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平陽進士呂洪和陳宣的書法題刻

2021-02-18 光明人家

本文刊載在2018-07-18《溫州日報》文化周刊版《平陽發現明代進士書法》(因字數太多有刪減)

明代進士呂洪和陳宣的兩幅書法題刻

文:光明人家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十多萬名進士,一介書生,要考取進士是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會試直至殿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在這些古代進士中,他們的書法造詣也是很深厚的。在明清兩代科舉,甚至到了「以書取士」的地步,可見「書法」在科舉當中有多重的分量!  

       明代是科舉制度相當完善的時期,有明一代276年(1368-1644),是繼南宋之後,老平陽在科甲成就方面又出現了人才輩出的小高潮。據歷代的《平陽縣誌》及現有各種文獻中記載,明代平陽共有文武科進士30多人(個別籍貫尚有爭議),他們中間有位居朝廷二三品的高官,也有任職地方的知府、知縣等職。筆者查據史料發現,明代的平陽進士基本上都是書法家居多,這些進士書法藝術創作,往往跟進士的人品聯繫到一起。人品與書品交相輝映,成為「人品高,書品也不得不高」的典範代表。   

       可惜的是,明代平陽進士很少有書法作品傳世。近日,筆者在全國各地浩如煙海的文史資料中發現平陽明代進士的兩幅書法題刻,彌足珍貴:一是呂洪的《三洲巖摩崖題詠》,二是陳宣的《李省齋<望嵩嶽>詩碑跋》。現試作解讀,敘述如下。 


呂洪:《三洲巖摩崖題詠》

       呂洪,(1417--1485)字大正,號晉齋。明代政治人物,平陽城西白石裡(今昆陽鎮雅山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進士。歷任明朝廷廣東道監察御史,雲南、廣東按察副使,廣東按察使。查處科場案件,一憑至公。安撫少數民族,詰奸清訟。平反冤案,嚴懲貪官。關心故鄉文獻,印行《霽山先生文集》,並捐俸刻印陳高子上存稿。著有《晉齋集》《鳳山詩》,已佚。

       呂洪除了是位鐵面御史,明廷正三品高官,而且他還是位書法家,這絕少為人知,據趙祿祥主編《中國美術家大辭典》載,「呂洪,明代書法家,浙江平陽人,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進士。工書。」但是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沒有找到其書法傳世作品。筆者在曹騰騑,黃道欽主編《廣東摩崖石刻》與《肇慶文物志》二書中發現呂洪的書法真跡。 

題三洲巖詩

巖扁三洲獨擅名,上方峻峭內虛明。

簷楹不假工師斲,壁壘多緣造化成。

雲母屏前凝玉乳,猗玕洞裡扣銀鉦。

只宜邀我長春子,跨鶴頻來酌巨觥。

--大明成化癸已臘日廣東按察使永嘉呂洪題

        三洲巖又名仙翁島,位於德慶縣九市鎮三洲村。有蓬萊第三洲的美譽,以其鬼斧神工般的奇麗景觀聞名於世。三洲巖為一座高約45米的石灰巖山體,山巖洞穴開闊。洞內至今還保留有上至宋熙寧元年(1068)下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題刻91刻。在這9l刻題刻中,有詩、詞、記、題字等多種形式,內容多為讚美三洲巖自然景色的詩詞,也有記錄歷史事件的題記。

        呂洪於成化五年(1469)任廣東按察副使,三年後,成化八年(1472)升任廣東按察使(正三品),成化癸已是為成化九年(1473),呂洪在廣東按察使任上他「振蕭憲綱,祛除蠢害,捉拿髒汙」,大力掃蕩廣東一省地方上的黑惡勢力,政績卓著。歷代平陽縣誌載有其「歷中外風裁凜烈,賜上方劍便宜行事」的高度歷史評價。此詩為呂洪親筆所提,臘日即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摩崖題刻高0.45米,寬0.5米。此詩為七律,加題款共計74字,書法楷體,筆峰雄健峻俏,整潔有力,字跡清晰,歷經545年歲月磨礪,至今任然保存完好,是目前呂洪書法唯一存世作品,極為難得。 

陳宣:李省齋《望嵩嶽》詩碑跋

        陳宣(1438-1509),字文德,號潛齋,平陽柘園(今屬蒼南錢庫鎮)人,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弘治元年(1488)中升為虞部員外郎。不久,改為刑部陝西司郎中。後因事滴放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知州。弘治九年(1496)調任河南知府。弘治十五年(1502)升任雲南布政司左參政。弘治十七年(1504)乞休回裡,住縣城坡南,自號「四南居士」。其為官清正,是為明中葉的一員能吏。

