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廣州培正的法學家潘漢典:94歲將譯作贈母校並親手寫回信

2020-12-14 騰訊網

據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博消息,該校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顧問、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法學家潘漢典先生因病於10月26日凌晨5時41分逝世,享年98周歲。

潘漢典的入室弟子白晟告訴南都記者,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初定於11月5日舉行。

中國著名法學家潘漢典辭世,享年98周歲

南都記者獲悉,潘漢典1920年12月3日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在廣州成長,畢業於廣州名校培正學校。

作為當代中國比較法學奠基人之一,潘漢典翻譯了《君主論》《博登海默法理學》《比較法總論》《元照英美法詞典》等法學奠基性著作。

「民國範、東吳風,元照詞典,流傳千古。」有學子精闢地描述了潘漢典的學人形象。《元照英美法詞典》是由潘漢典教授等學者組織編寫而成,在全面介紹英美法的基本制度、概念等方面填補了當時我國法律辭書在此方面的空白。

潘漢典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種語言,翻譯水平高超,曾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他說,中國需要借鑑各國的立法經驗,翻譯工作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

廣州長大,小學到高中皆就讀於培正學校

潘漢典與廣州的淵源頗深。

從小學到高中,潘漢典大部分時間就讀於廣州名校培正學校。該校建於1889年,校名初名為「培正書院」,幾經更名,如今廣州城裡依然有一脈相承的培正小學和培正中學。

年輕時的潘漢典

潘漢典在培正學校就讀時,該校課程設置中即有「西學」也有「中學」。「西學」的內容,如數理化等,幾乎都是用英文教授,潘漢典的英語訓練就是在培正學校完成的;「中學」則為四書五經等。抗日戰爭期間,培正學校被迫停課遷校至澳門,潘漢典親歷戰亂,家中多年收藏的書籍也多散失,但他仍發奮讀書,以總分第一名獲得「學業成績優良特別獎」銀盾牌。

2015年1月,94歲的潘漢典收到母校的刊物《廣州培正通訊》,高興極了,將剛出版的譯作《博登海默法理學》贈予母校,並親手寫了感恩回信,信中將每一位師長的名字都點到了,連國畫老師、音樂老師也沒有落下。

潘漢典一直是國家圖書館的常客,經常從那裡帶回很多書。潘漢典的子女回憶,父親總有看不完的書,中文、外文,法律、政治、歷史、哲學、文學、詩詞、繪畫,既有古書古冊,更多的是最新的法學期刊雜誌。

受律師父親影響走上法學路,自學精通多國語言

潘漢典走上法學之路,是受家庭影響——他的父親潘澄修,清末畢業於廣東法政學堂,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律師,曾被選為汕頭市律師公會會長。潘漢典曾回憶,父親是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經常免費為窮苦的當事人打官司。

潘漢典大學就讀於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他的弟子白晟清楚記得,潘先生曾談及抗戰時期的求學艱難經歷:1942年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潘漢典,得悉遠在香港的母親因病逝世。因戰火阻隔,甚至未能奔喪。母親「遺命續學」,他只有含悲苦讀,學業一直處於年級前三位,而且掌握了英、法、德、日語。

潘漢典的東吳大學畢業證書

潘漢典從1948年開始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後改聘為副教授),後輾轉東吳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治法律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中國政法大學,將人生奉獻給教學研究,直至98歲高齡,依然筆耕不輟。

一位法學學子回憶,潘漢典的書齋裡,座右銘寫在一塊深色的竹板鎮紙上,鐫行書「業精於勤」。法學界不少人嘆服於潘漢典能就一個學術問題參照多種文字和多種版本,不辭辛勞進行詳細比對的刻苦精神。比如《君主論》,他在26年間對照六種語言九個版本四易其稿,先參照了英、美、法、德、日五種語言的譯文,為了更紮實地完善翻譯,又苦攻義大利語,藉助最優意文版才最後定稿。

