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所獻十大謀略有哪些?

2020-12-27 岢苡1966
張良

張良(?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時韓國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後人譽之為「謀聖」。

劉邦

劉邦一生粗魯無理,唯獨對張良倍加尊重,稱其為子房,可以看出劉邦對其重視程度。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惟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謀聖」張良所做一切也不枉劉邦對其厚愛,他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貢獻了十大謀略:

1、攻取南陽,免除後患。

趁項羽和章邯率領秦軍主力決戰之際,劉邦和張良率軍準備進攻鹹陽。抵達南陽郡時,南陽郡守退入宛城(今河南南陽)固守。劉邦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一年繞過宛城繼續西行。張良說:「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秦軍前後夾擊,我們就危險了。」劉邦認為他說的有理,就按他的計策,命令軍隊立即更換旗幟,乘夜抄小路悄悄返回,將宛城重重圍住。接著劉邦採用攻心術,招降了南陽太守,為西進解除了後顧之憂。

2、智取嶢關,進入鹹陽。

秦王子嬰殺掉亂政的趙高后,派了5萬人馬守住嶢關(今陝西商縣西北)。劉邦用張良計策,派兵在嶢關前的山上插滿旗子,以迷惑秦軍;另派將軍周勃率軍繞到嶢關側面,一舉攻佔。子嬰看大勢已去,只好率部投降。秦朝滅亡了。

3、退出秦宮,還軍灞上。

劉邦入了秦宮,就想住在秦宮,被樊噲阻撓,樊噲阻撓無效。緊接著張良出面阻止,劉邦聽從張良勸告,退出秦宮,並召集附近各縣父老,約法三章,即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治罪;第三,偷盜的治罪。除了這三條,其他秦國的法律、禁令一律廢除,得到關中人民的擁護。然後仍舊駐軍灞上,避免了隊伍迅速腐敗,也為以後入關滅項留足了後路。

4、利用項伯,化險為夷。

劉邦入關後,出了個昏招,兵封函谷關,企圖稱王關中。引起了項羽震怒,派兵打進函谷關,想一舉消滅劉邦。幸虧劉邦用張良之計,利用項羽叔叔項伯,施以援手,劉邦得以在鴻門宴裡脫險。整個鴻門事件前前後後,張良隨機應變,幫助劉邦成功脫險。

5、下邑劃策,重用人才。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提出「捐關以東」的大戰略。即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捐出來,就為了打敗項羽。張良建議劉邦拉攏英布、策反彭越、重用韓信,共同抗楚,得到劉邦採納。最終打敗項羽。

6、阻封六國,集中力量。

公元前204年,劉邦於滎陽阻擊項羽。謀士酈食其讓劉邦分封舊六國後裔,以解燃眉之急。張良趕到,對劉邦勸阻道:如果現在分封六國舊王,將士們就會離你而去,各歸舊主,如此等於自取滅亡。劉邦急忙追回印綬,避免一場災難。

7、勸阻劉邦,加封齊王。

韓信攻佔齊地後,派使者帶信給劉邦,求封「假齊王」。劉邦看信後十分生氣,衝動之下差點釀成大錯,張良和陳平聯手進行勸阻,最終說服劉邦加封韓信為齊王,鞏固了反楚聯盟。

8、廢止合約,追殺項羽。

劉邦和項羽以鴻溝為界訂立「楚漢和約」。鴻溝之盟後,項羽率兵東歸。張良和陳平建議趁現在楚軍疲憊不堪之時,應攻其不備,乘勝追擊,便可一戰定天下。一但放虎歸山,以後想制服他就難了。劉邦便命今部下繼續攻擊項羽,最後終於滅楚,成就大漢天下。

9、固陵建議,合兵垓下。

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在追擊項羽過程中曾受阻於固陵。此時,張良建議劉邦趕緊加封韓信、彭越的封地,誘使二人出兵合圍項羽於垓下。劉邦採納這個建議。果然,韓信、彭越率領軍隊趕來會師。會師後劉邦率大軍,在垓下包圍項羽。垓下之戰徹底打敗項羽,迫使項羽逃到烏江自殺。

