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2020-12-11 仲尼之丘

漢高祖劉邦,愛說「善」!善,即是好。整篇《高祖本紀》,劉邦有無數「善」字在內。

而整篇《項羽本紀》,只見無數「怒」字,項羽一直在生氣,而項羽生氣,後果很嚴重。

先讀《項羽本紀》便知道《高祖本紀》中諸多劉邦的謀臣大將,其實原來都是項羽的人。而他們最終都跟了劉邦。主要是劉邦「善」字的吸引力。

這個「善」,不是對自己說的,而是對別人說的,是對別人之謀之力之功的肯定。

會說好字,這是劉邦最大的好處。毛主席評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主要是指劉邦用人馭人的本事。而這個本事,說起來竟然很簡單,就一個字。

司馬遷獨具慧眼,非常善於在這個字上加力度。仿佛劉邦基本不做什麼。

01 好字定天下

垓下大戰之時,諸侯大兵四面合圍,項羽絲毫不懼,雖然當時他當時的兵力是 10 萬,但這對於善戰的項羽來說足夠了,劉邦也就五六十萬人。想當年在彭城,項羽三萬人就打得劉邦五十六萬人落花流水。

項羽一馬當先,指揮若定。劉邦呢?

劉邦什麼都沒做。劉邦當時布了一個陣,當然排兵布陣也不是劉邦做的,他只是坐著同意諸侯大將的方案而已。

是這樣的——

淮陰侯(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劉邦)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最能打的韓信在前,直迎項羽鋒刃,孔、費二將軍在左右兩翼,把劉邦護衛在中間,絳侯、柴將軍在劉邦中軍之後。

司馬遷在此處,第一次用「皇帝」來稱呼劉邦,可見此戰對於劉邦的重要性。但是劉邦什麼都沒做。

韓信先衝上去,項羽反殺過來,韓信形勢不利,立即退軍。項羽還往前衝,此時,孔、費二將軍從左右兩翼斜刺裡殺出來,項羽的陣勢亂了。韓信立即返回身又打。

司馬遷在這些動作之後,只寫了四個字——「大敗垓下」。

其後是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三出大戲上演。那也是項羽第一次哭了,他沒再生氣,而是「泣數行下」。

而劉邦只在中軍帳中坐等勝利消息。其實連指揮都沒參與,放手讓那些人才們去幹。怎麼打是他們的事情,不是劉邦的事情。

杜甫說諸葛亮「指揮若定失蕭曹」,蕭何、曹參、韓信之流在劉邦那裡,都有足夠的指揮權,劉邦簡直就是甩手掌柜。

諷刺的是,天下大定之時,劉邦團隊復盤,劉邦說: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他問自己為何能得天下,讓謀臣大將們都說說。高起、王陵的答案竟然是,劉邦人不咋樣,項羽人好——「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但劉邦不妒賢嫉能,能給天下人以利。

換句話說,劉邦能與人「有福同享」,所以別人也就與他「有難同當」。

天下人趨利,固然是不錯的。

但我們更應該仔細看劉邦的問法,在他的意識裡,是「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他的手下們對他都是知無不言的,好的壞的,都說出來,絕不隱瞞。

這很重要的,這需要極高的領導藝術,也許劉邦「慢而侮人」,性子隨便是一個原因,但無論如何,他可以讓自己的人才都出力。

02 坦誠認識自己

劉邦在面對人才時,還是比較坦誠的。鴻門宴之前,形勢很危急。張良進來問他,劉邦反問他,怎麼辦?——「為將奈何?」

兩人的對話很值得深思。

因為張良那時候其實不是劉邦的人,張良是韓王成的人,也就是韓國人,只是跟隨劉邦入關。

他問劉邦你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進來,是真的想背叛項羽?

劉邦說,鯫生給我出了個主意,我頭昏了就聽了。

張良:「你打得過項羽嗎?」

劉邦,默然良久,說:「不能!現在怎麼辦?」

劉邦跟人說話,比較坦誠,也很有藝術。張良問他閉關不入諸侯是否是想跟項羽作對。他不直接回答,但他的回答,張良也聽懂了。這就是實話。

張良再問,他也不吹牛,老老實實,還做了思考——「默然良久」——然後老實說,打不過項羽。

但他緊接著就問現在怎麼辦呢?

