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道光帝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2020-12-24 登瀛太史令

因為鴉片戰爭,清朝和英國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籤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更是被評說「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道光帝是否真的如此不堪?是否真的是庸暗之君呢?

道光命不好,從他的皇帝照就能看出一臉乾癟悽苦相!(清室顏值自弘曆後,顯現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象!)早年長期的輔政生涯的影響,養就了他逆來順受,唯唯諾諾的性格,致使他後來執政辦事「猶豫不決,愚昧無知,氣度狹小」([美]慕恆義《清代名人傳略·旻寧》)。這樣的懦弱性格,對個人影響事小,而對國家命運的影響就太大了,以致道光一朝的整頓毫無起色。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

道光最高光的時刻當屬天理教起義進攻紫禁城,他爹不在北京,道光臨危不懼,指揮若定,還親手幹掉了兩個歹徒。當彼之時,誰不認為這是未來必大有作為之一國之主呢。結果本以為是開始,卻已然到巔峰。

道光三十九歲繼承大統,自我更新和不斷砥礪、進步改造的思想基本停滯。青春的激烈奮進、強烈求知的年代一旦過去,即使學習的欲望再強烈,環境更新再豐富,他的接受能力已經大打折扣。

道光性格與其父嘉慶皇帝非常相像, 兩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又幾乎一樣,凡事力求嚴謹平穩中規中矩。治國理政思想高度契合。道光帝在位期間,遵循祖制,沿襲父親的治國理念,致使清朝在衰敗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道光的認知範圍裡,「守祖制」是衡量一個君主的重要評判標準,甚至可能是最重要評判標準,同時也是他最大的道德潔癖所在。在晚年的立儲問題上,道光皇帝之所以最終選擇了(貌似)老成持重、傳統仁孝的四阿哥奕詝,而不是天資聰穎的「鬼子六」奕,廣義上的「守祖制」,佔了很大的干係。

愛新覺羅·奕(1833年-1898年)

然而,「守祖制」這口鍋,道光要背,但是不能一個人背,因為這口大鍋是他父親支起來的——前期熱血改革,中期屢敗屢戰,後期破罐子破摔,晚年天天抄語錄、背祖制,幾近精神分裂的嘉慶皇帝。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爺倆,嘉慶和道光,到最後都是被搞灰心了。特別是嘉慶,在清朝敢平反老爹的文字獄......好多人還瞧不起說沒有優點是庸人,沒有啥新措施改革。

尼瑪,清朝哪個皇帝有改革?千古康熙帝改了嗎?還不是用明朝的,創新了啥?密奏制度?就是這貨最先開始裝,平三藩自己玩脫了還死不承認。修了一堆的皇家園子和山莊,然後坐在暢春園給小乾隆講不要學唐玄宗驕奢淫逸......給後世定了一堆規矩,皇子教育制度,每年圍獵活動等,小孩從六歲就要開始裝比裝到三四十歲,尼瑪多壓抑,他死了好不容易來了個不裝的雍正,十三年幹的事比他老子一輩子的都實在。

孫子比他爺爺還能裝,從乾隆十五年以後,基本就沒救了,他自我感覺太良好了,文字獄打擊民間,玩弄權術打擊大臣,張廷玉幾朝老臣最後時刻被他搞成的那個樣子,感覺比長孫無忌還可憐......

老婆死了感覺全世界欠了他似的......

禪位大典當場後悔......

朝鮮人當時就笑抽了......

就這麼個沒出息的也敢叫「十全老人」

康熙和乾隆,一百二十多年時間,把清朝的刻板定了局,嘉慶和道光嘗試好多次改革,回答有祖制......

啥祖制哪個爺的需要翻條款......

宋太祖和明太祖都是三條,康乾兩位的太多、太嚴格、太繁瑣......

我舉個例子:嘉慶朝武舉人慶典,大臣和皇帝都到了就差開始了,可武舉人沒來......

嘉慶怒問禮部,官員回答昨天收到通知要舉人從A門進,今天通知改從B門進,中間有地能穿過來,侍衛不開城門,只好要舉人繞路,禮部官員說這不怪我......

嘉慶問侍衛為什麼不開門,侍衛說依祖制不能開,為了皇城安全,所以你也不能怪我......

嘉慶只好問,繞路要多久,官員回答午膳前應該可以(這尼瑪!)......

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820年)

整個嘉慶和道光,對著乾隆留下的官場和風氣......整個鴉片戰爭,從琦善上位起,道光基本就被自己的臣子和洋人做進去了,這種皇子制度好嗎?

