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2020-12-18 吳百蘭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

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很多人說這是張良明哲保身的計謀,可是,果真如此嗎?他的智慧等同于于蕭何,高於曹參、陳平,難道張良就不能象他們那樣,高高在上地出入朝堂,官爵一代一代地同大漢一起輝煌?

有時候啊,人生有許多說不出的無奈,卻被別人當成了智慧人生。

從「美尊處優」韓相接班人,淪落為亡命天涯匿隱下邳

張良祖上三代為韓相,輔佐五世韓王。張良的童年、少年都是學為相之道,既可做韓相接班人。

天降橫災。「六王畢,四海一」,張良的弟弟戰死韓國保衛戰中。張良國破家亡,本該轟轟烈烈地厚葬衛國烈士的弟弟的。可張良另有打算,將弟弟草草掩埋,變賣家產,立志為韓國報仇。

秦始皇東遊中,張良僱傭殺手,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秦始皇震怒「大索天下」。張良雖匹夫之勇難成大事,但是,張良憑著周密的策劃,還是逃出法網亡匿下邳。秦始皇一生一共三次遇刺,其他兩次刺客都死了,而張良不僅自己躲過法網,就連他的同盟也逃之夭夭。

《圮下拾履》黃石老人,再三考驗身處逆境、屈辱、流離之中的張良。而張良的忍、恭、勤、毅等成就大業的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無可挑剔。張良得到了一本天書,一本為帝王師的書。他寒窗苦讀10年,終於等到了風雲變幻。

張良得意的戰略美

10年後,陳涉起兵。張良也組織起一支起義隊伍。在投奔楚假王景駒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敬劉邦的勇敢仗義。愛慕張良的博浪沙一擊。

張良「狀如婦人好女」,優美得象美女一般,人格上「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高尚呀。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史記》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這句話是《史記》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意思是說,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以細微的地方入手。心細如絲很符合形容張良的美。

張良護送劉邦「攻下宛,西入武關」。本來劉邦準備用二萬人強攻藍田關的,結果被張良勸阻。張良出策說我調研過,藍田關秦將是屠戶出身,商人重利,我們可以「持重寶,啖秦將」,用疑兵惑秦兵,把他們嚇住並誘惑秦將士們投降。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劉邦勝利了,直搗鹹陽,獲取滅秦首功。

入了秦宮的劉邦,「意欲居留之」。樊噲勸阻不成,反對無效。張良用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無道」聯繫在一起,「無道」則亡。劉邦言聽計從,還軍灞上。

「鴻門宴」、「借箸籌畫」、「躡足、附耳」、「養虎遺患」、「各自為戰」等等,無不顯示出張良的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智慧。

有張良在,劉邦就能化險為夷,有了智慧的靈魂。而張良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在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洞察當時的形勢和人們的心理,找出紛紜複雜的現象內部深藏著的客觀規律,並加以利用,出奇計妙招。

張良總是以戰略家的眼光觀察和思考客觀規律與人的關係,總是能夠使自己的戰略實踐活動「自由地與客觀規律相一致」。

張良的悽美

楚漢戰爭,劉邦勝利了,張良因其有功被例入初漢三傑之一。劉邦封他齊任選一地封三萬戶,但是,張良清楚地明白,他不能接受劉邦這種特等的封賞。為什麼?

勝利前夕,張良悲涼的發現,戰爭結束後,他將失去了歷史臺舞。戰爭歲月中,他沒有象蕭何那樣留守後方,轉運委輸,補充兵源,漢建立,蕭何才是丞相。

他也沒有象韓信、曹參等將帥獨當一面,身經百戰平國展土,戰功累累。保衛大漢江山的是他們這群有功之臣的武將。

他確實是一直跟著劉邦,為劉邦出謀劃策。可是,那時劉邦需要的策略都是對外的敵人。現在,劉邦沒有對外的敵人,由敵我矛盾轉向內部政治鬥爭。

如果劉邦還需要問:「子房,為之奈何」時,張良再獻計,槍口對準的可全都是自己的生死兄弟。陳平不是獻策抓捕了韓信麼,蕭何不也對韓信下了毒手。

張良是貴族,不僅血統貴,精神更貴,他不可能象陳平那樣,為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惜出賣靈魂。張良的靈魂貴無價。

總結

《史記》中記述了三類不同性格命運的文臣謀士。

行直而被黑暗的政治勢力吞噬。如孔子、屈原、韓非等求自保,隱居避世。如範蠡、張良等。與統治者同流合汙,在從政中不擇手段,邀寵獻媚,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格,最終被毀滅和歷史嘲諷。

張良年輕時俠肝義膽,在滅秦及楚漢戰爭中立下顯赫功勳。但是,當他功成名就時,才發現一生所學的智慧,已經再無用武之地了。治國有蕭何,衛國有曹參。

所以當劉邦「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時,他選擇了退出。

都說張良智慧,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可有誰知張良的畢生所學,苦苦寒讀,卻僅僅只發揮了7年,就將被永遠的埋沒,這其中的哀莫大於心死的悲傷,有誰知?有誰懂?又有誰能感同身受?

