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功臣張良晚年被迫獻一計,致使劉邦4個兒子慘死,漢朝險姓呂

2020-12-27 小睿文史

張良是劉邦手下第一謀臣,同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為劉邦贏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張良體弱多病,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只是在劉邦身邊出出主意,因此劉邦大封功臣時,很多人認為張良沒有戰功,不應該接受封賞。

而劉邦卻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僅要賞,還要重賞。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非常的信任和賞識。

劉邦對張良夠意思,可是張良晚年的時候做了一件事,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害得劉邦4個兒子慘死,漢朝江山差點滅亡,今天咱們來聊聊那段歷史。

劉邦是平民出身,年輕時就是個街頭混混,不學無術,好吃懶做,喝酒不給錢,到處賒帳,四十歲還沒有成家,這種情況別說在古代,就是現代也非常少見。

但劉邦的確是一個傳奇,四十歲以前一無是處,四十歲以後做了泗水亭長,官也不大,相當於鄉鎮派出所所長,而後短短八年時間,居然統一全國當了皇帝,實在是不可思議。

前面提到,劉邦打天下靠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其實還有一人同樣重要,就是劉邦的結髮妻子呂雉,後來都叫她呂后。

呂后嫁給劉邦時不到20歲,而且呂家是個有錢人家,曾經有個縣令要娶她,呂父不同意,卻偏偏把女兒嫁給劉邦,為此呂母和呂父大吵一架,呂父笑呂母頭髮長見識短,他認為劉邦日後必成大器。

別說呂父看人確實準,劉邦成為了統一天下的男人,他女兒成為國母。可是劉邦沒當皇上以前,呂后跟他糟了很多罪,顛沛流離,四處逃亡,一雙兒女被劉邦踹下馬車,險些死在戰亂之中。

呂后是個厲害的女人,其能力不在三傑之下,協助劉邦平定天下以後,又用計除掉韓信、黥布、彭越,穩固了漢朝江山。

可劉邦這個人流氓習性,不知道感恩,晚年時寵愛戚夫人,漸漸疏遠了人老珠黃的呂后。

皇帝喜歡年輕的妃子實屬正常,呂后也不去計較。偏偏這個戚夫人野心不小,經常給劉邦吹枕邊風,要劉邦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劉邦的確喜歡這個兒子,時常抱在腿上玩耍,說這孩子像我。他以前多次表示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不像他,有過改立太子的想法。

其實這個說法很牽強,太子劉盈宅心仁厚,沒有劉邦身上的匪氣和霸氣,但這並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其實劉邦還是愛屋及烏,因為寵愛,所以就要滿足她的要求。

換太子不是一件小事,乃國之根本,不是劉邦說一句話那麼簡單,他幾次提出來,都被大臣們勸阻了。劉邦不死心,決心一定要把這個事辦成,大臣們搖頭嘆息無計可施。

這時候呂后坐不住了,她特別清楚換太子對他們母子來說將是滅頂之災,這樣一個經歷過刀光劍影的女人,怎肯束手就擒。

呂后想到了第一謀臣張良,因為張良多次獻計劉邦挽救危局,如今恐怕只有張良能夠幫她了。

此時的張良功成名就,身體又不怎麼好,屬於半歸隱狀態。呂后派他的哥哥呂澤去找張良,張良聽明來意後,知道事關重大,不想趟這潭渾水,就說此乃皇上家事,他不便參與。

呂澤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他逼迫張良必須想一個辦法,否則就不客氣。張良仔細考慮一番,他也覺得劉邦改立太子不妥當,所以給他們出了一招,正是這一招改變了漢朝的歷史。

張良向呂后推薦四個人,是四個博學多才的老人,人稱「商山四皓」。劉邦曾多次邀請這四個老頭出山輔佐自己,人家沒瞧起劉邦,死活不答應,劉邦只好作罷。

這四人如果肯出來做太子的謀士,太子地位安全無憂。呂后按照張良的計策,真的請來了「商山四皓」,也許是太子的仁厚打動了四位老者。

隨後不久,黥布反叛,劉邦身染重病無法出徵,他派太子去平定叛亂。

「商山四皓」知道後,告訴太子千萬不能去,此去即使打勝仗,也不過還是太子,打敗了正好有了換太子的理由。

而且劉邦的手下大將,都是跟隨他打江山的元老,太子太小難以服眾,猶如一隻羊指揮一群狼,一定會打敗仗。

呂后找個機會,哭著把這番話講給劉邦聽,劉邦哼了一聲,說我就知道這小子啥也不是,算了,還是老子親自去吧!

劉邦拖著病體,到那把黥布消滅了。等回來之後,病的更嚴重了,他感到日子不多,想在臨死前趕緊把太子換了。張良和叔孫通勸也不聽,張良無奈徹底回家養老去了。

這一天,皇宮舉行宴會,劉邦忽然發現太子身邊有四個白髮老頭,氣質不凡,仔細一看正是自己多次訪求不得的「商山四皓」。

劉邦好奇地問,為什麼我請你們不來,反而跟隨我兒子了呢?

