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小廟借燈苦讀書 走出明代大學士張瑞圖

2020-12-19 東南網泉州頻道

晉江小廟借燈苦讀書 走出明代大學士張瑞圖

qz.fjsen.com 2013-01-07 12:53   來源:

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白毫庵

本報訊 (記者黃祖祥 通訊員陳文經 文/圖)在晉江市區一條不起眼的窄巷裡,有著一座規模不大氣勢卻很磅礴的小廟——白毫庵,這裡是明代大學士張瑞圖年輕家貧時藉以讀書的場所,也是他晚年因罪削職為民後潛讀詩書之處。如今,每年都有許多人慕名前來參觀。

張瑞圖(1570年—1641年),字長公,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等,晉江青陽霞行人,官至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內閣次輔,工詩文、擅書畫,是晚明時期最具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藝術影響遠播東南亞各地,在海內外藝術領域有著崇高地位。

據晉江張瑞圖研究會工作人員介紹,張瑞圖自小家貧,長大後他一面執教謀生,一面應舉考試,連夜讀的燈火都供不起,夜晚就到附近的鄉村小廟白毫庵裡,借著佛像前的長明燈苦讀。

在37歲那年,張瑞圖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此後一路官運亨通。張瑞圖後來曾請旨重修白毫庵,使之成為一座前後三殿、外有山門圍牆、內塑高大精美佛像、頗有規模的廟宇。

59歲那年,因涉魏忠賢「逆案」獲罪被削職為民後,張瑞圖隱居在家,生活恬淡,忘情山水,悠遊田園,經常往白毫庵中與僧人談論禪理,以詩文翰墨自娛,留下大量書法及詩歌作品。他也以此自號為白毫庵主,傳世文集取名《白毫庵集》。

如今的白毫庵因清時遭火焚毀,僅存正殿,近年重修,正殿仍保留明時建築規模。在白毫庵門口立著一塊石碑,上面赫然寫著「大學士張瑞圖讀書處」,讓人對這座小廟油然產生一種敬重之心。走進一看,雖然殿宇不大,但屋端飾彩瓷剪粘的魚龍奮然欲飛,門牆以浮雕麒麟、花鳥的白石堵配以鏤刻螭龍糾結的青石窗,精美悅目。一道貼彩繪瓷磚、立青石雕欄的圍牆,便讓這一處廟宇與鬧市相離,清幽雅靜。

