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12位皇帝的外貌長相,均有畫像傳世;氣質形象,也都有官方文獻的明確記載。但畫像能揚長避短,文字記載更能刻意美化,除了末代皇帝溥儀有照片為證,其餘清朝帝王幾乎都難見真實長相和實際形象。
早在清朝入關之前的崇德二年,皇太極為斬斷伐明的後顧之憂,便將李氏朝鮮徹底徵服,成為了李氏朝鮮新的宗主國。作為藩屬國,李氏朝鮮需派遣使臣長期駐於清朝,對清朝的帝王、重大慶典、主要歷史事件也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每當皇權更迭,新皇登基,朝鮮使臣更會詳細地向朝鮮國王匯報新皇長相、氣質等具體信息。
那麼,在朝鮮人的眼中,清朝哪位皇帝更具「君臨天下」的氣質,更有帝王氣象呢?
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雖有畫像傳世,但具體形象相差甚大,根本無從判斷。而根據《清實錄·太宗實錄》的記載,皇太極「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慄」,倒也符合皇太極「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的英主形象。但在朝鮮人眼中,這位「悲痛於宸妃而崩」的皇帝,明顯有點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再加上當時的朝鮮帶有嚴重的「狄夷」觀念,對皇太極並不推崇甚至有著明顯貶低的意味。
所以,在朝鮮人眼中,皇太極或許很勇猛,很睿智,但並不具備帝王氣象。
清朝入關,徵服中原並建立了大一統封建王朝以後,李氏朝鮮明顯改變了對這個宗主國的看法,原先不忿甚至鄙夷的態度也慢慢轉變成了臣服和欽佩。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了清朝入關以後5位皇帝的具體形象,在朝鮮人的眼中,竟是這位皇帝更具帝王氣象。
康熙皇帝
在後世帝王乃至當今學者看來,康熙皇帝都是一位「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的一代雄主,甚至有著「千古一帝」的美譽。在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康熙皇帝「天表奇偉,雙瞳日懸,隆準嶽立,耳大聲洪」,年齡稍長,便又變得「舉止端肅,志量恢宏」,一副宏闊的帝王模樣。
可在康熙八年,16歲的康熙皇帝被朝鮮使臣如此描繪——「身長不過中人,兩眼浮胞,深睛,細小無彩,顴骨微露,頰瘠頤尖」。一個身材不高,兩眼浮腫無神,尖嘴猴腮的模樣躍然紙上。很明顯,這位被時人喚為「康熙大帝」的皇帝,在朝鮮人眼中並不具備「君臨天下」的氣質。
雍正皇帝
作為清朝最具爭議的帝王,雍正皇帝歷來被後世關注,圍繞在其身上的謎團、疑案直到現在仍有大部分未有歷史公論。官方文獻對雍正皇帝「天表奇偉,隆準頎身」的形象記載,明顯有著美化痕跡;但野史筆記對其「雄猜陰鷙、奸宵鼠目」的形象描繪,又明顯是刻意黑化的結果。而流傳後世的畫像,更是各種形象俱在,難以形成定論。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雍正七年,年過五旬的雍正皇帝「顏貌豐碩,而極其端雅,但聲音強亮異常」,雖然皆為正面評價,但也不過是較之常人稍有不同的形象,稱不上「君臨天下」。
乾隆皇帝
根據後世流傳之畫像,年幼乃至年輕時期的乾隆皇帝絕對是一個標準的「美男子」,這也是康熙皇帝能在90多位皇孫中偏偏看重乾隆皇帝的重要原因。《清史稿》稱乾隆皇帝「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清實錄》更是毫不吝嗇對乾隆皇帝光輝形象地描繪,「生而神靈,天挺奇表,珠庭方廣,隆準頎身,發音鏗洪,舉步嶽重,規度恢遠,嶷然拔萃」,一個天生的帝王模樣,當之無愧的天下雄主形象。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乾隆皇帝似乎慢慢長殘了。乾隆四十三年,朝鮮使臣如此描繪67歲的乾隆皇帝——「面白皙,甚肥澤,無皺紋,須髯亦不甚白」,只是一個保養得當的豐潤、白皙老人而已,和帝王形象似乎並不沾邊。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的帝王,但就外貌形象而言,卻差強人意,實在不敢恭維。除了《清實錄》對其有著「天表挺奇,頎身隆準」得違心記載,《清史稿》甚至都不見對其外貌形象的記載。
在朝鮮使臣的眼中,道光皇帝的形象甚至和「街溜子」無異。《朝鮮李朝實錄》有載:
貌甚傾,上豐下殺,顙廣準高,齒盡脫,兩眼多精彩,耳大身長。蓋其狀貌,古所謂天日之表,龍鳳之姿,恐不近似。
一個男人長成怪異的「瓜子臉」,而且還有一個高高的顴骨、碩大的臉盤,還因為牙齒的脫落導致兩腮凹陷,也難怪朝鮮使臣會認為道光皇帝和「天日之表,龍鳳之姿」根本毫無關係,直截了當地給出了道光皇帝「相貌不佳」的認定。
道光八年,47歲的道光皇帝又成了另一副模樣,「黃面,上廣下狹,短鬚無髯,臉長細眉,大口齒落,身長背僂」,一個標準的落魄老者形象。如此形象,也難怪朝鮮使臣會認為道光皇帝「毫無英邁氣象」、「望之不似人君」,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的地位,毫不匹配。
鹹豐皇帝
作為清朝最貼近「昏君」形象的帝王,鹹豐皇帝的外貌形象僅在《清實錄》中有著極為簡單的記載——「發音鏗洪,舉步嶽重」。「發音鏗洪」,我們已經無從判斷;但「舉步嶽重」的記載,絕對屬於刻意美化。
據相關文獻記載,鹹豐皇帝為皇子時,曾在南苑狩獵中「馳逐群獸之際,墜馬傷股」,又在鹹豐二年祭祀穆陵的時候,「失足墜馬,傷及右股」;以至於直到鹹豐三年的冬至祭天大典都無法親祭,只得派遣恭親王奕訢「恭代」。
也就是說,鹹豐皇帝即使不是跛腳,也根本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方便行走。再加上鹹豐皇帝繼位以後,「置天下兵革於不顧,醉於聲色而不自拔,頗生醇酒婦人以自戕意」的荒唐表現,他的形象在時人乃至後世眼中並不光彩。
可在朝鮮使臣的眼中,鹹豐皇帝卻是另外一副模樣:
坐下一匹烏騮大宛馬,左手持洋畫竹藤鞭,右手執純黃革,頭戴紅紅的帽子,身穿貂皮長襖,毛在外。生地六尺餘身才,年可二十內外,面方白淨,微帶鐵色,臉上沒了一根髭鬚,貌瘦體剛,眉目英邁,其光射人,真有君天下之像。
「真有君天下之像」!想不到這個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無限靠近昏君的帝王,在朝鮮使臣眼中竟是唯一擁有「帝王氣象」的霸道君主。是朝鮮使臣可笑,還是鹹豐皇帝故意用「醇酒婦人以自戕」的外在形象刻意隱藏了自己的超凡氣質,後世自有理性判斷。
參考文獻:《朝鮮李朝實錄》、《清實錄》、《清史稿》、《正說清朝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