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2020-12-24 小鄺說史

《霸王別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

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比如說鴻門宴上,項羽明明可以殺掉劉邦,他去把對手給放跑了。而項羽自己,則把失敗這口鍋丟給老天爺來背。按《史記》裡的說法,項羽自殺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命,不是他不能打,不是他不勇猛,是上天不幫助他。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毛主席讀《二十四史》,看到楚漢之爭這段的時候,留下了這樣的批註。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劉邦不是英雄,卻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言下之意,項羽的失敗跟什麼驕傲輕敵,跟老天爺沒什麼關係。英雄和政治家的區別又在哪裡?

當年起兵反秦的各路諸侯裡,無論是聲望還是實力,項羽都是名副其實的老大,沒有人能與之匹敵。秦朝滅亡之後,項羽自己都覺得天下已經姓項了。不但在彭城建都,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就差封自己為皇帝。萬萬沒想到,之前他一直看不上,身在偏遠巴蜀地區的漢王劉邦。跳出來跟項羽爭奪天下。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趁項羽率主力去攻打齊國故地,出兵一路東進楚漢戰爭由此爆發。仗一打就是兩年,而這兩年打下來。不光是天下百姓,連劉邦自己都覺得自己快沒戲了,為什麼呢?劉邦和項羽的武力值,包括軍事指揮能力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項羽什麼人?西楚霸王一代戰神。他指揮的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那都堪稱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就基本上把秦朝給打殘了。而彭城之戰,那就更不用說了。當時項羽出徵在外,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攻下了楚國國都彭城。而項羽一接到消息,愣是帶著三萬騎兵對劉邦來了個反殺,最後殺得劉邦,只能是拋妻棄子,是狼狽逃命,一家老小都成為了項羽的俘虜。楚漢戰爭一共四年多,一直到最後一站。之前雙方只要是正面交鋒,吃敗仗的肯定是劉邦。可是為什麼就這最後一戰,劉邦不但能夠取勝,而且還直接把項羽幹得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呢?這個就得說到毛主席那句話了。劉邦是政治家,項羽不是。性格以及情商,最後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看看項羽的性格,高幹子弟官二代,自己又有一身的本領,難免會高傲一點。這都不算太大問題。要說項羽性格最大的弱點,那就是意氣用事。只圖一時的痛快,不顧長遠利益。這要作為一個政治家,就成不了家。這是致命的死穴。巨鹿之戰,他不顧手下反對,活埋了20萬已經投降的秦軍。進軍鹹陽之後,又火燒阿房宮,屠了鹹陽城,這幾件事情就是例子。這幾件事把秦國遺民的仇恨,直接拉到了最高點。而劉邦,要說武力值,他連項羽的一個手指頭也比不上。項羽就出一個手指頭。如果單挑的話,劉邦一定不是個。可是要論眼光和情商,那就得反過來了。

劉邦是出身平民階層,他的性格中確實有著無賴的這麼一個特點。但是他也有他的優長之處。比如說他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無可無不可。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性格特點,所以他結交了一批朋友。不都說帝王是孤家寡人,會不會交朋友有那麼重要嗎?但是他成為帝王之前得會交朋友。像朱元璋,劉邦,他們坐穩了江山之後,然後再切朋友,那是另外回事。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本事再大地位再高,在打拼的時候,說不準什麼時候得靠朋友幫忙。

隨何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隨何不是蕭何,他是個儒生,投奔劉邦之後,文不能出謀劃策,武不能上陣殺敵,怎麼看怎麼是個窩囊廢。很多人都勸劉邦,隨何不是什麼本事都沒有,你趕走算了。這是一個吃飯的,吃乾飯的。而劉邦卻說,來投奔我的都是朋友,咱們又不缺這口糧食,怎麼能把人家趕走呢?偏偏就是這個隨何,關鍵時刻立下大功。有一次,劉邦聽說項羽手下最得力的大將九江王英布,後來又叫秦布,跟項羽鬧點矛盾,他就想派人去暗中策反英布,拉到自己這邊來,可是沒人敢接這個活。都知道英布是跟隨項羽多年的死黨,兩人鬧矛盾的事,也不知是真是假。上門去策反這樣的人,很大機率就是送死。

