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給大臣封賞,張良獻計:先賞最討厭的人!結果發現此計真高明

2020-12-27 小宋古事匯

今天筆者給大家講述一個《資治通鑑》中有關張良的智慧故事。

公元前二零二年,劉邦在各位兄弟的幫助下喜獲龍椅一把,從劉亭長變成了劉皇帝。領導的位置坐穩後,自然要輪到給下面的論功兄弟們分紅了。在劉邦眼中,蕭何、張良等人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們的決策以及後勤供給,是劉邦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

於是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所受的食邑應該最多。

不過,將士們不服了。他們認為這些書生能有多少功勞?大漢的土地還不是他們一寸寸用血肉壘起來的?於是嚷嚷道:「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小者數十合。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武將輕視文臣的現象歷來都有,就連劉邦當初也非常不尊重儒生,生氣了甚至會將他們的帽子揪下來撒尿。劉邦手下的將士們有如此心態多半也都是受劉邦的影響。

可現如今,劉邦的心態變了,就對著這些將士們一頓臭罵:你們知道武將與謀士的關係是什麼嗎?你們就像獵犬,而謀臣就是獵手,讓你們咬誰就咬誰!

雖然重視了文臣,但劉邦好罵人的毛病卻沒有一點改變。這話雖然「話糙理不糙」,可終究難聽了些,而將士們也只好忍了。

「安撫」好將士們,劉邦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封賞了。

張良作為劉邦的智多星,曾經幫他想出了許多奇謀,可以說是劉邦的人生導師,就連他自己也稱讚張良: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於是他大手一揮:你在齊國隨便挑選三萬戶吧,都給你!

要是一般人突然收到老闆的巨額獎金,還不得笑開了花,但是張良畢竟是「智者」,他看到將士們因為封賞的事非常不服,自己就沒必要觸這個眉頭了,況且自己出身貴族,對於錢財名望也早已看淡,所幸就看開點。

於是推脫道:「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張良的這個行為讓劉邦很高興,而下面的將士們,也很舒服。

之後劉邦先後封賞了二十多個功臣,可之後就再也封賞不動了,因為劉邦的封賞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以及是否親近,而不是仔細調查評價他的功勞。尤其是那些劉姓親朋,只要沾親帶故的統統封王做候。至於那些立下戰功的將士,則只有少數幾個得到封賞。

如此下來,群臣再次吵了起來,各個爭功,劉邦大怒之下,直接停止了封賞大會:讓你們吵,冷靜下來再說吧!

這事一拖,就是一個月。

有一次劉邦在宮中遊玩,忽然看到遠處的沙地上有幾個人在竊竊私語。劉邦就問道:這些人在說些什麼?張亮回答道:「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劉邦一聽,頓時不明白了:這天下剛定,他們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緊接著,張良就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陛下從一屆布衣開始,最終成為一代帝王,靠的不就是這幫給你賣命的兄弟們麼?他們之所以追隨你,就是因為看好你,覺得日後能成大事,而自己也跟著沾光,得到封賞。

如今終於平定天下,到了獲取回報的時候了,你卻只是憑藉自己的喜好封賞,受封的也都是平日裡與你關係好的人,懲罰的也都是你討厭的人。這些將士正是擔心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封賞,甚至是害怕被你誅殺,因此才聚眾謀反啊!

劉邦一聽,頓時明白了自己先前的所作所為確實不太公平,於是趕緊向張良請教。

張良問道:「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答曰:「雍齒,這小子數次害我,並且羞辱我。我本想殺了他,可念他有大功,又不忍心殺他,這件事大臣們都知道。」

張良一聽,立刻就有了主意:「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

張良此計甚妙,因為臣子們為何謀反?不就是擔心自己得不到封賞,或者是害怕哪裡惹到了劉邦,而落得殺身之禍嗎?如今劉邦連一個他最討厭的人都能賞賜,那麼會少得了其他人嗎?張良此計絕對是穩定人心的一個絕妙方法。

穩定過人心之後,劉邦也不再全憑喜好進行賞罰了,而是仔細評估每個人的功勞,讓眾人得到相應的賞賜。結果就是:

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趨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對這件事記錄的很透徹,讓人讀到這裡會感慨張良隨機應變的智慧,寥寥幾句就破解了諸臣反叛的局面。

不過仔細讀來,張良的智慧可不僅僅如此,司馬光發現了常人很容易忽略的一點。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張良的這句話:「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這句話:「陛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是在商議謀反!」按照正常的邏輯,張良用了反問的態度,豈不是代表這件事他提前知道嗎?意思就是表明,這件事我都知道,你難道不知道?

