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可以入關奪取天下真的是撿漏嗎?

2020-12-12 宋安之

清朝是繼明朝以後的封建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

關於清朝的歷史,很多人認為清朝之所以從關外的割據政權成為大一統政權,是運氣好撿漏了,因為李自成消滅了明朝,所以才使清軍可以順利入關,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朝是摘了李自成的桃子。

那麼清朝入關得了天下,到底是不是撿漏行為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清朝入關的確有撿漏成分,但得天下並沒有撿漏

客觀來說,清朝可以順利入關的確有著撿漏因素,因為1644年明朝是亡於李自成之手,明朝一亡,清朝歷經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都沒有入得關,就此入關成功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清朝當時已經具備入關的實力,有沒有李自成,清朝也可以入關的。

客觀來說,明朝當時可謂是腐朽至極,軍隊也沒有多少戰鬥力,朝廷上也是烏煙瘴氣的,財政空虛不說,上至崇禎帝是空有振興之心,卻能力平庸至極,下至是下面大臣黨爭不斷,真正幹實事的卻沒有幾個,而清朝經過皇太極的17年經營,實力已是突飛猛進,入關的確沒什麼問題。

但很多人都忽略一個原因,那便是古代的「華夷之分」。

清朝在入關之前,就曾多次繞道入關,甚至直逼北京城下,諸如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但並沒有拿下北京,進而逐鹿中原。

再對比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隊,只是進軍北京一次,便是一路是勢如破竹,基本上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大多是望風而降,甚至到了北京城下,京城三大營都是直接降之。

雙方區別為何如此之大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便是興起於關外的大清政權,因為服飾、語言、生活習俗等與關內大為不同,還有其暴虐行為,所以當時世人皆是認為其屬於「夷」的範圍,所以即使內部矛盾重重,也是支持明廷的,因此清軍即使多次繞道入關,明朝內部也是抵抗甚多,也是紛紛支援北京。

而李自成是起於明朝內部,世人認同感自然高,因此很多人認為他建立的大順政權就是下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紛紛是望風而降,都想當新朝皇帝的從龍之臣。而明廷方面,即使崇禎帝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也只是來了唐通的八千兵馬而已,所以李自成只是進軍北京一次,便是消滅了明朝,並且順勢佔據了北方半壁江山。

所以以此來看的話,因為「華夷之分」的原因,面對大清政權,腐朽至極的明廷相當於當時世人的主心骨。即使清軍具備入關的實力,那麼屆時必定是各路軍隊紛紛支援北京的情況,即使清軍攻破北京,那麼接下來攻克北方,再平南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而李自成消滅明朝,無疑是打破了明廷這個主心骨,造成了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情況,所以清朝自然是可以順利入關,並且是各個擊破,先後消滅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明小朝廷。

如果沒有李自成的話,最直接來說,清廷是不可能打著替明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也不能以這個旗號籠絡人心,更不用說對關內群龍無首的勢力各個擊破了,因此無形之中難度自然是大大增加,所以說清朝入關,真的有些許撿漏的成分。

二、清朝得天下並非撿漏,而是靠自己的實力

單純以入關來說,清朝的確有撿漏的成分,但奪取天下來說,清朝可是靠著自己的實力,並非是撿漏。

明朝滅亡以後,天下可謂是有著四大勢力逐鹿中原,分別是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明小朝廷、關外大清政權。

世人認同感來說,大清政權是不如另外三大政權。就以實力來說,清朝入關時的八旗總兵力也就是十萬左右,無論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遠不如當時如日中天的李自成之大順政權,畢竟當時世人眼裡,大順政權就是下一個大一統王朝。亦是不如明朝滅亡以後,忠於明朝的勢力,支持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因為南明小朝廷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當時正統的延續。

當時的局面,清朝壓根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但是清朝是一步步扭轉局面,首先是打著替明朝報仇的旗號入關以後,然後命令當時官民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帝禮葬崇禎帝,可謂是大大拉攏了人心。

並且停止了李自成大順政權的「追繳助餉」政策,還讓明朝內閣和六部等朝廷機構官員,以原職同滿員一起辦事。隨後又宣布不論是前明亦或大順官員,只要歸順清廷,都以原職任用,甚至還可以加官進爵,而被大順軍隊奪取的田產也是一律「歸還本主」,並且停止明末三餉。

通過這一系列寬仁政策,清朝自然大大的拉攏人心,獲得了當時官紳階級的認可和支持。

在軍事上,清朝在入關以後,可謂是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先是打著替明朝復仇的旗號,並且意思是自身無意奪取天下,穩住了南明小朝廷。然後全力對付李自成之大順政權,等到大順政權已成敗局以後,再南下攻破了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之後又將重心轉移到張獻忠之大西政權,消滅了大西政權。