張良立即出主意。

凡是人才,總想著才能有所施展,出人頭地,文臣以謀定天下,武將以武報家國。千古如是。

出人頭地,是為了利;做事,是為了才有所用。

即便是在一個公司裡,要是領導鬼鬼祟祟,沒一句實話,還覺得只有自己最厲害,不給其他任何人機會。事情做成,功勞和分成都是自己的,事情幹不成,就甩鍋坑人,動輒大怒。

那一定是做不成什麼事情。

項羽就是這樣,他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即便垓下大敗,身邊只剩 28 騎,他依然覺得自己是最牛的,如今落到這步田地,是天亡我也,並非我項羽不能打仗。

他連像劉邦那樣讓大家知無不言的復盤都不願意做。

劉邦就站得更高,他認為高起、王陵所說的「與天下同利」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用人,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他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做好參謀工作,他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他不如韓信。

他自己全都知道。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項羽恰恰相反,覺得自己最能,誰都不如自己,你們都得聽我的,不聽就把你烹了。

所以,原本跟著項羽的韓信、陳平等,都跑去劉邦那裡了。

陳平說得最直接,他說: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項羽是辦家族企業的,但凡有位置都給姓項的或者他喜歡的女人的娘家人。

其他人靠邊站。還不能對他有意見。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也是這樣封的,心眼特別小,以前說過他不願意聽的話的人,一律排除。

他只憑自己的愛好來宰割天下。他覺得好的人,說什麼他都聽,項伯幾乎就是跟劉邦勾結的,但項伯就因為姓項,說啥項羽都聽。至於其他人,就像韓信說的那樣,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韓信見項羽,項羽讓他給自己當門衛。韓信做了好多方案,項羽一個不用,聽都不願聽。

項羽更像是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人。他用人對事都是如此。本事是真大,韓信都覺得項羽厲害,項羽往陣前一站,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所以他總覺得是什麼都是自己的功勞,人家有功當獎,項羽口頭上許諾了封某官,列印都刻好了,項羽又不捨得給印了。

這道理很簡單,一個公司的一個團隊做成了一個項目,分紅的時候,團隊老大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不給其他人該有的那一份兒。誰會跟著他幹?

03 不在江湖忘江湖

更要命的是,項羽是個貴族,很有禮貌。高起、王陵為啥說他仁而愛人呢?

因為項羽非常講究禮數,韓信說他恭敬慈愛、言語嘔嘔。項羽的士兵得了病,項羽心疼得都能哭出來,把自己的吃的喝的趕緊給這人。

但人家立了功,卻不聞不問。

你的領導在你生病時就送果籃,你做了貢獻他卻不發工資不給獎勵,你願意嗎?

項羽的江湖氣一直存在。鴻門宴就是最好的例子。鴻門宴上,大家坐著說話,項羽向東高坐,彬彬有禮。樊噲拿著盾牌利劍衝進去,嗔目瞪著項羽,項羽立即按劍而跽。他的第一反應是按劍柄,然後直起身子來,準備幹架。那時古人是坐在地上的,跪下去,屁股坐在腳跟上,這樣的狀態是放鬆的,跽,就是屁股離開腳跟,直起了腰板。

這更像是一個江湖漢子。

你敢瞅我?再瞅一個試試!我重瞳子瞅死你。

他在鴻門宴上幾乎沒說什麼話,即便範增不斷地使眼色,他也不理。但是大讚樊噲「壯士」,給樊噲賜酒給肉。看樊噲大口喝酒吃生肉看得津津有味,在旁邊喊加油。

樊噲質問他,他不回答,轉移話題,對樊噲說:「坐。」項羽搞外交,一定是一塌糊塗的,他似乎覺得說那麼多幹嘛,要打我奉陪,不打就別廢話。

項家人好像都這樣,項伯出賣項羽,就是因為講江湖義氣,因為張良跟他是患難兄弟,他去救張良,順便救了劉邦。

劉邦是慢而侮人,說話沒大沒小,經常說髒話,侮辱人。劉邦一生唯一遇到的一次刺殺,就是因為他說話太隨意引起的。他的女婿張敖,封趙王。他有次去趙國,跟女婿聊天,當著一堆人的面,說張敖已死去的爹張耳,說得很不恭敬。

