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2020-12-27 騰訊網

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初見劉邦,酈食其獻計攻克陳留郡和貢獻大批軍糧,被封為廣野君;劉邦進軍關中時,酈食其出面勸降秦國守將,輔佐劉邦攻破武關,率先攻破鹹陽,滅亡秦朝;楚漢相爭,酈食其又建議奪取滎陽,佔據敖倉,奪取了有利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反敗為勝奠定基礎;韓信攻打齊國之前,酈食其奉命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歸順。

酈食其勸降齊王田廣也成為了他的最後絕唱,因為在齊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韓信為了邀功仍然出兵討伐,導致酈食其為田廣烹殺。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念酈食其其功,破例封其子酈疥為高梁侯。

就是這樣一位為大漢建立卓越功勳的謀士,酈食其也不是次次正確的,在楚漢有決定意義的戰鬥——滎陽之戰中,酈食其就曾提出一個看似合理實則愚蠢的計策,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

酈食其為劉邦謀劃,秦國滅了六國,劉邦可以效法商湯、武王,授予六國後裔印信,分封其地盤,這樣六國後裔就會感恩戴德,協助劉邦對抗項羽。

劉邦初聞有理,於是命令酈食其趕緊製作印信去遊說六國後裔。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劉邦將此事告訴了張良。

張良聽後大吃一驚:「陛下事去矣!」

張良問了劉邦八個問題,為劉邦解釋了此計的八不可:

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於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於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於死命嗎?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後代於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裡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比幹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裡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捨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劉邦聽後,連飯也不吃了,大罵酈食其:「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他下令趕緊銷毀那些為六國準備的印信。

酈食其提的建議有沒有可取性呢?如果放到另一個環境裡,比如說劉邦在滎陽佔據上風,甚至是勢均力敵,這個建議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相較於項羽的強勢,劉邦還是比較好相處的,其他勢力也樂於見得項羽的覆滅。此時劉邦拉攏這些人,不能說他們會鼎力相助,但給項羽找麻煩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現實情況是劉邦節節敗退,並且項羽佔據了漢軍糧倉敖倉,漢軍乏食,劉邦向項羽割地求和,項羽不允。這時候劉邦正如夏桀、商紂,即使劉邦授予六國後裔印信,他們也只能屈服於項羽,共同攻擊劉邦,劉邦又怎能臣服他們呢?

正所謂審時度勢,時和勢是不斷變化的,真正的頂級謀士,例如張良,會分析各種矛盾,明辨禍福利弊,靈活運用先賢智慧,而不是一味模仿。這一點上,酈食其和張良還是有些差距的。

