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鮮于樞鮮于樞(1257—1302 年),字伯機,號困學民、直案老人、直奇老人、虎林隱吏等,是無初書法名家。河北漁陽(今天津薊縣)人,居住在杭州。與趙孟有「南趙北鮮」之稱。
鮮于樞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如右圖),草書學懷素並能自出新意。他的執筆方法很有特點,使用獨特的回腕法;喜歡用狼毫,寫字強調骨力。的確,他的行草書骨力勁健,真力飽滿,行筆瀟灑自然。雖然他學的是唐人懷素,但他的字裡,更多的是元朝人的東西;無論是筆法的豐富性,還是節奏的複雜性,都較有懷素有所簡化。
他的代表作,有《王安石雜詩卷》《進學解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蘇軾海棠詩卷》等。
二、祝允明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號枝山,人稱「祝枝山」,因為右手生有六個手指,所以又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任過南京應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之稱。他的詩文書法,才氣橫溢,與唐寅、文徽明、周文賓號稱「吳中四才子」。書法造詣很深,各體兼能,蜚聲藝壇,與文徽明、王寵並稱「三大家」。陳道復為後起之秀,又稱為「吳中四家」。他的書法博採晉唐各家的長處,並有自家面貌。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
其代表作有:楷書《出師表》和草書《自書詩卷》《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赤壁賦》《草書杜甫〈秘興八首〉詩軸》等。
三、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後來又改字徵仲,別號衡山, 自稱衡山居士。長洲(今蘇州)人,54歲時才做了個翰林院待詔的小官。早年因為字寫得不好而不許參加鄉試,因而發憤圖強,終於成為詩、文、書畫方面的全才。
繪畫方面,文徽明與弟子成為「吳門派」,又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書法各體無一不精,尤其以行書、楷書為人所稱道,在當時名重海內外,並且因為他享年高壽(將近九十)、年高望重,門生很多,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兒子文彭、文嘉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還是明清策制的一代宗師。 王獻之和虞世南、文徽明的小楷特別精細工整,主要來源於鍾縣、王羲之、歐陽詢,晚年80歲以後的小楷,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端莊,風格清秀俊推,運筆道勁流暢。曉年大字學尤其見功夫。行書主。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智永, 運筆遒勁流暢。晚年大字學黃庭堅,風格變得蒼動秀逸。他的傳世墨跡很多, 有小楷(《前後赤壁賦》《高族經光較開》。 行書有早期的《面商記》,中期的《詩偏五種》, 晚期的《西苑詩》。)
四、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山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這也是個全才式的人物,詩文書畫都很精通。繪畫方面,他倡導「南北宗論」,成為幾個世紀以來談論不休的話題。他的書法廣泛學習古人,開始學唐人,後來覺得唐書不如魏晉,於是又改學鍾繇、王義之,最後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種風格:圓勁秀逸,平淡古樸。
用筆比較鬆弛,墨色也很清淡,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布局很疏朗很勻稱,整體上有種飄飄欲仙的味道,追求「士氣」和「文人氣」。如果說明末其他大師注重表現個人情感的話,那麼,他是力追古法。他很自負,看不起前輩文微明、祝允明等人,把自己同趙孟相比,說自己平時寫字隨便,如果認真書寫,趙孟的字也應該輸他一籌; 又說,趙孟的字因為寫得熟練而顯得俗氣,他的字因為有點「生」而有秀態。的確,他的書法境界更高遠。
董其昌一生勤於書畫,又享高壽,所以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早期的小楷《月賦》,晚期的《三世語命》;行書有《李白月下獨酌詩卷》、《前後赤壁賦冊》等。
五、徐渭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或天池山人,晚號青峰居士,或著名水田月,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自幼聰穎過人、天才超逸而又慣世城俗。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並且懂兵法。自稱「書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他的草書,純粹是個人內心情感的宣洩:點畫狼藉,不計工拙,像突然而至的大風雪,像煙雲繚繞的遠山。他用的筆法並不複雜,但整體氣勢逼人,所有的才情、悲憤、苦悶都鬱結在扭來扭去的筆畫中了。代表作有《青天歌卷》《詠墨磁軸》《題畫詩》等。
六、倪元璐倪元路(1593—1643 年),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曾任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李自成進京後,他自編而傳世作品死,是個忠臣。行草書很有自家面目:線條剛勁秀逸,結構挺拔,氣魄宏大。有《行草七絕詩軸》《舞鶴賦卷》等。
通過這幾個書法家的作品相比,你更喜歡哪個書法家的風格?哪個對你幫助比較有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