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初見劉邦,酈食其獻計攻克陳留郡和貢獻大批軍糧,被封為廣野君;劉邦進軍關中時,酈食其出面勸降秦國守將,輔佐劉邦攻破武關,率先攻破鹹陽,滅亡秦朝;楚漢相爭,酈食其又建議奪取滎陽,佔據敖倉,奪取了有利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反敗為勝奠定基礎;韓信攻打齊國之前,酈食其奉命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歸順。
酈食其勸降齊王田廣也成為了他的最後絕唱,因為在齊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韓信為了邀功仍然出兵討伐,導致酈食其為田廣烹殺。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念酈食其其功,破例封其子酈疥為高梁侯。
就是這樣一位為大漢建立卓越功勳的謀士,酈食其也不是次次正確的,在楚漢有決定意義的戰鬥——滎陽之戰中,酈食其就曾提出一個看似合理實則愚蠢的計策,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
酈食其為劉邦謀劃,秦國滅了六國,劉邦可以效法商湯、武王,授予六國後裔印信,分封其地盤,這樣六國後裔就會感恩戴德,協助劉邦對抗項羽。
劉邦初聞有理,於是命令酈食其趕緊製作印信去遊說六國後裔。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劉邦將此事告訴了張良。
張良聽後大吃一驚:「陛下事去矣!」
張良問了劉邦八個問題,為劉邦解釋了此計的八不可:
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於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於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於死命嗎?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後代於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裡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比幹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裡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捨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劉邦聽後,連飯也不吃了,大罵酈食其:「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他下令趕緊銷毀那些為六國準備的印信。
酈食其提的建議有沒有可取性呢?如果放到另一個環境裡,比如說劉邦在滎陽佔據上風,甚至是勢均力敵,這個建議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相較於項羽的強勢,劉邦還是比較好相處的,其他勢力也樂於見得項羽的覆滅。此時劉邦拉攏這些人,不能說他們會鼎力相助,但給項羽找麻煩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現實情況是劉邦節節敗退,並且項羽佔據了漢軍糧倉敖倉,漢軍乏食,劉邦向項羽割地求和,項羽不允。這時候劉邦正如夏桀、商紂,即使劉邦授予六國後裔印信,他們也只能屈服於項羽,共同攻擊劉邦,劉邦又怎能臣服他們呢?
正所謂審時度勢,時和勢是不斷變化的,真正的頂級謀士,例如張良,會分析各種矛盾,明辨禍福利弊,靈活運用先賢智慧,而不是一味模仿。這一點上,酈食其和張良還是有些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