清朝這一系列行動,是將大順、大西兩個政權攻至覆滅,殘餘勢力只能聯合南明對抗清軍。還將南明小朝廷打的是一蹶不起,等於是初步奠定了大一統中國的格局。

在奪取天下過程中,清廷在武力方面主要遇到兩個問題,①、開國諸王的相繼凋零,諸如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年。②、八旗軍隊本身就不多,兵員補充還困難,並且入關以後,享受了勝利者的待遇,可謂是「溫柔鄉英雄冢」,戰鬥力大為下降。

對此清廷是重點開始「以漢制漢」策略,開國諸王既然相繼凋零,有著後繼無人的跡象,於是就重點起用漢人徵戰南明,諸如以洪壽疇出任五省經略,還有讓吳三桂率領軍隊南下鎮壓永曆政權等等。

八旗軍隊既然戰鬥力下降,並且不好補充兵員,那麼就以大量投降的前明官兵為主力部隊衝鋒陷陣,而八旗軍隊則處於二線,作為壓軸存在,既可以監視這些軍隊,還可以在關鍵時刻出動,更是能在最後勝利關頭出來奪取功勞。

可以說清朝在入關以後,其統治階層的統治水平是相當的爐火純青,大方向上每一步都走的很對,雖有投充、圈地、緝捕逃人法等惡政,但大局上並無明顯錯誤,是靠著自己的實力,並沒有撿漏行為,從不起眼的存在,最終笑到最後一統中國。

