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若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2021-02-23 歷史聽我說
以前我總覺得現在的歷史學家也就那麼回事,直到我看了葛劍雄先生的作品後,我才發現是我淺薄了,由於讀的書太少,從而對很多至關重要的歷史概念缺乏理解。葛老曾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攻讀研究生,後來還長期擔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對歷史與地理方面都有較深的理解,今天在讀葛老的《普天之下》中,深感老人家的歷史+地理的素養之強大,是我輩需要努力學習的。

葛老應該是承認元朝與清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的,對於一些歷史學者將進貢等行為作為統治的依據是不靠譜的,只有長時間的政治控制才算是納入版圖,比如曾有學者一度認為吐蕃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隸屬於唐朝,這是不恰當的,儘管松贊幹布曾經與唐朝和親,並且接受了唐朝的冊封,但是當時對吐蕃並沒有實行佔領,一直到元朝時期,才算徹底將吐蕃納入到版圖中。

葛老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那就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對領土的佔有力度不一樣,以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來說,農耕民族大多穩定在分界線內,即使佔領到遊牧區,最後也會退出來,因為限制於土地開發情況,遊牧區很少能夠開發種植農業,與之相反的情況下,遊牧民族卻能很好的適應農業生活。另一方面,農耕民族能夠自給自足,完全不依賴於遊牧區的產品,因此,通常都是採取修築長城的方式來抵擋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則需要從農耕文明那裡獲得很多生活用品,一旦農耕民族採取經濟封鎖政策,遊牧民族勢必採取攻擊態度來掠奪生活必需品。

結果自然是,農耕民族從來無法控制遊牧民族,只能將他們遷入內地變成農民,而遊牧民族則能夠戰敗農耕民族,取得土地。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大多是遊牧民族控制了北方,而到了元朝時期則是遊牧民族徹底控制了全國,清朝則是集大成者,不僅控制了全國,還促進了全國民族大融合。我們通常所說清朝對領土起到的奠基性作用,最主要的是清朝在北方控制了蒙古,在西北擊敗準噶爾汗國,加強了與西藏的聯繫,另外康熙帝在抗擊沙俄、收復臺灣等方面,都為維護領土完整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當然,實際上清朝入關本身對於中國的統一就有巨大的影響,如果清軍不入關,中原的局勢發展也不是很樂觀。以1644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後的情況來看,當時中國局面之複雜,很可能會長期陷入戰爭動蕩之中,李自成自然是佔據西北,張獻忠入蜀後割據西南,建立大西政權,南明弘光政權佔據江南和東南沿海等地盤,除此之外,還包括左良玉、吳三桂等幾乎不受朝廷控制的半獨立軍閥,假如沒有清軍的話,任何一股勢力想要完成統一都極為困難。

李自成自不必說,都打到北京了,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政治綱領,「迎闖王,不納糧」這種口號能實行一時,不能實行一世,尤其是在一小部分地主佔據大多數土地的情況下,真正受益的群體應該是地主,最後的結局只能是貧富差距更加誇大化,對於李自成等農民軍,我還是那句話,善於鼓動人心打破舊的秩序,卻沒有實力組建一個新的秩序。張獻忠佔據四川之地,其實就是奔著割據去的,四川之地,一統天下力不從心,割據一方能延續多少年,外部勢力想要染指四川,那真是應了李白那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很多人對南明政權多多少少還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但是南明政權實在是不堪大用,本身就是軍閥割據的產物,一方面跟清軍對抗還沒有結束,那邊已經還是窩裡鬥了,弘光政權失敗後,永曆政權與紹武政權同時存在,為了爭奪正統,互相不服,不但不能共同抗清,反而大動幹戈,最終被清軍擊敗,儘管後來被攆到西南的農民軍與南明政權採取了合作的姿態,但是依然不敵清軍。大家想想看,在有共同的敵人的情況下,雙方都不能聯手合作,更別提要是沒有清軍,南明政權都不知道要分割成多少股勢力,中國大混戰可能由此開啟。

