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帝王之師——張良故事介紹,你知道他嗎?

2021-01-08 周文王的粉絲

帝王之師——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人物簡介: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諡號文成侯。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於張良的籍貫,史學界說法不一。《史記》只稱「其先韓人也」,韓《後漢書》則說:「張良出於城父」,因而,留下了後遺症。目前,河南新鄭、禹州、郟縣,安徽亳縣等都認為張良是當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亂。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都詳細記載了他的業績,並說他的先祖是戰國時的韓國人。然而卻未明確書寫他的家鄉故裡。歷代文人學者因他曾經遊歷下邳而認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為他曾經封為留侯認為是陳留人;有人還以歷代傳說他出於城父認為 他是今安徽亳城或今河南寶豐人,以至眾說繪紜,莫衷一是。張良的故裡究竟在哪裡,筆者經過詳細考證和實地考察後確認:張良是漢初襄陵龜山張相,即今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鄉張相村人。

近日,鄭州的一些專家通過大量的文獻考證,認為張良應該是新鄭人。他們的根據主要有三點:其一,《史記》為證。《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其二,《漢書》為證。《漢書》記載:「良祖開地相韓41年,父平相韓46年,共連續相韓87年,其家當在韓都。」其三,良父卒,良年少,其出生地當在韓都。韓滅時,張良僅家童就有300人,這樣的大家族也只能在韓都才有。

根據以上三點,可以推斷,張良出生和青少年時代均在韓都,所以,張良只能是韓都人,也就是新鄭人。說張良是禹州人不足為信。張良先祖原為韓國穎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史書中出生地的記載索隱:良既歷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正義:括地誌云:「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裡,韓也。」 史書對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韓國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而其生年不詳,只說韓被秦滅時(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韓國做官。而他的父親死在韓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說最遲在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為年少,所以可以想見韓國被滅之時張良應是二十幾歲而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而張良卒於高帝崩後八年,所以應當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歲左右。

春秋時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後楚國在此被晉國擊敗,重新為鄭國屬地,楚國後來就將陳地的夷改為城父。戰國時期兩個城父並存,西城父(漢時更名為父城)屬韓國,即今河南平頂山寶豐縣東部及郟縣東南部一帶,東城父(此名沿用)屬楚國,在今安徽阜陽潁上縣一帶。所以張良的故鄉應為潁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潁川城父,即漢之父城縣,城在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然而,當時父城制下地域廣闊,張良故裡如不在當時的縣城,則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張良離開家時僅二十餘歲,後長期展轉各地。漢建立後,被封為留侯,而留位於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內,這裡是張良初遇漢高祖之地。死後,他的兒子張不疑繼任留侯。《史記》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國除。」此時,失去爵位的張不疑會不會帶領家族回到故裡,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裡,已成為歷史疑案。

歷史名人:帝王之師——張良故事介紹,你知道他嗎?