《資治通鑑》認為:

張良為高帝謀臣,委以心腹,宜其知無不言;安有聞諸將謀反,必待高帝目見偶語,然後乃言之邪?

這張良是劉邦的心腹,必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而諸將謀反的大事,張良既然提前知道,哪有等到劉邦親眼目睹之後才告知於他的道理?

那麼張良為何如此做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引導劉邦,畢竟親眼見到了要更加深刻。倘若張良直接告知劉邦,說這些大臣要謀反,那麼劉邦極可能直接將他們誅殺,一旦雙方正面發生衝突,就再也沒有緩和的餘地了。

前面也提到了,劉邦全憑愛憎進行誅賞,並且嘴下不留德,這使得群臣人人自危。這種狀態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張良就採用了這種方式,從根源上解決劉邦與將士們的矛盾,希望通過這件事,劉邦能做到公正無私,而臣子也不再猜疑恐懼,國家才能長久。

很多時候,勸誡他人也是一種智慧,尤其是勸誡領導,更要掌握技巧。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張良評價道:

若良者,可謂善諫矣。」

《資治通鑑》就是如此,對於歷史事件的剖析非常透徹,往往能夠看到歷史事件背後的含義,通過這則故事,我們不僅學會了「領導如何給員工分紅」,還能學會「員工如何勸誡領導」,可謂受益匪淺。「帝王之書」的美譽,可不是空穴來風。因此,筆者建議大家多讀一讀《資治通鑑》,這部著作越讀越有滋味。

《史記》與《資治通鑑》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記錄歷史,後者是解讀歷史。為何《資治通鑑》被譽為「帝王之書」?就是因為司馬光會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方便讀者「以史為鑑」,將讀史使人明智這一點發揮到最大。

就比如筆者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倘若沒有司馬光的解讀,又有多少人能夠注意到張良更深層次的智慧呢?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下《資治通鑑》,絕對受益匪淺。

