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處於劣勢的劉邦,如何將項羽逼死於烏江

2020-12-14 百家號

導語: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劉邦身處劣勢一方,但他卻將一代英豪項羽逼死於烏江。

劉邦平定三秦後致書項羽,表示只是要如約取關中之地,不敢繼續東進。項羽為這一假象所迷惑,並不以劉邦為主要敵手,首先部署在齊地用兵。劉邦又聽從心腹的建議,破格提拔普通軍官韓信任獨當一面主將,令他率軍平定韓地。漢王二年(前205)三月,劉邦渡河,魏豹開城投降。漢軍又佔領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印。

劉邦至洛陽後,為據說被項羽派人殺害的楚王發喪,以諸侯首領的身份進行攻擊項羽的政治動員。不久,乘項羽主力在齊地進攻田榮之機,劉邦率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全力伐楚,一舉攻破彭城。項羽率三萬精兵迅速回軍反擊,大破劉邦軍。劉邦軍死者二十餘萬人。劉邦本人倉皇西逃,其父太公及其妻呂雉等都為楚軍所拘捕。在這樣的形勢下,諸侯又大多背漢親楚。劉邦退據滎陽一帶,收拾殘部,接著得到蕭何組織的關中人力的補充,軍勢又大振。

楚漢兩軍在榮陽以南爭戰,互有勝負。項羽軍屢屢斷絕劉邦軍往敖倉取軍糧的通路,使漢軍陷於窘境。而劉邦則用計使項羽猜忌疏遠範增,範增憤而辭歸,在行途中病逝。漢王三年(前204),韓信以背水之陣破趙。次年,韓信定齊。由於韓信軍在側翼的配合,以及彭越軍在敵後的騷擾,劉邦軍主力雖然勢弱,卻成功地抵抗住了項羽軍,使其無法西進。

項羽軍與劉邦軍在成皋(今河南鞏義東北)、榮陽、廣武(今河南榮陽北)反覆攻守,長期相持。漢王四年(前203),雙方約定平分天下,其中以西者為漢,其中以東者為楚。也許是歷史的巧合,鴻溝一線所劃分的戰略形勢,恰巧與秦始皇即位時秦與其他六國政治軍事地圖的形勢相似。秦當時由西而東以武力實現了統一, 劉邦又再次復演了這一歷史過程。項羽軍如約退兵而東。而在這時,劉邦採用張良、陳平的計謀,進兵而追擊楚軍。

漢王五年(前202),劉邦軍又與諸侯軍合擊楚軍,與項羽決勝於垓下(今安徽泗縣西南)。項羽軍兵少食盡,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以為劉邦已經佔領楚地,於是士氣沮喪,在會戰中大敗。項羽本人逃至江邊,因當年率家鄉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如今沒剩一人,認為沒有臉面再見父老,於是拒絕東渡,在烏江自刎而死。同年二月,劉邦即皇帝位。

秦亡後,劉邦、項羽兩個軍事集團百戰廝殺,虎爭天下。最終劉邦以弱勝強,於垓下決戰中逼殺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楚漢相爭,項羽曾經擁有威震天下的強大軍勢卻終於敗亡,其原因成為歷代史家辛苦探求與論爭的焦點。一些學者把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其性格的暴戾與行為的殘虐。

有人說,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之外,「又以其殘暴好殺,致使眾叛親離,日益孤立,落了個四面楚歌的可悲下場」。有的學者也認為,「殘忍暴虐」是項羽「終至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後兵敗被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學者又把項羽的有關行為判定為「 對秦做野蠻氏族部落的復仇」。

結語: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經過了歷代統治者的反覆驗證。項羽固然勢力強大,但其所過無不殘滅也,天下百姓對他多有怨言,更不願依附與他。項羽雖然以霸王為名,失去民心的他只能是以軍事實力維護其威名。

