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2020-12-14 時光日記憶今日歷史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張良一無政績二無實權,為何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而且,劉邦稱帝後,為了收攏權力,除掉了很多人。「三傑」之中的韓信身死道消,蕭何自汙落譽逃過一劫。但張良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就「隱退修道」,更是留下了「千古謀聖」的美譽。張良這個人到底有何神通別著急,聽我一一道來,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家族世代為相,在二十歲那年,秦始皇一掃六國,導致他家破人亡。從此便開啟了復仇之路,他便賣掉所有家產,集合了一幫人謀劃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發動了襲擊,遺憾的是未能成功,張良則趁亂逃走。這次刺殺讓秦始皇震怒。

雖然刺殺失敗,但這次「勇刺秦皇」也讓張良名震天下,這個時候的張良還不能被稱為謀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介勇夫,其智者的一面尚未浮現出來。張良失敗後遭到全國通緝,他隱姓埋名,躲到了 下邳。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他的一生。

一日,張良在橋上碰到了一個邋遢老頭,老人當著張揚的面,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你幫我把鞋子撿上來吧。張良壓著心中的疑惑照做了,誰曾想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小夥子別幫我把鞋子穿上。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便幫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呵呵一笑,隨即揚長而去。張良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沒想到老人去而復返。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後一早我們在此相會,我有東西送給你」。張良聽後大喜,急忙答應,心想這是遇到了一位隱士高人。五日後,張良來到約定地點,老人掏出一篇竹簡送與張良,並且說道「熟讀此書,便可為帝王之師」。

說完不見了蹤影。張良低頭看竹簡,上面寫著」太公兵法」。這次以後,張良日夜研讀這部軍事奇書,給睿智的張良找到了思想的載體,也給日後的張良插上了翅膀。隨著秦的暴政,各地紛紛舉起義旗,張良也不例外,聚集了一百多個人響應。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反秦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了好幾波派系。

當時的「沛公劉邦」帶領了幾千人,佔領了下邳西面的一些地方。劉邦的人馬離張良很近,張良也打聽到了劉邦是個禮賢下士的人,隨後便打算先投奔劉邦。在交流中張良發現劉邦這個人不簡單,別人都聽不懂自己講的「黃石公兵法」,而劉邦卻越聽越起勁,劉邦也因此發現了張良的大才。在後來更是向韓王提出,願用一城來換張良一人。張良不是領兵打仗的軍事人才,他雖然足智多謀,但沒有領導軍隊的能力,謀士對張良來說。張良可以運籌帷幄,有許多得心應手的戰略戰術,可是作為統帥將領來說,張良確實感覺到力不從心,更沒有制府之才,因為他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

但是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對人心時局極有洞察力的智謀之士,張良、蕭何、韓信 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才、吏才、將才。韓信作為將才領兵打仗,攻城掠地,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蕭何作為吏才治理國家、管理後勤給劉邦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而張良作為智才,它的作用就在於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如果說蕭何、韓信是「大漢」的左膀右臂,那麼張良就是「大漢」的頭顱,一次又一次地給劉邦指引了正確的方向。楚懷王命令劉邦和項羽分兵討伐暴秦,並許諾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承諾。這時候的劉邦雖然被人尊稱為「沛公」。但劉邦心裡裝的是天下,一個小小的沛公,自然滿足不了他,這個「關中王」對他來說是志在必得。

劉邦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但被卡在了嶢關,嶢關地勢險要,而且關內秦軍眾多,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張良向劉邦提議不能強攻,一邊在關外布置大量宜賓虛張聲勢,一邊以大量金銀珠寶賄賂守城官兵,在這招威逼加利誘之下不費一兵一卒,順利拿下了嶢關,並且給劉邦節省出了大量的時間,讓劉邦得以第一個攻破鹹陽,成為了「關中王」。劉邦攻破鹹陽後忘乎所以,下令阻攔項羽軍入關。這個時候的劉邦對項羽猶如雞蛋碰石頭。等劉邦警醒時已經為時過晚。張良便勸劉邦去給項羽謝罪,並且利用項伯暗中相助,藉助項羽年輕氣盛,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成功讓劉邦躲掉了這一劫。

