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和睦才能成事,團結就是力量。
10 月16 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召開「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動員大會,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治疆方略,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部署推進「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凝聚起建設美麗新疆、共圓祖國夢想的強大力量。
兵團成立60 餘年來,在各族幹部群眾的共同團結奮鬥下,兵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多年來,兵團黨委著力抓好民族團結工作,兵團湧現出一大批民族團結模範。他們用真情澆灌民族團結之花,用實際行動感染著兵團廣大幹部群眾。
在十四師一牧場,身材瘦小、膚色黝黑的張永進是一個名人。他滿腔熱情為各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喜喜連長」。他先後7 次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執著堅守在位於崑崙山下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他說:「我從小就跟維吾爾族群眾生活在一起。與他們相處,我感到很快樂,我不願意離開這裡。」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堅持不懈做好事。多年來,石河子市老街清真寺理事長買買提夏阿吉·伊敏阿吉堅持資助維吾爾族、回族、漢族等民族的貧困學生和孤寡老人,累計捐款20餘萬元。有限的收入並沒有影響他幫助別人的熱情,他說:「再難,也要把好人好事做到底。」
15 年前,六師新湖農場新野社區十四連職工沈夕章與該連哈薩克族職工麥蓋西·哈依薩結成幫扶對子。沈夕章不僅給麥蓋西·哈依薩傳授種植技術、為他擔保貸款,還耐心地教他修理和調試農機具、駕駛農用機車。在沈夕章的幫扶下,麥蓋西·哈依薩一家人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
擔任十師北屯醫院副院長之前,張勇在北屯醫院婦產科工作了26年。該院婦產科不僅收治十師各團場的患者,還收治阿勒泰地區六縣一市的各族患者,很多牧區的產婦都在這裡生孩子。在一次次爭分奪秒的救治中,張勇與各族患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無論是竭盡全力調解糾紛、救死扶傷送醫送藥,還是傾其所有無私幫助,民族團結模範的故事都讓我們為之動容。民族團結的花兒最鮮豔,民族團結的果實最甜蜜,民族團結的故事講不完。如今,兵團各族幹部群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在天山南北譜寫著一曲曲動人的民族團結之歌。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只有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民族團結之花才能常開常盛。(姜小薇)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片)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石河子市老街清真寺理事長買買提夏阿吉·伊敏阿吉(左)看望他幫助過的漢族群眾。李天 攝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十師一八五團水利工作站職工李青春(右)與哈薩克族牧工騎摩託車出行。多年來,他與當地少數民族牧工親如一家。王勇 攝
五師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五師八十一團五連回族職工蘇玉明(左)在農家書屋查閱資料。李小周 孫阿會 攝
各族學生在塔裡木大學圖書館內閱讀圖書。塔裡木大學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趙雙喜 攝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新疆阿拉爾南口建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史思軍(右一)給阿拉爾市託喀依鄉幼兒園小朋友送去新書包。
本報常駐記者 劉春陽 攝
兵團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十師北屯醫院副院長張勇(右)在哈薩克族群眾家中做客。王勇 攝
一師四團工會主席扶紅珍(左)看望自己的掛鈎戶於索甫·阿力木。四團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羅青玲 攝
(責編:阿通古麗(實習)、周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