相關焦點

  • 郎中騎兵:劉邦旗下的精銳部隊,創立赫赫戰功,更是逼死了項羽
    郎中騎兵是劉邦旗下的精銳部隊,在楚漢之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現代表歷史翻開新的篇章。這支部隊有著驚人的戰績,灌嬰用這支部隊正面擊敗楚騎、韓信用這支部隊殲滅楚軍二十萬人、垓下之圍時這支部隊逼死了項羽,等等戰績都證明了郎中騎兵的戰鬥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支精銳部隊,看看在歷史中發揮出什麼樣的作用。
  • 劉邦只用了4年時間,就打贏了楚漢戰爭?他憑什麼能迅速擊敗項羽
    劉邦從蜀地出來,是在公元前206年11月份,這一年也是漢元年,劉邦被封為漢王的第一年,也是大漢王朝的開端。項羽兵敗垓下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2年1月份。這一年是漢四年,劉邦帶領70萬聯軍消滅了10萬楚軍,項羽因此烏江自刎。
  • 楚漢爭霸,不僅是秦滅六國的重演,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度的比拼
    項羽的手下有一位門客叫韓生,項羽攻佔鹹陽以後他就極力勸說項羽在此地當秦王,還給他陳述利弊。項羽這個人從小志向廣大,自然不會屈就成為一方諸侯。所以沒有採納韓生的意見。因為韓生說項羽沐猴而冠所以將韓生丟入開水中。後來楚漢之間的戰爭爆發。項羽最終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當大家回憶起韓生之前給項羽的建議,不免替項羽感到惋惜。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楚漢之爭最後決戰,項羽無奈「霸王別姬」
    楚漢之爭最後的決戰在垓下展開,勝負已沒有多少懸念。如果項羽單對劉邦,他還有勝機,能夠以少勝多。但面對領兵多多益善的戰神韓信,項羽陷入了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真的沒有打贏的希望,他只能率領八百親兵突圍了。劉邦勝在有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劉邦開始集合了一幫諸侯和五十多萬大軍,一度攻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在齊地的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回援後,迅速擊潰了劉邦的大軍,劉邦狼狽地逃跑,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都被項羽俘虜了。那時,形勢對劉邦不利,一些諸侯又背叛劉邦依附項羽。劉邦派韓信去攻打魏、趙、齊等地,自己在滎陽與項羽對峙。韓信一路攻克代國和魏國,劉邦趕緊調韓信的精銳到滎陽。
  • 楚漢爭霸:中國歷史的岔路口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至公元前202年(漢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楚漢爭霸。 楚漢戰爭佔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也因此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
  • 項羽敗走垓下,並沒有安葬虞姬,她屍體最後如何安放?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並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於《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期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
  • 楚漢戰爭時期的淮陽
    當時的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縣令為利幾,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02年,《史記》中並未介紹其出身,只是其系項羽的老部下,後投降劉邦。四年多的楚漢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山東、陝西是主戰場,以淮陽為中心的豫東平原相對較為平靜。首先是山東田榮,因未被項羽分封,對項羽產生怨恨,同時他不滿項羽將齊國一分為三的割裂方案,於公元前206年7月,統一山東,自立為齊王,起兵反抗項羽。
  • 《大秦賦》項燕自殺,21年後項羽也自殺,這不是巧合,而是宿命
    21年後,楚漢之爭到了最後關頭,項羽也在烏江自刎,這祖孫二人都是自戕而死?是不是太巧了?其實,這並不僅僅是巧合。 即,項羽(原名項籍)是項燕的親孫子,毫無疑問,項燕自殺時,項羽肯定不在場,要不然也沒有後來的楚漢之爭。 在中國歷史上,秦漢之間的時間跨度其實是很短的,例如,秦始皇嬴政只比漢高祖劉邦大三歲,項燕去世後,秦始皇並沒有為難項氏一族,項燕的兒子項梁(項羽的叔叔)帶著項羽在楚國舊地低調地苟活著。
