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曾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2020-12-27 尋根拜祖

漢高祖三年冬,張良出了趟差,回到滎陽後向劉邦報到。一進門,張良就看見劉邦的案頭放了數十枚大大小小,金燦燦的印璽。

劉邦高興地拉著張良入座:你看看這些大印做工如何,你不在家的日子,我搞了個大動作,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看到天下群雄並起,幫我群毆項羽的局面。

看著劉邦一臉得意的神色,張良一臉懵,你施了什麼妖術?劉邦說:眾建諸侯啊,當初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殷商得天下400年;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姬周坐天下800載。秦朝怎麼亡的?還不是因為取消分封,一個人獨霸天下嘛。我只要重新立六國之後,天下人都會聽我的,一起幹項羽。

張良冷冷地問:誰給出的餿主意?一盆涼水澆了劉邦一個懵圈:酈食其,這招難道不是你的「下邑之謀」的擴大版嗎?

張良一臉嚴肅:你被酈食其忽悠瘸了,該死的傢伙,你如果用了他的計謀,就洗洗脖子等項羽來砍吧。

劉邦心想,看來你張良也不是個心胸寬廣的人吶,不就是當初嶢關之戰,你倆有分歧,雙方有點「文人相輕」嘛,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說辭。

「下邑之謀」是咋回事呢?前一年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居然在項羽3萬人的衝擊下,輸得喪心病狂,連老爸和老婆都當了俘虜。逃到滎陽後,又被項羽關門打狗,失望至極的劉邦放言,關東我不要了,誰幫我打敗項羽就給誰。

張良笑了,別介啊老大,咱有翻盤機會,山人給你一策:

「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因為張良獻計發生在滎陽下邑,所以史稱「下邑之謀」。這個計謀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用活三個人,群毆「項野獸」。策反英布,讓項羽大後方不寧;套牢彭越,在項羽肚子裡折騰;放飛韓信,搞定黃河以北的燕趙。

按下邑之謀,項羽未來東面有死敵齊國,南面有反骨仔英布,西面有劉邦,北面有韓信,中間還有個彭越,項羽縱有三頭六臂,也會被折騰拉稀。

下邑之謀是張良的巔峰之作,劉邦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能打敗項羽,靠的就是下邑之謀帶來的戰略勝利。

劉邦撥雲見日,立刻按張良的計謀實施。不過,戰略實施時間長見效慢,眼巴前項羽凌厲的攻勢一點不減,劉邦被困在滎陽,整日提心弔膽。於是高陽酒徒酈食其,又給劉邦獻上一個聲勢大見效快的「擴大版」下邑之謀。

反正都是群毆「項野獸」嘛,六個總比三個見效快吧,「非常6+3」,快速打造我老劉的速效救心丸!

所以,劉邦滿以為張良會誇他開竅了,都會搶答了。豈料張良一臉不屑:聽說過東施效顰不?沒事翻翻《莊子》吧。

人家西施一皺眉,像一朵花瓣緊湊的白蓮花,你一皺眉就像開裂的黑窩窩頭。人家西施細皮嫩肉撲點粉就嬌豔欲滴,你那粗毛孔得用石膏膩子打底。哼!我張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估計劉邦直喘粗氣:我咋就是黑窩窩頭了,你咋就是西施了?

張良的解釋很長,說了八點,我歸納一下就一句話:環境和目的不一樣,不能瞎模仿。商湯和周武王分封,是在取得了天下之後,目的是為了國家治理的穩定。你劉邦是在爭天下,目的也不是求穩定。

張良說,如果這時候分封,將有以下惡果:

1.本位主義,你失去領導力:諸侯國各有各的利益,憑什麼替你跟項羽撕咬。即便得益於你的分封,但屁股坐上那把椅子,思考角度立刻就變了,你還有什麼更大的利益勾引他們?

2.人才流失,你失去好團隊:分封了嘛,天下人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都效忠自己的王了,比如我張良,肯定要為韓國國君服務,你咋辦?

3.聯盟瓦解,你替項羽做嫁衣:諸侯從來就是牆頭草,誰強就依附誰。如今項羽比你猛,你覺得他們會選擇跟你一起挨打,還是選擇傍在項羽身上吃現成果子?

下邑之謀怎麼就行呢?有多大區別?

首先下邑之謀劉邦不是分封,而是一個未來分封的「藍圖」。這個藍圖太誘人,英布會想:將來我的淮南國是不是可以包括項羽的老家了?彭越想:中原心臟地帶從此是我的天下;韓信笑開了花:哇塞,河北都是我的。

一個「南王」,一個「中原王」,一個「北王」,幾乎跟老劉平起平坐了。

其次下邑之謀不需要劉邦額外付出。淮南國原來就是英布的,不在劉邦控制範圍內。彭越就是個「流竄犯」、「遊擊司令」,他所活動的地域是項羽封地,要想變自己的就得去搶,劉邦給不出。韓信也一樣,燕趙兩國不聽劉邦的,需要韓信自己啃。