道光對英國不可謂不努力,他看著定海三宗兵殉職戰報在那哭的時候,奕山和鰭英在前面不知道撈地多開心,和當年崇禎幾乎一樣,萬曆和乾隆沒啥區別,乾隆更不要臉點而已!

「嘉道中衰」也不能全扣到嘉慶和道光的頭上,他們父子都確實想有一番作為,道光也確實有一些作為有為君主必備的權術和能力,和中國其他君主比,道光也算的上是能力中上起碼是中等的君主。

但是內憂外患不斷,白蓮教大起義之後大清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加上乾隆後期的好大喜功和窮奢極欲,整個大清國早晚是要亡的。只不過由於外敵入侵,最後沒有亡於農民起義,道光整頓吏治,改革了一些前朝尤其是乾隆時期的陳規陋習,還是有作為的,不過,放在大歷史的角度看,其實也就是稍微延緩了清朝全面的崩潰而已!

稍微懂點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道光是一個勤儉到摳門的皇帝,摳門到喪心病狂,一輩子最怕國帑被動用,平日裡皇后以下所有嬪妃不得使用化妝品。曾經為孝全成皇后辦過壽宴,滿朝文武一人一碗豆腐腦,御膳房奉旨殺豬 。

道光摳門的另一表現是極力偽裝節約,龍袍破了就要拿去補(作秀成分高!),可是補一條就要花費千兩白銀。於是道光時常穿著帶有價值數千兩白銀的補丁的龍袍上朝,與大臣們議事;文武百官們也紛紛效仿,競相找出些破舊的朝服來穿,也縫些五顏六色的補丁來上朝議事,以示自己生活儉樸和為政清廉。

結果,大清國的早朝列會,頗似一夥衣衫襤褸的乞丐們在那裡開會,好像在討論丐幫大事似的。這群乞丐的幫主,自然非道光帝莫屬了。最後,連道光自己看不下去了,覺得不太體面,有礙龍庭觀瞻,便狠狠地訓斥了那些穿補丁朝服來上朝的大臣們一番。泱泱大國一國之君的皇帝威儀,到了道光帝這裡已蕩然無存,喪失殆盡!

他的這種勤儉節約的行為也沒有為文武百官做一個有效可執行的榜樣示範,反倒加重了形式主義(明面上大家裝簡樸過的不好,私下照樣可以胡吃海喝),換言之,貪贓枉法的風氣沒有得到很好的根本性整頓,當然他爹地都做不到,何況他呢!

然而,一生崇尚節儉的道光帝,卻不知為何在修建陵墓一事上,不僅公然違背祖制,而且還窮奢極欲給自己修了兩座陵墓,真是對其一生倡儉戒奢的最絕妙的諷刺。

道光慕陵

西陵寶華峪陵寢發現地宮浸水後,道光帝不是採取補救措施,而是廢棄數百萬工民修建七年之久的陵地,決定在東陵重新卜選吉地。東陵龍泉峪慕陵工程共耗銀二百四十多萬兩,比建築宏偉、工藝精美的乾隆裕陵還多花了三十七萬兩,比窮奢極欲、耗費無度的慈禧定東陵,也多花了十三萬兩

僅以慕陵的用料為例:金絲楠木在明清時期已十分珍貴稀少,故多數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絲楠木。雍正泰陵的隆恩殿,惟有門窗、梁柱用金絲楠木,其他各處多以他木代替。慕陵陵寢隆恩殿和東西配殿的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

(我看這糟老頭精的很!這就是「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言歸正傳,道光帝並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昏君。他耳聞目睹了嘉慶朝的諸多社會問題,特別是歷經十年的川楚白蓮教起義,給他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在他繼位之後,又先後出現了雲南大姚起義,臺灣嘉義起義,湖南江華起義,四川越雋起義,山西趙城起義,湖南武岡起義以及東南各省的天地會,同時,他還看到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對華覬覦。這些情況,使他深知穩固統治的重要。他為守住祖宗基業,勤懇努力,儘可能多地解決清王朝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道光皇帝還算是一個能勉力守成並取得一定效果的好皇帝,主政王朝三十年,每日勤於政務,此間面對邊疆分裂,他從容鎮壓,立場堅定,手腕強硬。面對漕運、鹽法弊端,他破格提拔陶澍為兩江總督,監管兩淮鹽務。

