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26日星期六,本期「陝西話讀陝西名著」,主播叄叄為您朗讀賈平凹作品《醜石》。
《醜石》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醜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裡,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留在這裡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醜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於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牆,但苦於它極不規則,沒稜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麼大氣力,因為河灘並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醜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採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供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裡,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出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鏽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也討厭起它來,曾合夥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裡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們的,是在那石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凹兒,雨天就盛滿了水。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乾燥,那石凹裡水兒還有,雞兒便去那裡渴飲。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們盼著滿月出來,就爬到其上,翹望天邊;奶奶總是要罵的,害怕我們摔下來。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來,磕破了我的膝蓋呢。
人都罵它是醜石,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
終有一日,村子裡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後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
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醜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汙土裡,荒草裡,一躺就是幾百年了?!
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麼不一般,卻怎麼連牆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醜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醜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醜為美的。」
「以醜為美?」
「是的,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牆,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醜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麼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作品簡介
賈平凹散文創作始於80年代初,在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小說創作上,偶爾也零星有過一點散文面世。從1981年起,他開始了進攻散文方面,落款寫在靜虛襯的一系列散文的發表,標誌他在散文園地裡也想露一手。事實上,如《醜石》等在讀者中也迅速產生了影響。《醜石》通過醜石在天上的光輝燦爛,到落地後被誤解遭譏諷,直至消除誤解,揭示隕石面貌恢復榮譽,一系列曲折境遇的描述,讚頌了那種不屑於誤解、寂寞生存的偉大精神,啟迪人們如何正確地對待曲折的人生。
主播介紹
叄叄,女,陝西安康漢濱區人,從事媒體工作,工作之外喜歡看書、旅遊、逛街。
推薦理由
一篇看似普通的散文,在我眼裡,極不普通,它可以稱得上我的啟蒙讀物。
初讀《醜石》時,我讀小學三年級,彼時感動於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價值,看似醜陋的外表下,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與來源。小時候,我告訴自己,不能以貌取人。
再讀《醜石》時,我將步入而立之年,此時感慨於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那顆醜石,就算不被看起,不被認可,不被讚賞,不被理解,那又怎樣?我們仍然是我們自己,依舊堅守自我,總有一天會有伯樂眷顧我。那時候,請我們每個人盡情地發光吧!
活動介紹
全民讀書·經典律動·方言傳秦——2018「西鹹新區杯」「陝西話讀陝西名著」大型全媒體活動將一直持續到9月下旬。在此期間,所有熱愛陝西文學的讀者皆可參與。活動擬設一等獎3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30名。所有參與活動的朗誦達人均有機會受邀參與「全民讀書經典律動方言傳秦——陝西話讀陝西名著」大型朗誦之夜活動。
參與方式
一、請選擇您喜歡的陝西文學名著中的一段或幾段(內容健康向上),用方言大聲朗誦(根據文本內容可穿插秦腔、本土民謠、器樂等),聲情並茂,儘可能傳達出原文意味。
二、郵箱來稿需包含:
(一)簡要文本說明:自我簡介及聯繫方式;您對所朗誦作品的推薦語;您朗讀內容的來源出處(作家+作品+章節);朗讀內容文字版。
(二)朗讀音頻文件。(音頻開頭模版:歡迎收聽「2018年度巨獻 全民讀書 經典律動 方言傳秦 陝西話讀陝西名著」,今天由我為大家帶來作家XX的作品《XX》節選……)
熱愛陝西文學的你,還等什麼,快來參與吧,一起為陝西文學來發聲!
來源:魅西安
編輯:豆汁兒丨審核:荊溪
出品: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