       陳宣和同時代平陽進士的王朝佐、杜整、童器等志同道合。民國《平陽縣誌》的《人物誌》中,把幾人合編在一起,傳末還給他們一個簡要的評論:「諸公居同裡,生同時,氣節、文章若合符契,立身行政本末粹然。敬庵(杜整)赴官道卒(到福建任布政司使時,病逝於杭州),而潛齋(陳宣)諸公(包括王朝佐等)以不合於時,先後引退,清操介節,固超出流俗哉!」 陳宣還是個書法家,據《中國美術家大辭典》載:「陳宣,明代書法家。浙江平陽人,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善詞翰,工於書法,楷法精妙」。陳宣傳世書法極少,筆者在呂宏軍所著《世界文化遺產中嶽廟》一書中發現其一幅書法作品真跡。

       李省齋《望嵩嶽》詩碑跋

       詩不問乎世教,穩工無益也。侍御沁水李先生省齋巡歷過登封,覩中嶽而有作,深得太祖高皇帝一正之大義萬古人心之所快者。宣遂銘石以傳。時弘治戊子冬十一月廿有二日河南知府東嘉陳宣敬跋。

      《望嵩嶽》詩碑, 碑刻立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侍御沁水人李省齋撰詩,河南府知府東嘉陳宣題跋並書丹。碑高0.87米,寬0.46米。碑文為行書,17行,滿行9字,詩字徑4釐水其碑文前為李省齋題的「望嵩嶽」,為大字;後為陳宣的跋,為小字,書法工整。《望嵩嶽》詩如下:

       方嶽孤高接紫宸,有虞巡狩肇明禋。興雲興雨威靈赫,生甫生申氣化純。後世加封名反紊,聖朝經正禮維新。半生徒抱躋攀願,王事匆匆未得申。

       李瀚(1453一1533)明山西沁水人,字叔淵,號省齋,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樂亭知縣,有惠政,遷監察御史。歷仕湖廣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順天府尹、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入為左副都御史理院事、吏部右、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歷官四十餘年,政績卓著、執法嚴厲,不徇私情,不屈權貴。是陳宣同榜進士,至交好友。

        陳宣此詩碑跋書法為小楷,字體端正勁力,一股昂揚之氣;秀潤挺拔,極富高貴之神。足以表現其個人人品素養與深厚的書法功底。這是目前發現的陳宣書法的唯一存世作品,極為難得,也是明代平陽進士書法中的上佳之作。


後     話

       明代兩位平陽進士書法摩崖、碑刻作品的發現,也為平陽(蒼南)明代書法留下了傳世之作,非常難得。當然,隨著網絡的普及,我們期待今後將會有更多書法作品發現。書法是中國國粹,書品即人品,古代很多有平陽籍讀書人在書法上都有出色的修為,歷代進士、書法名家非常之多,但是,今天我們能記住、查找到的,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卻寥寥無幾。像呂洪、陳宣這樣「人品俱佳」、「清名留青史」進士名人,能夠留下其詩文、書法均佳的書法精品,更顯彌足珍貴.

註:本文承師友蔡聽濤兄指點雅正,特表感謝!!!

--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家大辭典》 北京出版社 2007

2、《廣東摩崖石刻》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3、《肇慶文物志》廣東省新聞出版局 1996

