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2020-12-13 騰訊網

對於韓信之死,不少人都會感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其實,《史記》裡,韓信本人生前也說過這句話,原句如下: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

其中,亨通「烹」。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一、從楚王到淮陰侯

韓信也當過楚王,只不過,他的楚王可不是項羽的「西楚霸王」,而是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後,韓信由齊地遷徙到楚地,從齊王變成了楚王。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史記·淮陰侯列傳》

只可惜,韓信的楚王才做了一年左右,就被劉邦降為了淮陰侯。從王到侯,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漢六年的時候,也就是韓信當上楚王的第二年,有人告訴天子劉邦韓信要造反,於是陳平出了個主意,讓劉邦假裝巡遊雲夢澤,實際上卻是突襲韓信。之前,韓信對此卻一無所知,直到劉邦快到楚國的時候,韓信才後知後覺。

那時,項羽的舊部鍾離昧躲在楚國。之前劉邦追殺他,因他以往與韓信交好,就來投奔韓信。因此,便有人向韓信提議,殺了鍾離昧去朝見劉邦,劉邦一定很高興。於是,韓信就招來鍾離昧商議此事,不料鍾離昧當場自刎。

韓信提著鍾離昧的頭顱去見劉邦,劉邦卻並未放過他,反而是讓人綁住韓信,押到了車上。值此情況下,韓信不禁憤然說出「兔死狗烹」之語,原句已經在本文開頭引述。

之後,韓信被押到長安軟禁起來,從楚王貶為了淮陰侯。直到他被呂后殺於長樂宮,封號一直都是淮陰侯。因此,《史記》中關於韓信生平的列傳是《淮陰侯列傳》。

二、雙面韓信

兔死狗烹的道理,韓信真的是在被綁上車的那一刻才明白的嗎?恐怕不是。

因為,韓信並非毫無城府、不懂博弈、胸無點墨,與之相反,他甚至可以說得上是胸襟寬廣、謀略過人。

不信,請看:

登壇拜將之時,韓信能夠與劉邦侃侃而談,指出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以及當時的天下大勢怎樣,人心向背如何。聽完韓信的分析後,劉邦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這樣的韓信,你能說他不懂看人,不解形勢嗎?

收復魏地的戰爭中,韓信故意排開戰船,增加疑兵,實際上則讓秘密部隊另外渡河,偷襲安邑,打了魏豹一個措手不及,俘虜魏豹。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暗度陳倉、背水一戰,都展示了韓信極高的軍事才能。這樣的韓信,你能說他不懂得韜略之術嗎?

井陘口一戰中,韓信差點因為李左車的建議而失敗,可是他仍然不以成敗論英雄,謙虛向李左車討教,因此得以不費一兵一卒而降燕;功成名就之後,他並未報復令他受胯下之辱的人,反而稱他為壯士,讓他做了楚中尉。這樣的韓信,你能說他沒有格局、心胸狹隘嗎?

由此可見,大概率上韓信是懂得兔死狗烹之理的。只不過,他在被劉邦抓捕之前,為了功名而一直抱有僥倖心理,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會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韓信的另一面看出。

比如說,上文提到的他拿著鍾離眜的人頭去見劉邦,以博得劉邦的信任;再比如說,他的一意孤行害得謀士酈食其被烹殺。

那時,酈食其已經成功勸降齊國,但是,韓信害怕酈食其搶了功勞,於是就擅自決定繼續攻打齊國。齊國的國君因此認為是酈食其在使詐,故而將其烹殺。

在這件事裡,很難看到韓信的大將之風,反而能看到他的貪婪自私。

為了一戰之功而不顧同僚性命,那麼能夠為了封王封侯而自欺欺人,也就不難理解了。可惜的是,能夠自欺一時,卻無法自欺一世,劉邦令人綁押他的時候,他也不得不面對兔死狗烹的現實。

關於韓信居功自傲的這一缺點,司馬遷也曾說道: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

三、兔死狗烹是韓信的原創嗎

本文開頭已經摘錄了韓信這句話的原文,然而,在韓信之前,範蠡已經說過這個道理了。

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生活時代明顯早於韓信,因此這句話應該不是韓信所創。

咦?難道韓信是跟著範蠡學的?