只有隨何聽說此事之後,來了一個毛遂自薦。說:我跟英布是老鄉,你派我去吧。等隨何來到英布軍中的之後,接連三天英布都不露面,隨何也不著急。就在英布大帳或者王府門口等著,等著這個英布實在是不好意思了。臉上掛不住,只能出來見見這位老鄉。說白了,你在觀望你是個騎牆派,這點我先給你點破。第二,我告訴你楚王這個人的為人你是了解的,如果楚王最後真正的勝利,天下還會繼續大亂,諸侯不服。那不光是一個漢王滅了,天下就可以平定的事情,而你英布也將處於危險的境地。可是漢王就不一樣,漢王仁厚。你如果歸漢的話,功名利祿皆可保全。

這話雖然說中了英布的心思,可憑劉邦的本事,他罩得住自己嗎?這邊英布正猶豫不決,正好項羽派使者也來找英布,要他發兵幫自己打仗。就在英布接見項羽使者的時候,隨何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做出了一個誰都想不到的舉動。他衝進會客室,對著項羽的使者說了一句話。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說英布已經歸漢,怎麼再會發兵助楚。說實話,這陣英布並沒有公開的表態,隨何這樣幹原因很簡單,就等於把你逼上梁山。然後隨何馬上勸這個英布說:你現在只有一條道,立刻把楚國使者殺了。然後跟著我歸漢,也就是等於他用這種方式把英布強行綁上了劉邦的戰車。

恐怕劉邦都想不到,隨何這是一個攪屎棍。有一個歇後語叫攪屎棍子文不得舞不得,不能文不能武的窮酸儒生。關鍵時刻有這樣的膽色和手段。不會交朋友的項羽,把朋友變成了敵人。而會交朋友的劉邦,能把敵人變成朋友。劉邦能夠戰勝項羽,肯定不光是比他會交朋友。

爭天下的時候,劉邦的已經50出頭了,而項羽,才30不到,兩個人的年紀差了將近一倍,閱歷不一樣,處理事情的水平也就有了高低。彭城之戰,項羽把劉邦殺的是拋妻棄子,幾乎是劉邦隻身逃出重圍。不過很快他收拾殘部徵調新兵,手裡又有了十來萬人馬。項羽一聽,你劉邦還真是個打不死的小強。不行,這回我說什麼也得把你給滅了。於是,他率領大軍再度討伐劉邦。在今天的河南滎陽又碰上了。滎陽東北的廣武山,而這條山谷就是大名鼎鼎的鴻溝。那年,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鴻溝的西邊,項羽的軍隊駐紮在鴻溝的東邊。項羽一心想趁著彭城之戰的餘威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劉邦。

而劉邦,卻堅守城池不出,就不跟你打。因為中間隔著一條將近百米深的鴻溝,項羽還沒有辦法強攻,那怎麼辦呢?於是,一場鬥智鬥勇的好戲就此上演。項羽想出的第一招是激將法。他對劉邦說,他說「天下匈匈數歲」,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我們兩人來爭王稱霸,那麼不如這樣。我們兩個人單挑,我們來打,誰勝了誰就當皇帝。這個時候劉邦就笑了,劉邦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劉邦說「我寧鬥智不鬥力」。這件事情就把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形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

劉邦從一個鄉村小公務員做起,闖蕩江湖幾十年。激將法這樣的小兒科,能蒙得了他?能夠動搖得了他?眼看著激將法不管用,一向以大丈夫自居的項羽。終於也玩了一回卑鄙手段。他把彭城之戰中被俘虜的劉邦他爹劉太公,押到了兩軍陣前。劉邦,你要再當縮頭烏龜不跟我打,我就當你面把你爹當火鍋給唰了燉了,烹了。沒想到劉邦來到陣前,琢磨半天,喊出了這麼一句話「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那我和你是兄弟,我們當年曾約定為兄弟,那你要殺咱父親,要煮咱父親,那好嘛,你分我一杯羹,請分我一杯羹。其實像這種情況,老謀深算的劉邦是想到的,他有了心理準備。