再說,劉邦彭城大敗,結盟的魏、趙、齊、燕皆叛漢歸楚。項羽又在後方緊追不捨,漢軍危在旦夕。在這混亂不堪且迅速惡化的局勢中,張良迅速看出局勢的轉機之處,韓信國士無雙可獨擋一面,可以讓其攻略北方,彭越貪得無厭,可以收買,讓他襲擊項羽脆弱的糧道,給項羽軍造成幹擾。英布與項羽有間隙,因為背叛項羽一直擔心被報復,可以離間拿來擋槍。後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贏了項羽「鴻溝劃界」後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劉邦不能給項羽喘息的機會,「要趁他病要他命」。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在垓下打敗項羽成功滅楚。張良雖沒有韓信的蓋世軍功,也沒有蕭何的卓越政績,但他憑藉著一顆最強大腦,每次都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為大漢基業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說,劉邦最敬重的就是張良,一直都以「子房兄」相稱,從未直呼其名。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給眾人論功封賞,可張良卻急流勇退隱退江湖,「功臣、身退、天之道」,張良用行動踐行了「老子」的這句道家經典。至此張良遠離朝政,雲遊山水之間。縱觀歷史,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物,但能夠稱得上「謀聖」的唯有張良。集義士、謀士、隱士於一體,既能輔佐草莽英雄,白手起家登上大位。也能明哲保身、隱退江湖。可見「謀聖」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謝謝觀看,喜歡看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張良為什麼投靠劉邦?成功之後為什麼又選擇隱退?
    在劉邦成功建國之後,他為什麼又選擇隱退呢?一、張良早年經歷,一心反抗暴秦張良早年因為自己的母國韓國被秦始皇所滅,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要除掉秦始皇,恢復自己祖上曾經的榮耀。於是,他找來一個大力士,鑄造了一個120斤的大鐵錘,讓其襲擊秦始皇的車隊,可惜只是誤中副車,未能完成自己的目標。不過,經此一役,張良的名聲卻被傳開了,成為反抗暴秦的重要象徵之一。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卻負約不來,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眼看項羽就滅亡了,韓信還沒有看到什麼好處,他想做真正的諸侯王,你先前封他為齊王,那是不得已而為之,韓信心裡很清楚。」——《資治通鑑》 第二派意見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學者梁玉繩,他認為韓信之死純屬冤案,韓信功成名就以後,以千金酬謝漂母的一飯之恩,不忘劉邦解衣推食之恩,拒絕武涉、蒯通三分天下之建議,梁玉繩認為韓信並無反心,是因為他功高蓋主給自己惹來殺生之禍。 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
  • 20210117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敵國破,謀臣亡
    滅項興劉,狡兔盡時走狗死;連吳拒魏,貔貅屯處臥龍歸。 【寬宏豁達高皇量】史稱劉邦寬宏豁達,心胸開闊。高皇指漢高祖劉邦。【叱吒喑啞霸王威】:叱吒、喑啞,都是形容人發怒的聲音。 詩句典故學習:喑惡叱吒劉向《新序》中,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這是大框架,大戰略,張良根據這個戰略提出了方法,依靠三個人,韓信、彭越、黥布,牽制項羽。這是張良所做的大戰略最重要的一項,下邑之謀,對滅亡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陳平在滅亡項羽以及後來剿滅韓信、黥布的過程中,《史記》有記載「凡六出奇計」,而且陳平的計謀有個特點,以奇著稱,多陰謀,非常秘密,連司馬遷都不能探知,可見其陰謀秘計之深。
  • 韓信到底有多厲害?
    關於韓信,這個人到底有多厲害,相信很多聽到或者讀到韓信故事的人,都會覺得哇塞,這個人太牛了,有很多軍事方面的成語或者典故都與韓信有關,或者有著他的影子。那麼韓信這個人到底有多厲害,有個成語叫做「勳冠三傑」,出自《漢書·高帝紀》,指的是劉邦之所以取得天下,皆因韓信、張良、蕭何三人,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蕭何鎮國撫民,供應糧草,做好後勤保障,韓信帶兵,戰必勝、攻必克,而在這三人中,韓信的功勳是最大的,可以說是韓信為漢朝打下了半壁江山。
  •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很好嗎?張良為保韓信做過什麼?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好,張良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很欣賞韓信的能力,但同時他也了解韓信的性格,所以張良曾經也勸過韓信,讓他收斂一些,學會功成身退。奈何韓信根本就沒有聽從張良的意見,以至於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 劉邦和張良討論韓信有幾條腿,張良說了句話,結果劉邦神回復
    韓信是王者榮耀中非常厲害的打野英雄,不過韓信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總仗著自己身手敏捷,喜歡去敵方的野區反野,一天張良和劉邦在看到韓信去反野的時候,就在背地裡討論起了韓信到底有幾條腿的事情,他們究竟說了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張良的計策?還是韓信的計策?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韓信的計策,韓信之所以有明修棧道的機會,這個多虧了張良,因為當年劉邦被項羽分封為漢王的時候,是張良告訴劉邦,等你完了棧道,就放一把火,把這個棧道給燒了。張良的意思是告訴劉邦,項羽雖然把你分封為了漢王,但是,他對你並不放心。