直白一點說就是,三人都要先出股本,等老大發財了以後再給分紅。

最後他們三人都是項羽天敵。英布本來是項羽的人,因為本位主義跟項羽矛盾越來越深,以至於不為項羽所容。英布事實上只有背叛項羽一條路,否則早晚會被項羽清算。彭越因為沒有得到項羽分封,一肚子氣沒地方撒,跟田榮、陳餘勾連,始終以打項羽為人生最大快樂。韓信從項羽陣營跑到劉邦那裡,就決定了他不會認可項羽。

所以,這三人可以構建鐵桿聯盟,數量雖不多,但是質量上乘。

張良洋洋灑灑,每說一點就擺出一根筷子,一共擺了八根,所以這段故事史稱「藉箸代籌」,或「張良借箸」。

劉邦漸漸臉色變了,最後恍然大悟,媽呀,酈食其真是東施效顰吶:呸!這個臭儒生,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趕緊的,把這些大印都給老子化成金錠!

酈食其也算是個非常出色的謀士了,可跟戰略家張良相比,一個計謀就高下立現。

相關焦點

  • 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為何被張良看作亡國之計?
    不過酈食其的這個辦法最後並沒有被執行,因為張良阻止了劉邦,說來也是巧,就在劉邦吩咐下去刻制印璽而酈食其還沒有出行的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 意思就是統一天下的大業會毀於一旦,這算得上是亡國之計。 劉邦嚇了一跳,難道真的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嗎?張良說出了不可如此的八條理由,條條讓劉邦無法反對。
  • 酈食其的「天才計劃」,張良卻說是「亡國之計」,劉邦有些意外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劉邦身上曾經就發生過一件,原本酈食其是劉邦身邊特別厲害的謀臣,幫助劉邦提出過很多不錯的計謀計策處理事情,可是酈食其這次提出的這個「天才計劃」,卻被張良當面說是「亡國之計」,這是為何呢?
  • 他是狂生,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勸阻,最終被韓信害死
    這是來自陳留郡的酈食其(yì jī)託故人之子為見到劉邦而對劉邦所說的話,狂生就是酈食其,因為這句話,劉邦派人請了酈食其來見面,酈食其是戰國晚期人,出生於範睢從齊國逃到秦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比劉邦大了12歲,比秦始皇大了9歲。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他獻過的計謀當中,有陰狠毒辣的計策嗎?
    實際上,陽謀一詞,是很晚近才出現的,距今天也不過七十年而已,之前,只有謀略和陰謀這兩種說法,見不得人的謀略,比較陰損的謀略,才叫陰謀。而張良,也是很習慣於使用陰謀的人。早在劉邦西進武關個時候,張良就獻過一大大的陰謀。
  • 張良一生足智多謀,歸隱前獻出的一計,卻差點斷送了劉邦的江山
    如果沒有張良,也就沒有了所謂的「下邑之謀」,而沒有了張良的「下邑之謀」,那麼劉邦很可能就會聽信酈食其分封諸侯的做法,最後將自己的大好優勢白白葬送;如果沒有張良,也就不會有所謂的「虛撫韓彭」,那麼劉邦很可能就會斥責韓信彭越等人趁火打劫的行為,最後將這兩個人推離自己的團隊。不得不說,項羽好助攻。
  • 此人智謀比肩張良,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韓信若聽其言不會慘死
    其實,韓信身邊有一位比肩張良的謀士,曾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韓信若聽其言不會慘死,此人就是蒯通。蒯通名氣雖然遠遜於張良、蕭何,但他出道時間很早,謀略過人、口才了得,曾經只用幾句話,就幫助武臣不費一兵一卒得到幾十座城池,才能讓人刮目相看。關於蒯通何時投奔到韓信麾下,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他再次出場的時候,已經是五年後。
  • 謀士獻上一個計策,劉邦欣然同意,張良卻說:這樣做我們就完了!
    而劉邦的實力明顯不及項羽,只能固守在滎陽城中,通過幾條甬道向城中運輸糧草。項羽為攻下滎陽,多次派兵破壞漢軍的甬道,使漢軍逐漸陷入缺糧的窘境,劉邦對此心急如焚。不巧的是,足智多謀的張良此時外出公幹,不在滎陽城中,劉邦只得找來另一位謀士酈食其商議對策。要說這個酈食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之前曾給劉邦進獻過不少奇謀妙計,劉邦因此對他頗為信服,願意虛心聽取他的建議。
  • 韓信的計策與張良當初所獻之計不謀而合,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韓信拜為大將後,用心操練兵馬,漢軍軍容嚴整,劉邦決意出師東徵,便召來韓信商議。韓信給劉邦出的計策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這與張良當初所獻之計不謀而合,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看劉邦也太糊塗了!」於是他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到了八月中句,忽然有急報傳到,說是漢軍已經到了陳倉。章邯心裡直納網:「枝道還沒修好,漢軍從哪裡出來的,難道能插翅高飛嗎?不久,陳倉的敗兵逃了回來,章邯這才知道自己中計了,急忙領兵數萬直奔陳倉,一交戰就被訓練有素的漢軍打得丟盔卸甲,四散奔逃。章郵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殺了。
  • 「謀聖」張良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所獻十大謀略有哪些?