相關焦點

  •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為何被張良看作亡國之計?
    不過酈食其的這個辦法最後並沒有被執行,因為張良阻止了劉邦,說來也是巧,就在劉邦吩咐下去刻制印璽而酈食其還沒有出行的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 意思就是統一天下的大業會毀於一旦,這算得上是亡國之計。 劉邦嚇了一跳,難道真的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嗎?張良說出了不可如此的八條理由,條條讓劉邦無法反對。
  • 酈食其曾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看著劉邦一臉得意的神色,張良一臉懵,你施了什麼妖術?劉邦說:眾建諸侯啊,當初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殷商得天下400年;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姬周坐天下800載。秦朝怎麼亡的?還不是因為取消分封,一個人獨霸天下嘛。我只要重新立六國之後,天下人都會聽我的,一起幹項羽。張良冷冷地問:誰給出的餿主意?
  • 酈食其的「天才計劃」,張良卻說是「亡國之計」,劉邦有些意外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劉邦身上曾經就發生過一件,原本酈食其是劉邦身邊特別厲害的謀臣,幫助劉邦提出過很多不錯的計謀計策處理事情,可是酈食其這次提出的這個「天才計劃」,卻被張良當面說是「亡國之計」,這是為何呢?
  • 他是狂生,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勸阻,最終被韓信害死
    這是來自陳留郡的酈食其(yì jī)託故人之子為見到劉邦而對劉邦所說的話,狂生就是酈食其,因為這句話,劉邦派人請了酈食其來見面,酈食其是戰國晚期人,出生於範睢從齊國逃到秦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比劉邦大了12歲,比秦始皇大了9歲。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他獻過的計謀當中,有陰狠毒辣的計策嗎?
    實際上,陽謀一詞,是很晚近才出現的,距今天也不過七十年而已,之前,只有謀略和陰謀這兩種說法,見不得人的謀略,比較陰損的謀略,才叫陰謀。而張良,也是很習慣於使用陰謀的人。早在劉邦西進武關個時候,張良就獻過一大大的陰謀。
  • 韓信的計策與張良當初所獻之計不謀而合,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韓信拜為大將後,用心操練兵馬,漢軍軍容嚴整,劉邦決意出師東徵,便召來韓信商議。韓信給劉邦出的計策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這與張良當初所獻之計不謀而合,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看劉邦也太糊塗了!」於是他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到了八月中句,忽然有急報傳到,說是漢軍已經到了陳倉。章邯心裡直納網:「枝道還沒修好,漢軍從哪裡出來的,難道能插翅高飛嗎?不久,陳倉的敗兵逃了回來,章邯這才知道自己中計了,急忙領兵數萬直奔陳倉,一交戰就被訓練有素的漢軍打得丟盔卸甲,四散奔逃。章郵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殺了。
  • 張良一生足智多謀,歸隱前獻出的一計,卻差點斷送了劉邦的江山
    也許,是天命該歸劉邦。張良離開劉邦前去投靠韓王成以後,項羽就將韓王成殺了。史書上記載: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就這樣,張良不僅沒能實現自己復興韓國的夢想,反而又多了個仇人,項羽。我相信,項羽殺韓王成的打擊直接導致了他後面的歸隱山林。
  • 此人智謀比肩張良,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韓信若聽其言不會慘死
    其實,韓信身邊有一位比肩張良的謀士,曾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韓信若聽其言不會慘死,此人就是蒯通。蒯通名氣雖然遠遜於張良、蕭何,但他出道時間很早,謀略過人、口才了得,曾經只用幾句話,就幫助武臣不費一兵一卒得到幾十座城池,才能讓人刮目相看。關於蒯通何時投奔到韓信麾下,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他再次出場的時候,已經是五年後。
  • 「謀聖」張良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所獻十大謀略有哪些?
    張良張良(?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時韓國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後人譽之為「謀聖」。劉邦用張良計策,派兵在嶢關前的山上插滿旗子,以迷惑秦軍;另派將軍周勃率軍繞到嶢關側面,一舉攻佔。子嬰看大勢已去,只好率部投降。秦朝滅亡了。3、退出秦宮,還軍灞上。劉邦入了秦宮,就想住在秦宮,被樊噲阻撓,樊噲阻撓無效。
  • 秦末說客酈食其落得被烹殺的下場?有三個原因,其三才是根本原因