咱們常說的分一杯羹,就從劉邦的話來的。劉邦的話聽似無情無義,為了個人利益六親不認,不過多數學者都認為不是這麼回事,應該是劉邦心理學學得非常紮實,拿準了以項羽的性格和為人。做不出這樣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來。劉邦雖然繼續躲著不出戰,項羽也沒真的把劉太公給烹了。拿老爹的性命也威脅不了劉邦,項羽又使了個新招。他派出幾個士兵,大模大樣地爬到劉邦陣前,一邊喝酒吃肉,一邊大罵劉邦和漢軍是縮頭烏龜膽小鬼。劉邦手下的人,哪受得了這樣的羞辱。一個個摩拳擦掌,想衝出去和楚軍決一死戰。劉邦的只能再次跑到前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這個時候,項羽這邊早就埋伏好弓弩手對準劉邦的要害,連放幾支冷箭。有一支箭,那正中劉邦胸口,險些就要了他的老命了。兩軍對陣,主帥重劍受重傷,軍心一亂,後果不堪設想。毛主席為什麼說劉邦是政治家?這個時候就表現出來了,中箭之後,劉邦忍著劇痛,但很快就站了起來。還大秀演技,痛罵項羽是陰險小人,你放冷箭射中了我的腳。射胸認為這個人都命不久矣,射到胸那人不玩完了嗎?我一主帥玩完,軍心不就大亂。射胸捂足,應變能力太強。漢軍將帥一看,自己主公沒事,好像什麼事沒發生似的,軍心穩定下來了。

就這樣,兩邊對峙了好幾個月,愣是沒能打起來。劉邦不怕拖,項羽這邊就拖不起了,為什麼?滎陽這個地方離項羽的大本營彭城,那足足有一千多裡地,路太遠,糧草供應不上了。更嚴重的是有探子向項羽報告,剛剛被劉邦封為齊王的韓信,正在齊國集結軍隊準備攻打彭城。

老窩都要讓人給端了,那就不是鬧著玩兒的。項羽想撤兵回去救彭城,但是又怕劉邦趁機偷襲。那怎麼辦呢?思來想去,他也想到了策反這招。你劉邦能策反我手下的英布,我就不能策反你手下的韓信嗎?可是事實證明,策反這個工作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幹的了的。項羽派去策反韓信的使者,叫做武涉。一見韓信,武涉就說,以齊王的本事給劉邦打工有什麼意思?咱們倆各玩各的,一起三分天下的不香嗎?他說劉邦那個人是很狡猾,你看他現在用你。他實際上心存嫉妒,不是真心要用你。他是用你力量為他賣命的。將來一旦他有了天下,他必然會殺掉你,所以你不如現在反了,投靠項王,你不投靠項王也可以,你自己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這一番話,跟隨何策反英布的話幾乎是一模一樣。只可惜同樣的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效果完全不一樣。韓信根本就不接這個茬,策反失敗。項羽想不撤兵都不行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劉邦突然派人來跟項求和,說你把我家人還給我,咱們各自撤兵,從此以鴻溝為界。西邊歸我,東邊歸你。以後井水不犯河水怎麼樣?這正中項羽的下懷,他能不答應嗎?公元前203年9月,項羽釋放了劉邦的家人,然後開始撤兵回彭城。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還沒走幾步,劉邦就突然就撕毀了合約,越過鴻溝對項羽發動了突襲。

之前一直是項羽要打,劉邦死活不應戰。如今項羽不想打了,劉邦倒主動出戰。這個時候打劉邦就能打贏嗎?這就是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老謀深算之處。雙方在鴻溝對峙,表面上看劉邦事一心只想保命,可其實這段時間,他一點也沒閒著。他派人四處遊說各路諸侯,又是現金又是期權。把人全部都爭取到了自己這邊。人家說無利不起早,你現在沒有給我許下什麼諾言,沒有保障我的生命安全,沒有給我承諾有什麼好處,我為什麼要給你賣命。所以劉邦就開始按照張良的計策,他要封韓信為楚王,說楚這點地是你的。那楚地現在是項羽佔著。你想當楚王嗎?打他。劉邦拉攏人,那可是真有一套。可是戰場上,最後還是要靠真刀真槍說話。武力值跟項羽差那麼大的劉邦,包括指揮能力,最後又怎麼能夠逼得項羽拔劍自刎?

