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人。是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與韓信,蕭何合稱「漢初三傑」,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一代大家
張良雖然不掌管軍權,而且又系文弱之士,沒有上過戰場,但確實是一個有名的軍事家。在反秦扶漢的事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漢高祖籌謀大事,鞠躬盡瘁。後世的人都讚嘆其聰明才智和深邃智謀。
出身名門
張良祖上原是韓國的貴族,世代為臣,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兩朝為相,是韓宣惠王和韓襄王的丞相,其父親張平又是韓釐王和韓桓惠王的丞相。可以說是出身名門望族。
復仇失敗
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消滅,張良欲復國讎,於公元前218年在古博浪沙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原陽東南,想要 擊殺嬴政,但是失敗了,隨即逃亡至下邳避難。
跟隨劉邦
到了公元前209年,也就是胡亥登基的那一年的七月份,張良跟隨者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腳步聚集起百十人起事。後來遇到了劉邦,隨著劉邦爭奪天下,盡情施展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劉邦帳下不可或缺的謀士。同年六月,施展口舌之才能說服項梁立韓國公子成為韓王,並與韓王一起收復了被秦國侵佔的土地。
在206年1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定都彭城,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徐州,劉邦被項羽封為了漢王。後來劉邦發兵攻佔了鹹陽城,張良告誡劉邦不要沉迷於財色,要以天下蒼生為重。並且早早預料到了項羽對劉邦的不滿,通過與項伯的交情,疏通了劉邦和項伯的聯繫,並且隨著劉邦赴項羽之邀,在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了險境,避免了殺身之禍。後來又通過項伯使得劉邦在受領封地時獲得了漢中地。後來張良心念韓國,又回到了韓國跟隨公子成。
後來,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張良又秘密回到了劉邦的身邊,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緊要關頭,向劉邦提出拉攏英布,聯絡彭越,重用韓信,聯合抗楚的作戰方略,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劉邦登基稱帝,張良向劉邦進言,勸劉邦重賞功臣以穩定人心,以關中為都城,後居天險,前有沃田,若天下安穩則収郡縣賦稅於帝都,若出現危險則可以順江流而下,隨機應變。
功成身退
在劉邦入關之後,張良功成身退,修道養性,不再過問世事。於公元前186年去世,諡號文成侯。
張良足智多謀,文韜武略,被後人尊稱為「謀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