潘漢典領銜翻譯的、被譽為中國法學界翻譯水準最高的《比較法總論》,在其「翻譯分工」的末尾有小小一句話,堅實而震撼:「全書由潘漢典教授根據德文版並參照英、日文版校訂。」譯介這部書的時候,潘漢典已經是年屆古稀的老人,而此書有近600頁。

採寫:南都記者 蘇海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98歲潘漢典逝前仍勞作,曾對照6種語言9個版本譯成《君主論》
    著名法學家、法學翻譯家潘漢典於10月26日凌晨5時41分病逝,享年98周歲。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博公布了這一消息。潘漢典入室弟子白晟告訴南都記者,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初定於11月5日舉行。潘漢典1920年12月3日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在廣州成長,畢業於廣州名校培正學校。
  • 東吳學人潘漢典:一代法學家的背影
    一、一代學人,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就這樣攜新書告別了其一生追求的法學事業,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和讓後人景仰的學人背影 當代中國比較法學奠基人之一潘漢典先生是廣東汕頭人,世居廣州,早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種語言。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比較法研究與探索,翻譯了一系列經典著作與文章,影響深遠。
  • 致敬:中國法學界、翻譯界曾有一位潘漢典先生 | 附先生生平年譜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顧問、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法學家潘漢典先生因病於2019年10月26日凌晨5時41分逝世,享年98周歲。潘漢典先生千古!「身為比較法學家的潘先生不僅將比較法視為方法,而且以比較法視為生活方式,是一位純粹的學人。
  • 我校潘漢典教授榮獲「東吳大學法學教育卓越貢獻獎」
    如果從潘漢典1943年的獲獎論文「中國古代法學思想初探」算起,潘漢典的學術活動已經持續了73年。潘漢典為人低調,極少談論自己。但他一生的法學之路卻極為豐富:諸多作品見證了法學在現代中國的足跡。東吳法緣:奠基法律人生潘漢典從小學到高中,大部分時間就讀於廣州名校——培正學校。
  • 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潘漢典病逝,享年98周歲
    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潘漢典病逝,享年98周歲 微信公號「中國政法大學」 2019-10-27 21:44
  • 廣州培正:百年名校註冊權之爭升級
    廣州培正中學準備訴諸法律爭奪校名、校徽。  培正中學:  公眾熟知的「培正」校名,已被他人搶註為「教育」服務類別的商標,將通過法律途徑提出訴訟  私立培正商學院的《敬告全球培正校友》在媒體刊登後,廣州培正中學隨即發表《嚴正聲明》。《聲明》指出:「我校由培正先賢創辦於1889年,至今已有113年歷史。百多年來,培正幾經滄桑,現在已成為一所設備先進、獨具特色、蜚聲社會、聞名中外的學校。」
  • 培正中學景點介紹
    培正中學早期曾走過一段艱難的日子,恰如校歌中所唱:「教育生涯慘澹營。」經過幾代培正人的勵精圖治,又得到美洲、澳洲等地海外華人的熱心資助,培正中學聲譽鵲起,儼然成為傲視群雄的名校,並拓展至廣州西關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建立分校,以至於抗戰前就有「北有南開,南有培正」的說法。     抗戰時期,培正中學為避戰亂,輾轉遷徙鶴山、韶關、桂林等地,繼續勉力辦學。
  • 廣州一校友畢業20年 公益訂報100份回贈母校
    廣州一校友畢業20年 公益訂報100份回贈母校金羊網  作者:宋昀瀟  2019-11-18 11月18日,為感謝廣州大同中學99屆校友馮健給母校學生贈送一年的羊城晚報
  • 培正126歲生日快樂丨愛我培正謨謀遠,永為真理之幹城
    Jeekit 卓社 畢業3年祝
  • 西南交大向畢業生贈扇,書記留手機號親寫畢業贈言
    因他在外學習,今年不能參加畢業照相和畢業典禮,因此以書信的方式遙寄祝福。6月24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學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授位儀式在犀浦校區體育館舉行。學校將贈一把體現傳統文化、具有交大特色的竢實揚華扇贈送給每一位畢業生。同時畢業生還可獲得「高鐵造型筆」和搜集畢業生照片製作而成的青春紀念冊。
  • 上海早教品牌「培正逗點」入駐南昌
