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yì]其[jī]這個人厲害嗎?這個人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器晚成,在秦末先是隱匿不出,靜觀時局。後來看到劉邦率軍到陳留城外,已經六十高齡的他看中了劉邦的潛力,依然去投靠劉邦。
酈食其愛喝酒,行事不拘一格,以劉邦不尊重儒生為說詞讓劉邦重新審視並以禮相待,酈食其號稱高陽酒徒倒也蠻合劉邦的胃口。酈食其為劉邦獻計說降了陳留令,讓劉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天下交通要道陳留,並在楚漢爭雄期間建議劉邦攻取滎陽、佔據敖倉,作為以後的據點和糧草供應點。從此劉邦對其也倍加信任,他也就成為了劉邦手下頂級的說客。
那麼這麼一個厲害的說客,怎麼會在齊國被烹殺呢?這裡面蒯通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酈食其之死到底有三個原因呢?
兩個頂級說客之爭,促使酈食其被烹殺
話說韓信自從出關中後一路高歌猛進,先是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奉劉邦之命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算是秦末的頂級說客家之一。
蒯通遊說韓信,說: "將軍您受漢王的命令攻打齊國,而漢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單身前去勸降齊國,難道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況且酈先生以一個士人的身份,乘車前往,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將軍您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您韓信當了好幾年將軍,反而不如區區一個儒生的功勞大。"於是韓信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渡過黃河,開始進攻齊國。
另一邊齊王已聽從了酈食其的勸說,就把他留下,一起飲酒作樂,撤除了對漢的防禦。韓信因而襲擊歷下的齊軍,於是來到臨苗城下。齊王田廣聽說漢兵已到,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酈食其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要烹殺了你!"酈生說:"幹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老子不會替你再去遊說韓信!"這樣,齊王便烹殺了酈食其,(不得不說這種刑罰還是非常殘忍的)
酈食其被烹殺
蒯通通過說服韓信攻齊,害死酈食其看似不可理解,實則是想著以後有更多的話語權勸說韓信三分天下,只可惜韓信最終未聽從。
酈食其落得被烹殺的下場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三個三才是根本原因
酈食其死得冤不冤呢?我覺得很冤。
1.韓信貪功,採取了蒯通進攻齊國的建議,直接導致了齊王烹殺了酈食其。
2.劉邦的過錯。劉邦一邊給韓信攻滅其餘諸侯國,一邊還答應酈食其讓他去說降齊國。韓信雖然知道了酈食其勸降了齊國,但沒有接到劉邦停止進攻的命令。
3.酈食其是狂生,面對韓信的大軍壓境,本可以去勸說韓信退軍,但狂妄的本性不改,孤傲不馴,終究給自己埋下了悲慘命運的伏筆,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總結:酈食其說降齊國七十餘城,本來已經勝利在即,但遇到了同樣善於陳說利害的蒯通和貪功的韓信,兩大頂尖說客爭功的結果以酈食其被烹殺而結束。酈食其本是一個狂生,如果能與韓信商議,說不定得以身免。韓信獨吞滅齊大功,但也讓劉邦起了疑心,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但韓信此舉早已為自己埋下了後來被殺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