項羽做夢也沒想到,求和居然是劉邦下的一個套。原來在這之前,劉邦和盟友們早已編織好了一張天羅地網,就等著項羽往裡鑽。韓信在東邊,劉邦在西邊,彭越在北邊,陰部在南邊。整整六十萬大軍同時向一個叫垓下的地方推進。而此時,項羽率領的楚軍有多少呢?只不過區區十萬人。等項羽走到垓下的時候,這才發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是自己的敵人。以十萬對六十萬,要換成別人,要麼投降,要麼想辦法突圍吧。兵力相差太懸殊了。可是項羽一點都不慌,小樣仗人多就能欺負我。三年前的彭城之戰,劉邦不也有五十六萬人馬嗎?可結果怎麼樣?我帶三萬騎兵照樣把你殺得丟盔棄甲,一家人做了我的俘虜。今天也一樣。事實上,項羽還真不是盲目自大。垓下之戰剛開始的時候,劉邦雖然人多勢眾,卻根本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好幾次還被項羽殺得是大敗而歸。

眼看彭城之戰的結局又將重演,劉邦政治家的氣魄和手段再次發威。打仗我不行,沒關係,我找能打的人來幫我打。誰呀?韓信。一個優秀指揮員,他的高明之處就能夠把不管多少兵力能夠合理的進行配製。這是他的指揮造詣,韓信就具備能力,劉邦最終要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他只有依靠韓信。最後一役定乾坤。

韓信最早其實是項羽的手下,因為不受重用,才負氣轉投了劉邦。劉邦一開始也沒有重用他。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聽蕭何的。最後才重用了韓信。韓信後是來一仗一仗把自己打成了千古名將。但是在長達四年的楚漢大戰當中,這兩位當世戰神卻從來沒有正面交鋒過。兩個人第一次交手,就是決定生死命運的大決戰。

決戰開始之後,韓信採取的是穩紮穩打的戰術,他把軍隊排成三重六路軍陣。看起來還是想慢慢來,而項羽因為人少,採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戰術,就想打亂韓信的陣型,來個趁亂取勝。結果一番廝殺,項羽這邊又佔了上風。韓信不得不讓大軍後撤,項羽則率領騎兵一路猛追。這一追正中韓信的圈套。韓信就講,我一定讓你的陣形,在隊形變換的時候。你隊形大亂。大亂之後,你來不及重新擺陣形。我瞬間殺出,這就是他在垓下之圍趁亂攻擊破壞對方的作戰隊形。

項羽率領騎兵一路追殺,和自己的大部隊是越離越遠。突然他就發現情況不對勁,剛才還忙著逃命的漢軍一下子變了臉了,不跑了。正琢磨這是怎麼回事呢,項羽只聽的左右兩邊又傳來了震天的喊殺聲,兩支顯然等候已久軍隊,一下子把他圍了個水洩不通。一番血戰之後,項羽倒是殺出了一條血路,逃回了營寨。但他那支威震天下的騎兵,卻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項羽就是孤軍作戰,這個戰爭過程中,幾年之間,他的兵員在不斷的消耗。過去他進攻力量比較強大,到後來慢慢地就從攻勢進入守勢,就越來越失去了進攻的能力。

一天夜深人靜,正在睡夢之中的項羽,忽然又被軍營外一陣歌聲給吵醒了。他仔細一聽,這不是我楚地的民歌嗎?軍營外面可全是劉邦的軍隊。他的兵怎麼會唱我楚地的歌呢?難不成,劉邦已經把我楚國全部給佔了,楚人都替劉邦賣命了嗎?

這是劉邦和韓信使得一出計謀,這可是一條毒計,讓漢兵學唱楚歌是屬於精神攻擊,以此迷惑項羽和楚軍,甚至於瓦解楚軍的戰鬥決心。成語「四面楚歌」,就是從這來的。可當年的人不知道,連老家都讓人給佔了。同時又勾起了思鄉之意,楚兵們哪裡還有什麼鬥志?一夜之間,幾萬楚軍跑的跑商的降的降。幾乎成了光杆司令的項羽,在虞姬的舞蹈中唱出了那著名《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眾叛親離的項羽,最後只能帶著幾百名貼身護衛,趁夜突圍。逃到一個叫做陰陵的地方。而這個時候,他身邊只剩下不到一百人,而且還迷了路。走到一個老農那,老農在陰陵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安徽定遠。這個老農騙他,一篇一指南轅北轍。往東走一片是沼澤地,沼澤地馬蹄子就陷進去了。等擇出來之後追兵已到。剩下28人。安徽和縣烏江鎮,兩千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渡口。只要渡過這條江,項羽你就能擺脫劉邦的追兵。可英雄一世的項羽,這個時候卻心灰意冷,不想再跑了。為什麼不走?這就是項羽那個範了。貴族範。天下苦戰爭久矣,我若到江東,召集我江東子弟重整旗鼓,老百姓又要死多少?天亡我也,何來(我何)渡為啊。

