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洗髮水的古代,估計人的頭髮即使是經常洗也會有味道,更別提還不經常洗了。
曾經我也是一個沉迷網路遊戲的少年,那個時候經常泡在網吧,很多人經常在網吧一玩半個月不回家,我至今記憶猶新的一次,我站在一個大哥的身後看他玩遊戲,結果被他頭髮的味道嗆了一天,我差點吐了。
在現在社會幾天不洗頭味道都讓人受不了,更別提古代時期了,看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以為清朝男人扎辮子,可能會很髒,實際上清代人的頭髮未必有前代的味重,在清代之前的中國人由於受到《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髮膚都是父母給的,必須珍惜它,不能毀傷,說到底就是不能輕易剪髮。
當然,這並不是說古代男子一輩子不理髮,如果一輩子不理髮,那不就跟傻子一樣了嗎?在古代男子都會修理髮型,然後把長發挽起來,再盤起來,到成年之後行弱冠之禮的時候,就在盤上的頭髮上帶帽子。
那麼古代人留髮留多久呢?現在人們常說的,待我長髮及腰,其實也是古代男性頭髮長度的一個標準,長髮及腰不是等人來娶,而是頭髮長了,應該修剪修剪了,然後選一個黃道吉日把頭髮剪了,剪下來的頭髮還要收藏起來或者焚毀,以示對祖宗的尊敬。
你想想,男子長髮及腰,得多難打理,這要是天天洗頭估計什麼事也不用幹了。
這一情況到清軍入關時候被強行改變了。
很多不了解清朝髮型的讀者在看了清朝古裝劇之後都有一個疑問,清朝的頭髮不就是扎了辮子嗎?為什麼當初清軍入關要叫「剃髮令」呢?
其實,我們現在看到能夠接受的清朝的辮子都是晚清時期不斷發展變化後的形象,真正清軍入關時的頭髮,那是相當難看的。
清軍入關之前,一直是過著漁獵的生活,在打獵、捕魚的時候,辮髮是相當給力的,這種辮髮是將腦袋四周的頭髮剃光,然後在後腦勺處剩下的頭髮編成辮子,留下頭髮的地方只有銅錢大小,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因此這種髮型被稱為金錢鼠尾,其實也就跟光頭差不多。
1644年日本商人竹內藤因海難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韃靼漂流記》一書。書中這樣描寫清人的髮式:"他們的人都剃頭,把頭頂上的頭髮留下來,分成三綹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鬍鬚留下來,把下面的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
所以,清軍入關才管這叫剃髮令,很多人認為在清朝是不扎辮子就要問斬,實際上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有關清史的資料中,順治四年就有人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最後被處斬,而縣官還因為失察被議罪。
清朝統治者之所以不遺餘力,寧肯引發血腥反抗也要推行剃髮令,實際上是出於維護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深謀遠慮。
說回到正題,儘管這種金錢鼠尾的髮型很醜,但是要從衛生的角度還真就比以前長發飄飄的時候要乾淨很多。
當然,我想令外國傳教士大呼噁心還是清朝晚期的頭髮。
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清朝統治者在不同程度上放開了對頭髮的管理,到乾隆去世那年,通過當時外國人的繪畫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頭髮留髮面積足有四個銅錢大,相當於一個掌心的面積。
在鹹豐朝時期,老百姓蓄髮已經超過頭髮的大部分,一直到清朝末年,清朝人的髮式才變成現在影視劇中的陰陽頭,剃髮只剃前半部分。
人們將清朝的辮髮變化總結為,先是鼠尾巴,又是豬尾巴,最後是蟒蛇一樣的形態。
隨著頭髮的增多,還需要扎辮子,這就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是技術了,當時清朝已經出現專業的剃頭匠,擔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們剃頭,扎辮子,甚至是摳耳朵。
多於經濟較為富庶的人來說,剃頭刮臉是一件頗為社交性且時尚的事情,好友經常結伴去剃頭,甚至請人剃頭。一次精緻的洗頭,要花費很長時間。
當然,清代時期有康乾盛世,但是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在廣大農村,更是窮的發都吃不上了,每天幹活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能力三天兩條的打理辮子,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理一次髮,盤在頭頂上,要挺很久很久才能再次洗髮。
所以,晚清的時候,外國傳教士說中國人頭髮令人噁心的受不了。
其實,晚清以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剪辮子已經成為趨勢,早在民國成立之前,清朝百姓就已經開始剪髮,政府也無力深究,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候,康有為在變法主張中就提出剪掉辮子,到了十年之後,清政府舉行新政的時候,就連清朝的貴族都建議朝廷廢除辮子「非剪髮易服,不足振起全國之精神!」
而沿海通商城市,老百姓更是逐漸剪掉辮子,至於那麼遲遲不肯剪掉辮子,甚至在民國時被強行剪掉的,大部分都是偏遠地區的人,或者忠於清朝的人,將其看作清朝的象徵。
最後要說的,雖然古代中國人的頭髮不太乾淨,但是中國人愛洗澡啊!真正埋汰的歐洲人,當時當時受瘟疫的影響,歐洲人特別不愛洗澡,比如我們熟知的法國路易十四,長年不洗澡,十步之內就令人作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