不過對於沒有文言文基礎的朋友,閱讀原版《資治通鑑》比較吃力,因此筆者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版資治通鑑》,這本書是由國學大師編著,並且在翻譯的時候嚴格遵守原著本意,絕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劉邦大封群臣,張良獻一計:先封最討厭的人!此計足顯張良的智慧
    劉邦眼看著這樣不行,便將分封之事暫時擱淺,等想到一個好辦法再來封賞,這一推就推了好長時間。劉邦中間找到張良談了一次話,張良是劉邦的心腹之人,也是劉邦最喜歡的謀士,每次遇到不知道怎麼解決的事情,張良總能給他一個非常好的答案。張良不是蕭何,蕭何是在大後方運籌帷幄的人,他能夠統領糧草,使得劉邦沒有後顧之憂。而張良則是可以統籌所有人事,大小事務交於他劉邦盡可放心。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自古以來,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開國第一件事就是對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這是新生政權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畢竟眾人追隨著你打江山,沒有苦勞也有功勞。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劉邦西進的鹹陽時,並沒把南陽軍隊打敗,就匆忙地走,張良提出這不行,萬一被前後夾擊就不好了,劉邦才解決南陽問題。第二功是智取嶢關,進入鹹陽。秦王子嬰殺趙高掌權並在嶢關阻擊劉邦。劉邦想以兩萬與秦兵拼了,搶先進鹹陽。張良獻計拿錢賄賂秦兵,使其麻痺大意,趁機打嶢關,進入了鹹陽。鴻門宴前,要不是項伯和張良的關係好(張良曾救過項伯一命),跑過來告知張良,項羽要動手殺劉邦等人。
  • 漢初功臣張良晚年被迫獻一計,致使劉邦4個兒子慘死,漢朝險姓呂
    張良是劉邦手下第一謀臣,同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為劉邦贏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體弱多病,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只是在劉邦身邊出出主意,因此劉邦大封功臣時,很多人認為張良沒有戰功,不應該接受封賞。而劉邦卻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僅要賞,還要重賞。
  • 劉邦論功行賞時,名不見經傳的張敖排第三,為何他比張良名次還高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平定天下之後劉邦論功封賞大臣,通過《史記索隱記載》,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可是張良只排在第六十二,為何排名第三的張敖,他的名次要比張良還高,其中到底有何隱情呢?(姚氏雲「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
  • 因為張良的一句話,劉邦不僅沒殺令其咬牙切齒的降將,還對其厚賞
    在劉邦平定天下後,誰最倒黴?當然非戰功赫赫的韓信莫屬,之後就是彭越和英布,原本只想好好的當一個開國功臣,但是劉邦對這批猛將卻並不放心,先是讓呂后和蕭何設計陷害死韓信後,接著又除掉了彭越和英布。但是也有無比幸運之人,明明劉邦對其恨得咬牙切齒,卻不得不對其大加封賞,此人是誰呢?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這人就是雍齒,雍齒原為沛縣世族,是劉邦的同鄉,《史記》上記載他「出身豪強」。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心細如絲很符合形容張良的美。張良護送劉邦「攻下宛,西入武關」。本來劉邦準備用二萬人強攻藍田關的,結果被張良勸阻。張良出策說我調研過,藍田關秦將是屠戶出身,商人重利,我們可以「持重寶,啖秦將」,用疑兵惑秦兵,把他們嚇住並誘惑秦將士們投降。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劉邦勝利了,直搗鹹陽,獲取滅秦首功。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在劉邦分封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劉邦是一個政治水平強於軍事的人,而且他面對的又是古今第一霸王。深刻地體會到,軍事只能打贏一兩場戰爭,在國與國之間,決定勝負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水平。所以劉邦在論功行賞之前,先把封賞的基調定下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 張良能夠運籌帷幄,為劉邦決勝千裡之外,是一個非常足智多謀的人
    歷史上的劉邦是一個無比強大的人,畢竟能夠號召一幫忠心耿耿的兄弟打天下,不是輕而易舉能夠辦到的,尤其是漢初三傑的功勞,可以說是特別顯赫,也是為劉邦創建大漢王朝的功臣,畢竟每個人都創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傳奇。
  •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想讓人追隨你,別扯什麼大道理,把握最關鍵的一點就行:讓人看到跟你混,有發財升官的希望,這是從古至今一切帝王收攏豪傑的根本之術,任何帝王最忌諱的不是殘暴,不是刻薄,不是昏聵,而是寡恩。這樣的爭吵持續了一年,才封了二十幾位功臣,其餘的人仍然沒有得到封賞。輿論開始對劉邦不利,未被分封的大臣們抱怨劉邦「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劉邦身陷「績效門」危機。為擺脫困境,鞏固國家政權,劉邦針對績效評價的各關鍵環節採取應對措施。
  • 張良這三句話,若看懂了就會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禍,儘量不要做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堪稱是位完人。皆知,同他並列的韓信和蕭何,最後一個被劉邦(呂后)殺掉,一個留下了汙點,等於一生形象都毀於一旦。雖至今有人為韓信叫冤,但問題是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無從改變了。張良說這句話時,是劉邦開國漢朝,封賞功臣之時。此刻是最容易讓人迷失的時刻,人生成功不就是在此刻嗎?職位、利益等這些在此刻,即屬於物質獎賞,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獎賞。更何況劉邦已經發話,並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理由: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這是你張良的功勞,所以我要狠狠封賞你,三萬戶!三萬戶是什麼概念?
