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如何擁有把握全局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今日打卡#
首先在於人要有「定」——你是誰?你能做什麼?你想要什麼?這是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一個沒有自己思想,沒有主見的人,談不上智慧,自然也無關於胸懷和眼光這種高層次的玩意兒。
「定」的產生一源自於反思,二源自於閱歷。這兩者都有助於認清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前者。當你在各種經歷之中不斷地反省自身的優劣長短,稟賦性格,自然會對自己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也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只有心「定」了,才能做到經得起誘惑,頂得住壓力,不人云亦云,不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這樣的錯誤。
三要能博採眾長。龍與蟲的區別就在於,龍是由各種動物的精華組成,如獅頭、龜眼、鹿角、蛇身、雞爪、魚鱗……而蟲只是自己一種。龍的形象就象徵著成功的思維,就是在守住自己本心的前提下博採眾家之長,吸收大家的優點匯聚於自身,不斷強大自己。守住自己的本心,就是堅守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博採眾長,就是以開放的心態擁抱一切新東西和變化。
現在我們的社會,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講求實效,並且是立竿見影式的實效。講求實效,杜絕浮誇本來是件好事,但所謂過猶不及,凡事太過就會有問題。過於注重所謂的實效,導致整個社會風氣功利浮躁,鼠目寸光。很多人,包括一些企業家、商人都在做著揠苗助長的事情,其本質就是急功近利。我曾經在讀西方的管理學書籍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觀點,我覺得講得非常有道理。
說的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應僅僅從結果去進行評判,而要看他做事的方式是否符合「法理」。如果一個人取得成功靠的投機取巧、歪門邪道、不擇手段,那麼他的成功就是失敗,只是暫時看起來成功,將來一定失敗。如果一個做人做事符合「法理」——也就是道義、合理,那麼即使是他失敗了,他同樣是成功的,值得肯定和尊敬。中國人喜歡講「成王敗寇」,西方人更贊成「不以成敗論英雄」,其實後者才是本質,才是文明的方向。
《孫子兵法》云:「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為什麼能做到先「勝」才「戰」呢?還未「戰」怎麼可能先「勝」呢?其奧秘就在於頂層設計。當求戰的一方通過種種周密的調查分析,把所有的重大因素都考慮進去了,利弊得失權衡清楚了,敵我態勢很明了了,其實不用等到實際戰爭發生,勝敗已經見分曉了。即使最終真的臨陣廝殺了,結果也並不會出乎事前的分析。正是因為有了合理的分析,才會有精準的預見,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就是合理的才是真理的道理。
這個道理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世間的事情,但凡超越了邏輯,或者明顯與邏輯不符,那麼背後肯定有「貓膩」,這個時候要特別小心。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世上沒有,這個常識誰都知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上當受騙的事情還是天天發生,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理性被感性戰勝,人在情緒化的狀態下,智商往往為零,這就是騙子最大的可乘之機。帶著情緒做事,小則破財傷身,大則禍國殃民,歷史上因為驕傲輕敵而導致戰爭失敗,最終國破家亡的事例比比皆是,較著名的就有戰國馬陵之戰、三國官渡之戰、襄樊之戰(關羽敗走麥城)、東晉淝水之戰等等。所以人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清淨心,要靜得下來,沉得住氣,才能擔當重任。
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孫猴子立志長生不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