我認為也不是。

最可能的結果是,韓信和範蠡兩人都不一定說過這句話,只不過是司馬遷借二人之口說出這個觀點而已。原因如下:

1. 《淮南子》裡已有此句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淮南子·說林訓》

《淮南子》的作者是劉安,他的爺爺正是漢高祖劉邦,他的父親是淮南王劉長。

《淮南子》成書於漢武帝即位初年,《史記》則是成書於之後的漢武帝時期,並且司馬遷比劉安小了四十多歲,因此,司馬遷很可能是看過了《淮南子》,從而將這句話改寫到了《史記》裡。

2. 《國語》《戰國策》裡的範蠡均未如此說

範蠡生活的時代距離司馬遷寫《史記》有300年左右,因此司馬遷寫《越王勾踐世家》是參考了以往的史料的,主要是《國語》和《戰國策》。

關於範蠡的記載,《國語》主要是在《越語》這一章,《戰國策》則是在《秦三·蔡澤見逐於趙》這一篇。其中,都沒有提到範蠡有說過「兔死狗烹」之語。

因此,從這兩點不難推測,司馬遷很可能是認可劉安《淮南子》裡的觀點,然後將句子改編進了《史記》,借範蠡和韓信之口說出來。

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前半句說的是《史記》的史學性,後半句說的是《史記》的文學性。而文學人物一般都個性鮮明,為了更好地塑造韓信這一人物形象,司馬遷將「兔死狗烹」作為他的臺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結語

《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韓信這一人物形象的原點,而韓信則是「兔死狗烹」悲劇結局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同時,《史記》裡的韓信在被劉邦認為造反,押離楚國,降為淮陰侯時,確實也說過這種話。

韓信並非庸人,並非不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然而,他也有貪功自傲的一面,不願意放棄榮華富貴,惹來劉邦猜忌。因此,在人生以悲劇收場這方面,韓信也不是完全無辜。

「兔死狗烹」這種說法,最初可能是來源於劉安的《淮南子》,司馬遷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改編到了《史記》裡,分別借韓信和範蠡之口說出。韓信自矜功伐,終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範蠡則淡泊名利,完美功成身退。

如今,以我們大多數人的平庸,完全沒機會面對「兔死狗烹」這種煩惱。然而,生活中還是謙虛低調些為好,免得讓人眼紅,招人嫉妒。如果你恰好是擁有這種煩惱的精英,就更要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了。

參考資料:

