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2020-12-18 正史漫談

在真實的歷史上,相對於專精政務的諸葛亮,西漢開國功臣張良才是智謀的象徵。畢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已經成了諺語;「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最早也是出自劉邦對張良的誇讚;「吾之子房」,更是後世君主對智囊的最高評價。

但是,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張良的兩大素質無人能及:

其一,原本抱著復仇心態的他,能夠審時度勢,以更高的格局,轉而選擇復仇對象的政治理念;

其二,能夠抵禦富貴、權勢的誘惑,大功告成後立即急流勇退。

在劉邦的團隊中,張良是個異類。

他是貴族後裔,跟劉邦那一夥泥腿子素不相識,與同為六國勳貴的項氏反而有交情(項伯);

他原本致力於謀殺秦始皇、替韓國復仇;大澤鄉起義爆發後,他首先考慮的是投奔楚國貴族景駒。但在半路上遇到劉邦後,由於對方善於納諫、領悟力過人,張良立即改變主意,決心為這個出身平平、實力弱小的草根梟雄服務。

光從這兩點就能看出,張良雖出自貴族,但與其他迫不及待尋求階層特權、黨同伐異的圈內人相比,他在亂世中的追求更加純粹:更看重實現自我價值。在人才觀上,他已經跳出了階級的局限,在那個時代極為難得。

張良一生為劉邦提供了無數計謀,具備戰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項:

第一,妙計進關中。公元前207年6月,進軍關中途中,面對退守宛城的南陽郡守,心急的劉邦一度計劃繞道而行;張良則及時點出了這種「跳城」思路的危害性,避免隊伍掉入被前後夾擊的危險。抵達崤關後,面臨扼守險要地形的秦軍,張良攻心為上,首先利誘秦將;其後卻趁對方鬆懈之際、繞道後方,大破敵軍,用最高效的方式,徹底擊碎了關中的抵抗意志;

第二,鴻門宴上力挽狂瀾。面對起初鐵了心要除掉劉邦的範增,張良利用自己與項伯的交情,幫助劉邦在項羽面前爭取到了更正面的印象;鴻門宴上,當範增、項莊咄咄逼人、形勢騎虎難下時,張良及時召進看似魯莽、卻吻合項羽脾性的樊噲,巧妙化解了危機,幫助劉邦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大難關。

第三,仗義施才,為劉邦爭取漢中地。項羽分封諸侯時,原本只是分給劉邦巴、蜀兩地。若這一格局定型,那麼劉邦的政治形象只能變成一個偏遠地區的蠻夷之君,畢竟這兩大地區那時還處於華夏文明圈的邊緣地帶。張良則把劉邦送給自己金銀全部送給項伯,替劉邦在項氏身前爭取扭轉局面的機會。其後,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加大投資,成功讓項羽把漢中地區一同封給了自己,為將來殺出西南奠定了實力、地利、輿論基礎。

其四,撥亂反正,扭轉了劉邦的錯誤戰略選擇。公元前204年,彭城之敗後的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面對儒生酈食其提出的復立六國之後、分散項羽力量的主意,劉邦病急亂投醫、欣然同意,甚至連印章都刻好。關鍵時刻,張良趕到,他列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以不容辯駁的邏輯,指出酈食其思路只對六國貴族後裔有利,對出身草根的劉邦而言反而是放大弱點、自毀長城,讓回過神來的劉邦驚出一身冷汗:「豎儒幾敗而公事!」

當然,張良的功勞遠不止以上四項,諸如寫信給項羽、讓對方誤判劉邦的戰略意圖;慧眼識才,提前點出英布、彭越、韓信三位軍事人才對漢軍的重要意義;主張先封雍齒,解除功臣們的不安心理;巧施妙招,幫助劉盈穩住太子之位,保持政權平穩過渡等等。但在筆者看來,張良的境界之所以遠遠超出歷史上的其他智囊,關鍵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身為反秦的貴族後裔,卻能主動擁抱新秩序。

我們都知道,當初張良為了報韓國被滅之仇,不惜變賣豐厚家產收買勇士謀殺秦始皇。這種格局,其實跟太子丹沒什麼兩樣,顯得過於小氣。

但在隨後的秦末戰亂中,也許是看到了貴族復闢、諸侯並立帶來的巨大破壞,張良意識到了項羽思路的落伍,認識到了大一統體系的不可阻擋,逐漸變成了秦制的忠實擁護者。不然的話,為何在秦滅之後,他還堅決支持劉邦東進,向著一統天下的事業努力打拼?為何在儒生酈食其提出扶持六國後裔的主意後,身為六國遺老遺少的他竟然斬釘截鐵的反對?

