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fjsen.com 2013-01-07 12:53 來源:
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白毫庵
本報訊 (記者黃祖祥 通訊員陳文經 文/圖)在晉江市區一條不起眼的窄巷裡,有著一座規模不大氣勢卻很磅礴的小廟——白毫庵,這裡是明代大學士張瑞圖年輕家貧時藉以讀書的場所,也是他晚年因罪削職為民後潛讀詩書之處。如今,每年都有許多人慕名前來參觀。
張瑞圖(1570年—1641年),字長公,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等,晉江青陽霞行人,官至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內閣次輔,工詩文、擅書畫,是晚明時期最具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藝術影響遠播東南亞各地,在海內外藝術領域有著崇高地位。
據晉江張瑞圖研究會工作人員介紹,張瑞圖自小家貧,長大後他一面執教謀生,一面應舉考試,連夜讀的燈火都供不起,夜晚就到附近的鄉村小廟白毫庵裡,借著佛像前的長明燈苦讀。
在37歲那年,張瑞圖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此後一路官運亨通。張瑞圖後來曾請旨重修白毫庵,使之成為一座前後三殿、外有山門圍牆、內塑高大精美佛像、頗有規模的廟宇。
59歲那年,因涉魏忠賢「逆案」獲罪被削職為民後,張瑞圖隱居在家,生活恬淡,忘情山水,悠遊田園,經常往白毫庵中與僧人談論禪理,以詩文翰墨自娛,留下大量書法及詩歌作品。他也以此自號為白毫庵主,傳世文集取名《白毫庵集》。
如今的白毫庵因清時遭火焚毀,僅存正殿,近年重修,正殿仍保留明時建築規模。在白毫庵門口立著一塊石碑,上面赫然寫著「大學士張瑞圖讀書處」,讓人對這座小廟油然產生一種敬重之心。走進一看,雖然殿宇不大,但屋端飾彩瓷剪粘的魚龍奮然欲飛,門牆以浮雕麒麟、花鳥的白石堵配以鏤刻螭龍糾結的青石窗,精美悅目。一道貼彩繪瓷磚、立青石雕欄的圍牆,便讓這一處廟宇與鬧市相離,清幽雅靜。
現在庵堂中懸掛的一方藍底金字匾額,上面「白毫庵」三個行書大字,以及庵內牆上所嵌的青石上鐫刻的古樸自然的「崇德」兩個行楷大字,便是張瑞圖親筆所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