    酈食其為劉邦獻計說降了陳留令,讓劉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天下交通要道陳留,並在楚漢爭雄期間建議劉邦攻取滎陽、佔據敖倉,作為以後的據點和糧草供應點。從此劉邦對其也倍加信任,他也就成為了劉邦手下頂級的說客。兩個頂級說客之爭,促使酈食其被烹殺話說韓信自從出關中後一路高歌猛進,先是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奉劉邦之命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 謀士獻上一個計策,劉邦欣然同意,張良卻說:這樣做我們就完了!
    而劉邦的實力明顯不及項羽,只能固守在滎陽城中,通過幾條甬道向城中運輸糧草。項羽為攻下滎陽,多次派兵破壞漢軍的甬道,使漢軍逐漸陷入缺糧的窘境,劉邦對此心急如焚。不巧的是,足智多謀的張良此時外出公幹,不在滎陽城中,劉邦只得找來另一位謀士酈食其商議對策。要說這個酈食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之前曾給劉邦進獻過不少奇謀妙計,劉邦因此對他頗為信服,願意虛心聽取他的建議。
  • 酈食其被烹,是韓信做得太絕,還是自作自受?
    酈食其為什麼會被烹,從某種角度來說,還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當初,韓信為劉邦獻上統一天下的戰略:劉邦負責正面戰場,與項羽主力周璇;韓信則揮師北伐,兼併北方諸侯。劉邦採納,兩人並按計劃分頭行動。第一次是勸說魏王豹投降。彭城之戰後,劉邦大敗,趙王、齊王紛紛倒向項羽,魏王豹也不傻,他藉口回到黃河以北,便向項羽俯首稱臣了。酈食其過去勸其回到劉邦這裡,被魏王豹堅決拒絕了。
  • 陳平多次獻上「毒計」,助劉邦成事,被稱史上第一是否浪得虛名?
    秦朝滅亡後,劉邦統一華夏建立漢朝,他把功勞都歸結於張良等三人,僅次於張良的智囊人物——陳平,卻沒有名列其中。張良的謀略都是光明正大,陳平使用的則是「毒計」,但從打勝仗的目的來看,兩人的計謀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 劉邦最初協助救趙 巨鹿戰後劉邦入關中亦是血戰
    二世二年後九月,趙國屢屢向楚國求救,為了顧全大局,楚懷王決定出兵救趙,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範增為末將,北救趙;派遣劉邦向西進軍,收攏陳勝、項梁散落各地的殘兵敗將,伺機入關。為了激勵諸將英勇作戰,懷王與諸位將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 陳平的計謀為何被稱為歷史第一毒計?
    傳奇人生漢朝確立對華夏的統治以後,劉邦在總結個人成功的時候,將功勞歸給了韓信、蕭何和張良三人。陳平作為劉邦最器重的謀士之一,並沒有名列其中。陳平作為謀士,他的計謀被稱為「歷史第一毒計」,這其中原因何在?個人認為:劉邦麾下的「興漢三傑」和陳平,這四人中,除了韓信是武將以外,其餘三者都是文官屬性,想弄清楚陳平的毒計毒在哪裡,就先需要弄清楚這三人的分工何在?先說蕭何。
  • 張良奇計不如陳平多,為何劉邦高看張良而不是陳平,因為格局
    說到劉邦最為重要的謀士,我們想到的肯定是張良和陳平,還有一個儷食其,不過他沒有見到劉邦稱帝,在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他就被韓信給害死了。這裡我們重點說張良和陳平。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們都為劉邦出過很多計策。很顯然陳平奇計更多一些,可是,為何劉邦更看好的人是張良呢?
  • 秦末漢初的酈食其、審食其,名字裡隱藏的秘密,他們做到了嗎?
    酈食其、審食其是劉邦陣營的成員,雖然不如漢初三傑的張良、韓信、蕭何,名聞遐邇。但也是漢王集團陣營的重要拼圖。兩個人同叫"食其",這個一眼望之不知何意的名字,在先秦、兩漢時,就如同當代的"建國"、"國慶"一樣,有著文化的傳承,以及時代的烙印。
  • 漢初功臣張良晚年被迫獻一計,致使劉邦4個兒子慘死,漢朝險姓呂
    張良是劉邦手下第一謀臣,同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為劉邦贏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體弱多病,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只是在劉邦身邊出出主意,因此劉邦大封功臣時,很多人認為張良沒有戰功,不應該接受封賞。而劉邦卻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僅要賞,還要重賞。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他是貴族後裔,跟劉邦那一夥泥腿子素不相識,與同為六國勳貴的項氏反而有交情(項伯);他原本致力於謀殺秦始皇、替韓國復仇;大澤鄉起義爆發後,他首先考慮的是投奔楚國貴族景駒。但在半路上遇到劉邦後,由於對方善於納諫、領悟力過人,張良立即改變主意,決心為這個出身平平、實力弱小的草根梟雄服務。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酈食其給他出了一個很草率的主意,他最初覺得很有道理,就聽了。然後恰好張良回來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喊張良:「子房,過來!」張良聽完他說的,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地分析了一通,然後說這是個臭主意,劉邦嘴裡吃了一口飯,呸的一聲吐出來,罵酈食其:「癟犢子讀書人,差點害了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