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6月中旬了,夏季高溫模式已經開啟了。
南方可能最近很多地方降雨,但是我們北方卻是普遍的乾旱少雨。
在這乾燥高溫的季節,什麼運動最合適?
肯定是遊泳了!
在大汗淋漓的時候,遊個泳,衝個澡,擺脫這酷熱的天氣,估計是沒有比這更舒服的事情了。
遊泳很爽,但是每年因為遊泳卻死不少人。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去正規的遊泳場所遊泳,而是去河流湖泊等地方野遊,因此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為野遊出現危險。特別是學生,幾乎每個地方每年都會發生一兩起淹死學生的事故。
我至今還記得我身邊發生的一起學生被淹死的事情。那時候我初三升高中,我們去另一個學校考化學實驗。因為我小時候運動能力特好,我認識這個學校的一個比我低一級的孩子,他的長跑能力非常棒,我們曾經一起參加過比賽。當時我要進他們校門時,恰好遇到他們出來。因為我們考試要佔用他們的教室,所以今天他們都放假了。我還跟他打了個招呼。結果沒幾天,我就聽說他被淹死了。我當時聽到這個信息太震驚了,一直不敢相信: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麼沒了?
對於成人來說,我們無話可說,已經成年了,每個人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對於孩子,大好的青春年華剛剛要開始,就遭遇如此不幸,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為了避免孩子夏天下河遊泳,出現危險,每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三令五申的強調:不能去河邊玩耍,很多學校甚至暑假期間專門組織老師河邊義務巡遊。但是,即使老師、家長如此嚴防死守,孩子們卻好像就沒帶耳朵一樣,就是聽不進去,依然是我行無素。
那麼為什麼孩子們就是不聽話,總是去嘗試這些危險的行為呢?他們不怕死嗎?
孩子愛冒險背後的心理動機
其實孩子不僅不聽老師父母的,總去河邊玩耍,對於其他的一些危險行為,同樣的是把父母、老師的話當耳旁風,比如上牆爬樹、爬窗戶等等,往往父母是屢禁不止。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跟孩子的內在心理有很大聯繫。
1、高度自戀
每個人都有自戀傾向,都覺得自己是最棒的、最厲害的,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別人遇到的倒黴事自己不會遇到……正是這種毫無理由的、自以為是的自戀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自信,使得人們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面對人生。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自戀感要高於成人,因為他們社會經驗不足,經歷的少,因此更是覺得自己厲害,自己最牛X。
不用說遠的,就說我們大學畢業時,是不是也意氣風發,覺得自己要開創一份事業,改變整個世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是不是在不斷的縮小我們目標?從改變世界,到改變國家;從改變國家到改變自己的家庭;從改變家庭到改變自己……
所以,孩子要比成人更自戀,比成人更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因此,雖然他們儘管也知道遊泳可能會淹死人,但是高度的自戀使得他們認為自己是不會被淹死的,這種倒黴事是不會落在自己身上的。所以他們就容易對父母老師的教導置若罔聞。
而成人由於經過了社會的洗禮,相對孩子來說,他們能夠更加清楚看待自己的實力,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因此就不容易自以為是的去挑戰一些充滿危險的事物。
2、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不足
孩子除了自戀,對自身認知不足之外,他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知也同樣不足。
對於成年人來說,他們從電視新聞中,或者自己的經歷中見多了太多的相關案例,因此對事物有著更加清醒地認識,對於危險的判斷預警更加到位。
而對於孩子來說,因為他們年齡小,經歷的少,經驗不足,因此對於事物的認知判斷相對來說就比較缺乏。他們更容易沉迷於眼前的事物,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風險。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容易把東西從桌子上弄掉打碎,為什麼?因為他們放東西的時候不注意,總是隨手一放,於是就容易放到桌邊桌角,然後一不注意就碰到了地上。而我們成人就不一樣了。當我們拿著一個易碎的東西往桌子上放時,我們會本能的聯想到放到桌邊容易掉,這是我們多年成長經驗後形成的認知反應。
對於遊泳同樣如此。
成人即使到了河邊,也會時刻警惕危險;即使下河遊泳,也可能會做必要的安全準備。但是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到了河邊就只顧著眼前玩耍的快樂,對於可能的危險早就拋之腦後了,於是也就更容易陷入危險中了。
3、群體歸屬感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導致孩子極容易冒險,那就是群體歸屬感。
我們如果翻看一下歷年的淹死孩子事件,就會發現,很少是一個孩子單獨去河邊玩耍然後發生危險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幾個孩子一起。這是因為隨著孩子成長,他們開始逐漸家庭,開始步入社會,因此對於朋友夥伴的群體關係更加重視,於是他們就會形成一個個的小圈子。當這個小圈子裡成員要去河邊玩耍時,即使某個孩子認識到危險,也會服從圈子的決定。
於是,一群孩子都去從事危險的遊戲了。
我小時候就這樣,無論爹媽如何打,只要我們小夥伴說好了,就一起去河邊遊泳。父母說的話根本就不管用
總結
孩子的這3個問題是他們成長規律決定的,因此通過後天的教養是很難克服的。這也就導致了父母老師總是強調,而孩子卻依然總是把自己處於危險境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