歷史上的復仇者並不少見,但在其後能夠意識到仇敵主張的正確性,轉而積極擁護新秩序、並為其孜孜不倦奮鬥的,也許只有張良。僅憑這一點,就能讓他從一眾智囊中脫穎而出,境界高人一等。

第二,無視榮華富貴的利誘,以高超的智慧急流勇退,並為後世功臣確立了標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千百年來,無數立下顯赫功勳的英才都跳不出這一歷史死循環。但西漢初年的張良,其實早已為後世提供了標準應對模板:

自我貶低,歸功於領導,推卸封賞。劉邦分封功臣時,曾讓張良自己在富庶的齊地挑選三萬戶。張良卻謙虛地說,自己當初能在半路上遇到劉邦,是上天把自己賜給對方;自己進獻的計謀很多,那些僥倖成功的,都是因為劉邦慧眼識珠、指導有方。最終他堅決推掉了厚賞,

急流勇退,歸隱江湖。封侯之後的張良,竟然令人意外的投身道教,「欲從赤松子遊耳」,積極從事辟穀之類的道術。通過這種方式,他成功樹立起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的人設,躲過了功高震主的危險。在後世,有許多功臣也借鑑了這一套路,比如晚年閉門修道的尉遲敬德、隨時以道士自居中唐名相李泌等。