現在庵堂中懸掛的一方藍底金字匾額,上面「白毫庵」三個行書大字,以及庵內牆上所嵌的青石上鐫刻的古樸自然的「崇德」兩個行楷大字,便是張瑞圖親筆所書。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齊白石美術館籤約畫家趣談:榮寶齋館藏張瑞圖《捧節下瀛洲詩》
    張瑞圖,福建泉州晉江人,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生於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 年)二月,卒於莊烈帝崇禎十四年(1641 年) 三月。張瑞圖被公認為晚明時期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並與同時期的董其昌、邢侗、米萬鍾,合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又與「四家」之首董其昌享有「南張北董」之號。
  • 晉江五店市,看完後一起去晉江吧
    晉江五店市,看完後一起去晉江吧地處於泉州晉江的五店市是一條很古老的街區了,五店市即五家店鋪發展起來的集市,三個字取自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書法作品集字而埕。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了吧。五店市地處晉江的傳統城區青陽的核心區,與萬達晉江萬達廣場相連,和敏月公園相望,背靠青梅山,緊挨著塘岸街,毗鄰世紀大道,這是一個懷舊以及時尚的地方,修生養息購物拍照無所不能。晉江五店市無需門票,建議遊玩時間傍晚,因為夜景真的美。
  • 晉江八仙閣,是什麼在吸引你?
    我喜歡晉江八仙山,最喜歡山上的八仙閣。叢林環抱中忽然映入眼帘的八仙閣,樓閣與生俱來的古意氤氳,讓敬畏情緒一下子升騰。我不禁想要去仰視它,揭開它壯闊的多面。「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八仙閣建在海拔將近60米的半山腰,加上48米的樓高,站在最高層,眼前的山體顯得舉手可親近。從前,我在山裡走,瘦弱的我總感覺那山路走不到盡頭。
  • 雲南最破高中,走出1645名大學生:讀書實苦,卻是最好的出路
    讀不讀書,意味著截然不同的結局。對很多來自底層的孩子來說,命運就像浮萍一樣脆弱:只有考上大學,才有走出大山的出路。如果沒有,就只能一輩子待在底層,循環父輩們的命運。讀書,有時候就意味著最好的出路。讀書也許不能讓你走上高峰,但絕不會讓你陷入低谷。4讀書苦麼?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我想說:讀書真的很苦。
  • 晉江郊區有座毫不起眼的小廟,居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江縣誌》載:「華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裡,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庵,元時建祀摩尼佛。」草庵寺位於晉江市華表山南麓,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淨,反對黑暗和壓迫。
  • 晉江挖掘清官廉吏元素 創新廉政文化"晉江樣板"
    中國網12月20日訊 作為海濱鄒魯的晉江市,在歷史上湧現出了「吾寧失館職,不敢失身」的明代翰林王慎中、清朝康熙皇帝御賜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綸等一大批家喻戶曉的清官廉吏。近年來,晉江市廣播電視臺主動作為、積極挖掘晉江清官廉吏元素,取得了明顯成效。晉江電視臺《咱厝咱人》欄目與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合作開辦了《姓氏文化系列》節目,專題製作《話說堂號與郡望》、《咱厝的家訓家風》、《尋根探源行祠堂》等涉及晉江清官廉吏的元素,針對性推動姓氏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 雄奇瑰麗 浪漫灑脫——明代書法藝術賞析
    明代書法在藝術的形式感和個性化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體現了時代性和個性的統一,並產生了一大批集大成者,尤其從明中期開始,直至明末,一股有著巨大生命力的浪漫主義書風如狂飆突進,綿延不絕。吳門書派的書法既非唐宋面目,又與「臺閣體」有別,使明代中期書壇呈現出一片別樣的風景。
  • 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內閣大學士是皇帝的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負責起草詔令及審議奏章,其職權大致與唐朝的中書舍人相當。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權,即唐朝中書舍人的「參議表章」權。內閣大學士的品級低於唐宋的中書舍人,但巔峰之時的權位與唐宋的中書舍人相當。
  • 我的老師大學士
    我只想澄清兩點,首先,我不怕受到所謂「壞」的影響。請這些為我擔憂的朋友,回想一下你們身邊最壞男人的形象,然後把他的壞乘以十,大概就是我的壞。所以,應該是大學士擔心我給他帶來什麼壞的影響。其次,我也不算大學士的朋友,大學士始終都是我的老師。天地君親師,長幼尊卑之序,豈可亂哉?
  • 偷晉江大橋電纜搞瞎航空障礙燈屬於「危險犯」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兩人因割斷晉江大橋電纜線,被警方以盜竊罪移交檢察院。但檢方認為,這並非簡單的盜竊,盜割電纜導致橋上航空障礙燈滅燈,危及飛行安全。昨日,記者從豐澤法院獲悉,兩人因涉嫌破壞交通設施罪已被提起公訴,法院將擇日開庭。
  • 泉州西街粘氏家族古厝廚房 挖出明代石碑殘件(圖)
    加上老宅可能始建於明代,因此粘天福認為該石碑是先人認為有價值,才放在家中收藏的。  粘天福和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相熟,便就石碑內容向其諮詢。劉志成表示,石碑上的一些人名在《晉江縣誌》等史料中可以查到。石碑中提到的「泉州府知府鄒墀」,在晉江縣誌裡說:「萬曆九年由刑部郎出知泉州府。」  而在《福建通志》中,提到了石碑中的「晉江縣知縣彭國光」。
  • 晉江湖光路和南山路四岔路口指示牌不遮燈控了
    5月27日,本網報導了晉江湖光路和南山路四岔路口最近安裝了一個燈控,但是一塊「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指示牌把紅綠燈給遮住了。昨日,家住晉江永福裡社區的莊先生再次撥打街區互動電話82080933表示,原先遮擋的指示牌「轉了個身」,現在可以看清楚燈控情況了。
  • 周末遊去哪裡,來晉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你去過晉江嗎晉江,一個中國著名的僑鄉之地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豐富之地素有「泉南佛國」、「海濱鄒魯「的美譽晉江人從這裡走向世界,而橋頭的白塔,指引著一代代晉江人的回家路。03-龍山寺龍山寺是臺灣五大龍山寺的祖庭,也是一座著名的觀音廟,主奉觀音菩薩,目前屬於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已有千年歷史。
  • 明代中央官制
    明成祖以後,大學士開始參預機務。《詞林典故》說: 永樂初,命編修等官,於文淵閣參預機務,謂之內閣,漸升大學士諸職。仁宗或加師、保及尚書、侍郎、卿,仍兼學士、大學士銜。自後因之,稱內閣大學士。凡大學士加三師,則為一品;加尚書,二品;侍郎,三品;若未加升而只系大學士者,則仍正五品。
  • 【大名讀書人】你只有吃夠了讀書的苦,才能少吃生活的苦
    魏凱倫迫切想要走出大山的強烈欲望是在初中時誕生的。當時他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去上學,途中要翻越好幾座大山才能抵達。因為山上沒有完整的路,大部分時間他都是推著車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時間長了,少年就感到非常地厭倦。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他開始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比身邊的任何同學都要用功。吃飯的時候,在背英語單詞,睡覺之前還會做幾道數學題。
  • 你只有吃夠了讀書的苦,才能少吃生活的苦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讀書,真的能夠改變命運。你只有吃夠了讀書的苦,將來才能少吃生活的苦。01前兩天,很多媒體都在爭相報導一個叫魏凱倫的大學畢業生。有人說,生活的苦,是一種消耗;讀書的苦,是一種收穫。當你吃夠了讀書的苦,才能更從容、更自信的面對生活的苦。老話說,念書的人腿長。今天這個社會,努力讀書的人,跨越了階層,走向了更遠的世界。
  • 福建史上第一狀元徐晦出生在晉江登瀛裡徐公店仕春
    清•徐松《登科記考•卷15》載:徐晦為唐代狀元,並註:「《玉芝堂談薈》(明刊本)作『徐敏』,誤。」古代泉州,人才輩出,科舉成績斐然,世人謂之「泉郡學甲於天下」。從戴雲山麓至東海之濱,古城泉州走出了一大批歷代萬眾仰慕的狀元,其中既有飽讀詩書之才的文狀元,不乏驍勇習武之士的武狀元,也留傳下種種軼聞。
  • 耳目一新:張瑞圖《酬李十六岐》草書手卷,字形奇倔,有折無轉
    張瑞圖《酬李十六岐》草書手卷,王季友詩,26×353cm,崇禎辛未(1631年)作。來源:嘉德秋拍。張瑞圖書法的主要成就集中在行草書上,整體上看,張瑞圖書法給人的感覺是方、硬、直、銳、利。歷代書法家往往都在追求方與圓的協調與互補,全力避免過方與圓,而張瑞圖則幾乎放棄了圓轉,取而代之的是通篇的方直,給人以飛騰勁利、酣暢淋漓的感覺。清代秦祖永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梁巘[yǎn]曰:「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放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