10、建都關中,萬世基業。

漢高祖五年,劉邦讓群臣商議定都之事。大臣婁敬積極建議定都長安;其他大臣大都主張建都洛陽。劉邦對此卻左顧右盼,猶豫不決。這時張良果斷地站出來為婁敬撐腰,闡述定都長安的原因:三面易守,只需在東面控制諸侯,交通便利。對西漢政府最終建都西安起了關鍵作用。

相關焦點

  • 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 張良與諸葛亮誰更厲害呢?
    劉邦、張良劇照首先,張良是名列武廟亞聖資格的,諸葛亮雖然也是十哲之一,比張良地位還是不如的!張良本家五世為韓相,所以秦滅六國,張良曾有刺殺秦始皇的壯舉,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大事!劉邦得到張良後,以師事之,言聽計從,張良給劉邦規劃了得天下的戰略,所以張良號稱「帝王之師」,張良鴻門宴讓劉邦脫險,下邑劃策,撤銷六國分封,垓下之戰會合韓信、彭越、英布擊敗項羽,定都長安等都是奪天下、安天下的大政策,所以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唯對張良稱呼名字「子房」,可見張良對興漢的重要性!因此有「興周八百年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良」的美譽!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他是狂生,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勸阻,最終被韓信害死
    這是來自陳留郡的酈食其(yì jī)託故人之子為見到劉邦而對劉邦所說的話,狂生就是酈食其,因為這句話,劉邦派人請了酈食其來見面,酈食其是戰國晚期人,出生於範睢從齊國逃到秦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比劉邦大了12歲,比秦始皇大了9歲。
  • 謀士獻上一個計策,劉邦欣然同意,張良卻說:這樣做我們就完了!
    而劉邦的實力明顯不及項羽,只能固守在滎陽城中,通過幾條甬道向城中運輸糧草。項羽為攻下滎陽,多次派兵破壞漢軍的甬道,使漢軍逐漸陷入缺糧的窘境,劉邦對此心急如焚。不巧的是,足智多謀的張良此時外出公幹,不在滎陽城中,劉邦只得找來另一位謀士酈食其商議對策。要說這個酈食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之前曾給劉邦進獻過不少奇謀妙計,劉邦因此對他頗為信服,願意虛心聽取他的建議。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劉邦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麼呢?首重謀略、其次政治、再次軍事西漢開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對二十餘人進行分封。因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以戰功分封的傳統,秦國的歷代相國,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必須建立軍功,才能穩住自己的地位。
  • 為何張良被稱作「謀聖」?看似簡單的舉動,深含對人性的理解
    老人給了他一本書,讓他好好研習,張良也沒有讓人失望,他日思夜想,苦讀這本書,最終學有所成,成為了一個有謀略的智囊。因為劉邦多次採納了張良的意見,而且張良說的話都能很快的領悟,於是張良選擇了輔佐劉邦。他有很多謀略,幫助了劉邦很多。在劉邦和項羽兩人分兵準備去討伐秦始皇的時候,他倆有一個規定,誰先進了城誰就是王。
  • 劉邦大封群臣,張良獻一計:先封最討厭的人!此計足顯張良的智慧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劉邦從一介草民一躍成為一代帝皇,開闢了大漢400年的江山,著實有他的手腕。劉邦自己也說過,他的資質平平,但是他手下的人卻都非常的厲害。劉邦手下精兵良將頗多,比如韓信,蕭何!他們每個人都有非常高超的技藝,但都願意跟著劉邦幹,劉邦給了他們平臺,給了他們授權,所以劉邦才能夠得民心。打仗的時候,他們有項羽作為敵人,但是消滅了項羽,取得了天下,矛頭就轉向了內部,這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事情往往都是從內部瓦解的,劉邦遇到了第一次危機,那就是如何封賞。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 酈食其曾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看著劉邦一臉得意的神色,張良一臉懵,你施了什麼妖術?劉邦說:眾建諸侯啊,當初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殷商得天下400年;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姬周坐天下800載。秦朝怎麼亡的?還不是因為取消分封,一個人獨霸天下嘛。我只要重新立六國之後,天下人都會聽我的,一起幹項羽。張良冷冷地問:誰給出的餿主意?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他獻過的計謀當中,有陰狠毒辣的計策嗎?