四人回答說,你太狂傲,瞧不起人,張嘴就罵人,我們不敢往你跟前湊合,太子則不一樣,禮賢下士,謙恭有禮,誰不願意輔佐這樣的明主。

劉邦尷尬地笑了笑,說那就請你們好好輔佐太子吧!

隨後,劉邦把戚夫人叫過來,傷感的說,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現在換不了了,以後你自己多加保重吧!劉邦似乎有一種不詳的預感,但已無能為力。

戚夫人絕望至極,失聲痛哭,劉邦心裡不是滋味,拉過戚夫人說,我為你唱歌,你給我跳舞吧!好像夫妻永別一般,場面非常悽慘。

劉邦的預感不是沒有道理,他死後,太子劉盈登基,就是漢惠帝。呂后升級為太后,開始展開瘋狂的報復。

也許是劉邦的做法讓呂后寒了心,她變得異常的冷酷殘忍,她所要抱復的不僅僅是戚夫人和劉如意,還有劉邦的其他兒子們。

戚夫人母子現在就是呂后案板上的一塊肉,想怎麼切就怎麼切。

呂后先把年幼的劉如意騙進宮中,漢惠帝劉盈擔心母親傷害這個弟弟,他寸步不離的保護劉如意,可是終究還是疏忽了。

一天早晨去打獵,劉如意沒睡醒,漢惠帝便自己去了,回來時發現劉如意已被毒死,他痛苦萬分。

漢惠帝去質問母親,而呂后缺更加殘忍,讓他觀賞自己的傑作。呂后發明一項酷刑,專門對付戚夫人的,叫「人彘」。就是砍掉四肢,五官盡廢,扔進廁所裡,慢慢的死去。

漢惠帝劉盈看著眼前蠕動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當母親告訴他是戚夫人時,漢惠帝驚呆了,不敢相信這是母親做的事,他咆哮著離開了,從此一蹶不振,不問政事,借酒澆愁,在位七年抑鬱死去。

呂后沒想到兒子英年早逝,但她也沒有過於悲傷,沒有了兒子,自己反倒可以大權獨攬,開啟一段屬於她的時代。

呂后成為漢朝實際的皇帝,她依舊沒有停止報復的腳步。她的兒子死了,她要劉邦其他的兒子也不得好死。

劉邦有八個兒子,其中三兒子劉如意,五兒子劉恢、六兒子劉友、八兒子劉建都被呂后所殺,大兒子劉肥命大,逃了出來。

呂后統制漢朝八年,特別重用呂氏的娘家人,劉姓皇子死的死,跑的跑,基本都被邊緣化,漢朝幾乎成了呂氏的天下。

然而逃出來的劉肥,他的三個兒子很有出息聯合陳平等元老,在路口晚年體弱多病之時,一舉蕩平諸呂,由劉邦四兒子劉恆即位,即漢文帝。

呂后把大漢王朝攪動的天翻地覆,血雨腥風,險些斷送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這一切張良脫不了干係,還好政權沒有旁落,否則張良在地下死不瞑目。

