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被烹,是韓信做得太絕,還是自作自受?

2020-12-22 關公讀春秋

酈食其為什麼會被烹,從某種角度來說,還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當初,韓信為劉邦獻上統一天下的戰略:劉邦負責正面戰場,與項羽主力周璇;韓信則揮師北伐,兼併北方諸侯。劉邦採納,兩人並按計劃分頭行動。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的謀士,自恃謀略超人,常想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其他諸侯,就是傳說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吧。

但是這次,劉邦已經將北部戰場交由韓信負責,有他酈食其什麼事呢?

可是這個酈食其卻拎不清,他在韓信負責的北方戰場上曾幹過兩件事。

第一次是勸說魏王豹投降。彭城之戰後,劉邦大敗,趙王、齊王紛紛倒向項羽,魏王豹也不傻,他藉口回到黃河以北,便向項羽俯首稱臣了。酈食其過去勸其回到劉邦這裡,被魏王豹堅決拒絕了。

後來,韓信用聲東擊西之計,巧渡黃河,攻取魏王豹的大本營安邑,魏王豹這才回心轉意。

第二次便是遊說齊王歸漢。韓信攻取趙國後,奉命前去收復齊國。這時,酈食其又出聲了,自告奮勇去勸說齊國歸漢。劉邦聽著主意不錯,還能節約糧餉,於是便同意了。

這次,酈食其倒是不辱使命,說服了齊王。齊王很高興,設宴款待他,對外放鬆了戒備。

這時,韓信率領大軍已經來到了平原,此地是齊國的邊境,距離齊王所在的歷城很近。他聽說齊國已經同意歸漢,有所猶豫,但是蒯通卻堅持不如趁虛而入。眼看著韓信大軍殺到,齊王怒不可遏,以為酈食其是韓信的內應,便將其烹了。

然而,沒多久,韓信便攻下了齊國。

如何評價此事?

是兩個臣子爭功,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雖然劉邦後來得知酈食其的死訊後,非常反感韓信的不義之舉,卻為酈食其扼腕嘆息。但是,劉邦自己就沒有錯嗎?

如果將劉邦看作大老闆,那麼韓信相當於北方市場總監,酈食其算是資深業務員。既然分工非常明確,北方市場全部交由韓信搭理,劉邦又為何同意酈食其老去那裡插一腿呢?這是職場中的大忌。劉邦非但沒有阻止酈食其,還批准了他的行動。死了怪誰?

那麼,如何評價韓信的這次行為呢?

其一、就像蒯通所言,韓信並沒有收到劉老闆的命令,將齊國這塊市場轉交給酈食其搭理,他沒有理由停止原來的軍事行動。

其二、無論酈食其成功與否,齊國韓信是志在必得。為啥?不妨讓我們來觀察下當時北方的局勢。

魏國、代國這些地方攻下後,已被劉邦收入囊中;趙國拿下後,韓信請求將其交由張耳管理;燕王臧荼不戰而降;齊國還未攻取這北方戰場都快平定了,韓信除了獲得了相國這樣的虛職,還沒有自己的地盤。他和張耳負責北略,從他為張耳爭取趙國的時候,其實早已將富饒的齊國視為自己的封國了。除此之外,齊國離自己的老家淮陰相對來說也比較近。因此,齊國他必取之

這時,突然跑出個酈食其,不但搶了韓信的功勞,還打破了他的夢想。試問,韓信會因為他的死活而放棄自己的小目標嗎?

劉邦如何處理此事?

然而,劉邦終究是老闆,一則他剛開始沒有想明白韓信的小心思,一則齊國這麼富饒還是放在自己囊中比較好。除此之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地盤歸宿權該由劉邦說了算,而不是你韓信自己想如何便如何。因此,項羽被滅後,劉邦還是將齊地拿了回去,將韓信重新劃到項羽所在的部分楚地。