    實際上,陽謀一詞,是很晚近才出現的,距今天也不過七十年而已,之前,只有謀略和陰謀這兩種說法,見不得人的謀略,比較陰損的謀略,才叫陰謀。而張良,也是很習慣於使用陰謀的人。早在劉邦西進武關個時候,張良就獻過一大大的陰謀。
  • 張良能夠運籌帷幄,為劉邦決勝千裡之外,是一個非常足智多謀的人
    歷史上的劉邦是一個無比強大的人,畢竟能夠號召一幫忠心耿耿的兄弟打天下,不是輕而易舉能夠辦到的,尤其是漢初三傑的功勞,可以說是特別顯赫,也是為劉邦創建大漢王朝的功臣,畢竟每個人都創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傳奇。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張良和陳平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臣,關於二者之間的爭論歷來不斷。無非糾結在誰更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那麼不吹不黑,張良和陳平究竟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世代是韓國的丞相。秦滅韓後,張良懷著國破家亡的刻骨仇恨,以一介文弱書生變賣家產,暗養力士,刺殺秦始皇。雖然沒成功,但其名節足以和刺秦王的荊軻媲美。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一代大家張良雖然不掌管軍權,而且又系文弱之士,沒有上過戰場,但確實是一個有名的軍事家。在反秦扶漢的事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漢高祖籌謀大事,鞠躬盡瘁。後世的人都讚嘆其聰明才智和深邃智謀。出身名門張良祖上原是韓國的貴族,世代為臣,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兩朝為相,是韓宣惠王和韓襄王的丞相,其父親張平又是韓釐王和韓桓惠王的丞相。可以說是出身名門望族。
  • 陳平暗中與張良較勁了一輩子,死前才發現,小聰明終究不敵大智慧
    謀聖張良一、二人與劉邦的淵源和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從二人的履歷來說,張良顯然佔據優勢,他和劉邦相識於反秦早期,當時二人都是剛剛起兵,劉邦手下幾千人,張良手下一百多人。本來張良要去投靠楚王景駒,碰到劉邦,當時劉邦還剛剛叫沛公,劉邦勢力大,張良就給他當下屬。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他的智慧等同于于蕭何,高於曹參、陳平,難道張良就不能象他們那樣,高高在上地出入朝堂,官爵一代一代地同大漢一起輝煌?有時候啊,人生有許多說不出的無奈,卻被別人當成了智慧人生。可張良另有打算,將弟弟草草掩埋,變賣家產,立志為韓國報仇。秦始皇東遊中,張良僱傭殺手,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秦始皇震怒「大索天下」。張良雖匹夫之勇難成大事,但是,張良憑著周密的策劃,還是逃出法網亡匿下邳。秦始皇一生一共三次遇刺,其他兩次刺客都死了,而張良不僅自己躲過法網,就連他的同盟也逃之夭夭。
  • 蕭何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多次提醒劉邦警惕蕭何
    可是在劉邦時期卻有所不同,除了擔心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之外,他還擔心文筆起家的蕭何,這是因為天下第一謀士張良經常告訴他,要警惕蕭何這個人。那麼蕭何到底是做了什麼呢?會讓張良和劉邦如此的「恐懼」,心生警惕之感?蕭何,劉邦建立漢朝和維護政治統治穩定的功臣,也是漢朝時期的國相,他不像韓信等人那樣手握重兵,一呼百應,而是一個地道的文官出身。
  • 漢初功臣張良晚年被迫獻一計,致使劉邦4個兒子慘死,漢朝險姓呂
    張良是劉邦手下第一謀臣,同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為劉邦贏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體弱多病,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只是在劉邦身邊出出主意,因此劉邦大封功臣時,很多人認為張良沒有戰功,不應該接受封賞。而劉邦卻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僅要賞,還要重賞。
  •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為何被張良看作亡國之計?
    酈食其的辦法就是讓劉邦學習商湯和周武王「復立六國之後」,以此讓六國的臣民對劉邦感恩戴德,到時候劉邦就可以稱霸天下,而項羽也不得不臣服於劉邦。 意思就是統一天下的大業會毀於一旦,這算得上是亡國之計。 劉邦嚇了一跳,難道真的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嗎?張良說出了不可如此的八條理由,條條讓劉邦無法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