相關焦點

  • 漢初功臣集團有多狠?為了杜絕隱患,竟讓漢文帝4個兒子「病死」
    劉邦像 圖片來自網絡封建社會的帝王傳承,自古以來遵循的都是「子憑母貴、母憑子貴」原則。也就是說,母親出身尊貴,會為兒子繼位帶來莫大的助力,反之亦然。可如此一來 ,就造成了一個困擾了封建社會幾千年的弊病-外戚幹政。漢初懲於「呂后之亂」,為了杜絕外戚幹政,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卻偏偏挑選母族沒有地位的皇子。
  • 張良一生足智多謀,歸隱前獻出的一計,卻差點斷送了劉邦的江山
    這些謀士都在時代的潮流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要講的,就是幫助劉邦登上帝位的重要謀士,張良。張良的地位,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劉邦欽點的漢初三傑之一。在這裡插句題外話,最近老是看到很多人貶低韓信,抬高隋煬帝等等,仿佛推翻公眾觀點就能顯得自己十分強大一般。
  • 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 「漢初三傑」都是天才,為啥劉邦只殺了韓信?真相很殘酷
    「漢初三傑」就是張良、韓信和蕭何,在劉邦手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建立後,劉邦對韓信始終放心不下,最終還是殺害了這位為自己打下江上的大將軍。可是,「漢初三傑」個個都是天才,為啥劉邦只是殺了韓信呢?蕭何蕭何生於公元前257年,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兩人皆是沛豐人,有同鄉之誼。
  • 陳平作為劉邦功臣裡少有的善終者,為何斷言自己後代不會有大出息
    - 壹 -提及漢初功臣,必然避不開漢初三傑…但不在此中的陳平,其實並不輸於他們…陳平曾與韓信一樣,均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同樣也有不世之功,但不同的是,後來韓信以驕見殺,他卻靠智善終…陳平也曾與張良一樣,出謀見用,畫計得封,同樣不同的是,劉邦定鼎天下後
  • 漢朝三傑,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人們現在的印象大多是關於楚漢爭霸的,也就是秦速亡之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這裡面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人和事。亂世出英雄,秦漢之際,英雄輩出,楚漢相爭,精彩紛呈留給了我們許多耳熟能詳和熱議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漢初三傑。漢初三傑指的是蕭何韓信張良三個人,這三人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建立漢朝的大功臣,但似乎在他們的領導劉邦心裡並不這麼認為。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泗水亭長,一步一步成長為開國君王,建立漢朝。在這一過程中,劉邦將知人善用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合理地使用張良、蕭何、韓信、彭越等人的才能,這才能做到以弱勝強。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為何被張良看作亡國之計?
    意思就是統一天下的大業會毀於一旦,這算得上是亡國之計。 劉邦嚇了一跳,難道真的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嗎?張良說出了不可如此的八條理由,條條讓劉邦無法反對。 張良用筷子比劃著為劉邦分析出了八個不可以復立六國之後的原因,劉邦聽後驚出一身冷汗,他將吃進嘴裡的飯吐了出來,大罵酈食其:「豎儒,幾敗而公事!」
  • 在滅亡秦朝建立漢朝後,皇帝劉邦殺了不少功臣,卻為何沒殺張良?
    之所以沒有對張良對手,就是因為他並不會對立邦構成任何威脅和危險,張良的所作所為讓劉邦非常的放心,並且他自身並不是一個追逐功名利祿的人。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 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他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
  • 酈食其曾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漢高祖三年冬,張良出了趟差,回到滎陽後向劉邦報到。一進門,張良就看見劉邦的案頭放了數十枚大大小小,金燦燦的印璽。劉邦高興地拉著張良入座:你看看這些大印做工如何,你不在家的日子,我搞了個大動作,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看到天下群雄並起,幫我群毆項羽的局面。
  • 漢初功臣兔死狗烹,唯子房功遂身退,從「黃石授書」便可窺見一斑
    漢初功臣兔死狗烹,唯子房功遂身退,從「黃石授書」便可窺見一斑張良、蕭何、韓信,漢初三傑,在硝煙四起的年代,他們各有所長、光芒萬丈,無疑是漢王朝的中流砥柱,如三根擎天大柱撐起了漢朝的百年基業送走了老朋友韓信最後一程,蕭何的地位再度提升,功高就會蓋主,索性在其飄飄然之際受人點醒,忙散家財保平安,甚至開始「自汙」,霸佔天地,毀壞自己的名聲來保平安,雖說免於一死保住了富貴,還是受到劉邦的試探與質疑,惶惶終日。老子言:「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名人簡歷】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年),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江蘇沛縣。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楚辭家。
  • 陳平多次獻上「毒計」,助劉邦成事,被稱史上第一是否浪得虛名?
    秦朝滅亡後,劉邦統一華夏建立漢朝,他把功勞都歸結於張良等三人,僅次於張良的智囊人物——陳平,卻沒有名列其中。張良的謀略都是光明正大,陳平使用的則是「毒計」,但從打勝仗的目的來看,兩人的計謀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 他是漢朝建立的另一大功臣,人們卻了解不多!
    人們一說起漢朝的風雲人物,脫口而出的是漢高祖劉邦親封的「漢初三傑」——運籌帷幄張良、後勤補給蕭何、戰神兵仙韓信,可往往不知道還有一個在劉邦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高陽酒徒酈食其。酈食其在投靠劉邦前只是一名門吏,可在縣中卻是一個風雲人物,縣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知道他,不敢隨意驅使他。終於,他等到了劉邦,而且沒有放過機會,主動託老鄉引薦。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漢初三傑″中,蕭何的長處在於內政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謀略布局,而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在劉邦的集團裡,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熟悉秦末漢初這段歷史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真正由弱變強的時候,恰恰是從韓信加入到劉邦集團開始的。因此有人認為,韓信的存在是劉邦得於一統天下的關鍵。
  • 此人是漢朝第一功臣?為救劉邦被活活燒死,而後被封為神煌
    說起虞姬,大家就會想到我們的西楚霸王項羽,想起項羽便不得不說與項羽一同爭取天下的漢代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楚漢戰爭是歷史上的經典,經過多年的戰爭,劉邦統一,項羽垓下之戰失敗,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去面對自己的江東父老,於是自己便在烏江自刎,一代梟雄就這樣隕落了,試問如果項羽沒有那麼的驕傲自大,是不是還能捲土重來,還有沒有劉邦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就不得而知了?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他獻過的計謀當中,有陰狠毒辣的計策嗎?
    一些人還拿漢初兩位最重要的謀士陳平和張良來打比方,說陳平搞的就是見不得人的陰謀,而張良搞得則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實際上,陽謀一詞,是很晚近才出現的,距今天也不過七十年而已,之前,只有謀略和陰謀這兩種說法,見不得人的謀略,比較陰損的謀略,才叫陰謀。而張良,也是很習慣於使用陰謀的人。
  • 張良為什麼投靠劉邦?成功之後為什麼又選擇隱退?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也是歷史上結局比較好的著名功臣之一。劉邦評價他能夠「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張良是韓國人,其祖父與父親都是韓國的元老,輔佐過很多國君。但是張良為什麼在秦末農民戰爭以及楚漢爭霸的時候選擇了投靠劉邦,而不是實力更為強大的項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