清軍那麼能打,從1644年一直打到1683年才收復臺灣,完成大部分的統一,而一直到1759年乾隆擊敗準噶爾,才算真正完成大一統。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清軍不入關,中國陷入長期混戰,而西方在完成工業革命後趁虛而入也不是不可能,在抵抗外敵方面,清軍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吧!儘管人們固有的印象就是,清廷是賣國政府,喪權辱國,但還是保證了大部分領土。

其實,我倒是認為即使清軍不入關,中國也不可能陷入長時間的分裂,也不一定就保證不了所謂的漢地十八省。正如上文從葛老的文章中截取的觀點,中國的分裂從先秦時期到近代以來是越來越少,而統一是越來越多,尤其是元朝之後,基本都是統一的王朝,別說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勢力,就是元末時期天下分裂成那個樣子,朱元璋還是完成了統一。隨著民族融合,農耕文化的傳播,人們越來越會意識到統一的好處,老百姓還是對統一抱有期待的,只有這樣,才能有穩定的生活,求穩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特性。

實際上,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多民族,多文明融合的國度,過度地強調漢地十八省這樣的概念其實不好,這也是我為什麼沒有去解釋漢地十八省的概念的原因。農耕民族常常為了抵禦遊牧民族而建築長城一類的東西,但是大家也許會發現,每修一次長城,農耕文明便保守一分,以後絕不會跨出長城一步,而大多數情況下,遊牧民族該南下還是南下,說到底,長城困住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敵人,我想過度地強調所謂「漢地十八省」也是一種自我封閉的思想。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們會說: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說起歷史上的清朝,人們對它總是百般詬病,尤其是在清政府的統治下使得中國遭受了百年的屈辱,期間割地賠款差點葬送了延續五千年之久的華夏文明。然而清朝如此不堪也不算一無是處,有人就說: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也就是說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擁有這麼遼闊的疆域了。
  • 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
    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回首千年歷史,中國的領地很是寬廣,至少比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寬廣。只是戰爭不斷的年代,打仗乃兵家常事,輸贏也是常有之事。所以中國領土,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分割,到了今天,其實中國的領土,已經被分割了很多,那麼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打開中國的地圖,很大的區域都屬於中國,可真正歸屬的卻只有漢地「十八省」。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歷史學家是有研究的,他們看似有根據的理由和說法,其實有許多的漏洞。
  • 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現在中國的面積會止於漢地十八省嗎?
    對於歷史上清軍入關的問題,人們都各持己見,有的人認為如若清軍不入關,那麼中國會把周邊的少數民族土地都佔為己有,疆土會大大增大,何止選在漢地十八省,。也有人說,清軍入關是統一了當時的中國,我認為,如果清軍不入關中國還是會止於漢地十八省。
  • 清軍入關後強推剃髮令,為什麼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滿語?
    清軍入關在中原建立起近三百年王朝,為鞏固統治,頒布「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企圖同化漢族,便於管理,但這漫長的統治時期,為什麼清朝統治者沒有在全國推行滿語?這對比的還是工業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在工業發展落後的古代,普及乃至統一一門語言,是一件費時費力的艱辛工程,尤其學習就意味著停產,在填飽肚子是首要大事的古代社會,根本推行不了滿語。清朝要求官員要學滿語,滿語就如同現在相當於第二外語的英語一樣,是當時官員學子晉升的敲門磚,但由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卻少之又少,到後來,反而是滿族官員被漢化,很多滿族官員開始說漢話。