  • 歷史鉤沉:楚漢相爭
    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佔鹹陽,秦朝被農民革命力量所推翻。秦朝滅亡後,自公元前206年開始,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了爭做皇帝而展開了將近四年的戰爭,稱為「楚漢相爭」。楚漢之爭處於中國重新走向統一封建王權的過渡時期。
  • 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不是他不想,只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不是他不想,只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楚漢之爭,劉邦大敗,項羽自刎烏江之岸,這是廣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可是我們並沒有親眼見過,對於其中的細節也是知之甚少。項羽是敢作敢當的人,他寧死也不願意過烏江,於是自刎烏江岸,是時事之英雄,自古人們對他評價都很高。又有諸多軼事典故見證了歷史,耳熟能詳的就數霸王別姬、四面楚歌、作壁上觀等等,這些都在訴說著項羽傳奇的一生。為什麼項羽至死都不願意過烏江,這中間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那麼就和小編一起來探索一下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吧。
  • 五本秦末爭霸小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要說歷史爭霸類網文,以三國題材最為火爆,其次是隋唐和五代時期的,秦末時期的爭霸文很少,其中精品更是屈指可數。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五本經典的秦末爭霸小說,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楚漢爭鼎》作者:寂寞劍客內容簡介:綽號「屠夫」的解放軍老兵於一場邊境衝突中犧牲,靈魂穿越到了楚漢相爭的年代,並且成了項羽的堂弟項莊。此時,楚漢之爭已經進入尾聲,項羽已經窮途末路。
  • 項羽威脅劉邦,要將他的父親下油鍋,劉邦說隨你高興
    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年輕時是個地地道道的非主流青年,他能當皇帝,常被人認為是歷史給大家開了個玩笑。漢高祖劉邦的起點確實很低,但是也正是因為他起點低,所以上升空間才大。劉邦還是個鄉幹部的時候,就經常和蕭何混跡市井,一起吹牛打屁擼烤串,結下了深厚的草根友誼。劉邦剛造反的時候,蕭何無條件全力支持,一心一意推舉他當老大。劉邦在前方和人打的頭破血流,蕭何就在後方默默的替劉邦打理產業,籌集糧草,把後勤工作幹的滴水不漏。劉邦去鹹陽削皇帝的時候,認識了韓王的馬仔張良。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劉邦的幼子為何那麼像項羽?不僅力能扛鼎,性格也像,這不是偶然
    他是劉邦的幼子,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便將他封為淮南王。劉長的相貌如何,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劉長在性格和身體素質上非常像項羽,這是毋庸置疑的。先說身體素質。劉長和項羽一樣,也是力大無窮,力能扛鼎。在歷史上,力能扛鼎被視為大力士的象徵,史書上記載的力能扛鼎者寥寥無幾,而秦漢之際力能扛鼎者,只有項羽和劉長兩人。再說性格方面。
  • 項羽威脅劉邦要煮他爹,劉邦一句話回應,從此一個成語誕生了
    彭城之戰,劉邦的50多萬大軍,被西楚霸王項羽的3萬精銳殲滅,劉邦只好逃之夭夭。在這次戰役中,項羽不但打得劉邦落荒而逃,而且還俘虜的劉邦的老父親。有一次的戰役到來了,項羽威脅劉邦:如果你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的父親。
  • 性格決定命運:劉邦和項羽的為人處世之道
    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 劉邦被項羽射中胸口,他忍痛將箭掰折,捧著腳怪叫:你射中我腳趾
    劉邦,是漢朝的締造者,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他曾被偉人評為:「所有封建帝王中最厲害的一個。」史學家普遍認為,劉邦之所以能以弱勝強,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刎於烏江,主要是因為他明於賞罰,擅長用人,將蕭何、蕭何、韓信、陳平等一流人才聚集於身邊。反觀項羽,他任人唯親、拙於用賢,最終眾叛親離、身死而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