蕭何、曹參等後代們,一代一代地與大漢日月同輝,而張良的爵位僅轉給兒子二世而止。就連司馬遷也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僅用明哲保身表達了這種無奈。

張良的相貌美,人品美,人生悽美!

相關焦點

  • 神乎其神的張良
    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秦國滅亡了韓國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
  • 劉邦和張良討論韓信有幾條腿,張良說了句話,結果劉邦神回復
    韓信是王者榮耀中非常厲害的打野英雄,不過韓信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總仗著自己身手敏捷,喜歡去敵方的野區反野,一天張良和劉邦在看到韓信去反野的時候,就在背地裡討論起了韓信到底有幾條腿的事情,他們究竟說了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人。是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與韓信,蕭何合稱「漢初三傑」,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一代大家張良雖然不掌管軍權,而且又系文弱之士,沒有上過戰場,但確實是一個有名的軍事家。在反秦扶漢的事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漢高祖籌謀大事,鞠躬盡瘁。後世的人都讚嘆其聰明才智和深邃智謀。出身名門張良祖上原是韓國的貴族,世代為臣,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兩朝為相,是韓宣惠王和韓襄王的丞相,其父親張平又是韓釐王和韓桓惠王的丞相。可以說是出身名門望族。
  • 王者榮耀張良怎麼連招?張良技能簡介連招口訣看了就會的技巧
    王者榮耀張良是經常上Ban位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張良雖然操作簡單,他上禁位的原因就是控制太多,連秒死人不償命的妲己也只是有一個控制技能,張良卻有兩個,很多英雄都不敢去過試一下張良的拴子。這麼強的張良你還不用起來嗎?張良連招起來呢就會讓傷害更強大了,下面給大家分享你看了就會的張良連招口訣。
  • 張良:被無限拔高的名臣,洞察人性,但本領有限
    文:菜九愚幼時讀《三國》,諸葛亮出場前就有許多渲染,當時流傳其自比管仲、樂毅,但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時認為,諸葛亮的自比並不恰當。劉關張等人揣測是不是比高了,誰知水鏡先生說是比低了,應另擬兩人才更恰當。所以,張良慫恿項梁立韓應該有雙重目的,既可繼續為韓國效力,又可取得自己的發展空間。對張離開劉尋求發展,劉邦的心裡不知是什麼感覺。肯定不爽,但也說不出什麼,因為張的理由還是相當正當的。劉只不過是懷王以下、項梁的一偏將,還不能與徒有空名的韓王成相比。但事實證明,張良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劉邦能幹好的事,張良未必能幹得好。
  •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很好嗎?張良為保韓信做過什麼?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好,張良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很欣賞韓信的能力,但同時他也了解韓信的性格,所以張良曾經也勸過韓信,讓他收斂一些,學會功成身退。奈何韓信根本就沒有聽從張良的意見,以至於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 暴徒張良的自我否定之路
    說起來,張良原來並不叫張良,至少34歲之前並不叫張良。至於他的名字,現在已經無從考據,我們能夠知道的只是他姓姬。 稍微讀過先秦史的人可能都知道,背後有著八百年基業支撐的姬姓堪稱那個時代最為高貴的姓氏。儘管西周滅亡王室東遷之後,它的輝煌一度淪落,但就算拋開久遠的榮光不談,現實中的張良也算得上實打實的貴族公子。
  • 劉邦大封群臣,張良獻一計:先封最討厭的人!此計足顯張良的智慧
    他們每個人都有非常高超的技藝,但都願意跟著劉邦幹,劉邦給了他們平臺,給了他們授權,所以劉邦才能夠得民心。打仗的時候,他們有項羽作為敵人,但是消滅了項羽,取得了天下,矛頭就轉向了內部,這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事情往往都是從內部瓦解的,劉邦遇到了第一次危機,那就是如何封賞。
  • 張良與諸葛亮誰更厲害呢?
    劉邦、張良劇照首先,張良是名列武廟亞聖資格的,諸葛亮雖然也是十哲之一,比張良地位還是不如的!張良本家五世為韓相,所以秦滅六國,張良曾有刺殺秦始皇的壯舉,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大事!後來天下大亂,張良與劉邦在留地相遇,劉邦甚欣賞張良的才華,待幫韓復國後韓王報答劉邦,問劉邦要什麼,劉邦說只需借張良一用即可,誰想無腦的韓王竟然說何必借?送給你就是,於是張良跟隨劉邦,韓國很快被項羽滅掉!
  • 如何把張良這個工具人發揮的淋漓盡致