跳出自身所在的階層,積極推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制度,難;面對無上的榮華富貴、令世人豔慕的權位,難上加難。這兩點,張良都舉重若輕地做到了,這就是真正的智者。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三大著名的謀士,看完才明白為啥一謀臣能抵過千軍萬馬
    歷史上很多朝代的更替少不了一些文臣武將,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不管是軍事能力厲害的朱元璋,還是小混混的劉邦,都離不開謀臣的幫助,時勢造英雄,下面我們看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謀士,我們來給他們排下名。,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主張任人唯賢,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二名張良,張良協助劉邦建立漢朝,曾劉邦稱帝後,有人問為何得天下?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TOP10
    中國悠久的歷史上,可謂是人才輩出,項羽,呂布這樣的絕世武將自不必多說,諸葛亮,劉伯溫這樣的謀士也是在各自的朝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絲毫不遜色於關羽,項羽,呂布這樣的武將,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謀士都是誰?其實這些人名天天出現在網絡上和生活中,一般都是認識的,一起來看看吧。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人。是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與韓信,蕭何合稱「漢初三傑」,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一代大家張良雖然不掌管軍權,而且又系文弱之士,沒有上過戰場,但確實是一個有名的軍事家。在反秦扶漢的事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漢高祖籌謀大事,鞠躬盡瘁。後世的人都讚嘆其聰明才智和深邃智謀。出身名門張良祖上原是韓國的貴族,世代為臣,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兩朝為相,是韓宣惠王和韓襄王的丞相,其父親張平又是韓釐王和韓桓惠王的丞相。可以說是出身名門望族。
  • 何為謀士?
    這裡具體說一下什麼是謀士,謀士所能提供的不僅僅是計謀上的支援,更代表了一個時代中最頂級的智力和學識。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張良和陳平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臣,關於二者之間的爭論歷來不斷。無非糾結在誰更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那麼不吹不黑,張良和陳平究竟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世代是韓國的丞相。秦滅韓後,張良懷著國破家亡的刻骨仇恨,以一介文弱書生變賣家產,暗養力士,刺殺秦始皇。雖然沒成功,但其名節足以和刺秦王的荊軻媲美。
  • 三國時這個地方出現了許多謀士,其中這兩位智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
    三國時候謀士相當的多,魏蜀吳都有很多比較出名的。她們都在各為其主貢獻自己的智能。但是這些謀士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潁川,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禹州市。其中比較出名的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徐庶,陳群等。大部分都是在曹操帳下謀職,那是什麼原因這個地方出現這麼多的謀士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盤點歷史上靠頭腦吃飯的7大天才,孔明只能墊底,第一竟然是他
    ,而是天定的,下面小編就把歷史上的7大天才盤點一下,僅供參考。其智謀配合其機關術奇門遁甲等奇術,也有莫測之力。他是自古不爭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稱其為「智聖」,但因在同時期謀略方面,周瑜司馬懿與之不相伯仲,還有鬼才郭嘉的影子存在,但因諸葛威名遠遠高於其他幾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正義的一人,所以在小編心中壓過同時期謀士,成為中國歷史上智謀之士第8名。
  • 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 謀士獻上一個計策,劉邦欣然同意,張良卻說:這樣做我們就完了!
    不巧的是,足智多謀的張良此時外出公幹,不在滎陽城中,劉邦只得找來另一位謀士酈食其商議對策。要說這個酈食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之前曾給劉邦進獻過不少奇謀妙計,劉邦因此對他頗為信服,願意虛心聽取他的建議。)就在印璽即將刻好的時候,恰好張良回到了滎陽城中,在拜見劉邦時聽說了酈食其的計謀。張良頓時大驚失色,對劉邦說道:「如果這樣做,我們就完蛋了。」(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 蕭何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多次提醒劉邦警惕蕭何
    可是在劉邦時期卻有所不同,除了擔心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之外,他還擔心文筆起家的蕭何,這是因為天下第一謀士張良經常告訴他,要警惕蕭何這個人。那麼蕭何到底是做了什麼呢?會讓張良和劉邦如此的「恐懼」,心生警惕之感?蕭何,劉邦建立漢朝和維護政治統治穩定的功臣,也是漢朝時期的國相,他不像韓信等人那樣手握重兵,一呼百應,而是一個地道的文官出身。
  •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很好嗎?張良為保韓信做過什麼?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好,張良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很欣賞韓信的能力,但同時他也了解韓信的性格,所以張良曾經也勸過韓信,讓他收斂一些,學會功成身退。奈何韓信根本就沒有聽從張良的意見,以至於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 陳平的計謀為何被稱為歷史第一毒計?
    傳奇人生漢朝確立對華夏的統治以後,劉邦在總結個人成功的時候,將功勞歸給了韓信、蕭何和張良三人。陳平作為劉邦最器重的謀士之一,並沒有名列其中。但如果論到晚景,反倒是陳平最為優越:韓信被劉邦誅殺三族;蕭何曾一度入獄;張良去世後,其後人則早早被廢除封國。反倒是陳平,一直活到漢文帝在位期間,並擔任過文帝朝廷的丞相。堪稱劉邦興漢功臣中,晚景最好的一位。陳平出身於寒門,在秦末亂世中能生存下來,並一度實現「封侯拜相」,從這點來看,陳平的人生堪稱傳奇。
  • 盤點歷史上著名的大軍師,你認為排得進前三的都有誰?
    事成之後為避免功高蓋主,便帶著西施隱退,最後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巨賈,後人稱之為「商聖」。在鴻門宴上,正是因為張良的計策劉邦才能化險為夷,並協助他打敗了楚王項羽,一統天下。後與蕭何、韓信並列為漢初三傑,居於首位。
  • 中國歷史上智商最高的十大人物,第一名無可爭議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相當深厚富有,當然相等的每個時代也有很多能人志士不斷湧現。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智商最高的十個人物。第十位 滿清第一謀士—— 范文程范文程,字憲鬥,號輝嶽。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身於明朝官宦之家,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後裔。
  • 中國歷史上智商最高的十大人物,諸葛亮第四,排名第一的,毋庸置疑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相當深厚富有,當然相等的每個時代也有很多能人志士不斷湧現。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智商最高的十個人物。第一位中華本土宗教 道家始祖——老子(李耳)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第三位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 中國歷史上智商最高的十大人物,都是智絕當時之人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乃至秦漢,以及後面我們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每個時代都湧現過很多的能人志士,書寫了我國精彩的歷史篇章。
  • 歷史名人:帝王之師——張良故事介紹,你知道他嗎?
    帝王之師——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人物簡介: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他是三國亂世中的謀士,以一人之力改變歷史,最後身居高位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混亂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有這樣一位謀士,由於他的數次計謀,讓三國的形勢多次發生了大的改變,他可以說是東漢政權的掘墓人。也因此,他被後世稱為毒士。當然,在這樣一個混亂年代,其實他並不是有多大的抱負,只是想在亂世中求得一絲安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