因為他跟張耳是戰友,所以很隨便,當著人家兒子的面說我這個親家你這個爹真是個混蛋之類的。

張敖的臣子都是他爹張耳留下來的門客,這些人一聽不高興了,怎麼能這麼說我們死去的主人呢?就要殺劉邦。

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其實這種文化心理在中國似乎很流行,老師們批評學生,上級訓下級,都經常說「我看得起你才說你」。確實關係越親近說話越不講究,有些人被罵了還很高興,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子才說明關係近嘛。不是自己人,誰有興趣罵你?

《亮劍》裡李雲龍罵部下,開口閉口不離娘,但是沒人生氣,反倒都很忠心。這是有傳統的。

說歸說,罵歸罵,但是做起事來,劉邦絕對給他的人足夠的權限和發揮空間。他就等著人家說,說完了他就說:「善 !」

好,按你說的辦。一旦出現問題,他就說:這鱉犢子出的臭主意,差點害了老子。

沒錯,劉邦真是這樣罵的。

酈食其給他出了一個很草率的主意,他最初覺得很有道理,就聽了。然後恰好張良回來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喊張良:「子房,過來!」

張良聽完他說的,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地分析了一通,然後說這是個臭主意,劉邦嘴裡吃了一口飯,呸的一聲吐出來,罵酈食其:「癟犢子讀書人,差點害了老子。」

原話是:「豎儒,幾敗而公事!」

陸遊有一句詩,家祭無忘告乃翁,「乃翁」,就是你爹,你老子;「而公」也是這個意思。

這就是劉邦。但酈食其對誰都不鳥,陳涉、項羽、章邯他都覺得不行,卻自願為劉邦效力。他去見劉邦,劉邦不見他,他厚著臉進去了,劉邦正找了幾個姑娘在做足浴,四仰八叉的,酈食其可是個書生,他也不覺得這人很差,只是說你要得天下,不能這樣對待長者。

劉邦立即坐起來,整理衣冠,好好聽酈食其說話。

酈食其最後為了劉邦的事業送了命,他一張嘴巴,說下齊國七十二城投降,但因為劉邦的失誤,他送了命。他進油鍋之前,都沒有怨劉邦一句。

鴻門宴上劉邦逃走,只有一匹馬,劉邦騎著,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個人手持長劍厚盾,步行護衛,幾十裡山路,四人無怨無悔。因為劉邦當時就是駐紮在白鹿原上,項羽的鴻門宴擺在戲水川,都是山路,何況劉邦還只能走小路。

這個四個人,除了樊噲,幾乎都為劉邦的事業獻身了。紀信,鴻門宴救了劉邦一命。在滎陽,劉邦被項羽圍困,彈盡糧絕,陳平站出來用反間計,項羽把範增趕走了。紀信為了救劉邦,主動提出假扮劉邦,他坐著劉邦的王駕,從東門衝出去,楚兵都湧過來要活捉劉邦。劉邦從西門偷偷溜了。

項羽抓住紀信,問:「劉邦呢?」

紀信:「早都走了,你撲空了。」

項羽一把火把紀信燒死了。

劉邦獨自逃了,留下來守城的人,被項羽殺的殺,抓抓,周苛等被抓。

項羽說:「很能守城嘛,跟著我幹,封你上將軍,三萬戶。」

周苛大罵:「我勸你還是早點投降漢王吧,你不是漢王的對手。」

項羽大怒,把周苛扔到油鍋了,其他的都殺了。

項羽總是在殺人。他一怒就殺人。他攻城,叫人家投降,人家不投降,城打下來,他就把全城的活人都埋了,屠城是他最愛幹的。

這很像發洩怨恨,快意恩仇。

有一段時間,劉邦和項羽是搭檔的。項羽是主將,劉邦為輔。他倆打城陽,城打下來,項羽就屠城了。

劉邦是在旁邊看著的,他後來就不幹這種事兒。

04 對人不僅是威

其實項羽對人如何,從別人對他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

項羽還沒起事的時候,跟他叔父項梁在吳中聚集了好多人。因為項羽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便是本地人——「吳中子弟皆已憚籍。」