維持了一百來年的兩淮鹽運司衙門說裁就裁,徹底打破原先的鹽政體系。同時,下詔實行票鹽法,使得兩淮鹽稅大幅度提高。這些都說明他內政內行。所以,道光皇帝是一個處理內政能力還可以的皇帝。

但是他生在了清朝最不該守成的時期。他處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和清王朝衰落時期,內部經濟軍備落後,內亂頻繁;外部西方列強開始各種欺負人,而道光皇帝處在清朝社會大變革的開始時期,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在想方設法苟安,沒有想到開拓與創新。

臨近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時候,道光對于禁還是不禁鴉片,態度舉棋不定,糾結可以糾結幾日之久。(對於我來說,我要糾結的是怎麼解決後患,做抉擇是一瞬間的事情,定了就定了,一人做事一人當)

但道光卻單單在這個「禁還是不禁」的選擇上搖擺,這單個方面就能說明道光在做選擇上缺乏詳細的思考能力和洞察能力,而他缺乏洞察能力的缺點,也導致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他沒有想過這麼做的後果會招來什麼問題,最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惡果初嘗。)

道光對於外來侵略者的行為,壓根就措手不及,在主戰主和方面再次猶猶豫豫反覆無常,惡性循環下,指揮失當,另外借著軍備廢弛與武器稍微落後的負面加成,稀裡糊塗找人籤了《南京條約》

(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但也比道光龍袍上的補丁,不知要大幾千萬倍,那畢竟是老祖宗開創出來江山社稷,是大清國的一片疆土!你看道光平時連磨出了洞打了補丁的一件衣服都捨不得扔的人,反在割地賠款上咋就出奇的大方慷慨起來了呢?)

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應只歸咎於道光,積重難返,沒有任何人敢說當時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改變這一切。但他絕對要負主要歷史責任。他最大的錯誤,是與英國人議和,他沒有清醒的認識到洋人不會搶一次就走。(你覺得道光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那是你感覺。事實上,當時的滿清貴族們都覺得咱們皇上英明啊,這是拖延時間的計策。洋人一旦滿足要求,就會退兵了。我大清這是不戰以驅人之兵。)

換句話說他輸在了摳,不想付出犧牲,結果給後來的皇帝開了個先例:打不過就投降、談判、割地、賠款!沒有吃不上飯也要養軍隊的勇氣,沒有拼死一搏的勇氣。鴉片戰爭死了多少人?鴉片戰爭戰火有燒到長江以北嗎?官員上下滿腦子想的都是外夷趕緊回去。所以最後清朝被禍害成這樣,不是清朝哪位皇帝的能力問題,是清朝政府的立場問題。

清史學者閻崇年說過:道光皇帝對於鴉片戰爭的失敗,應負主要歷史責任,他的名字應當釘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讓那些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鑑!

鴉片戰後道光仍守其常,不知變張,對迅速變化的世界缺乏了解和認識,毫無準備而且麻木地進入了近代社會後,也沒有任何企圖知己知彼的作為,這是當時能做而沒做的。

(兩次鴉片戰爭之間,滿清王朝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的軍事技術、政治制度,可是滿清王朝毫無作為,實勘痛惜!)

導致道光想有作為而作為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封建制度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早已腐敗不堪。在這個行將衰朽的制度下,任何傳統的改革都無濟於事。

唯一的出路是徹底剷除舊的制度,但道光帝走不到這一步。固然他的人品不壞,但其改革只能是「補封建社會之天,救封建專制之世」

道光的愚昧無知,不僅挽救不了大清王朝的危機,而且延誤了近代中國的改革,使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啟動現代化的機遇。道光帝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歷史罪過,莫大於此!

