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清朝而非大順得天下,看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格局就知道了

2020-12-12 天涯看點歷史

明末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明末內外交困,內部農民起義四起、消耗了明朝大部分的國力,外部東北的清朝也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明朝看起來已經是無力回天了,而農民軍和清朝這兩股勢力,究竟誰會成為最終取代明朝的勝利者?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終是清朝取代了明朝,然而在當時,清朝取代明朝並非毫無疑問的,相反,這個過程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李自成建立大順朝也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此時大順朝控制的區域包括京城、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河南和湖廣一部,與清朝、明朝南方殘餘勢力(南明)三分天下,而且大順朝作為一股新興的勢力有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只要李自成處理得當,南明部分早晚都會歸順大順朝。統一關內後,再解決東北問題,即使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也不可能比明末還要差,清朝要想入關做中原的主人更無疑是痴人說夢。

1644年4月形勢圖

但是後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之後放棄北京、退守陝西,後來李自成兵敗身死,清朝成了中原的主人。而這一切,都緣於李自成和清朝的領導者皇太極、多爾袞之間格局上的差距,李自成的一系列戰略失誤導致了大順朝最終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李自成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奉崇禎皇帝之命回北京勤王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正在山海關和北京之間,得知崇禎上吊自殺的消息後,吳三桂和高第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而李自成則派遣之前投降的明朝總兵唐通前去接手山海關的防務,但是李自成只給了唐通八千兵馬,並沒有派農民軍的大將率領重兵前去接手山海關,而這無疑為之後的山海關慘敗埋下了伏筆。

之後,吳三桂得知北京正在進行追贓助餉運動,影響到了自己的固有利益,於是吳三桂選擇了反叛大順朝,回頭攻擊山海關,唐通的八千兵馬根本不是吳三桂數萬關遼鐵騎的對手,佔據了山海關的吳三桂才有了聯合清軍擊敗李自成的資本。由此可見,李自成的慘敗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山海關的重要性,也沒有對關外的清朝引起重視,這才有了山海關慘敗。

山海關

反觀當時清朝的兩位領導者——皇太極和多爾袞,他們時刻關注著關內的戰況,隨時準備南下入關分一杯羹。順治元年初,范文程就上疏攝政王多爾袞稱:「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抑則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而多爾袞也深以為然,可見清朝一直在關注關內的形勢,並且已經判斷出李自成的大順朝將會取代明朝而成為與清朝爭天下的勁敵。而且,當李自成東徵時,多爾袞就率清朝所有壯丁傾巢而出,並在關外尋找戰機,這才有了之後聯合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

多爾袞

李自成在攻佔北京後,功虧一簣,最終導致失掉已經到手一半的天下,而這一切就歸咎於李自成和皇太極、多爾袞的格局差距。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