相關焦點

  • 韓信擅自發兵襲齊時,就不怕酈食其會因此而死嗎?他才不在乎呢!
    正在齊國君臣和酈食其縱酒的時候,韓信擅自發兵,偷襲了齊國,打了齊國一個措手不及,兵敗如山倒,齊國君臣在憤恨中,將酈食其烹殺。韓信為何要擅自發兵襲齊,韓信就不怕漢使酈食其會因此而死嗎?韓信就不怕漢王劉邦會因此而背上言而無信的罵名嗎?韓信就不怕劉邦因酈食其的死和劉邦背負的罵名而遷怒於韓信,最終收拾他韓信嗎?
  • 秦末說客酈食其落得被烹殺的下場?有三個原因,其三才是根本原因
    兩個頂級說客之爭,促使酈食其被烹殺話說韓信自從出關中後一路高歌猛進,先是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奉劉邦之命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 【杞縣人物】酈食其 酈商
    沛公到達高陽的大營,便派人去招酈食其。酈食其到達大營,請見劉邦。劉邦正坐在椅子上讓兩位女子替他洗腳,酈食其進來,看到這副模樣,長揖不拜,說:「足下是打算幫助秦朝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攻滅暴秦?」沛公斥責他說:「書呆子!天下人苦於嬴秦的苛政實在已經太久,諸侯們相繼而起攻打秦國,什麼叫幫助秦國?」酈食其說:「果真要聚集人馬率領義師誅滅暴秦,你不應該那樣不禮貌地對待年長而有德行的人!」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回到韓信的被殺,如果只是因為歷史存在的一個現象就簡單地得出結論,韓信是被冤殺。這個結論下得未免草率,對劉邦也不公平。韓信到底是被冤殺,還是謀反而被劉邦鎮壓?當初酈食其到齊王軍中說服齊王田廣罷兵,齊王田廣也聽了酈食其的意見撤銷了防禦,結果韓信為了爭功突襲齊營,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所烹。韓信突襲齊營,主要是聽了蒯通的計策。蒯通說你數萬人打了一年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將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你打了幾年仗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可是,蒯通說這個話是有前提的,這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被後來人有意忽略。
  • 韓信帳下第一謀士蒯徹:才能媲美陳平,為何沒能助韓信成就大業
    首先說攻齊之戰,韓信在得知酈食其順利勸降齊國的消息後,便準備罷兵,蒯徹極力勸阻韓信出兵,理由是一來沒有收到漢王大兵的命令,如果日後漢王以此為由說你違抗軍令怎麼辦,二來大將軍立辛辛苦苦在攻下50餘城,而他酈食其僅憑一張嘴就拿下齊地70餘城,這不顯得你韓信很無能嗎,趁現在齊國毫無防備將其拿下不費吹灰之力,這到手的軍功不要白不要,萬不能便宜了酈食其,最終成功的說服了韓信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 只可惜,韓信的楚王才做了一年左右,就被劉邦降為了淮陰侯。從王到侯,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井陘口一戰中,韓信差點因為李左車的建議而失敗,可是他仍然不以成敗論英雄,謙虛向李左車討教,因此得以不費一兵一卒而降燕;功成名就之後,他並未報復令他受胯下之辱的人,反而稱他為壯士,讓他做了楚中尉。這樣的韓信,你能說他沒有格局、心胸狹隘嗎?
  • 他是狂生,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勸阻,最終被韓信害死
    酈食其明顯就是個儒生,以能言善辯為長,第一次見劉邦就給了劉邦一個下馬威,問劉邦是助秦還是反秦,劉邦破口大罵,不過劉邦這人有一點非常好,只要你能說出道理來,他立馬就改,酈食其生活的年代是從戰國晚期到整個秦朝時期,他的思想大多還是戰國那一套合縱連橫、分封制的理論。
  • 此人智謀比肩張良,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韓信若聽其言不會慘死
    不是劉邦太謙虛,而是韓信確實非常強大。春秋時期政治家範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之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他曾說過一句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語道破許多功臣的宿命,韓信也未能擺脫。公元前196年,呂后指使蕭何把韓信騙到皇宮,韓信不疑有他,只身前往,結果被埋伏好的士兵殺死,一代名將落得如此結局,令人惋惜不已。