所以最後總結來說,清朝的入關的確是有著一定的撿漏或者運氣成分,但奪取天下,是真的靠自身的實力,還有高超的統治水平,並沒有撿漏行為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 皇太極曾多次入關,多爾袞為何入關一次就搞定了天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
  • 清朝統一天下,真的只是趁虛而入嗎?
    與其說清軍入關是趁虛而入,不如說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時大明在中原已無可用之兵,李自成從西安到北京,沿途幾乎都是望風而降,包括吳三桂。李自成在北方的動向,清朝一直在密切關注,范文程便直接跟多爾袞說,當今雖說是與明朝爭天下,但實際上就是與李自成爭奪天下。
  • 清朝入關前漢文化就已經湮滅?事實真是如此嗎?
    早在清朝入關前我們的文化就已經湮滅(詞義:磨滅,埋沒,消滅,銷毀)了」小璇看到這一個評論下意識的反感,就想反駁,但是中國的歷史這麼長,小璇並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說話是需要真憑實據的,所以就在網上查了這方面的資料。首先小璇查了漢文化到底是什麼?它包括了些什麼?
  • 葡萄牙是如何佔領澳門,清朝入關後為何不派兵收復
    為什麼在清朝統一中國時,不把澳門收復呢?自1557年開始,葡萄牙的軍隊便開始蠻橫的闖進我國廣東地區,對我國明朝時期的軍隊進行挑釁並挑起戰爭,最後都以失敗而終結。之後,葡萄牙方面便開始以租賃者的身份佔據著澳門地區,雖然每年會支付500兩的銀子作為租金。
  • 多爾袞路遇一瞎子,問他清朝以後如何?他說了一句話,後來靈驗了
    在關外,當時的大清對明朝的江山虎視眈眈,一直想發兵關內,奪取天下,自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攻打明朝,用了許多年的時間,其中清朝能夠成功進軍關內的原因有三個,第一便是李自成和明朝的最後一隻軍隊吳三桂開始了戰爭,清軍可以趁勢得利。二是明朝百姓民不聊生,農民們都不想讓明王朝在繼續存活下去。
  • 大清入關明朝毀滅,到底應該叫侵略,還是應該叫解放呢?
    中國歷史從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開始,中國進入了大一統皇權時代,從秦至明經歷了多次朝代更替,這些王朝因為多種因素被迫更替,其中清入關明朝,中央集權的皇朝進入了最後一個清朝時代。很多人會疑惑清朝入關明朝毀滅,到底該叫清朝侵略明朝還是叫解放明朝呢?其實相對而言清朝入關不是侵略也不是解放,而是清朝統一天下,進行了一次王朝更替。對待清朝入關代替明朝治理天下,我們只能稱其為統一和朝代更替。
  • 為什麼是清朝而非大順得天下,看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格局就知道了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終是清朝取代了明朝,然而在當時,清朝取代明朝並非毫無疑問的,相反,這個過程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李自成建立大順朝也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此時大順朝控制的區域包括京城、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河南和湖廣一部,與清朝、明朝南方殘餘勢力(南明)三分天下,而且大順朝作為一股新興的勢力有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只要李自成處理得當,南明部分早晚都會歸順大順朝。
  • 一條妙計被一年後的吳三桂使用差點滅了清朝
    眾所周知,清朝最後能夠順利入關,完全在於吳三桂,他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隨後清軍成了中原的主人。所以,吳三桂功不可沒。 我們知道,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為劉備提出了一條北伐曹魏、奪取中原的規劃。即蜀漢應該同時佔據中原以南的荊襄地區和中原以西的關中地區。
  • 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若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大多是遊牧民族控制了北方,而到了元朝時期則是遊牧民族徹底控制了全國,清朝則是集大成者,不僅控制了全國,還促進了全國民族大融合。我們通常所說清朝對領土起到的奠基性作用,最主要的是清朝在北方控制了蒙古,在西北擊敗準噶爾汗國,加強了與西藏的聯繫,另外康熙帝在抗擊沙俄、收復臺灣等方面,都為維護領土完整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長城用了近2000年,為何到了清朝就失去了作用?清朝沒啥邊患問題
    把匈奴擋在各自的長城之外,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秦始皇一統江山以後,更是把秦長城、燕長城、趙長城全都連在了一起,組建起了萬裡長城,以此抵禦外敵。這麼一來所要消耗的民夫、兵力、糧餉那都是相當可怕的,顯然不是什麼好辦法。
  • 清朝哪位皇帝更有「君臨天下」氣質?朝鮮史料,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早在清朝入關之前的崇德二年,皇太極為斬斷伐明的後顧之憂,便將李氏朝鮮徹底徵服,成為了李氏朝鮮新的宗主國。作為藩屬國,李氏朝鮮需派遣使臣長期駐於清朝,對清朝的帝王、重大慶典、主要歷史事件也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每當皇權更迭,新皇登基,朝鮮使臣更會詳細地向朝鮮國王匯報新皇長相、氣質等具體信息。
  • 韓國發現寄吳三桂書,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到底是誰篡改了歷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李校長說歷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有關農村的文章了。
  •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回,真的像英國傳教士說的味道令人作嘔嗎
    當然,這並不是說古代男子一輩子不理髮,如果一輩子不理髮,那不就跟傻子一樣了嗎?在古代男子都會修理髮型,然後把長發挽起來,再盤起來,到成年之後行弱冠之禮的時候,就在盤上的頭髮上帶帽子。那麼古代人留髮留多久呢?
  • 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道光帝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因為鴉片戰爭,清朝和英國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籤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更是被評說「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道光帝是否真的如此不堪?是否真的是庸暗之君呢?
  • 清朝的辮子,真的是電視劇裡那樣嗎?一開始的樣子很難看
    直到滿清入關,強制推行辮子頭,才讓天下人換了髮型。至於那些不願意換的,都被殺死了。不過清朝初代的辮子,和我們印象中電視劇裡的還是有些不同的。最初的清朝髮型,真的就只是一條辮子。我們熟悉的那種半頭式,直到清朝中葉才流行起來。接下來就讓我們聊聊,清朝的辮子是如何發展的。在清朝的初期,辮子真的就只是辮子而已。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為什麼唯獨清朝是個例外?
    中國歷史上朝代眾多,但是,細數之下我們可以發現: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真的是屈指可數,百十個朝代中只有金朝、元朝,大清等幾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的。其中,金朝是由女真一族建立,在中國的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元朝的建立者是來自蒙古族的忽必烈,這一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足一百年。
  • 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
    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回首千年歷史,中國的領地很是寬廣,至少比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寬廣。只是戰爭不斷的年代,打仗乃兵家常事,輸贏也是常有之事。所以中國領土,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分割,到了今天,其實中國的領土,已經被分割了很多,那麼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打開中國的地圖,很大的區域都屬於中國,可真正歸屬的卻只有漢地「十八省」。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歷史學家是有研究的,他們看似有根據的理由和說法,其實有許多的漏洞。
  • 盤點一下2020高考撿漏王,是真的撿漏還是要退學?
    撿漏也算是高考大戲中一個重要看點。2019年,最大的撿漏就是河南兩個專項計劃的考生,500多分進北大。北大一開始不收,在輿論壓力下,被迫招錄。進去之前,北大學生放話,讓這兩位同學等著,等著被退學吧。真的是一波三折,比戲劇還精彩。今年又是個怎樣的情況呢?
  • 「謀聖」張良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所獻十大謀略有哪些?
    劉邦劉邦一生粗魯無理,唯獨對張良倍加尊重,稱其為子房,可以看出劉邦對其重視程度。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惟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而「謀聖」張良所做一切也不枉劉邦對其厚愛,他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貢獻了十大謀略:1、攻取南陽,免除後患。趁項羽和章邯率領秦軍主力決戰之際,劉邦和張良率軍準備進攻鹹陽。抵達南陽郡時,南陽郡守退入宛城(今河南南陽)固守。劉邦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一年繞過宛城繼續西行。
  • 清朝的各種服裝可不能亂穿,關於清朝民間穿衣的禁令,你知道嗎?
    清朝以制度完備、森嚴而知名,在服飾上也是如此。而清朝大多數的禁令都延自明朝,讓小編帶你一起了解一下這些繁華繚亂的穿衣禁令吧。明初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便對天下庶民的冠服進行了要求,其要求和禁令均十分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