    張良張良(?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時韓國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後人譽之為「謀聖」。劉邦劉邦一生粗魯無理,唯獨對張良倍加尊重,稱其為子房,可以看出劉邦對其重視程度。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惟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 陳平的計謀為何被稱為歷史第一毒計?
    傳奇人生漢朝確立對華夏的統治以後,劉邦在總結個人成功的時候,將功勞歸給了韓信、蕭何和張良三人。陳平作為劉邦最器重的謀士之一,並沒有名列其中。但如果論到晚景,反倒是陳平最為優越:韓信被劉邦誅殺三族;蕭何曾一度入獄;張良去世後,其後人則早早被廢除封國。反倒是陳平,一直活到漢文帝在位期間,並擔任過文帝朝廷的丞相。堪稱劉邦興漢功臣中,晚景最好的一位。陳平出身於寒門,在秦末亂世中能生存下來,並一度實現「封侯拜相」,從這點來看,陳平的人生堪稱傳奇。
  • 陳平多次獻上「毒計」,助劉邦成事,被稱史上第一是否浪得虛名?
    秦朝滅亡後,劉邦統一華夏建立漢朝,他把功勞都歸結於張良等三人,僅次於張良的智囊人物——陳平,卻沒有名列其中。張良的謀略都是光明正大,陳平使用的則是「毒計」,但從打勝仗的目的來看,兩人的計謀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 漢初功臣張良晚年被迫獻一計,致使劉邦4個兒子慘死,漢朝險姓呂
    張良是劉邦手下第一謀臣,同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為劉邦贏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體弱多病,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只是在劉邦身邊出出主意,因此劉邦大封功臣時,很多人認為張良沒有戰功,不應該接受封賞。而劉邦卻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僅要賞,還要重賞。
  • 「名人百科」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張良
    漢初人雍齒,雖立下不少戰功,但因曾窘辱過劉邦,一直為劉邦所不喜。劉邦即帝位之後,張良建議劉邦重賞雍齒,樹立仁德的形象,劉邦聽從了建議,按計行事,封雍齒為什邡侯,並把沛縣也賜封給了他。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也都安心了。五代李瀚《蒙求》:「丁公遽戮,雍齒先封。」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光從這兩點就能看出,張良雖出自貴族,但與其他迫不及待尋求階層特權、黨同伐異的圈內人相比,他在亂世中的追求更加純粹:更看重實現自我價值。在人才觀上,他已經跳出了階級的局限,在那個時代極為難得。張良一生為劉邦提供了無數計謀,具備戰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項:第一,妙計進關中。
  • 酈食其被烹,是韓信做得太絕,還是自作自受?
    酈食其為什麼會被烹,從某種角度來說,還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當初,韓信為劉邦獻上統一天下的戰略:劉邦負責正面戰場,與項羽主力周璇;韓信則揮師北伐,兼併北方諸侯。劉邦採納,兩人並按計劃分頭行動。酈食其是劉邦帳下的謀士,自恃謀略超人,常想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其他諸侯,就是傳說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吧。但是這次,劉邦已經將北部戰場交由韓信負責,有他酈食其什麼事呢?可是這個酈食其卻拎不清,他在韓信負責的北方戰場上曾幹過兩件事。
  • 張良奇計不如陳平多,為何劉邦高看張良而不是陳平,因為格局
    說到劉邦最為重要的謀士,我們想到的肯定是張良和陳平,還有一個儷食其,不過他沒有見到劉邦稱帝,在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他就被韓信給害死了。這裡我們重點說張良和陳平。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們都為劉邦出過很多計策。很顯然陳平奇計更多一些,可是,為何劉邦更看好的人是張良呢?
  • 秦末漢初的酈食其、審食其,名字裡隱藏的秘密,他們做到了嗎?
    酈食其、審食其是劉邦陣營的成員,雖然不如漢初三傑的張良、韓信、蕭何,名聞遐邇。但也是漢王集團陣營的重要拼圖。兩個人同叫"食其",這個一眼望之不知何意的名字,在先秦、兩漢時,就如同當代的"建國"、"國慶"一樣,有著文化的傳承,以及時代的烙印。
  • 張良一計要了劉邦的命,還真不是聳人聽聞的事!
    大家都知道張良對劉邦取天下的重要性,大家也都聽說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樣的典故,說得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可有幾人知道,劉邦是「生也張良,死也張良」。張良晚年為自保,為呂后獻了一計,不僅保了漢惠帝的太子位,還要了劉邦的老命。這是劉邦到死怎麼樣也想不到的。真是這樣嗎?當然,凡事皆有因果。
  • 劉邦為什麼能夠從一個小人物成功逆襲為大漢王朝的開國之君?
    很多人都說項羽輸的冤枉,但在我看來,項羽輸的並不冤枉,因為他的對手劉邦,才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英雄,絕不是文人墨客所說的「世無英雄,豎子成名」。劉邦作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英雄,其能力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性格:豁如、大人長者。在《史記·高祖本紀》的原文中,對於劉邦的性格有兩個描述,其中第一個詞就是豁如,那麼什麼是豁如呢?豁達之人,能夠與天下人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