  • 在滅亡秦朝建立漢朝後,皇帝劉邦殺了不少功臣,卻為何沒殺張良?
    之所以沒有對張良對手,就是因為他並不會對立邦構成任何威脅和危險,張良的所作所為讓劉邦非常的放心,並且他自身並不是一個追逐功名利祿的人。他在達成目的後,也並不貪婪金錢和權勢,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因而劉邦直到死都沒有為難過張良,他得以善終。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韓信被劉邦殺掉,是被冤殺還是罪有應得
    有人說,韓信的死是罪有應得,誰讓他密謀叛亂了呢?起初我是不信的,直到我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最後一句看到:「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意思是天下已經安定,韓信卻密謀叛亂,誅滅其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 此人智謀比肩張良,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韓信若聽其言不會慘死
    不是劉邦太謙虛,而是韓信確實非常強大。春秋時期政治家範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之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他曾說過一句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語道破許多功臣的宿命,韓信也未能擺脫。公元前196年,呂后指使蕭何把韓信騙到皇宮,韓信不疑有他,只身前往,結果被埋伏好的士兵殺死,一代名將落得如此結局,令人惋惜不已。
  • 呂后夥同蕭何騙殺韓信時,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手救韓信?
    劉邦前腳剛走,呂后就夥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騙殺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呂后跟蕭何騙殺韓信的時候,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後救韓信呢?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張良即便沒有親自去相國府給蕭何道賀,也肯定派人去給蕭何道賀了。 至於說張良心底怎麼想的,是否為韓信之死而感到惋惜,是否為沒能為營救韓信而感到痛苦,我們就不知道了,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張良對於韓信之死的態度。
  • 蕭何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多次提醒劉邦警惕蕭何
    可是在劉邦時期卻有所不同,除了擔心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之外,他還擔心文筆起家的蕭何,這是因為天下第一謀士張良經常告訴他,要警惕蕭何這個人。那麼蕭何到底是做了什麼呢?會讓張良和劉邦如此的「恐懼」,心生警惕之感?蕭何,劉邦建立漢朝和維護政治統治穩定的功臣,也是漢朝時期的國相,他不像韓信等人那樣手握重兵,一呼百應,而是一個地道的文官出身。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張良一生為劉邦提供了無數計謀,具備戰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項:第一,妙計進關中。公元前207年6月,進軍關中途中,面對退守宛城的南陽郡守,心急的劉邦一度計劃繞道而行;張良則及時點出了這種「跳城」思路的危害性,避免隊伍掉入被前後夾擊的危險。
  • 韓信功高蓋主被呂后騙殺,死前大喊3個字,如今成了年輕人口頭禪
    韓信功高蓋主被呂后騙殺,死前大喊3個字,如今成了年輕人口頭禪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才華橫溢的人。例如,在漢初,就有這樣一個人,韓信。韓信的一生可以說是在戰場上度過的,但也為劉邦江山的基業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韓信,那麼劉邦最終勝利可能是一個問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個良將因為功高蓋主,被劉邦的恐懼而被殺,在他死前高喊「我不服」,這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口頭禪。原來韓信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從小就不富裕,住在別人家裡。
  • 張良過生日時,韓信給他送了個禮物,視覺效果簡直了!
    張良過生日就像張良,他生日時,一直期待著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能帶給他什麼樣的驚喜(禮物)!可惜,天都黑了,韓信還是沒到,張良只能等啊,等啊……要說張良不失落,不傷心,那肯定是騙人的!張良等韓信終於就在張良都準備放棄的時候,他接到了來自韓信的電話,說他很快就到。這讓失落的張良瞬間開心起來,畢竟韓信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的生日!
  •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
    韓信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一代名將,早年窮困受辱;先追隨項梁、項羽,未被重用,後轉投劉邦麾下,幾經曲折,拜為大將,得展其才,輔助劉邦平定天下,建立了赫赫戰功;韓信功高威盛,與劉邦的矛盾日益尖銳,劉邦對韓信的懷疑和顧忌日益加深。在楚漢戰爭時期,當韓信在北線破魏平趙、收燕伐齊時,劉邦為安撫韓信,便設虛職,封他為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