相關焦點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多爾袞劇照多爾袞等待多日,未見農民軍回音。多爾袞採 納了范文程的建議,戰略上由聯合農民軍滅明,轉而以農民軍為敵,於是九日,他率 領八旗大軍向關內進 發。在李自成於1644年率大順軍滅亡明朝後,清順之間為了爭奪天下,雙方集結重兵先後於山海關、潼關等地大戰,最終清軍擊敗大順軍,定鼎中原。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從小學習的歷史教育就告訴我們明朝之後的王朝是清朝,所以說清朝的江山應該是從明朝的手裡繼承而來的,那麼這個說法就一定是正確的嗎?而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話,以清朝的能力是不太可能擊敗明朝成功的入主中原的。而至於說後期清朝的江山到底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來的?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手裡奪來的?我們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
  • 明朝滅亡時,其實力仍超過李自成大順政權和關外清軍
    明末清初,民間流傳一首民謠「朱家面,李家磨,做得一個大饃饃,送與對巷趙大哥(代指滿清王朝,因為北宋滅亡後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至東北,故明朝人戲說清朝乃趙宋的後代)」。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一片石激戰後,李自成潰退北京,而吳三桂成功向多爾袞遞交」投名狀「。此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路潰敗,退山西、敗陝西、最終亡於湖北。李自成身死國滅,天下形勢驟變,原本金、大順、大明三股大勢力的角逐,最終演變成大清和南明的對決。
  • 姚雪垠:李自成為什麼失敗
    這一套很簡單的政策,進不了李自成的腦子裡,你看怪不怪?到底為什麼沒有,我不能完全肯定。我研究這個問題,與李自成內部矛盾有很大的關係。李自成部隊到崇禎十四年加入了一個羅汝才,綽號曹操,跟他的武裝力量相差不多,這是一個性子猛烈的人。當時合作的條件,是每攻破一地,所得的財產四六分,李自成得六成,羅汝才得四分。
  • 多爾袞途中偶遇算命瞎老頭,問清朝國運如何,瞎子說了8個字!
    清朝家裡事情處理好了,下一步就就是入關和李自成,南明王朝開始爭奪天下,本來多爾袞覺得攻打山海關不會那麼容易,誰知道吳三桂叛變了,向多爾袞寫信求救,這樣多爾袞感到十分高興,多爾袞同意了以後,在入關之前,多爾袞立下了政策,嚴禁士兵搶奪百姓的財產,要順應民心。
  • 清滅大順之戰是清軍的經典戰爭, 最後李自成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在明清時期,有一個朝代為大家不所熟知,這個朝代推翻了明朝,這便是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的大順王朝。不過李自成的皇位也坐不長,當清軍疾馳到山海關後,吳三桂開關迎入。後來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合力下,使得李自成起義軍只好撤退。
  • 清朝可以入關奪取天下真的是撿漏嗎?
    一、清朝入關的確有撿漏成分,但得天下並沒有撿漏客觀來說,清朝可以順利入關的確有著撿漏因素,因為1644年明朝是亡於李自成之手,明朝一亡,清朝歷經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都沒有入得關,就此入關成功了。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
  • 清滅大順潼關之戰前後各方勢力的博弈
    ,然後是早年歸順的漢軍如尚可喜,最後才是八旗兵,李自成知道清軍來到潼關之時潼關守軍只有八千人,李自成也深知潼關的重要性,於是親自率領西安留守兵馬增援潼關。前面說了多爾袞本來打算兵分兩路的事情,多鐸本來不應該出現在潼關而是應該和南明打仗,但是在李自成增援潼關之前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懷慶戰役,大順軍本來也是想要反攻清軍的,攻打懷慶幾乎要打了下來,於是多爾袞急令多鐸增援懷慶。這一戰讓多爾袞認為李自成仍然有實力,以阿濟格一部並不穩當所以讓多鐸前去幫忙。
  • 如果中國古代最後一個朝代是李自成的順朝會怎麼樣?
    如果李自成的大順真的掃平群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那麼,他將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完全出自草根的開國之君之一(另兩個是劉邦和朱元璋)。但是,從種種蛛絲馬跡可以斷言,他的大順朝恐怕不可能像劉邦的漢和朱元璋的明那樣統治兩百多年。極有可能,在他本人當皇帝時,天下就可能大亂。