綜上所述,道光為政三十年,只能說作為一個較平庸的人在一個敏感的歷史階段坐在中國的皇帝位置上,沒什麼大的貢獻。他是道德上的好人,也只此而已。

(蔡東藩的評價簡單粗暴,又恰好能形容下道光的特點:徒齊其末,未揣其本,省衣減膳之為,治家有餘,治國不足。

相關焦點

  • 孟森先生為何評價道光皇帝為「庸暗之君」?如此用人,太過荒唐
    和《清史稿》的評價一樣,後世學者雖然一定程度上認可道光皇帝的「勤政愛民」、「節儉之德」,但也一致認為他的才能有限、識人不明甚至昏聵愚昧的表現,才是鴉片戰爭失敗、《南京條約》籤訂的主要原因所在。一代清史研究大家孟森先生對道光皇帝的評價一點也不客氣,直接認定「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 清朝可以入關奪取天下真的是撿漏嗎?
    一、清朝入關的確有撿漏成分,但得天下並沒有撿漏客觀來說,清朝可以順利入關的確有著撿漏因素,因為1644年明朝是亡於李自成之手,明朝一亡,清朝歷經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都沒有入得關,就此入關成功了。
  • 道光帝的自我困境:他勤政節儉、澄清吏治,可他為何不是好皇帝
    皇子生涯的訓練確實把道光帝鍛鍊的十分棒,在1813年的林清之變中,道光帝用鳥槍打落兩名天理教徒,隨後帶著禁軍平定天理教之亂,逮捕天理教首領林清,可以說道光帝臨危不懼,表現的十分出色,膽氣十足。此後又寫《御製慎德堂記》勸告子孫後代節儉,他本人的節儉甚至在野史也很出名,《清稗類鈔》載:宣宗所服套褲,當膝處已穿,輒令所司綴一圓綢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於是大臣效之,亦綴一圓綢於膝間。一日,召見軍機大臣,時曹文正跪近御座,宣宗見其綴痕,問曰:汝套褲亦打掌乎?對曰:改制甚費,故補綴。宣宗問曰:汝打掌須銀幾何?曹愕眙久之,曰:須銀三錢。
  • 道光帝為何不願入太廟?原因讓後人敬佩,也讓鹹豐帝汗顏
    《禮記·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中華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對於天子之制,自然來不得半點馬虎。隨著七廟制度的演變,基本上是個正統的皇帝,都能進太廟。只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子孫會將離得遠的祖先搬出太廟,給其他的皇帝騰位置。所以說,這本不是一件值得深究的事。
  • 因撫育鹹豐被破格尊封的康慈太后,緣何生前身後享迥然不同之待遇
    在關於為大行皇太后尊擬諡號這個問題上,鹹豐以嗣皇帝名義初次上諡便以「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而草草收尾,之所以如此描述,實是因為其中出現了兩大問題:按清朝成例,正常情況下嗣皇帝為大行皇太后初次上諡應為12字,且需系先帝廟諡。
  • 清朝入關前漢文化就已經湮滅?事實真是如此嗎?
    早在清朝入關前我們的文化就已經湮滅(詞義:磨滅,埋沒,消滅,銷毀)了」小璇看到這一個評論下意識的反感,就想反駁,但是中國的歷史這麼長,小璇並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說話是需要真憑實據的,所以就在網上查了這方面的資料。首先小璇查了漢文化到底是什麼?它包括了些什麼?
  • 他是清朝道光帝首輔軍機大臣,死後諡號文正,畫像入紫光閣,林則徐是...
    清朝時代進行了改革,雍正帝從大學士中挑選其中幾個人組成辦理軍機處,把原先的內閣大權分化成幾個軍機大臣來承擔。所以在清朝當了大學士,做不到軍機大臣的地位雖然尊貴但是並沒有實權。 曹振鏞是清朝尚書曹文埴的兒子,乾隆四十六年考中進士,點了翰林。不過他在嘉慶時代雖然是大學士,卻並沒有進入軍機處,能夠為官步步為營是靠了他老爹的庇蔭。但是在道光帝時代,通過鑽營和幫道光解決之前的顧命大臣成為了軍機重臣。
  • 溥儀和作為康熙嫡子的雍正帝,是否有血緣關係呢?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軍入關後,滿洲貴族開始學習漢文化,因其借鑑了漢人的宗族觀與家庭觀,這讓清朝皇室有了獨特的過繼制度。其實在清王朝建國早期,由於滿族貴族所秉持的自身宗族觀念,宗氏過繼的現象並不多見。然而到了清朝末年,近支宗室各個支派之間絕嗣情況日益突出。
  • 為什麼人們會說: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說起歷史上的清朝,人們對它總是百般詬病,尤其是在清政府的統治下使得中國遭受了百年的屈辱,期間割地賠款差點葬送了延續五千年之久的華夏文明。然而清朝如此不堪也不算一無是處,有人就說: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也就是說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擁有這麼遼闊的疆域了。
  • 清朝皇帝死後的最高榮譽,在墓前擺放此物,證明國土一寸沒丟