  • 清朝可以入關奪取天下真的是撿漏嗎?
    清朝是繼明朝以後的封建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關於清朝的歷史,很多人認為清朝之所以從關外的割據政權成為大一統政權,是運氣好撿漏了,因為李自成消滅了明朝,所以才使清軍可以順利入關,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朝是摘了李自成的桃子。
  • 歷史謎團:清軍入關前把寶藏埋於龍脈處?
    傳言清軍入關前,將搶掠來的大批財寶埋在龍脈下,以備將來控制不住中原,還可以退回東北另圖再起。人皆有獵奇心理,再加上文學創作,特別像金庸《鹿鼎記》這類影響巨大的作品,此事演變成空穴來風。筆者基於歷史材料,推演傳聞的本來面貌。
  • 清朝時期的漢地十八省,為何不包括遼東?
    在清朝正史、官方編撰的政書以及官方文件中,都提到了「漢地十八省」的說法,這個名稱來源,其實是由明朝時期的「兩京十三省」演變而來。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和少數民族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將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為了江蘇與安徽,湖廣省拆分為了湖南與湖北,隨後,又從陝西省拆分出了甘肅省,共設置18個省份。但是,在漢地十八省中,唯獨少了遼東地區,這就讓不少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呢?
  • 葡萄牙是如何佔領澳門,清朝入關後為何不派兵收復
    為什麼在清朝統一中國時,不把澳門收復呢?自1557年開始,葡萄牙的軍隊便開始蠻橫的闖進我國廣東地區,對我國明朝時期的軍隊進行挑釁並挑起戰爭,最後都以失敗而終結。之後,葡萄牙方面便開始以租賃者的身份佔據著澳門地區,雖然每年會支付500兩的銀子作為租金。
  • 清軍入關後,中原人口由五千萬驟降至兩千萬,這是為什麼?
    根據史料記載,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入關之後的約四十年間,漢族的人口由明朝末年的五千一百萬左右,驟降至一千九百萬左右,然而根據《中國人口史》數據推斷,明朝天啟六年的人口約一億,到清順治三年下降到八千多萬。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朝鮮國王被迫向清朝稱臣納貢,朝鮮成為了清朝的附庸。不久清朝又攻陷了皮島,徹底解除了清朝攻向關內的後顧之憂。隨後皇太極多次發動了入口之戰,試圖打通進入山海關的通道。在1639年時,清軍一度攻陷了濟南府。但是皇太極總體戰略依然是穩紮穩打,拒絕軍事冒險。皇太極一世,清朝軍隊都沒有通過山海關,但是已經為長驅直入做好了準備。在這時期,清朝的領土面積已經有了270萬平方公裡。
  • 皇太極曾多次入關,多爾袞為何入關一次就搞定了天下?
    皇太極在位時期,清兵也曾多次入關,但都回到了關外。而多爾袞掌權時,入關了一次就奪取了天下。這是為何??皇太極在位期間,雖然遼東地區已經都是清朝的了。但當時明朝還是有實力的!清兵雖然肖勇但人數太少!強行入關自身實力不濟,不僅奪得不了天下還會讓自己損失慘重!弄不好政權都會滅亡!所以皇太極在位時期入關的目的就是掠奪人口和財富。搶完以後就回到了關外!
  • 吳京是滿族正白旗人 祖上有幾代武狀元 旗主是清軍入關的頭號功臣
    而正白旗的旗主更是了不得,他是清軍入關的頭號功臣,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也是清朝第一位攝政王——多爾袞。正白旗是滿洲八旗之一,屬於上三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他也是清軍入關的頭號功臣,乾隆皇帝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李自成的大順王朝能否穩固其實早有預兆!
    闖王李自成也就成了北京城新的主人,建立了大順王朝,但是在28天之後,李自成就被清軍打的四散而逃,最後不知所蹤,很多人都將這個原因歸咎到了清軍入境。 首先來看看,當時的清軍為何會入境,當時吳三桂作為鎮守邊關的將軍,也是有意向李自成投降的,但是這李自成不僅殺了人家的老爹,還把陳圓圓賞賜給了下屬,這吳三桂能忍嗎?於是就直接倒戈加入了清軍,裡應外合的攻打李自成,結果導致了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戰中的慘敗。
