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明末內外交困,內部農民起義四起、消耗了明朝大部分的國力,外部東北的清朝也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明朝看起來已經是無力回天了,而農民軍和清朝這兩股勢力,究竟誰會成為最終取代明朝的勝利者?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終是清朝取代了明朝,然而在當時,清朝取代明朝並非毫無疑問的,相反,這個過程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李自成建立大順朝也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此時大順朝控制的區域包括京城、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河南和湖廣一部,與清朝、明朝南方殘餘勢力(南明)三分天下,而且大順朝作為一股新興的勢力有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只要李自成處理得當,南明部分早晚都會歸順大順朝。統一關內後,再解決東北問題,即使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也不可能比明末還要差,清朝要想入關做中原的主人更無疑是痴人說夢。
但是後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之後放棄北京、退守陝西,後來李自成兵敗身死,清朝成了中原的主人。而這一切,都緣於李自成和清朝的領導者皇太極、多爾袞之間格局上的差距,李自成的一系列戰略失誤導致了大順朝最終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奉崇禎皇帝之命回北京勤王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正在山海關和北京之間,得知崇禎上吊自殺的消息後,吳三桂和高第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而李自成則派遣之前投降的明朝總兵唐通前去接手山海關的防務,但是李自成只給了唐通八千兵馬,並沒有派農民軍的大將率領重兵前去接手山海關,而這無疑為之後的山海關慘敗埋下了伏筆。
之後,吳三桂得知北京正在進行追贓助餉運動,影響到了自己的固有利益,於是吳三桂選擇了反叛大順朝,回頭攻擊山海關,唐通的八千兵馬根本不是吳三桂數萬關遼鐵騎的對手,佔據了山海關的吳三桂才有了聯合清軍擊敗李自成的資本。由此可見,李自成的慘敗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山海關的重要性,也沒有對關外的清朝引起重視,這才有了山海關慘敗。
反觀當時清朝的兩位領導者——皇太極和多爾袞,他們時刻關注著關內的戰況,隨時準備南下入關分一杯羹。順治元年初,范文程就上疏攝政王多爾袞稱:「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抑則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而多爾袞也深以為然,可見清朝一直在關注關內的形勢,並且已經判斷出李自成的大順朝將會取代明朝而成為與清朝爭天下的勁敵。而且,當李自成東徵時,多爾袞就率清朝所有壯丁傾巢而出,並在關外尋找戰機,這才有了之後聯合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
李自成在攻佔北京後,功虧一簣,最終導致失掉已經到手一半的天下,而這一切就歸咎於李自成和皇太極、多爾袞的格局差距。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