    張良這一個英雄在最近幾個版本都還是比較熱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幾個版本的中路工具人是比較吃香的,張良又是一個工具屬性非常強的中路,所以在最近幾個版本裡面他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他獻過的計謀當中,有陰狠毒辣的計策嗎?
    張良獻此陰謀的背景是有必要著重提一提的。當時,張良已離開劉邦輔佐韓王成多時,但張良跟韓王成在韓地打下一座城池後就被秦軍拿回一座城池,鬧得只能在潁川來回遊兵,連個固定的窩都沒有。正在張良和韓王成無計可施的時候,大救星劉邦出現了。
  • 「人物故事」種花人張良
    到過鬥南花市的人都知道,這裡每天發往全世界數以萬計的鮮花,有七成來自晉寧。晉寧連續15年以上蟬聯雲南鮮切花產量冠軍,在「全國10枝鮮花7枝產雲南」的紀錄中戰功赫赫。這個高原花都上,土生土長的晉寧彝家人張良,成了帶領雲花闖世界的衝浪人。
  • 禹州傳統文化||張良夜訪黃石公(故事林)
    不由慨嘆時光飛逝,自己20多歲了,復韓大業還無有寸功。當他要離開時,從西南方來了一位老者,滿臉菜色,頭上用破黃布髻發,穿一身皂色袷衣,腳拖著一雙草履,精神矍鑠,飄飄欲仙。他來到橋上,面向張良,特意把草履磕掉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夥子,把履給我揀上來。」張良吃了一驚,想上去揍他一頓,轉念一想,他年歲大了,腿腳可能不方便。張良就下到橋下,將草履揀上來,並屈膝給他穿上。老者穿上後,笑一笑離開了。
  • 張良為什麼投靠劉邦?成功之後為什麼又選擇隱退?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也是歷史上結局比較好的著名功臣之一。劉邦評價他能夠「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張良是韓國人,其祖父與父親都是韓國的元老,輔佐過很多國君。但是張良為什麼在秦末農民戰爭以及楚漢爭霸的時候選擇了投靠劉邦,而不是實力更為強大的項羽呢?
  • 銀杏樹為落葉喬木,又叫公孫樹,它有一個悽美的故事傳說
    銀杏樹為落葉喬木,又叫公孫樹,它有一個悽美的故事傳說。從前鎮江有一戶人家,家裡只有三個人,一個年老的公公、一個年輕的寡婦和一個不滿十歲的孫子。老公公以為媳婦回心轉意了,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誰知寡婦和姘夫怕老公公和孩子把他們的醜事傳了出去,打算將他們害死。一天,寡婦叫孩子去井邊打水,姘夫就悄悄地跟在後面,乘孩子不備,用力將孩子推下井去淹死了。老公公就在井邊大哭起來,邊哭邊說:「你們好狠心啊!你們這些狼心狗肺的畜生!可憐啊!我的孫兒……」話還沒說完,姘夫把他也給推下井去了。
  • 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看了這個就知道了
    可是他們在幫助劉邦坐上皇位之後,蕭何和張良卻沒有被劉邦殺死,安然的度過了晚年,而韓信最後被呂后殺死了。從這個可以看出,韓信想對比張良和蕭何來說比不上他們倆聰明。但是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說一下。我們先來說下張良。張良的祖上本是戰國末期韓國的丞相,是韓國的貴族,他精通外交、大戰略,人事制度,繼承人制度等傳統貴族學問方面。
  • 「名人百科」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張良
    【人物傳說】道教中的張良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誌》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尤其重要的是,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那麼韓信遇難,張良為何選擇袖手旁觀?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史記·淮陰侯列傳》
  • 「謀聖」張良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所獻十大謀略有哪些?
    張良張良(?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時韓國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後人譽之為「謀聖」。緊接著張良出面阻止,劉邦聽從張良勸告,退出秦宮,並召集附近各縣父老,約法三章,即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治罪;第三,偷盜的治罪。除了這三條,其他秦國的法律、禁令一律廢除,得到關中人民的擁護。然後仍舊駐軍灞上,避免了隊伍迅速腐敗,也為以後入關滅項留足了後路。4、利用項伯,化險為夷。
  • 為何張良被稱作「謀聖」?看似簡單的舉動,深含對人性的理解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能人志士,這些人很有智慧,他們可以看出目前局勢發展的如何,然後去幫助自己輔佐的人做出正確的舉措。對於張良來說,滅掉韓國的秦就是他的敵人,他對秦始皇懷恨在心,他的家族他的國家都以為秦始皇而沒有了,所以他想刺殺秦始皇,但是因為秦始皇已經被刺殺了很多次了,早有準備,所以他的刺殺很顯然失敗了。後來據說張良在散步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故意丟掉鞋子並且命令張良幫他撿起來穿上,張良不僅沒有惱怒,而且還畢恭畢敬的幫助老人穿好了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