憚,就是害怕,忌憚。

沒有人不害怕項羽的,即便是地頭蛇。劉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

巨鹿之戰,項羽九戰九勝,威震天下,名聞諸侯。而諸侯的反應是,「諸侯軍無不人人」,從將到兵,各個心驚膽戰。諸侯們來見他,從轅門開始,跪著往進挪,都不敢抬頭看項羽。

項羽高坐在上,嗤之以鼻。

甚至秦將章邯帶著幾十萬人投降項羽時,章邯是有名的戰將,項羽也就這次打敗了他,但章邯見到項羽時,都哭了。

這都是害怕,就是項羽厲害,大家都怕他。

身邊的人怕他,不代表他們忠心於他,願意為他做事。

05 造勢營銷

劉邦還有另外一些才能,很適合做老闆。

比如造勢。

劉邦是最能造勢的。因為他是布衣起事,所以必須造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會營銷。

他落魄的時候,為了賺錢,就跟兩個酒家老闆商量好,說自己喝醉睡著之後,會有龍盤著。消息放出去,大家都來看這神異的事件,人多了,一人打一壺酒,看劉邦直播睡覺。酒家生意好,劉邦也賺錢。

後來他起事,沒人手,就用這種方法,說自己斬白蛇,白蛇的老媽在路上哭,說赤帝之子斬了白帝之子。

他跟老婆呂雉商量好,放出風去,說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劉邦說這就是他,怕秦始皇抓他,經常藏起來,躲在山裡。呂雉就大喊,呀,我老公不見了,大家就一起找。每次都能找到。

劉邦問:「為什麼我怎麼藏你都能找到?」

呂雉說:「父老鄉親們吶,劉季頭上有雲氣,所以我每次都根據云氣找到他。」

人們常說司馬遷胡說八道,其實司馬遷明明白白告訴大家了,這就是營銷造勢,他需要人呀,也要號令人。

因為斬白蛇事件的結果是,「諸從者日益畏之。」事情傳開,大家都覺得劉邦很神奇,有天命,得敬畏,他說話得聽,劉邦的命令也就能執行了。

而且,司馬遷寫劉邦斬白蛇事件結束後,劉邦因為整個過程是喝醉酒的,在野地裡睡著,是通過別人的口告訴他這個斬白蛇的事情的。「高祖乃心獨喜」。劉邦心裡偷著樂。

呂后尋雲氣事件的結果是,「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大家聽說了這個事件,都來歸附劉邦。

而實際上這就是給「子弟」演的,因為劉邦發問呂后,為何就你能找到我,這是引導。呂后立即說:「季所居上常有雲氣。」

這話就是對著別人說的,並不是回答劉邦的問話,如果是直接回答劉邦的疑問,應該是稱呼你,「爾」、「夫君」等等都可以,但她的話語指向是給別人介紹的。

這就是劉邦策劃的造勢營銷事件。他人足夠多的時候,就不做這種事情了。那時人信這個。這跟現在很多人想上位想出名想賺錢,於是編故事蹭熱點造輿論的營銷手段沒什麼區別。

劉邦是營銷的老祖宗,後來者從皇帝到商家和公知,無不是學劉邦的。

司馬遷不是胡寫。

劉邦會造勢,能用人,懂人才之為人才的道理,是個好老闆。

項羽只是個江湖漢子,喜歡快意恩仇、美人名馬。他的目的似乎就是那樣的,學書,不學,學劍,覺得不夠牛。學萬人敵的兵法,他不肯好好學,覺得自己學會了就完事兒。

其實他沒深入研究,他也沒搞懂萬人敵的兵法是用來作什麼的?至少不是拿來快意恩仇的吧?張良學《太公兵法》,是「常習誦讀之」,不斷地深入學習,所以雖然張良不帶兵打仗,依舊能決勝千裡之外。

劉邦善於自知。立志向,就不同。劉邦見秦始皇的排場,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話看似志向,但有羨慕和自知的成分,就是說做男人就得做成這樣,並非一定就得把秦始皇幹掉。

