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族人,為何不推崇滿語?其實是不會

2020-12-11 老喬談歷史

導語: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族人,為何不推崇滿語?其實是小氣

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老喬談歷史,在歷史中,有不少的時期是少數民族統治天下的案例,在這期間有時間長的也有時間短的,清朝就是時間比較長的一個朝代。在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滿族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滿人剛進入中原的時候可以說是相當的厲害,他們屬於戰馬上的戰鬥民族,也比較重視自己民族的信仰。但是為什麼在統治了中原之後沒有讓所有中原的人使用滿文、學習滿文化呢?

首先,滿族並不是一開始就稱為滿族的,他們是從女真一族中衍生而來的,很久以前的女真族對文字是非常匱乏的,可以說沒有使用文字這一說法。在後來的先後經歷了契丹、金人、漢人,這些戰亂之後文化的交融也應運而生,最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女真無論是文化還是文字都是結合了多種語言和文化在一起的一個新的文化和字體,同樣在後期衍生出的滿族中所用到的滿文也是這樣延傳下來的。

滿文很複雜,無論是寫起來還是用起來都比較麻煩,滿族本來就是一個在草原上牧羊的一個民族,因為好騎射、會打仗、作風彪悍而聞名天下,文化的底蘊本來就是非常淺薄的,所以這樣的文字在當時也沒有被推崇開來,反而搞得非常複雜。清朝不要求漢人學習滿文,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去教,因為自己都還搞不太懂的文字就更沒有辦法讓當時中原的漢人們再去學習,更何況中原漢人當時的群體非常的龐大。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滿族人並沒有認為到一個文化對一個民族到底有什麼用,在文化底蘊淺薄的滿族人眼裡最重要的就是會打仗,只要會打仗就可以開疆擴土,可以佔領很多的城池,這樣就可以取得天下了他們不在乎文化的影響。在那個戰亂的時代,滿族人認為只要給中原這些老百姓一條活路,就可以讓他們臣服於自己民族的統治。皇太極在掌權的時候,就沒有太多的過於幹涉中原人士的文化交流和文字上的延續。

清政府中從皇帝到重要的大臣都是滿族人擔任,純正漢族做大官的很少很少,有的也只是在後來清中期的時候,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沒有產生其他影響,才啟用了很多漢人中的又學之士來在朝中為官。在滿族的制度中有一種是說法是,只有最貴的滿族人才配用滿語去交流,這麼具有貴族氣質的一種語言這麼可以教給這些中原的漢人呢!這樣的說法也驗證了滿族是一個對自己民族文化比較保守的一個民族,也是一種清高傲慢的表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清朝歷史中兩個民族的文化就這樣交融在了一起,推崇滿語這樣的說法也就漸漸的淡忘了,相反,漢族的文化卻深深的影響到了滿族的文化,因為人員的眾多,很多在當時生活的滿人會感覺自己的語言和周邊其他人的語言交流起來很費勁,所以也就慢慢的學會了說漢語。服裝、習俗、節日都會按照中原漢人的風俗去施行,這表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是一個民族中心靈魂的體現,同化了滿族人。

小編認為,在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中,每一個民族都有每一個民族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習俗在一起才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改進。國家遼源廣闊,物產豐富,也正是這些歷代的文明得出的結晶。語言的統一和文化的統一也讓現在的我們交流起來非常的便利,有共同的文化底蘊更是一個民族的內涵。大家對於清朝時期滿族人不重視文化的改變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寫下你們的評論,謝謝。