  • 劉邦如果沒有遇到張良、陳平,他未來會怎麼樣?
    劉邦身邊有兩大謀士,一個是張良,另外一個就是陳平。其中張良是韓國相門之後,其祖上五代在韓國為相,在六國貴族這個圈子裡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人說劉邦能夠奪得天下,主要依靠了「漢初三傑」的幫助,這麼說沒錯,但是在放大「漢初三傑」作用的同時,劉邦的能力被漸漸漠視了,實際上沒有「漢初三傑」的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也只是時間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就好比現在很多企業裡有很多技能出眾的業務骨幹,但是他們都沒有被提拔做領導,因此他們就牢騷滿腹,認為領導沒有識人之能,用了一些只會溜須拍馬的無能之人。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漢初三傑″中,蕭何的長處在於內政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謀略布局,而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在劉邦的集團裡,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熟悉秦末漢初這段歷史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真正由弱變強的時候,恰恰是從韓信加入到劉邦集團開始的。因此有人認為,韓信的存在是劉邦得於一統天下的關鍵。
  • 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七個字可以表現他
    西漢王朝建立的初期,劉邦曾經對自己的一等功臣進行評價,當時他對三個人進行了評說: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整理後勤;我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難道說漢高祖劉邦就沒有一點優點沒有了嗎?那他是怎麼獲得最後勝利的呢?
  • 劉邦和張良討論韓信有幾條腿,張良說了句話,結果劉邦神回復
    韓信是王者榮耀中非常厲害的打野英雄,不過韓信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總仗著自己身手敏捷,喜歡去敵方的野區反野,一天張良和劉邦在看到韓信去反野的時候,就在背地裡討論起了韓信到底有幾條腿的事情,他們究竟說了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酈食其的「天才計劃」,張良卻說是「亡國之計」,劉邦有些意外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存在正反兩面的,當我們思考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需要正反面都去思考,有的時候一個方案可能表面看起來十分不錯,但是經過深入思考後,卻會發現其實這個方案還存在很多問題。酈食其想了一下,告訴劉邦一個好計策:「大王可以試著分封六國貴族,讓他們重新恢復國家,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支持你,到時候擁有他們的實力,大王想要戰勝項羽,就簡單多了!」劉邦聽後覺得這個辦法不錯,簡直就是「天才計劃」,立即叫人去刻六國的印章,準備進行分封。此事被張良知曉,迅速跑去找到劉邦。
  • 「謀聖」張良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大漢,所獻十大謀略有哪些?
    張良張良(?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時韓國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後人譽之為「謀聖」。緊接著張良出面阻止,劉邦聽從張良勸告,退出秦宮,並召集附近各縣父老,約法三章,即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治罪;第三,偷盜的治罪。除了這三條,其他秦國的法律、禁令一律廢除,得到關中人民的擁護。然後仍舊駐軍灞上,避免了隊伍迅速腐敗,也為以後入關滅項留足了後路。4、利用項伯,化險為夷。
  • 說服七十餘城投降的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卻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
    滎陽之戰中,酈食其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因此劉邦也沒有採納。這件事記載在很多史料當中,像《史記》、《資治通鑑》等,甚至清末的蔡東藩的歷史小說《前漢演義》都有詳細記載。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頂級說客,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說客之一。
  • 張良為什麼投靠劉邦?成功之後為什麼又選擇隱退?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也是歷史上結局比較好的著名功臣之一。劉邦評價他能夠「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張良是韓國人,其祖父與父親都是韓國的元老,輔佐過很多國君。但是張良為什麼在秦末農民戰爭以及楚漢爭霸的時候選擇了投靠劉邦,而不是實力更為強大的項羽呢?
  • 鴻門宴之前,項伯為何不直接讓項羽饒了張良?非要去劉邦那兒幹嘛
    楚漢相爭中最聰明的人是誰?不是足智多謀的張良,不是嘔心瀝血的範增,而是項伯。項伯這個傢伙,表面上是項羽的叔叔,背地裡居然是劉邦的親家。吃兩家聘禮,一直都是江湖上最討厭的事情。項伯腳踏兩隻船,不管楚贏,還是漢贏他項伯都能夠如魚得水。他就是一條鹹淡兩棲魚,什麼水都能養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