4、《世界文化遺產中嶽廟》呂宏軍著   2014

---

相關焦點

  • 進士題名碑與明代溫籍書法家吳昴
    《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局部)  溫州網訊 在明代溫州,有一批在書法上有造詣、人數甚多的文人與書法家群體,這既有今人熟知的內閣首輔黃淮、張璁,還有擔任明廷中書舍人的姜立綱、任道遜、胡宗蘊、黃養正、黃採、黃璨、柳楷等人,其實,還有一位不為人熟知的溫州平陽籍明代書法家
  • 祝允明:他是明代書法第一人,兒子都考中進士了他還在參加會試
    祝允明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的說法流傳。祝允明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中的精品之作。
  • 冬日賞第一山題刻
    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再次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更名為「第一山題刻」。2013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第一山題刻有摩崖88塊和碑碣78塊。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巖、瑞巖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見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倫堂。
  • 明代永樂二年甲申科會試,海康縣有四人同登甲榜進士,他們是誰?
    明代永樂皇帝(網易圖)明代永樂二年海康四進士(原創)李龍明萬曆《雷州府志·這句話介紹了明代洪武、永樂年間,雷州府三縣鄉試、會試的基本情況。當時,考上舉人的,每科達十人、九人,少的也有五、六人。有一年,一科甲榜考中進士的有四人之多。可見明代初年雷州地區科舉人才的培養是相當重視和興盛的。那麼,這裡說的一科甲榜考中進士的是哪科?那四名進士又是誰呢?他們的生平事跡如何?
  • 湖廣進士縣:明代麻城有文進士104人、武進士22人,真是爛若星河
    相關書籍明代開科取士,在其276年歷史中。湖北大地上共誕生了1009個進士。其中前三甲:黃州府 286人,武昌府200人,荊州府174人。其中湖北明代進士前五名:麻城114人、黃岡70人、江夏67人、江陵64人、石首48人。
  • 明代馬龍進士阮元聲生平略考
    阮元聲,男,漢族,明末馬龍州(今曲靖市馬龍區)人,進士,官至吏部稽勳司員外郎,主考陝西鄉試而病逝。探尋阮元聲的生平,需要查閱有關志書等相關資料。儘管雍正版《馬龍州志》記載了阮元聲的簡要生平、業績和大量作品,我們對其還是知之不多。
  • 白鶴梁題刻:傳承水利文化精神
    白鶴梁題刻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白鶴梁題刻始於唐廣德二年(764年)以前,現存題刻165段,1萬餘字。它匯集了歷代數百位文人的墨寶,反映了當地人文生活,在水文科學、歷史文化、書法藝術等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之稱。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在顯赫的牌樓之外,據章家後人統計,從明正統四年(1439)章綸中進士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章朝鳳中進士的105年時間裡,章綸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三名進士、三名舉人、七名貢生、三名監生,還有二十多名廩膳生和庠生。出仕為官的有十二人,其中有侍郎、布政使等高級官吏。這也反映了南閤章氏科舉蟬聯、簪纓相續,是這一時期浙東南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家族。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可見考上進士有多難,但是有趣的是,在古代,經常出現一家人裡面很多進士,甚至父子三人都是進士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以明代江西為例,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 明代文壇前七子都是誰
    明代文壇前七子都是誰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他們都是誰呢?
  • 揭陽埔尾黃氏家廟居然是明代大書法家題贈,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
    空港區地都鎮埔尾社區位於桑浦山西南部將軍峰山下,村內水網交錯,山水相依,歷代人才輩出,是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帶你一同探訪埔尾的人文史跡和鄉風文明。埔尾社區主體民居聚落位於國道206線西南側。到了明代中後期,黃氏族人人口大為增長,更有族人黃鵬考中進士,一時聲名顯赫,為了弘揚先祖美德,激勵後代子孫奮發向上,族人合力營建家廟,相傳廟匾「黃氏家廟」四字為明代大書法家、潮汕先賢吳殿邦手書。埔尾社區居民 黃頌興:我們有出黃鵬這位進士就可以建家廟,應該是吳殿邦的手跡。
  • 明代首奸嚴嵩書法欣賞:剛勁凝重筆勢強健
    著名史學家曹國慶認為嚴嵩在書法上成名,是他初入翰林院的時候。明代的翰林院網羅了天下的科舉人才,相當於中央的智囊團和書記處。嚴嵩的經義文章每每列為首選,他的詩詞唱酬之作也常在宴集中力拔頭籌,於是,人們在欣賞他的文章的同時,又領略了他的書法技藝,觀其文便可獲雙重享受。此後,由翰林院而及其他任上,由京師而及地方,士林中便多有以得其墨寶為榮者。
  • 書法好不是天生,董其昌18歲練書法,影響書壇300年!
    在書壇上很多人都是自幼學習書法,年齡稍長一些書法已經具有很深的功底。但是明代有一位書法家十八歲的時候才剛開始學習書法,卻可以成為書法的典範人物,尤其是康熙和乾隆對他的書法讚不絕口,那麼他的書法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呢?
  •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後來,明代《永樂大典》中的「潮州府總圖」也用「白侯」這一地名。 明嘉靖五年(1526年)設置大埔縣時,白侯被稱為白堠。 明代白堠地區下轄三社,包括白堠社、溪南社、溪北社。其中「溪南」,就是侯南村的舊稱。
  • 雄奇瑰麗 浪漫灑脫——明代書法藝術賞析
    明代書法在藝術的形式感和個性化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體現了時代性和個性的統一,並產生了一大批集大成者,尤其從明中期開始,直至明末,一股有著巨大生命力的浪漫主義書風如狂飆突進,綿延不絕。吳門書派的書法既非唐宋面目,又與「臺閣體」有別,使明代中期書壇呈現出一片別樣的風景。
  • 明代御史被譽為「代天子巡狩」,為何皆是七品小官、新科進士?
    明代御史被譽為「代天子巡狩」,為何皆是七品小官、新科進士?文/三五七言話古今御史一職在明代之前早已有之。可最初的御史其只能與明代卻大相逕庭,而「御史」二字更是深深透露出他原本職能所在。所謂「御」就是指皇帝御用之人,也就是皇帝身邊人。而「史」即史官之意,所以早先的御史工作,只是陪伴於君王左右,記錄君王起居飲食,以及終日發生的一切事務。御史在商周兩朝皆作為史官之用,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發生改變。
  • 明代書法家| 王寵《臨東方朔像讚》書法賞析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王寵生活於弘治至嘉靖年間,這時正是吳門地區書法創作鼎盛時期。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後輩,卻與他們並稱為吳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
  • 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龍文鄉賢|書法大家——李宓
    書法大家———李宓明萬曆間,漳州民間誕生了一位後來名震京師,並為當時書壇領袖人物董其昌十分讚嘆的書法家,他就是書寫《嘉濟廟碑》的作者李宓。一、布衣李宓的生平李宓的生平,以清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最為詳要,該志卷48《紀遺上》云:李宓,字羲民,龍溪人,家在萬松關下(今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西坑村)。「工諸體書,琳宮碑額,揮灑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