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時韓國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後人譽之為「謀聖」。
劉邦一生粗魯無理,唯獨對張良倍加尊重,稱其為子房,可以看出劉邦對其重視程度。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惟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謀聖」張良所做一切也不枉劉邦對其厚愛,他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貢獻了十大謀略:
1、攻取南陽,免除後患。
趁項羽和章邯率領秦軍主力決戰之際,劉邦和張良率軍準備進攻鹹陽。抵達南陽郡時,南陽郡守退入宛城(今河南南陽)固守。劉邦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一年繞過宛城繼續西行。張良說:「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秦軍前後夾擊,我們就危險了。」劉邦認為他說的有理,就按他的計策,命令軍隊立即更換旗幟,乘夜抄小路悄悄返回,將宛城重重圍住。接著劉邦採用攻心術,招降了南陽太守,為西進解除了後顧之憂。
2、智取嶢關,進入鹹陽。
秦王子嬰殺掉亂政的趙高后,派了5萬人馬守住嶢關(今陝西商縣西北)。劉邦用張良計策,派兵在嶢關前的山上插滿旗子,以迷惑秦軍;另派將軍周勃率軍繞到嶢關側面,一舉攻佔。子嬰看大勢已去,只好率部投降。秦朝滅亡了。
3、退出秦宮,還軍灞上。
劉邦入了秦宮,就想住在秦宮,被樊噲阻撓,樊噲阻撓無效。緊接著張良出面阻止,劉邦聽從張良勸告,退出秦宮,並召集附近各縣父老,約法三章,即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治罪;第三,偷盜的治罪。除了這三條,其他秦國的法律、禁令一律廢除,得到關中人民的擁護。然後仍舊駐軍灞上,避免了隊伍迅速腐敗,也為以後入關滅項留足了後路。
4、利用項伯,化險為夷。
劉邦入關後,出了個昏招,兵封函谷關,企圖稱王關中。引起了項羽震怒,派兵打進函谷關,想一舉消滅劉邦。幸虧劉邦用張良之計,利用項羽叔叔項伯,施以援手,劉邦得以在鴻門宴裡脫險。整個鴻門事件前前後後,張良隨機應變,幫助劉邦成功脫險。
5、下邑劃策,重用人才。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提出「捐關以東」的大戰略。即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捐出來,就為了打敗項羽。張良建議劉邦拉攏英布、策反彭越、重用韓信,共同抗楚,得到劉邦採納。最終打敗項羽。
6、阻封六國,集中力量。
公元前204年,劉邦於滎陽阻擊項羽。謀士酈食其讓劉邦分封舊六國後裔,以解燃眉之急。張良趕到,對劉邦勸阻道:如果現在分封六國舊王,將士們就會離你而去,各歸舊主,如此等於自取滅亡。劉邦急忙追回印綬,避免一場災難。
7、勸阻劉邦,加封齊王。
韓信攻佔齊地後,派使者帶信給劉邦,求封「假齊王」。劉邦看信後十分生氣,衝動之下差點釀成大錯,張良和陳平聯手進行勸阻,最終說服劉邦加封韓信為齊王,鞏固了反楚聯盟。
8、廢止合約,追殺項羽。
劉邦和項羽以鴻溝為界訂立「楚漢和約」。鴻溝之盟後,項羽率兵東歸。張良和陳平建議趁現在楚軍疲憊不堪之時,應攻其不備,乘勝追擊,便可一戰定天下。一但放虎歸山,以後想制服他就難了。劉邦便命今部下繼續攻擊項羽,最後終於滅楚,成就大漢天下。
9、固陵建議,合兵垓下。
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在追擊項羽過程中曾受阻於固陵。此時,張良建議劉邦趕緊加封韓信、彭越的封地,誘使二人出兵合圍項羽於垓下。劉邦採納這個建議。果然,韓信、彭越率領軍隊趕來會師。會師後劉邦率大軍,在垓下包圍項羽。垓下之戰徹底打敗項羽,迫使項羽逃到烏江自殺。
10、建都關中,萬世基業。
漢高祖五年,劉邦讓群臣商議定都之事。大臣婁敬積極建議定都長安;其他大臣大都主張建都洛陽。劉邦對此卻左顧右盼,猶豫不決。這時張良果斷地站出來為婁敬撐腰,闡述定都長安的原因:三面易守,只需在東面控制諸侯,交通便利。對西漢政府最終建都西安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