相關焦點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滿族人竟然不會滿語? 每一個人最初接觸到的語言就是土生土長的母語,這是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滿語也不例外。受他影響,此後的幾個皇帝在正式場合也都使用滿語,甚至道光皇帝時期,還有侍衛因滿語不標準而遭到責罰。
  • 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滿語還是漢語?
    到了康熙時期,隨著清朝統治者漢化的不可逆轉,漢族官員不斷增加,康熙在召見大臣時,只能看人說話,遇到會說滿語的漢族大臣就說滿語,遇到不會說滿語的,就用漢語。不過此時受重用的漢族大臣一般都精通滿語,如張廷玉父子。
  • 清朝皇帝上朝,說滿語還是漢語?
    一、清朝前期,滿語為主皇太極時期 ,大部分權貴都是滿族的親貴,此時的清朝就像皇太極的家族聚會,所以不存在溝通障礙,大家都說滿語。順治皇帝很生氣辯解道:假如我要是不學習漢語,漢族大臣跟我說的話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了什麼,即使我聽懂了,我又不知道怎麼說,叫我怎麼當這個皇帝?因此在順治皇帝時期,朝廷逐漸推行國語騎射,漢語成為私塾包括滿軍旗子弟的必修課。
  • 清朝皇帝說滿語還是漢語
    不過,與母語的疏離不免讓他們略感尷尬——滿語作為一門基本失去交流作用的死語言,除黑龍江個別地區外,現在絕大多數滿族人都對其非常陌生。 一種流傳於網際網路多年的說法或許會給他們少許安慰——乾隆之後的旗人已全盤漢化,連皇帝自己都不太講滿語了。這在末代皇帝溥儀身上似乎得到了證實。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道:「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
  • 俄國間諜筆下新疆滿族:滿族人都說滿語
    原先滿族僅指支持清朝徵服中國的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而後其他講滿語的部落如錫伯索倫達斡爾也開始稱為滿族。所以現時在中國西部地區有四個滿族部族,或稱部落。這些部落各自都知道自己與其他部落相異之處,但同時又都意識到滿埃的共同之點,並以此區別於漢族和其他鄰族。
  • 清朝皇帝到底說滿語還是說漢語?末代皇帝竟然忘了滿語怎麼說!
    ,或許清王朝就不會這麼輕而易舉的入主中原了,所以清朝的八旗軍實際上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牛,只是恰好碰上了好時候,也可以說是天命所歸。清朝的開國奠基者和創始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卻沒能看到清朝入關的那一刻,而當時剛剛九歲的福臨卻有幸成為了清朝入關的第一代君主,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波瀾疊起,其實也非常有趣,清朝雖然沒有昏君,可以說每位皇帝的修養和素質都非常高,但是卻成為了歷史上最屈辱的王朝之一,實在可以說是天意弄人。
  • 清朝滿人皇帝在上朝的時候,是會說滿語還是漢語?答案很意外
    直到在清朝的時候民族關係也是中國王朝史上最好的時期。說到這裡,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皇權朝廷,因為那個時候的權貴幾乎都是滿族人。滿人入關之前用的肯定是滿語交流。可是讓人好奇的是在入關後的清朝皇帝在上朝的時候是會說滿語還是漢語呢?皇太極是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大清幾乎都是八旗的子弟,很少有漢人大臣;不用說皇太極肯定是會說滿語的。
  •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和格格們都去哪了?為何滿語也隨之消失了?
    我們知道清政府中皇家貴族大多是滿族人,而現在的中國大部分人是漢族的,那麼自從清朝滅亡後這些滿清貴族的後裔們到哪兒去了呢?而且為什麼連滿語姓氏都隨之消失呢?對此,小編還查了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了解關於清朝皇家貴族的各種姓氏,今天我們要講的四個比較有名的姓氏,分別是鈕祜祿氏、瓜爾佳氏、葉赫那拉氏、愛新覺羅氏。
  • 清朝剛滅亡,為什麼滿族人趕緊改成漢姓?原因其實很簡單!
    雖然清王朝是愛新覺羅建立的王朝,但清軍入關和之後國家的管理不是愛新覺羅一族單打獨鬥出來的,是葉赫那拉,鈕鈷祿等滿清大族共同扶持出來的,在清朝建立之後,這些對清朝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氏族都被封官加爵,甚至有些爵位世代傳承,在清朝皆有之不俗的影響力。
  • 滿語曾是大清的國語,為何大清才滅亡一百來年,滿語幾乎消失殆盡
    明明有那麼多滿族人,為什麼滿語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消失呢?圖片來源於網絡:滿文一、滿語的興起在古代,掌握中原政權的朝廷都是極不穩定的,尤其是關外。這裡的民風遠比中原彪悍,也比中原百姓更加好戰。為了保護滿語,康熙每年都讓年幼的人到關外學習滿語,因為只有關外的滿語最純正,這樣做也是延續滿語的最佳方案。可惜的是,任憑康熙皇帝再有遠見,還是沒有預料到清朝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更加沒有想到曾經那麼輝煌的滿語最終也會消失。