項羽見秦始皇的排場,說:「彼可取而代也。」

這話也是志向,但語氣很堅決,這小子,牛什麼,我能取代你。也許他心裡說,你只不過是生得好,我爸如果是秦王,我比你能。

劉邦知道自己沒本事,但會說好,肯定別人的本事,項羽知道自己有本事,於是別人都是沒本事。

所以,雖然劉項都是不讀書的人。但劉邦知自己,項羽,心在江湖,身在政治,卻不自知。

不然怎麼說領導是一門藝術呢?劉邦身踐帝祚,並非一句成王敗寇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劉邦人品不如項羽,但劉邦很多人追隨而項羽卻眾叛親離,為什麼?
    如果從道德的高度來評價,偉大的帝王幾乎沒有一個品行高尚的,作為站在權力頂端的皇帝,需要的不是好人品而是好手段。劉邦就是那個時代擁有好手段的人之一,卻不是唯一的一個,因為同為秦末豪傑的項羽,也是很有手段的,只不過最後他輸給了劉邦,原因是多方面的。
  • ​劉邦被項羽困住的時,張良如何幫助他的?又是如何說服項羽的?
    劉邦被項羽困住的時,張良如何幫助他的?又是如何說服項羽的?當時劉邦被項羽困住的時候,韓信北路是一路暢通啊,沒有受到太多的波折和困難,韓信平定了北路上的幾個國家,之後又攻佔了齊國的地盤,他想要自立為齊王,於是就派人去跟劉邦說。
  • 逐鹿天下時,項羽這樣的人是根本鬥不過劉邦之流的
    一天,項羽受不了了,跑到陣前叫囂,衝著劉邦喊:「如今紛爭不斷,都是因為你我。不如,咱倆單挑,一決雌雄!省得天下人因為戰亂受苦!」劉邦回答道:「我不傻。我寧可和你鬥智,也不和你鬥勇!」於是,單挑作罷!後來,兩人在廣武山又一次碰面。劉邦細數了項羽無道的10條罪狀。項羽很生氣,便舉起了弓箭,對著劉邦射了過去!
  • 劉邦逆襲項羽的轉折點:若不是這兩次機會,劉邦這輩子無出頭之日
    劉邦與項羽那是差著十萬八千裡。一切是顯然的,項羽距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遙;而劉邦呢?似乎只是剛剛起步而已。然而呢,在巨鹿之戰結束後一個月,奇蹟就突然開始發生了。因為,項羽距離鹹陽的路程更短,而且項羽擁有四十萬大軍,可以輕而易舉的長驅直入鹹陽,整個天下有誰敢阻攔?甚至而言,為了節省時間,項羽只需先派出三萬騎兵,也可以長驅直入鹹陽,以項羽當時的實力和威名,又有誰敢擋項羽的道呢?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而這就是項王百戰百勝亡天下的原因。劉邦和項羽搶天下,差別不在謀略和武力,只在這一點上!來源:新浪博客西漢建國之後,在對有功之人的封賞中,劉邦身陷「績效門」危機。他是如何解決的?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他最先投奔項羽,被任命為郎中。對於韓信這樣一個無資歷、無背景、無名望的「三無人員」而言,能夠獲得郎中的職位已經算是不錯了。可韓信對此不滿意,找機會逃離了項羽的軍營,來到劉邦身邊。經過一系列波折之後,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 劉邦和項羽之間,區別在哪裡?劉邦到底有多堅忍?
    劉邦在跟項羽決戰前夕,曾一度陷入險境,當時他叫優勢很大的韓信來支援時,韓信派人給劉邦送信,這種趁劉邦離不開他的時候,要好處的行為,暴露了他自己的野心,使得劉邦得到天下後,便奪了韓信兵權,樊噲在外戚裡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呂澤,呂后的哥哥。
  • 項羽威脅劉邦要煮他爹,劉邦一句話回應,從此一個成語誕生了
    彭城之戰,劉邦的50多萬大軍,被西楚霸王項羽的3萬精銳殲滅,劉邦只好逃之夭夭。在這次戰役中,項羽不但打得劉邦落荒而逃,而且還俘虜的劉邦的老父親。有一次的戰役到來了,項羽威脅劉邦:如果你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的父親。
  • 小人物劉邦打敗大英雄項羽。史記中,司馬遷是如何神話皇權
    對於《史記》如何神話皇權,我們可以從項羽與劉邦的事跡中找找線索。太史公雖然同情項羽、陳勝等人,但《史記》扔然是為劉邦的神性皇權做服務的。項羽這個人如何?從小就有大志,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彼可取而代也」的「大話」。
  • 性格決定命運:劉邦和項羽的為人處世之道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幹什麼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 釋讀中國歷史133:劉邦依靠手下一幫人,硬是逼項羽同意平分天下
