奸清訟。平反冤案,嚴懲貪官。關心故鄉文獻,印行《霽山先生文集》,並捐俸刻印陳高子上存稿。著有《晉齋集》《鳳山詩》,已佚。
呂洪除了是位鐵面御史,明廷正三品高官,而且他還是位書法家,這絕少為人知,據趙祿祥主編《中國美術家大辭典》載,「呂洪,明代書法家,浙江平陽人,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進士。工書。」但是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沒有找到其書法傳世作品。筆者在曹騰騑,黃道欽主編《廣東摩崖石刻》與《肇慶文物志》二書中發現呂洪的書法真跡。
題三洲巖詩
巖扁三洲獨擅名,上方峻峭內虛明。
簷楹不假工師斲,壁壘多緣造化成。
雲母屏前凝玉乳,猗玕洞裡扣銀鉦。
只宜邀我長春子,跨鶴頻來酌巨觥。
--大明成化癸已臘日廣東按察使永嘉呂洪題
三洲巖又名仙翁島,位於德慶縣九市鎮三洲村。有蓬萊第三洲的美譽,以其鬼斧神工般的奇麗景觀聞名於世。三洲巖為一座高約45米的石灰巖山體,山巖洞穴開闊。洞內至今還保留有上至宋熙寧元年(1068)下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題刻91刻。在這9l刻題刻中,有詩、詞、記、題字等多種形式,內容多為讚美三洲巖自然景色的詩詞,也有記錄歷史事件的題記。
呂洪於成化五年(1469)任廣東按察副使,三年後,成化八年(1472)升任廣東按察使(正三品),成化癸已是為成化九年(1473),呂洪在廣東按察使任上他「振蕭憲綱,祛除蠢害,捉拿髒汙」,大力掃蕩廣東一省地方上的黑惡勢力,政績卓著。歷代平陽縣誌載有其「歷中外風裁凜烈,賜上方劍便宜行事」的高度歷史評價。此詩為呂洪親筆所提,臘日即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摩崖題刻高0.45米,寬0.5米。此詩為七律,加題款共計74字,書法楷體,筆峰雄健峻俏,整潔有力,字跡清晰,歷經545年歲月磨礪,至今任然保存完好,是目前呂洪書法唯一存世作品,極為難得。
陳宣:李省齋《望嵩嶽》詩碑跋
陳宣(1438-1509),字文德,號潛齋,平陽柘園(今屬蒼南錢庫鎮)人,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弘治元年(1488)中升為虞部員外郎。不久,改為刑部陝西司郎中。後因事滴放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知州。弘治九年(1496)調任河南知府。弘治十五年(1502)升任雲南布政司左參政。弘治十七年(1504)乞休回裡,住縣城坡南,自號「四南居士」。其為官清正,是為明中葉的一員能吏。
陳宣和同時代平陽進士的王朝佐、杜整、童器等志同道合。民國《平陽縣誌》的《人物誌》中,把幾人合編在一起,傳末還給他們一個簡要的評論:「諸公居同裡,生同時,氣節、文章若合符契,立身行政本末粹然。敬庵(杜整)赴官道卒(到福建任布政司使時,病逝於杭州),而潛齋(陳宣)諸公(包括王朝佐等)以不合於時,先後引退,清操介節,固超出流俗哉!」 陳宣還是個書法家,據《中國美術家大辭典》載:「陳宣,明代書法家。浙江平陽人,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善詞翰,工於書法,楷法精妙」。陳宣傳世書法極少,筆者在呂宏軍所著《世界文化遺產中嶽廟》一書中發現其一幅書法作品真跡。
李省齋《望嵩嶽》詩碑跋
詩不問乎世教,穩工無益也。侍御沁水李先生省齋巡歷過登封,覩中嶽而有作,深得太祖高皇帝一正之大義萬古人心之所快者。宣遂銘石以傳。時弘治戊子冬十一月廿有二日河南知府東嘉陳宣敬跋。
《望嵩嶽》詩碑, 碑刻立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侍御沁水人李省齋撰詩,河南府知府東嘉陳宣題跋並書丹。碑高0.87米,寬0.46米。碑文為行書,17行,滿行9字,詩字徑4釐水其碑文前為李省齋題的「望嵩嶽」,為大字;後為陳宣的跋,為小字,書法工整。《望嵩嶽》詩如下:
方嶽孤高接紫宸,有虞巡狩肇明禋。興雲興雨威靈赫,生甫生申氣化純。後世加封名反紊,聖朝經正禮維新。半生徒抱躋攀願,王事匆匆未得申。
李瀚(1453一1533)明山西沁水人,字叔淵,號省齋,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樂亭知縣,有惠政,遷監察御史。歷仕湖廣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順天府尹、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入為左副都御史理院事、吏部右、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歷官四十餘年,政績卓著、執法嚴厲,不徇私情,不屈權貴。是陳宣同榜進士,至交好友。
陳宣此詩碑跋書法為小楷,字體端正勁力,一股昂揚之氣;秀潤挺拔,極富高貴之神。足以表現其個人人品素養與深厚的書法功底。這是目前發現的陳宣書法的唯一存世作品,極為難得,也是明代平陽進士書法中的上佳之作。
後 話
明代兩位平陽進士書法摩崖、碑刻作品的發現,也為平陽(蒼南)明代書法留下了傳世之作,非常難得。當然,隨著網絡的普及,我們期待今後將會有更多書法作品發現。書法是中國國粹,書品即人品,古代很多有平陽籍讀書人在書法上都有出色的修為,歷代進士、書法名家非常之多,但是,今天我們能記住、查找到的,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卻寥寥無幾。像呂洪、陳宣這樣「人品俱佳」、「清名留青史」進士名人,能夠留下其詩文、書法均佳的書法精品,更顯彌足珍貴.
註:本文承師友蔡聽濤兄指點雅正,特表感謝!!!
--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家大辭典》 北京出版社 2007
2、《廣東摩崖石刻》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3、《肇慶文物志》廣東省新聞出版局 1996
4、《世界文化遺產中嶽廟》呂宏軍著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