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給大家講述一個《資治通鑑》中有關張良的智慧故事。
公元前二零二年,劉邦在各位兄弟的幫助下喜獲龍椅一把,從劉亭長變成了劉皇帝。領導的位置坐穩後,自然要輪到給下面的論功兄弟們分紅了。在劉邦眼中,蕭何、張良等人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們的決策以及後勤供給,是劉邦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
於是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所受的食邑應該最多。
不過,將士們不服了。他們認為這些書生能有多少功勞?大漢的土地還不是他們一寸寸用血肉壘起來的?於是嚷嚷道:「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小者數十合。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武將輕視文臣的現象歷來都有,就連劉邦當初也非常不尊重儒生,生氣了甚至會將他們的帽子揪下來撒尿。劉邦手下的將士們有如此心態多半也都是受劉邦的影響。
可現如今,劉邦的心態變了,就對著這些將士們一頓臭罵:你們知道武將與謀士的關係是什麼嗎?你們就像獵犬,而謀臣就是獵手,讓你們咬誰就咬誰!
雖然重視了文臣,但劉邦好罵人的毛病卻沒有一點改變。這話雖然「話糙理不糙」,可終究難聽了些,而將士們也只好忍了。
「安撫」好將士們,劉邦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封賞了。
張良作為劉邦的智多星,曾經幫他想出了許多奇謀,可以說是劉邦的人生導師,就連他自己也稱讚張良: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於是他大手一揮:你在齊國隨便挑選三萬戶吧,都給你!
要是一般人突然收到老闆的巨額獎金,還不得笑開了花,但是張良畢竟是「智者」,他看到將士們因為封賞的事非常不服,自己就沒必要觸這個眉頭了,況且自己出身貴族,對於錢財名望也早已看淡,所幸就看開點。
於是推脫道:「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張良的這個行為讓劉邦很高興,而下面的將士們,也很舒服。
之後劉邦先後封賞了二十多個功臣,可之後就再也封賞不動了,因為劉邦的封賞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以及是否親近,而不是仔細調查評價他的功勞。尤其是那些劉姓親朋,只要沾親帶故的統統封王做候。至於那些立下戰功的將士,則只有少數幾個得到封賞。
如此下來,群臣再次吵了起來,各個爭功,劉邦大怒之下,直接停止了封賞大會:讓你們吵,冷靜下來再說吧!
這事一拖,就是一個月。
有一次劉邦在宮中遊玩,忽然看到遠處的沙地上有幾個人在竊竊私語。劉邦就問道:這些人在說些什麼?張亮回答道:「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劉邦一聽,頓時不明白了:這天下剛定,他們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緊接著,張良就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陛下從一屆布衣開始,最終成為一代帝王,靠的不就是這幫給你賣命的兄弟們麼?他們之所以追隨你,就是因為看好你,覺得日後能成大事,而自己也跟著沾光,得到封賞。
如今終於平定天下,到了獲取回報的時候了,你卻只是憑藉自己的喜好封賞,受封的也都是平日裡與你關係好的人,懲罰的也都是你討厭的人。這些將士正是擔心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封賞,甚至是害怕被你誅殺,因此才聚眾謀反啊!
劉邦一聽,頓時明白了自己先前的所作所為確實不太公平,於是趕緊向張良請教。
張良問道:「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答曰:「雍齒,這小子數次害我,並且羞辱我。我本想殺了他,可念他有大功,又不忍心殺他,這件事大臣們都知道。」
張良一聽,立刻就有了主意:「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
張良此計甚妙,因為臣子們為何謀反?不就是擔心自己得不到封賞,或者是害怕哪裡惹到了劉邦,而落得殺身之禍嗎?如今劉邦連一個他最討厭的人都能賞賜,那麼會少得了其他人嗎?張良此計絕對是穩定人心的一個絕妙方法。
穩定過人心之後,劉邦也不再全憑喜好進行賞罰了,而是仔細評估每個人的功勞,讓眾人得到相應的賞賜。結果就是:
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趨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對這件事記錄的很透徹,讓人讀到這裡會感慨張良隨機應變的智慧,寥寥幾句就破解了諸臣反叛的局面。
不過仔細讀來,張良的智慧可不僅僅如此,司馬光發現了常人很容易忽略的一點。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張良的這句話:「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這句話:「陛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是在商議謀反!」按照正常的邏輯,張良用了反問的態度,豈不是代表這件事他提前知道嗎?意思就是表明,這件事我都知道,你難道不知道?
《資治通鑑》認為:
張良為高帝謀臣,委以心腹,宜其知無不言;安有聞諸將謀反,必待高帝目見偶語,然後乃言之邪?
這張良是劉邦的心腹,必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而諸將謀反的大事,張良既然提前知道,哪有等到劉邦親眼目睹之後才告知於他的道理?
那麼張良為何如此做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引導劉邦,畢竟親眼見到了要更加深刻。倘若張良直接告知劉邦,說這些大臣要謀反,那麼劉邦極可能直接將他們誅殺,一旦雙方正面發生衝突,就再也沒有緩和的餘地了。
前面也提到了,劉邦全憑愛憎進行誅賞,並且嘴下不留德,這使得群臣人人自危。這種狀態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張良就採用了這種方式,從根源上解決劉邦與將士們的矛盾,希望通過這件事,劉邦能做到公正無私,而臣子也不再猜疑恐懼,國家才能長久。
很多時候,勸誡他人也是一種智慧,尤其是勸誡領導,更要掌握技巧。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張良評價道:
若良者,可謂善諫矣。」
《資治通鑑》就是如此,對於歷史事件的剖析非常透徹,往往能夠看到歷史事件背後的含義,通過這則故事,我們不僅學會了「領導如何給員工分紅」,還能學會「員工如何勸誡領導」,可謂受益匪淺。「帝王之書」的美譽,可不是空穴來風。因此,筆者建議大家多讀一讀《資治通鑑》,這部著作越讀越有滋味。
《史記》與《資治通鑑》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記錄歷史,後者是解讀歷史。為何《資治通鑑》被譽為「帝王之書」?就是因為司馬光會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方便讀者「以史為鑑」,將讀史使人明智這一點發揮到最大。
就比如筆者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倘若沒有司馬光的解讀,又有多少人能夠注意到張良更深層次的智慧呢?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下《資治通鑑》,絕對受益匪淺。
不過對於沒有文言文基礎的朋友,閱讀原版《資治通鑑》比較吃力,因此筆者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版資治通鑑》,這本書是由國學大師編著,並且在翻譯的時候嚴格遵守原著本意,絕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