    劉邦很看重陳平,任命他當都尉,大概相當於監軍吧,還時時把他帶在身邊。這引起了一些將軍的不滿,跟劉邦說,陳平這個人就是看起來相貌堂堂的,未必有什麼真才實學,聽說他在家鄉時候跟嫂子通姦,您看他對魏王和楚王都不忠誠,還有啊,他收受賄賂,誰給他錢多就派好活,不給錢就穿小鞋。
  • 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處於劣勢的劉邦,如何將項羽逼死於烏江
    導語: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劉邦身處劣勢一方,但他卻將一代英豪項羽逼死於烏江。劉邦平定三秦後致書項羽,表示只是要如約取關中之地,不敢繼續東進。項羽為這一假象所迷惑,並不以劉邦為主要敵手,首先部署在齊地用兵。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一定要選擇一個好的日子。在設置一個將壇。這些都是必須要做的。另外你還要齋戒沐浴幾天,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這才是求賢若渴的表現嗎?」劉邦說道:「好,我就依你說的來辦。」劉邦還是十分信任蕭何的,這麼重要的一個大將軍之位。蕭何推薦誰,劉邦也不實際考察一下。問問韓信,看看他是否能擔當此任。就真的要封韓信為大將軍了。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萬萬沒想到,之前他一直看不上,身在偏遠巴蜀地區的漢王劉邦。跳出來跟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趁項羽率主力去攻打齊國故地,出兵一路東進楚漢戰爭由此爆發。仗一打就是兩年,而這兩年打下來。不光是天下百姓,連劉邦自己都覺得自己快沒戲了,為什麼呢?劉邦和項羽的武力值,包括軍事指揮能力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項羽什麼人?西楚霸王一代戰神。
  • 「小混混」劉邦為何能打敗霸王項羽,全因這一點
    劉邦(前256 -前195年)今江蘇省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奠基者和開拓者,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年齡稍長後,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大人們都認為劉邦沒有大志,不能幹活,沒有收入,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就像一個小混混。有個故事樊噲開了一家樊噲狗肉店,而劉邦又異常喜歡吃狗肉,於是劉邦經常去狗肉店白吃百喝,從這可以看出劉邦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賴。那無賴劉邦又是如何能當上皇帝呢?這主要是由於劉邦能夠知人善任,善於納諫。
  • 劉邦、李淵不到七年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
    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 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總起來一句話,他們所處得時代不同,所以就不能同日而語。 秦朝結束了戰國的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
  • 郎中騎兵:劉邦旗下的精銳部隊,創立赫赫戰功,更是逼死了項羽
    郎中騎兵是劉邦旗下的精銳部隊,在楚漢之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現代表歷史翻開新的篇章。這支部隊有著驚人的戰績,灌嬰用這支部隊正面擊敗楚騎、韓信用這支部隊殲滅楚軍二十萬人、垓下之圍時這支部隊逼死了項羽,等等戰績都證明了郎中騎兵的戰鬥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支精銳部隊,看看在歷史中發揮出什麼樣的作用。
  • 項羽威脅劉邦,要將他的父親下油鍋,劉邦說隨你高興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路人甲,他可以忍人所不能忍、可以撒潑、可以不要臉,高富帥不能幹的事他全都能幹。在秦末的那個亂世裡,靠讀書是不可能出入頭地的。平時大家看不起的混子頭,在那個亂世裡反而能出人頭地。因為他們能屈能伸,識時務,知人善用。這種人說小點是大哥大,說大點就是帝王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