    9月下旬,來自於上海的培正逗點早教中心在南昌開業,這是一家專門針對中國寶寶設計的幼兒早教機構。  古語有云,3歲看大、7歲看老。如何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良好習慣是每一個家庭都要學習的課題。
  • 廣州十大百年中學,裡面有你的母校嗎?
    廣州作為一座傳統文化名城,除了有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這些全國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之外,同樣有著很多聞名全國的中學學府,單單是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就有11所之多,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廣州歷史最悠久的幾間中學,看看裡面有沒有你母校?
  • 鍾南山爺爺的回信贈詩是一本勵志教材
    「鍾南山爺爺給我回信了!他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用自己的方式為戰疫做貢獻。」3月18日上午,連雲港市小學生趙李慕子收到了鍾爺爺親筆籤名的回信。鍾南山爺爺專門給趙李慕子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和贈詩對小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勵志教材。  這本勵志教材讓孩子懂得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理想。  像趙李慕子這樣的小學生,世界觀尚未真正形成,以什麼樣的人作為自己的學習標杆,決定著他們今後不同的人生方向。這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衝在最前線的鐘南山院士,就是孩子們心中超級大英雄。
  • 湖北省實驗中學迎百年校慶,94歲校友回母校寄語年輕一代
    94歲高齡的校友侯裡笑回到母校,寄語年輕一代校友們:「珍惜學習環境,努力成才,為國家做貢獻。」上午10點,校友會成立大會暨紀念書冊發布儀式正式開始,校長汪擁軍代表學校致辭。汪擁軍說:「作為學校的代表,向海內外廣大校友和全體師生員工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向多年來關心支持我校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 2012年廣東臺山世界培正同學日活動舉行
    >  中新網廣州11月26日電 據江門外事僑務局消息,11月24日,來自世界各地培正同學會的校友,香港臺山商會理監事首長等海內外嘉賓,以及廣州、香港、澳門、臺山等地培正學校師生共4000多人在臺山培正中學歡聚一堂,熱烈慶祝黃啟明校長紀念堂等五項工程落成慶典,以及2012年臺山世界培正同學日活動舉行。
  • 廣州最古老、高顏值的10所中學,有你的母校嗎?
    、最美的中學,有你的母校和你美好的青春記憶嗎?「男神」吳亦凡初中時曾以籃球特長生的身份回廣州市第七中學就讀一年(初三),熱衷籃球,15歲曾任廣州七中籃球隊隊長。培正中學慶祝116周年校慶活動培正中學是廣州百年名校之一,創辦於1889年,最早的名字為「培正書院」。培正校友中有兩院院士14人,被譽為「名人的搖籃」。「至善至正」的校訓和「紅藍精神」是培正人一個多世紀的理念求索。
  • 維揚書生:鍾南山爺爺的回信贈詩是一本勵志教材
    作者:維揚書生「鍾南山爺爺給我回信了!他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用自己的方式為戰疫做貢獻。」3月18日上午,連雲港市小學生趙李慕子收到了鍾爺爺親筆籤名的回信。看著鍾爺爺信中的近照、激勵自己的詩歌,慕子表示定不負期待,守護好信中的這份溫暖。
  • 耶林《為權利而鬥爭》譯後記:為「什麼」而鬥爭
    事業家庭耶林(Jhering),名魯道夫(Rudolf),生於1818年8月22日,卒於1892年9月17日,享年74歲。他畢生以法學為志業,儘管他頗有音樂天分,且後曾領導過吉森音樂協會。高中畢業後,他像其幾乎所有的長輩,步入法學大門,先後求學於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慕尼黑大學,最後在柏林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那是1842年。
  • 世衛組織官員手寫中文回信武漢中學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近日,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封給武漢中學生的回信。這封四頁紙的信,中文手寫,工工整整。武漢市旭光學校702班給高力的手寫信了解信的內容後,高力堅持要用中文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