相關焦點

  • 故事:這些歷史名人的事跡你聽過了嗎?
    嶽母刺字嶽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嶽飛之孫嶽珂所著《金佗稡編》也沒有記錄。嶽母刺字故事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嶽母之手。
  • 你不得不知的歷史名人,少了一個,中國歷史都不知道什麼樣了
    你不得不知的歷史名人,少了一個,中國歷史都不知道什麼樣了商丘自古以來便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在此有豐厚的沉澱。它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文化燦爛。在這裡不僅出現了大量的帝王將相,還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等,都為中華歷史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商丘的名人事跡。作為中華炎黃子孫,我們一定知道炎帝是誰,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與黃帝被漢族共同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 「名人百科」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張良
    【名人簡歷】張良(?-前186年),字子房,傳為漢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歷史功過】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應該肯定張良的一生有助於秦亡漢立的歷史進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議、至少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動機及其暗殺秦王不正當的行為。
  • 劉邦給大臣封賞,張良獻計:先賞最討厭的人!結果發現此計真高明
    張良作為劉邦的智多星,曾經幫他想出了許多奇謀,可以說是劉邦的人生導師,就連他自己也稱讚張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於是他大手一揮:你在齊國隨便挑選三萬戶吧,都給你!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張良的這句話:「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這句話:「陛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是在商議謀反!」按照正常的邏輯,張良用了反問的態度,豈不是代表這件事他提前知道嗎?意思就是表明,這件事我都知道,你難道不知道?
  • 他足智多謀,兩代帝王,一個他真想殺,一個他誠心幫!
    兩代帝王他一個是真心殺,一個是誠心幫,他就是史上聞名遐邇的謀士張良。張良出身貴族世家,五代相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子哥。然而世事難料,那時韓已經逐漸沒落,他出生沒幾年父親便因憂國憂民病死,國破家亡。因此他無法子承父業,只好遣散府上奴僕,自謀出路。他還有個弟弟叫張勇,也是對韓忠心耿耿,卻遭小人誣陷被殺。
  • 056 你的企業有讓企業 不敗的三種人嗎?
    你的企業有讓企業不敗的三種人嗎?一個老闆如何能夠把自己的團隊變成一個組織,一個老闆如何能夠成為領袖,你必須要把人把你給託起來,馬上開始畫帝王金字塔,畫個立體的金字塔啊!塔頂兩個字,帝王,一個帝王之所以能夠成為帝王,他一定有三個人給他託起,第一個人寫上師,這帝王師啊!帝王都是有老師的有軍師的。第二帥,第三相,接下來這兩分鐘如果你們能聽懂的話,你們真的會迅速崛起,在中國歷史上第1個白手起家的皇帝是誰?上古夏商周,秦漢三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國歷史上第1個白手起家的皇帝是劉邦。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張良與諸葛亮誰更厲害呢?
    張良劇照後來天下大亂,張良與劉邦在留地相遇,劉邦甚欣賞張良的才華,待幫韓復國後韓王報答劉邦,問劉邦要什麼,劉邦說只需借張良一用即可,誰想無腦的韓王竟然說何必借?送給你就是,於是張良跟隨劉邦,韓國很快被項羽滅掉!
  • 這位歷史名人,他的成功,竟然來自於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大家好,我是雷打不動的阿雷,今天阿雷給大家講這樣的一個歷史故事,人家都說張良計,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張良的故事吧,他是怎樣成功的呢?且聽阿雷慢慢道來...在博浪沙的刺殺行動失敗後,張良就逃到了下邳隱藏了起來。在下邳這裡,他結識了很多的有識之士,他常常與這些人一起談論文學,大家都認為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
  • 讀歷史名人書籍嗎?有畫有故事美到爆那種
    那就講個故事吧。記者4月22日從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以下簡稱「川少社」)獲悉,沉潛打造一年之久的「四川歷史名人圖畫故事書系列」終於完成第一批,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就將與讀者見面。  該系列叢書由四川作家謝徽撰文,將古語化為白話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十位歷史名人的故事,趣味十足但絕不戲說。
  • 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姓氏,你是皇室後人嗎?
    文/天叔讀史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姓氏,你是皇室後人嗎?姓氏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誌,也是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的東西。那大家是否知道中國的十大帝王姓氏呢?大家可以看看著篇文章,看看自己是否是皇室後人呢?讓小編為大家來科普一下吧!張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張姓是中國的第3大姓。它最早起源於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黃帝的姬姓,後在祖先的發展與治國下,賜子孫們為「張氏」。傳說玉皇大帝就是這個姓氏啊,張姓的人口分布極為廣泛,在漢族的人口數可達7%。
  • 蘇州賞楓勝地,竟是當地歷史名人的祖墓,他的大名如雷貫耳
    秋天是一年中顏色最鮮豔最美的季節,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欣賞秋天的習慣,據說是一葉知秋,這個葉子好像對季節的變化最敏感,特別是秋天的紅葉,一年中顏色最豐富,最濃密,有層次感,你知道,中國有四個紅葉勝地,蘇州的平山是其中之一,至今為止有「天平紅楓甲天下」的美名,在姑蘇鎮是秋天看不到的地方。
  • 張良: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博浪沙刺秦」事件。當然,對於張良來說,這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失敗,但是這也成了他一生最為津津樂道的「驕傲」。晚年的張良總結自己的一生,說自己的刺秦之舉足以令「天下振動」。明人陳仁錫更是拍案叫絕:「子房一錐,宇宙生色!」前半生不猶豫,後半生才能不後悔。
  • 神乎其神的張良
    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秦國滅亡了韓國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
  • 禹州傳統文化||張良夜訪黃石公(故事林)
    張良抬頭一看,老者正慢悠悠地走過來,他高興地對張良說:「年輕人,與老者相交,就應當這樣。」 老者說罷,從袖中取出一編竹簡,鄭重地交給了張良,並再三囑咐道:「你得到這部書後,一定要潛心攻讀,用心領悟,這樣你就可以成為王者之師了。」 張良非常感激,恭敬地跪在地上說:「承蒙先生不棄,授予學生此書,請問先生尊姓大名,學生將水記不忘。」
  • 教師節來臨,你知道歷史上尊師重道的幾個典故嗎?
    那麼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尊師重道的典故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麼敬愛師長的吧。一、程門立雪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學者叫程頤,是主張「去人慾,存天理」的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程頤在當時的名氣很大,許多人慕名而來求學問道。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 「小升初」語文專項成語歸類(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
    今天,老師從成語的出處為切入點,為大家歸納出自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的相關成語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拓展故事含沙射影: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動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含沙子噴射,被噴著的人就會得病。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拓展故事力不從心:東漢時,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領幾十個人現使西域,屢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經過了27個年頭,年事已高,身體衰弱,思家心切,於是就寫了封信,叫他的兒子捎至漢朝,請求和帝劉肇把他調回。此信未見反應。
  • 修腳的歷史和故事:你知道古人是怎麼修腳的嗎?
    俗話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能出狀元,你知道在我國,還有一個修腳的行業嗎?你知道,最早的修腳師什麼時候出現的嗎?你知道,古人是怎麼修腳的嗎?今天,益甲堂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修腳的歷史和故事。上下五千年,文明永相傳。
  • 歷史上關於孝順的故事,你知道這些嗎
    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歷史悠久見證了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也記錄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義的故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熱愛兄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通過一代代的古人傳承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