據《史記》記載,當時項羽調轉馬頭,一頭衝進追兵的隊伍裡,又殺了上百人。但他自己也渾身是傷,筋疲力盡。這個時候,他在追兵裡發現了一個熟人,項羽過去的部下呂馬童。看著呂馬童,項羽長嘆一聲。聽說劉邦下了懸賞,誰要是殺了我,就賞千金封萬戶侯。你我相識一場,我就把這顆人頭送予你。說完,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拔劍自刎。得了便宜的可不只是呂馬童一個人。項羽死後,漢軍將士爭先恐後地爭奪項羽的屍體,甚至還起了內訌。最後有五個人搶到了項羽遺體的一部分,被劉邦封了侯。

堂堂西楚霸王,最後落了個死無全屍的下場,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悲可嘆。更為可悲的是,直到死相都沒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一手好牌結果打爛了呢?最後還讓老天爺來背鍋。項羽之敗,不是敗在個人的英雄氣概和個人才幹上,而是敗在格局戰略思想這些方面,所謂「非戰之罪」這句話真正的體現了項羽政治方面的幼稚。他到臨死了,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不是因為傻,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是後人一直歌頌的英雄,真漢子,真性情,他的性格和劉邦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曾經寫過這樣的一句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仍為世人所熟知。而項羽在烏江自刎之事,也成了世人所不解的謎團。那麼項羽為什麼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回到江東呢?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
  • 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處於劣勢的劉邦,如何將項羽逼死於烏江
    導語: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劉邦身處劣勢一方,但他卻將一代英豪項羽逼死於烏江。劉邦平定三秦後致書項羽,表示只是要如約取關中之地,不敢繼續東進。項羽為這一假象所迷惑,並不以劉邦為主要敵手,首先部署在齊地用兵。
  • 霸王為什麼沒有渡烏江,重整旗鼓卷土再來,而是選擇自刎?
    項羽固陵戰敗後,從此他的部隊就節節敗退,這一退就退到垓下,垓下突圍之後,一直來到烏江邊。從這段歷史史實,我們不難發現,項羽有退守江東的想法。不然,他不會一路奔逃,以項羽的性格,他早和劉邦拼命了!項羽到了江邊之後,看著茫茫大江,居然沒有船隊前來接應他!
  • 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不是他不想,只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不是他不想,只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楚漢之爭,劉邦大敗,項羽自刎烏江之岸,這是廣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可是我們並沒有親眼見過,對於其中的細節也是知之甚少。項羽是敢作敢當的人,他寧死也不願意過烏江,於是自刎烏江岸,是時事之英雄,自古人們對他評價都很高。又有諸多軼事典故見證了歷史,耳熟能詳的就數霸王別姬、四面楚歌、作壁上觀等等,這些都在訴說著項羽傳奇的一生。為什麼項羽至死都不願意過烏江,這中間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那麼就和小編一起來探索一下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吧。
  • 破釜沉舟的項羽,垓下被圍時為何沒有霸王氣勢,無奈敗亡於劉邦
    西楚霸王項羽是戰國楚的貴族子弟,其一生跟隨與叔父項梁起義推翻秦朝的暴政,最後更是與劉邦形成兩軍對壘爭奪漢朝的天下。就武藝來看,項羽年少時就能舉百斤重的巨鼎而不費吹灰之力,在對秦軍的戰爭中,更是以八千多兵力破秦軍二十萬的軍隊,一舉成就霸王的威名。
  • 項羽烏江自刎後,屍首被五人瓜分,那麼這五人最後結局怎麼樣?
    垓下之戰輸了江山也輸了自己。誰曾想當初那個威風凜凜的將軍會有一日自刎江邊?項羽自己也很清楚,他在軍事方面有著極好的天賦,所以被逼烏江之時他更願意相信是『天要亡我』,既然如此,又何故捲土重來?再者,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縱然是死,項羽也想保存著自己身為將士的尊嚴,不願苟且偷生。自刎烏江至少還死得體面,死得其所。可是在項羽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屍首卻飽受摧殘。
  • 為何項羽寧願死也不願過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為何項羽寧願死也不願過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項羽的吧,他和劉邦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英雄。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兩人繼續自己的反抗,領導農民反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並且最後成功了。