  • 皇太極曾多次入關,多爾袞為何入關一次就搞定了天下?
    而多爾袞掌權時,入關了一次就奪取了天下。這是為何??皇太極在位期間,雖然遼東地區已經都是清朝的了。但當時明朝還是有實力的!清兵雖然肖勇但人數太少!強行入關自身實力不濟,不僅奪得不了天下還會讓自己損失慘重!弄不好政權都會滅亡!所以皇太極在位時期入關的目的就是掠奪人口和財富。搶完以後就回到了關外!他們那時可能也沒想著要奪取這天下。只想保住自己的政權。
  •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不是外來政權,它和李自成的大順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大一統的九個封建王朝裡面,由少數民族作為統治階級的只有蒙元和滿清兩個王朝,蒙元是由蒙古族統治的,滿清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滿族統治的,但事實上卻是滿蒙聯治的。
  • 文可比諸葛亮,武不輸關雲長,若不被李自成殺死,大清不會存在
    恰巧這個時候還有一位能人的加入,正是這個能人讓李自成剩下幾千人的殘兵敗勇,迅速壯大發展到接近百萬之眾。也正是如此這才讓李自成如魚得水成就了一時的闖王天下。那麼這個人是誰呢?有如此大的能量。這個人就是李巖,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愛交朋友,濟弱扶貧,在其河南杞縣當地一代很有聲望。所以在加入李自成後很快就為其召集了幾十萬的部隊。這個人文可比諸葛亮,武不輸關雲長。
  • 多爾袞路遇一瞎子,問他清朝以後如何?他說了一句話,後來靈驗了
    在明末清初時代,當時的明王朝已經衰敗到了極點,在山海關以內,有李自成和明王朝在爭奪皇位,當時的明朝主力就是用兵自重的吳三桂,農民起義軍以李自成為首領。早在崇禎皇帝上位時,李自成就曾帶領農民起義軍和當時的明王朝抗爭,只是因為當時明朝被宦官控制,民不聊生,再加上連年旱災,逼迫的農民沒有出路,只能投奔闖王李自成來混口飯吃,結果卻推翻了明朝。
  • 曇花一現的大順王朝,闖王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在哪裡?
    因為同時在位的皇帝有五個,到第二年就只留下來一位皇帝了,自此清朝也就開啟了它的歷史的捲軸。那一年剛到,從西安來的李自成就打算帶領那五十萬人馬攻打山西,其實西安已經支撐不起那麼多大順人民了。起初,他也只是過去打下糧倉,也沒想要統一什麼的大志。可是沒想到那邊的明末百姓和軍隊也是勉強過活,聽說闖王來了就都去投靠了。
  • 明清交替之時,大清大順和南朝實力相當,為何沒有出現三足鼎立
    原創聲明/歡迎來到百家號,今天我們講述:明清交替之時,大清大順和南朝實力相當,為何沒有出現三足鼎立李自成由於沒能及時轉變政策,沒有籠絡住地主豪紳的心,並導致吳三桂投向清軍的陣營。大清因此進入中原,而李自成只能帶著他的軍隊向西後退,回到西安,那個他最開始稱帝的地方。李自成希望在哪裡蓄養兵力,已達到重回北京的目的。其實,大清當時雖然已經入駐在北京了,但是實際上能夠掌握的地區還是比較有限的,大概只有現在的京津翼一帶。西面大致上還在李自成的掌握之下,所以說,雖然那一戰敗給了多爾袞的清軍,但大順政權的實力還是不能被低估的。
  •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人們在聽到「三足鼎立」這個詞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過是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而明朝末年大清入關時的局面與此卻頗為相似。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在攻下北京城後,建立大順,並且在倉促之下稱帝。
  • 李自成死後被埋在哪了?他所建立的大順政權後續如何?
    李自成死後被埋在哪了?他所建立的大順政權後續如何呢?根據《通山縣誌》記載,「順治二年五月初四,闖賊數萬入縣,毀戮四境,人民如鳥獸散,死於鋒鏑者數千,蹂躪三月無寧宇」。李自成的手下聽聞皇帝遇害的消息後,悲憤交加,立即對當地採取了血腥報復。
  • 李自成是怎麼死的?真相揭開後,專家:咎由自取
    李自成是怎麼死的?真相揭開時,專家:咎由自取。翻開清朝的歷史,我們會看到很多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特別是皇太極這樣非凡的才能歷史人物特別讓我們印象深刻。但曾經成為帝王的李自成卻顯得特別不起眼,在歷史資料上李自成甚至沒有被清晰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