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劉邦身處劣勢一方,但他卻將一代英豪項羽逼死於烏江。
劉邦平定三秦後致書項羽,表示只是要如約取關中之地,不敢繼續東進。項羽為這一假象所迷惑,並不以劉邦為主要敵手,首先部署在齊地用兵。劉邦又聽從心腹的建議,破格提拔普通軍官韓信任獨當一面主將,令他率軍平定韓地。漢王二年(前205)三月,劉邦渡河,魏豹開城投降。漢軍又佔領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印。
劉邦至洛陽後,為據說被項羽派人殺害的楚王發喪,以諸侯首領的身份進行攻擊項羽的政治動員。不久,乘項羽主力在齊地進攻田榮之機,劉邦率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全力伐楚,一舉攻破彭城。項羽率三萬精兵迅速回軍反擊,大破劉邦軍。劉邦軍死者二十餘萬人。劉邦本人倉皇西逃,其父太公及其妻呂雉等都為楚軍所拘捕。在這樣的形勢下,諸侯又大多背漢親楚。劉邦退據滎陽一帶,收拾殘部,接著得到蕭何組織的關中人力的補充,軍勢又大振。
楚漢兩軍在榮陽以南爭戰,互有勝負。項羽軍屢屢斷絕劉邦軍往敖倉取軍糧的通路,使漢軍陷於窘境。而劉邦則用計使項羽猜忌疏遠範增,範增憤而辭歸,在行途中病逝。漢王三年(前204),韓信以背水之陣破趙。次年,韓信定齊。由於韓信軍在側翼的配合,以及彭越軍在敵後的騷擾,劉邦軍主力雖然勢弱,卻成功地抵抗住了項羽軍,使其無法西進。
項羽軍與劉邦軍在成皋(今河南鞏義東北)、榮陽、廣武(今河南榮陽北)反覆攻守,長期相持。漢王四年(前203),雙方約定平分天下,其中以西者為漢,其中以東者為楚。也許是歷史的巧合,鴻溝一線所劃分的戰略形勢,恰巧與秦始皇即位時秦與其他六國政治軍事地圖的形勢相似。秦當時由西而東以武力實現了統一, 劉邦又再次復演了這一歷史過程。項羽軍如約退兵而東。而在這時,劉邦採用張良、陳平的計謀,進兵而追擊楚軍。
漢王五年(前202),劉邦軍又與諸侯軍合擊楚軍,與項羽決勝於垓下(今安徽泗縣西南)。項羽軍兵少食盡,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以為劉邦已經佔領楚地,於是士氣沮喪,在會戰中大敗。項羽本人逃至江邊,因當年率家鄉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如今沒剩一人,認為沒有臉面再見父老,於是拒絕東渡,在烏江自刎而死。同年二月,劉邦即皇帝位。
秦亡後,劉邦、項羽兩個軍事集團百戰廝殺,虎爭天下。最終劉邦以弱勝強,於垓下決戰中逼殺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楚漢相爭,項羽曾經擁有威震天下的強大軍勢卻終於敗亡,其原因成為歷代史家辛苦探求與論爭的焦點。一些學者把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其性格的暴戾與行為的殘虐。
有人說,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之外,「又以其殘暴好殺,致使眾叛親離,日益孤立,落了個四面楚歌的可悲下場」。有的學者也認為,「殘忍暴虐」是項羽「終至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後兵敗被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學者又把項羽的有關行為判定為「 對秦做野蠻氏族部落的復仇」。
結語: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經過了歷代統治者的反覆驗證。項羽固然勢力強大,但其所過無不殘滅也,天下百姓對他多有怨言,更不願依附與他。項羽雖然以霸王為名,失去民心的他只能是以軍事實力維護其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