    清軍入關之後,對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十個字依然十分推崇,歷代皇帝都以明朝為鑑,甚至有一條不成文的祖制,用來褒獎和約束每個皇帝。 根據清朝祖制,凡是皇帝位期間,沒有丟失一寸土地的,死後墓前都會立聖德神功碑,在這塊墓碑上彰顯皇帝一生的功績,在清朝入關後的10個皇帝中,只有5人配享用功德碑。 這5個皇帝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這5個皇帝中論功績的話,康熙排第一是毋庸置疑的,這5個皇帝在位時也是清朝初期到中期,是一個強盛的時期。
  • 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芳齡23歲,說了一句話,至今仍被後世當成笑談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一個常常為人所詬病的王朝。雖然在清朝也出現過所謂的「康乾盛世」,事實上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都已經僵化腐朽,尤其在乾隆末年還滋生出了一大批以和珅為代表的貪官,致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底層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困頓。
  • 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芳齡23,想納她為妃,傳到後世被當成笑柄
    1840年後,清朝最高統治者仍然認為,世界以中國為中心。 鴉片戰爭的爆發,可謂是給清朝的統治者一頓胖揍,讓他們有了認知世界的興趣。當時,道光帝偶然知道英國女王年僅23歲,便產生了將其納為妃的想法。其實他並不知道,雖然都是統治者,且中國比英國還要大,但兩者所代表的進步程度完全不一樣,他的想法也就成為了後來人笑話的笑點。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 道光帝對於英國一無所知,面對英國使者,竟不相信英國女人當皇帝
    清朝初步了解英國應該是在1792年乾隆帝八十大壽的時候,英國國王派遣使者為乾隆帝祝壽,清朝統治者才知道在大洋彼岸有一個名為英吉利、想要與大清進行通商的蠻夷之國,於是,乾隆帝以「天朝上國,啥都不缺」的名義委婉的拒絕了英國使者的通商要求,把英國使者帶來了戰艦模型等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當做字畫收藏在了皇宮內
  • 清朝宮女生皇子後連升三級,父親成二品,最後兒子早逝父親流放
    清朝宮女生皇子後連升三級,父親成二品,最後兒子早逝父親流放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和妃,一位是康熙皇帝的和妃瓜爾佳氏,這位和妃壽命較長,在雍正、乾隆兩皇帝在位時受到尊封,活到86歲才仙逝。而另一位和妃,是隔了三代後,道光帝的和妃納喇氏,道光皇帝的和妃家世就不如康熙的和妃尊貴,她出身最低,不僅是包衣,而且還是輝發那拉氏。
  • 清朝士兵衣服上印的字,為什麼會分兵和勇?一個字差距如此之大!
    清朝士兵衣服上印的字,為什麼會分兵和勇?一個字差距如此之大!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都會印著一個字,而且這個字還不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字有時候是兵有時候是勇,這個細節大家可能沒有怎麼注意過。
  • 皇太極曾多次入關,多爾袞為何入關一次就搞定了天下?
    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免責聲明:本文系本號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清朝最傳奇的答應:因責打宮女慘被降級,卻歷經五朝活了82歲!
    清朝道光十年,年僅15歲的尚佳氏被封為玲常在。從這個初封來看,我們可以判斷尚佳氏是一名來自內務府的包衣女子,家世比較一般,而且,從道光十年入宮,一直到道光二十年,尚佳氏始終都停留在常在的位子上,因此,可以推斷這個女人並不得皇帝的寵愛。
  • 遲來的後位之四強扭的瓜不甜,強爭得後位不香
    鹹豐帝是否真的只是因為感念博爾濟吉特氏的養育之恩才封她為皇太后的呢?直至今時這個問題依舊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鹹豐帝將博爾濟吉特氏封為皇太后,本來就不合大清禮制,在清朝只有先皇的正宮皇后和歷任皇帝的生母,才能在皇帝駕崩後,名正言順奉為皇太后,正如現今居住在鍾粹宮的孝貞顯皇后,便是在鹹豐帝駕崩後,以鹹豐皇后的身份被同治帝尊為母后皇太后,而生母懿貴妃則被尊為聖母皇太后。
  • 150多年前,清朝的老照片,第三張最美,第六張看著很可憐
    第一張圖片:一群清朝人在做手工,他們一本正經的樣子。 裹小腳起源於漢族,並不是滿族,想當年清朝入關的時候,再三強調,禁止女子纏足,並嘗試改變漢族女子的陋習,但積習難改,後禁令取消,隨著滿漢文化碰撞,只有極少數滿族婦女學漢人裹了腳。
  • 明宣宗朱瞻基:一世深情只為一人
    明宣宗朱瞻基:一世深情只為一人歷史上對於明宣宗朱瞻基的評價是一位「守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