  •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推薦閱讀文章:《「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來源:三國演義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
  •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秘密在我們現代化文明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影視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佳作便是《霸王別姬》,在《霸王別姬》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國榮和張豐毅的精彩演繹將京劇舞臺上的霸王和虞姬演繹得淋漓盡致,仿佛一切的歷史過往,一幕幕都浮現在我們的眼前。霸王與虞姬之間的情感糾纏,也感慨一代霸王,曾經的英雄颯爽,最後卻也烏江自刎。項羽的英雄事跡為世人所欣賞。
  • 項羽敗走垓下,並沒有安葬虞姬,她屍體最後如何安放?
    秦末戰爭,最終打出兩大草頭王——項羽、劉邦。誰打到另一方,誰就能主宰天下!項羽在長久的爭鬥中,逐漸趨於劣勢,劉邦的漢軍則是不給他一口喘氣的機會,一定要讓他永不翻身。公元前202年,項羽的楚軍被漢軍圍困於垓下,成語「四面楚歌」出自於此。
  •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四面楚歌,項羽製造了多少成語?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有意思的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非常多。在楚漢相爭的風雲際會中,敢和項羽比成語數量的,估計就是置項羽於死地的韓信了。「取而代之」。秦始皇巡遊會稽郡,渡過浙江(上遊是新安江,中遊是富春江,下遊是錢塘江),來到了會稽郡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 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
  • 項羽發現了這個秘密,所以他寧死也不過烏江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許多英雄事跡至今被後人所銘記。當初破釜沉舟,打破鹹陽城,又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把劉邦嚇破了膽,可以說項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失敗者。不過就是這個失敗者,其實還有機會成功的,因為當初在烏江,他原本有機會乘船渡江,回到江東捲土重來的,那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再一次成功的機會呢?
  • 霸王項羽之死!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西楚霸王項羽想必大家都知道,年輕時不愛學習,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想學了,後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特別生氣,嘆息朽木不可雕也!可是項羽卻說:「讀書識字頂多就記住個人名而已,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最頂多也就再多殺幾個。學這些有什麼用,要學也應該學做萬人敵才對。項梁一聽非但不生氣還很高興,認為項羽並非池中物,好好教導必成大器。
  • 西楚霸王項羽,歷史上英勇無畏的大將士,卻兵敗烏江
    在這個時候的他的威望,達到了人生中的制高點,而他自己也對自己的成就非常的滿意,所以他就封自己為西楚的霸王,並且項羽在這個時候大封諸侯,但是他卻沒有想到,一年以後自己卻敗落江東。在項羽獲得了非常大的威望之後,他在和劉邦的戰爭之中,一直都是處於屢戰屢勝的格局,但是在他與韓信在九裡山作戰時卻打了敗仗,被困了。
  • 項羽自刎江邊,虞姬追隨而去,留下悽美的愛情故事,是真是假
    其實還有一對璧人的愛情故事也十分悽慘,令人難以忘懷,那就是楚霸王項羽和他的寵妾虞姬的故事。項羽在困境中殺出重圍卻還是沒能逃出漢軍的追擊,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便於烏江邊自刎而亡,項羽尚且如此,身邊的虞姬豈能有活路?據說虞姬也隨著項羽而去,飲劍自殺了。他們兩人悽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聽來盪氣迴腸,可真實情況到底是這樣的嗎?
  • 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得知項梁戰死,劉邦與項羽商量道:「如今我們失去一位大將,軍隊的士氣衰落,不如先向東後撤,擇日再謀出擊。」③破釜沉舟楚將宋義,佔據首要官職卻飲酒作樂,項羽屢次進諫而不被採納,一連多日陰雨,楚軍士兵消沉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