  • 普通話和滿語有關係嗎?現代北京腔是不是清朝滿族人的漢語口音?
    都知道,是普通話——一種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語言。但網上一直也流傳這麼一種說法——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口音,其實是源於清代滿族人說的不標準的漢語,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 滿語消失的最後一瞬
    「滿族人大大咧咧,粗,不會過日子,拿土地不當回事。」陶青蘭評價說,「房前屋後、荒地,漢族人逮著機會就稍微佔點兒。滿族人有錢就花,想吃想喝,攢不下錢。漢族人節儉,在嘴頭兒上省,天長日久,過得就好了。」  屯中人尤其是陶家人,更願意去打魚而非耕作。打魚是典型的滿族傳統生產方式。
  • 清朝統治200多年,滿語為何沒佔據主流地位,而還是以漢語為主?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洲人建立的。和很多少數民族一樣,滿洲人也有自己的語言。因而立國之初,朝堂上當然以滿語為官方語言,這體現的是一種政治態度。很多以清朝初年為背景的電視劇裡,滿洲權貴們使用的都是漢語,這較起真來其實不符合實際情況。
  • 滿清統治中國300年,為何皇宮的太監都是漢人,沒有一個滿族人
    我們也知道滿清皇帝對於漢人一直不信任,我們當然也就會問,既然皇帝這麼不相信漢人,為何太監這麼重要的人,為什麼他們不使用滿族人,反而使用漢人呢?我們現在知道的清朝有名的大太監,無論是李蓮英,還是小德張都是漢人。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你可能覺得太監沒有什麼用,其實在中國古代,太監那可是距離皇帝最近的人,有時候大臣的話都不如太監的話好使。
  • 清朝皇上是滿族,古代又沒有普通話,上朝說滿語還是漢語?
    受影視劇的影響,大多數人往往會認為上朝是每天必須的,其實並不然。就拿清朝來說,上朝是很有講究的,皇帝和大臣都要穿禮服,還有其他事項,極為繁瑣。儘管按律,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要舉行朝會,但實際上很少這樣做,甚至一年都不舉行一次。
  • 清朝皇室是說滿語還是漢語?別被清宮戲誤導了,溥儀一語道破真相
    女真一族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雖說他們也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一直到清朝的建立,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滿文。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凝聚,也是將整個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法寶之一。那麼,在清朝時期,官方的語言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呢?在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清軍剛入關,所以,他們基本上都是沿用自己之前的語言,說的是滿語。
  • 北方方言當中保留的滿語及滿語詞彙
    除坐地滿族外,每個滿族人都編入八旗組織之中,因此上年紀的滿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未入旗的漢族人,沒有旗籍。「旗人」管漢族人稱為「民人」。    五、辛亥革命後,滿族人複音老姓雖然都已冠以單音漢姓,但大多數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傳,或寫於譜書。滿族在有八大姓:即佟、關、馬、索、齊、富、那、郎。以上八姓,謂之從龍八戶。這八大姓氏滿族複音老姓分別是:佟即佟佳氏。關即瓜爾佳氏。馬即馬佳氏。
  • 曾建立清朝的滿族人,有哪些歷史淵源?他們的特色習俗是什麼?
    至此於1635年農曆十月十三日開始,建州女真更名為「滿洲族」,這其實就是現代社會中滿族的前身。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分析「滿洲族」,不難發現這個民族其實屬於民族共同體。因為「滿洲族」不僅包括建州女真,而且還有部分蒙古人、達斡爾人,以及錫伯人、朝鮮人和漢人等。這其實就是建州女真在統一東北之後,能夠繼而創立清朝的民族基礎。
  • 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什麼語言?
    不過,不管是哪個少數民族執政,最終都躲不過漢化的命運,很多少數民族皇帝對儒家文化是極力推崇的。在北魏,連皇帝孝文帝極力從服飾、制度、語言等各方面推動漢化。元朝是少有的民族隔閡較強的朝代,但也不由自主的進行了漢化,否則怎能在中原地區立足呢?
  • 大清上早朝,皇帝究竟是說滿語還是漢語?原來都是被影視所誤導了
    可以參照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這個就是比較真實的,如果當時有什麼急事的話,皇帝是可以單獨召見的,召見的話皇帝還要看是漢臣還是滿臣,漢臣就用漢語,滿臣就用滿語,畢竟自己的種族語言說著也方便,所以清朝對於皇子們的教育要求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