  • 秦末漢初的酈食其、審食其,名字裡隱藏的秘密,他們做到了嗎?
    酈食其、審食其是劉邦陣營的成員,雖然不如漢初三傑的張良、韓信、蕭何,名聞遐邇。但也是漢王集團陣營的重要拼圖。兩個人同叫"食其",這個一眼望之不知何意的名字,在先秦、兩漢時,就如同當代的"建國"、"國慶"一樣,有著文化的傳承,以及時代的烙印。
  • 他靠一張嘴,為劉邦謀得70多個城池,最後卻被放到鍋中活活煮死
    劉邦大喜命令酈食其去齊國遊說齊王。他並沒有被齊王的陣勢嚇倒,而是不卑不亢的勸齊王投降漢王。他說普天之下只有漢王和項羽才能做皇帝而漢王仁德寬厚是項羽所不及的,如果你投降漢王,漢王一定會優待於你。齊王聽了酈食其的話,毅然決定投降漢王歸順劉邦。
  • 說到談得來,沒有比漢朝謀士酈食其與齊王更談得來了
    田橫這麼做,並非沒有原因,他和劉邦並沒有什麼讎隙,對項羽則是既恨又怕,因此,他希望的只是楚漢之爭能夠儘快打出個明確結果,自己好去坐收利益。然而,韓信的步步緊逼,讓田橫的美夢破滅了。在酈食其到來前,情報顯示,韓信已經將大軍駐紮到了平原縣,很有可能馬上南下攻齊這讓田橫緊張萬分,隨即在歷下集結了齊軍主力,讓大將田解、華無傷統帥,準備迎擊漢軍。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和平的曙光似乎到來了,酒徒酈食其帶來的不是酒氣,簡直是洋洋灑灑的喜氣。酈食其看見田廣,第一句話就是個思考題:「秦朝滅亡,諸侯並起,現在最強者就是漢王和項王,楚漢也因此相爭數年了,大王英明,請問天下將會歸於其中哪位呢?」
  • 彭越和酈食其,劉邦創業初期的左膀右臂,都有怎樣的結局?
    在楚漢爭霸過程中,他所發揮的作用完全可以和韓信比肩,如果沒有他在後方的幹擾,項羽完全可以一路西進將劉邦一舉殲滅。如果沒有他在後方斷了楚軍的糧道,項羽大軍定然不會在垓下敗得如此慘烈。春風送爽好運來,劉邦經過高陽(河南省杞縣西南)時,上天又給他送來了兩個人,酈食其和酈商兄弟。酈食其是個落破讀書人,讀書人又怎麼樣?劉邦最討厭的就是讀書人。動不動就子曰子曰,曰你個頭,我看你還是有多遠滾多遠吧。但劉三你別把天下的讀書人都歸為一類人,酈食其還是不錯的。因為他學習的不是孔學,也不是法學,而是縱橫術。
  • 西漢演義,韓信拜將之後幹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殺雞儆猴~
    67.殷蓋哪裡把韓信放在心上,便向眾兵士們發作道:「正是小人得志,便要耍起威風來,既然你們這樣說,快給我通報一聲,我要進營,看他號令行得行不得。」8.衛兵只得報給旗甲,旗甲報給袁門牙將,牙將報給軍政司,軍政司再到中軍帳報給韓信。韓信在火牌上寫了一個「進」字,交給巡哨軍出去傳令。
  • 酈食其曾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劉邦說:眾建諸侯啊,當初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殷商得天下400年;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姬周坐天下800載。秦朝怎麼亡的?還不是因為取消分封,一個人獨霸天下嘛。我只要重新立六國之後,天下人都會聽我的,一起幹項羽。張良冷冷地問:誰給出的餿主意?一盆涼水澆了劉邦一個懵圈:酈食其,這招難道不是你的「下邑之謀」的擴大版嗎?
  • 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初見劉邦,酈食其獻計攻克陳留郡和貢獻大批軍糧,被封為廣野君;劉邦進軍關中時,酈食其出面勸降秦國守將,輔佐劉邦攻破武關,率先攻破鹹陽,滅亡秦朝;楚漢相爭,酈食其又建議奪取滎陽,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很多人說項羽「婦人之仁」,出處就在於韓信的這段話。由於先入為主,大家認為項羽「婦人之仁」,進而便衍生出一大段推論:如果項羽心狠手辣一些,就可以奪得天下,絕不會被劉邦撿便宜。無獨有偶,同樣是從項羽軍營叛逃的陳平,對項羽的評價和韓信幾乎如出一轍。
  • 劉邦重振雄風,一月即摧城滅國,韓信滅魏國為何能如此迅捷高效?
    敗因三:劉邦在攻下彭城後,就開始驕傲大意,沒有用心去構築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圈,或者說戰略包圍圈構築得不夠緊密,使得項羽通過彭城一戰,將劉邦的戰略包圍圈殘忍突破! 敗因四:劉邦軍騎兵太少,步兵太多,對抗項羽鋒銳絕倫的數萬騎兵,劉邦處於兵種上的極端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