《史記·淮陰侯列傳》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淮南子·說林訓》

相關焦點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講一些過去的故事
    對,是韓信。韓信在劉邦集團可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最終因威脅到了集團高層領導的利益,被剷除。韓信的遭遇在古代並非個例:春秋時期,大臣文種,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後,被勾踐賜死;謀臣範蠡,屢立戰功,功成身退,棄官經商。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明白這個道理,你將受益匪淺
    我們有時候在看電視劇時會聽到這句話「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原來這句話是指幾個人經過共同努力做成事之後,其中身居高位的人把曾經為他出過力、立過功的人拋棄或殺掉。這兩個詞語在古文《淮南子》和《史記》中都被提到過,而詞語的背後是一個關于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臣子的故事。
  •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看到這兩個成語我首先想到的是韓信。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功高蓋主,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死。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用在韓信身上倒也特別合適,這一度讓我誤以為韓信就是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的出處。 而且大家習慣把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連在一起用,但兩個成語其實意思完全不同。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第一人
    勾踐只能先退回會稽城,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勾踐聽取了範蠡的意見向吳王夫差求和,併入吳國為臣。到了吳國之後,勾踐及其夫人、範蠡三人到吳國為奴,先是被夫差安排到闔閭墳旁守靈,後給夫差餵馬、牽馬。三年之後,夫差看到了勾踐心甘情願的給自己當牛做馬後,認為勾踐已經不成威脅了,才把他放回越國。當然期間還因為勾踐的美人計,送西施給夫差,並在一次夫差生病後,為他嚐糞識病,一系列的行為讓夫差放鬆警惕。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
    兔死狗烹:成語寓意: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這一成語也比喻西漢時劉邦將一些建國時建功立業的大將們悉數殺光的情形。
  • 從胯下之辱到伐功矜能,韓信一生創造50多個成語,你都知道幾個?
    然而有一個人簡直太厲害了,他一個人的身上我粗略算了一下,誕生了超過50個成語,也就是說我們把這一個人記住,這50個成語就爛熟於心了。我們今天給大家總結總結,這個人就是一代兵仙——韓信。韓信的故事很多人是耳熟能詳的,從一開始就來倆成語——跨下之辱和一飯千金,這個咱明白,韓信幼年的時候被人屈辱,人家讓他鑽襠他就鑽了。後來一個洗衣服的老婦鼓勵了他,韓信成名之後為了報答當年一飯之恩,給了這個老婦人1000金。
  • 一天一個成語——兔死狗烹.中國歷史上千古不變的九大定律,事成後必被拋棄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文:xiaobai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兔死狗烹【成語拼音】tù sǐ gǒu pēng  【成語釋義】兔死狗烹,烹:燒煮。
  • 驕橫跋扈功高蓋主,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自立為帝計劃敗露,你認為...
    雍正說,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名噪一時,「年大將軍」的威名舉國皆知,如對其加以刑誅,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難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殺戮功臣的惡名,於是表示開恩,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被賜一丈白綾自裁。(傳說中的年羹堯墓碑)為何戰功顯赫、位極人臣的年羹堯在短短一年時間的境遇就急轉之下,最終慘死獄中?
  • 韓信--四個字概括職業生涯,十二個成語概括人生歷程的一代名將
    韓信是兵家公認的謀派軍事將領,素有兵仙的稱謂,韓信的一生傳奇色彩非常濃厚,他將王侯將相全作一遍便,而比較有意思的是韓信傳奇的一生幾乎是與成語相伴的,他的一生詮釋了眾多的成語,也可以說是眾多的成語詮釋了他的一生。
  • 軍事奇才韓信,被宮女群毆用竹子捅死,成就兩個經典成語發人深省
    家喻戶曉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便是指的他。漂母飯信,給了韓信再生的機會,而呂雉直接殺死了韓信。韓信他死得很慘烈,很不值,被一群女人用竹籤捅死,留給後人無盡的深思和感慨,韓信的死也成就了兩個成語,說到這裡估計大家都已經猜到了,就是小姐姐前面加了引號的兩個成語,那麼讓我們一起透過歷史的煙雲來了解下韓信成敗的足跡吧。
  • 一天一個成語·兔死狗烹.中國歷史上千古不變的九大定律,事成後必被拋棄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文:xiaobai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兔死狗烹【成語拼音】tù sǐ gǒu pēng  【成語釋義】兔死狗烹,烹:燒煮。
  • 韓信不但是戰神,還是成語之王
    隨便說十個吧:胯下之辱,推陳出新,功高震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飯千金,婦人之仁,背水一戰,多多益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篇幅有限,只講講韓信與地理有關的成語。胯下之辱,是韓信最為傳奇的人生標籤之一。胯下之辱是在哪發生的呢?就是現在江蘇省中部的淮安市(時為淮陰縣)。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當然我不會說,蕭何早在這個時候就認定劉邦有稱王稱帝的實力,這麼說未免太過頭了。關於蕭何的政治考量,我們後面再談。二、政治學分不及格的韓信①往事不堪回首繼續說韓信的背景故事。③屢屢踩雷而不自知項羽死後,劉邦立刻奪回了韓信的兵權。最後更是以謀反之名套在他身上,韓信被誅殺三族,享年35歲,接下來進入分析時間。說起韓信的結局,我們就會想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 只因他幹了這件壞事,才撿回一條命
    劉邦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是這樣,對待韓信、彭越、項布等能威脅到自己統治的功臣就直接殺了。但蕭何作為汗出三傑之首,不論是能力還是權力都很大,劉邦為什麼沒有殺他呢?下面就是原因。公元前196年,在蕭何的誆騙下,韓信來到宮內,被呂后狠毒殺害,韓信的一家三族也被株連,劉邦在漢帝國建立後就對一些功臣起了殺心,蕭何和韓信都在他的名單之內,所以呂后殺了韓信,劉邦也並沒有怎麼懲罰她。
  • 鳥盡弓藏,為什麼郭子儀能功蓋天下而主不疑?
    鳥盡弓藏,是上位者用得最多的伎倆。在天下不太平的時候,君主自然希望能有能力超群之人為他賣命。但是,等到天下太平的時候,那些曾經立下過不世之功的功臣們,就成為了一個會對皇權產生威脅的存在。所以,自古以來,功高蓋主的英雄們,大多數都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 韓信被殺前大喊3個字,沿用至今成為許多網友遊戲中的「口頭禪」
    西漢時期,有個才子帶著悔恨離去,他就是韓信,從小生長在貧寒之家,過著遊子一般的生活,在亭長家吃了幾個月的閒飯。於是過了一段渾濁的日子後,項梁開始動身,韓信此時的心意也發生了變化,想要入軍做一件大事。後來項梁死了,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認為他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很厲害。但是經過了許多人的推薦,劉邦仍然沒有重用韓信。
  • 《易經》故事,兔死狗烹功臣泣 劉邦將重臣元勳下獄殺戮人人自危
    劉邦首先對付的是功高權重的韓信。韓信在楚漢戰爭中功績煊赫,被封為齊王。當項羽已破,硝煙未盡之時,劉邦就用陰謀打擊韓信,將他徙為楚王,奪了他的兵權。過了一年,劉邦又藉口有人舉報韓信謀反,用陳平計謀,假說天子巡狩於雲夢,召諸侯會集,出其不意地逮捕韓信,押到洛陽,很快釋放,改封為淮陰侯。韓信後來被呂后捕殺。
  • 你永不知道的成語智慧:《兔死狗烹》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謀略!
    兔死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鳥沒有了,弓也就收起來不用;兔子死了,獵狗也就被煮來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以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1、 為何「狡兔死,走狗烹?」
  • 韓信帶淨化是什麼梗啥意思 出自老八語錄老鐵們韓信帶淨化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在網上經常會有一些主播說的話會被網友拿來當一個梗,真的是太有趣了,尤其是一些發音不標準的,比如說這個美食家李老八「韓信帶淨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想必大家應該都非常好奇吧?難道是王者榮耀?韓信?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