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張良一無政績二無實權,為何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而且,劉邦稱帝後,為了收攏權力,除掉了很多人。「三傑」之中的韓信身死道消,蕭何自汙落譽逃過一劫。但張良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就「隱退修道」,更是留下了「千古謀聖」的美譽。張良這個人到底有何神通別著急,聽我一一道來,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家族世代為相,在二十歲那年,秦始皇一掃六國,導致他家破人亡。從此便開啟了復仇之路,他便賣掉所有家產,集合了一幫人謀劃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發動了襲擊,遺憾的是未能成功,張良則趁亂逃走。這次刺殺讓秦始皇震怒。
雖然刺殺失敗,但這次「勇刺秦皇」也讓張良名震天下,這個時候的張良還不能被稱為謀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介勇夫,其智者的一面尚未浮現出來。張良失敗後遭到全國通緝,他隱姓埋名,躲到了 下邳。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他的一生。
一日,張良在橋上碰到了一個邋遢老頭,老人當著張揚的面,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你幫我把鞋子撿上來吧。張良壓著心中的疑惑照做了,誰曾想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小夥子別幫我把鞋子穿上。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便幫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呵呵一笑,隨即揚長而去。張良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沒想到老人去而復返。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後一早我們在此相會,我有東西送給你」。張良聽後大喜,急忙答應,心想這是遇到了一位隱士高人。五日後,張良來到約定地點,老人掏出一篇竹簡送與張良,並且說道「熟讀此書,便可為帝王之師」。
說完不見了蹤影。張良低頭看竹簡,上面寫著」太公兵法」。這次以後,張良日夜研讀這部軍事奇書,給睿智的張良找到了思想的載體,也給日後的張良插上了翅膀。隨著秦的暴政,各地紛紛舉起義旗,張良也不例外,聚集了一百多個人響應。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反秦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了好幾波派系。
當時的「沛公劉邦」帶領了幾千人,佔領了下邳西面的一些地方。劉邦的人馬離張良很近,張良也打聽到了劉邦是個禮賢下士的人,隨後便打算先投奔劉邦。在交流中張良發現劉邦這個人不簡單,別人都聽不懂自己講的「黃石公兵法」,而劉邦卻越聽越起勁,劉邦也因此發現了張良的大才。在後來更是向韓王提出,願用一城來換張良一人。張良不是領兵打仗的軍事人才,他雖然足智多謀,但沒有領導軍隊的能力,謀士對張良來說。張良可以運籌帷幄,有許多得心應手的戰略戰術,可是作為統帥將領來說,張良確實感覺到力不從心,更沒有制府之才,因為他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
但是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對人心時局極有洞察力的智謀之士,張良、蕭何、韓信 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才、吏才、將才。韓信作為將才領兵打仗,攻城掠地,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蕭何作為吏才治理國家、管理後勤給劉邦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而張良作為智才,它的作用就在於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如果說蕭何、韓信是「大漢」的左膀右臂,那麼張良就是「大漢」的頭顱,一次又一次地給劉邦指引了正確的方向。楚懷王命令劉邦和項羽分兵討伐暴秦,並許諾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承諾。這時候的劉邦雖然被人尊稱為「沛公」。但劉邦心裡裝的是天下,一個小小的沛公,自然滿足不了他,這個「關中王」對他來說是志在必得。
劉邦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但被卡在了嶢關,嶢關地勢險要,而且關內秦軍眾多,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張良向劉邦提議不能強攻,一邊在關外布置大量宜賓虛張聲勢,一邊以大量金銀珠寶賄賂守城官兵,在這招威逼加利誘之下不費一兵一卒,順利拿下了嶢關,並且給劉邦節省出了大量的時間,讓劉邦得以第一個攻破鹹陽,成為了「關中王」。劉邦攻破鹹陽後忘乎所以,下令阻攔項羽軍入關。這個時候的劉邦對項羽猶如雞蛋碰石頭。等劉邦警醒時已經為時過晚。張良便勸劉邦去給項羽謝罪,並且利用項伯暗中相助,藉助項羽年輕氣盛,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成功讓劉邦躲掉了這一劫。
再說,劉邦彭城大敗,結盟的魏、趙、齊、燕皆叛漢歸楚。項羽又在後方緊追不捨,漢軍危在旦夕。在這混亂不堪且迅速惡化的局勢中,張良迅速看出局勢的轉機之處,韓信國士無雙可獨擋一面,可以讓其攻略北方,彭越貪得無厭,可以收買,讓他襲擊項羽脆弱的糧道,給項羽軍造成幹擾。英布與項羽有間隙,因為背叛項羽一直擔心被報復,可以離間拿來擋槍。後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贏了項羽「鴻溝劃界」後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劉邦不能給項羽喘息的機會,「要趁他病要他命」。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在垓下打敗項羽成功滅楚。張良雖沒有韓信的蓋世軍功,也沒有蕭何的卓越政績,但他憑藉著一顆最強大腦,每次都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為大漢基業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說,劉邦最敬重的就是張良,一直都以「子房兄」相稱,從未直呼其名。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給眾人論功封賞,可張良卻急流勇退隱退江湖,「功臣、身退、天之道」,張良用行動踐行了「老子」的這句道家經典。至此張良遠離朝政,雲遊山水之間。縱觀歷史,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物,但能夠稱得上「謀聖」的唯有張良。集義士、謀士、隱士於一體,既能輔佐草莽英雄,白手起家登上大位。也能明哲保身、隱退江湖。可見「謀聖」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謝謝觀看,喜歡看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