  • 清朝滅亡後,那些殘餘的清軍去哪了?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1644年清軍入關,滿族人隨即建立了清王朝,不過他們當初可能也是沒有料到,清朝會成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們同樣沒想到綿延上千年的封建制度會終結於清,只能說是世事難料。清軍作為清朝的國家軍隊,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支軍紀嚴明的隊伍,不管是由貴族子弟組成的八旗軍,還是由漢人組成的綠營,戰鬥力都是不俗。
  • 打開清朝軍火庫,八國聯軍當場懵了,說道:之前清軍是故意放水?
    1901年,英、德、美、法、意、奧、俄、日八個帝國主義列強組成聯軍,調集了軍艦60艘,5萬多軍隊進攻當時的清王朝,在天津大沽口登陸以後更是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擊敗前來的義和團和清軍官兵,殺進了紫禁城,慈禧太后慌忙逃命,此戰後籤下了中國近代最為恥辱的一款不平等條約,清王朝也徹底淪為了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 1645年「揚州十屠」,清軍暴行令人瞠目結舌,事後還毀滅證據
    17世紀清軍入關期間,殺死了大量的明朝百姓,最有名的一次是揚州屠城。因為清軍的首領多鐸縱兵進城後,下令十天之內不準收刀,意思是開始殺揚州城裡的老百姓,十天之內沒有他的命令不準停手,就這樣有超過80萬揚州人葬身清軍的戰刀之下,史稱「揚州十屠」。本來這場屠殺可以避免,多鐸在攻城之前和明軍展開過對話,表示攻城會導致清軍的大量消耗,但是一定是清軍實力佔優最終獲勝,勸明軍還是儘早投降。
  • 滿文還是漢文?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什麼語言?
    譬如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執政的北魏、還有蒙古族執政的元朝,當然還有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執政的清朝。不過,不管是哪個少數民族執政,最終都躲不過漢化的命運,很多少數民族皇帝對儒家文化是極力推崇的。在北魏,連皇帝孝文帝極力從服飾、制度、語言等各方面推動漢化。元朝是少有的民族隔閡較強的朝代,但也不由自主的進行了漢化,否則怎能在中原地區立足呢?
  • 大清入關明朝毀滅,到底應該叫侵略,還是應該叫解放呢?
    中國歷史從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開始,中國進入了大一統皇權時代,從秦至明經歷了多次朝代更替,這些王朝因為多種因素被迫更替,其中清入關明朝,中央集權的皇朝進入了最後一個清朝時代。很多人會疑惑清朝入關明朝毀滅,到底該叫清朝侵略明朝還是叫解放明朝呢?其實相對而言清朝入關不是侵略也不是解放,而是清朝統一天下,進行了一次王朝更替。對待清朝入關代替明朝治理天下,我們只能稱其為統一和朝代更替。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顛覆吳三桂歷史,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其實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反清,在湖南一帶進行鬥爭,而作為當時清朝大將軍的尚善和吳三桂是對手,對吳三桂的描述並不會隱瞞他投降李自成的事,所以這一封信還是值得信賴的。並且經過學者對幾十種明清時期史料的研究,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並沒有發生過,所以,康熙關於吳三桂的記載存在不實。
  • 滿清入關後,強迫漢人剃髮易服,為何準許道士保留漢族衣冠髮式?
    對於清朝,很多人並沒有好感,因為建立清朝的滿族並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正統,而且在剛剛建國的時候,清朝的軍隊對中國的百姓展現出極度的暴行,其中著名的嘉定三屠就無需多說了。而在剛剛入關之後,為了能夠控制百姓的思想,更是提出了必須剃髮的要求,一旦發現沒有剃髮的百姓,那麼就要直接處死,這種條令一頒布,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又死在了清朝軍隊的手中。但是在這些剃髮的命令下,有著一群人卻不用剃髮,這難道不是在違抗清政府的命令嗎?是哪些人有這麼大的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