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博消息,該校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顧問、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法學家潘漢典先生因病於10月26日凌晨5時41分逝世,享年98周歲。
潘漢典的入室弟子白晟告訴南都記者,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初定於11月5日舉行。
中國著名法學家潘漢典辭世,享年98周歲
南都記者獲悉,潘漢典1920年12月3日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在廣州成長,畢業於廣州名校培正學校。
作為當代中國比較法學奠基人之一,潘漢典翻譯了《君主論》《博登海默法理學》《比較法總論》《元照英美法詞典》等法學奠基性著作。
「民國範、東吳風,元照詞典,流傳千古。」有學子精闢地描述了潘漢典的學人形象。《元照英美法詞典》是由潘漢典教授等學者組織編寫而成,在全面介紹英美法的基本制度、概念等方面填補了當時我國法律辭書在此方面的空白。
潘漢典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種語言,翻譯水平高超,曾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他說,中國需要借鑑各國的立法經驗,翻譯工作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
廣州長大,小學到高中皆就讀於培正學校
潘漢典與廣州的淵源頗深。
從小學到高中,潘漢典大部分時間就讀於廣州名校培正學校。該校建於1889年,校名初名為「培正書院」,幾經更名,如今廣州城裡依然有一脈相承的培正小學和培正中學。
年輕時的潘漢典
潘漢典在培正學校就讀時,該校課程設置中即有「西學」也有「中學」。「西學」的內容,如數理化等,幾乎都是用英文教授,潘漢典的英語訓練就是在培正學校完成的;「中學」則為四書五經等。抗日戰爭期間,培正學校被迫停課遷校至澳門,潘漢典親歷戰亂,家中多年收藏的書籍也多散失,但他仍發奮讀書,以總分第一名獲得「學業成績優良特別獎」銀盾牌。
2015年1月,94歲的潘漢典收到母校的刊物《廣州培正通訊》,高興極了,將剛出版的譯作《博登海默法理學》贈予母校,並親手寫了感恩回信,信中將每一位師長的名字都點到了,連國畫老師、音樂老師也沒有落下。
潘漢典一直是國家圖書館的常客,經常從那裡帶回很多書。潘漢典的子女回憶,父親總有看不完的書,中文、外文,法律、政治、歷史、哲學、文學、詩詞、繪畫,既有古書古冊,更多的是最新的法學期刊雜誌。
受律師父親影響走上法學路,自學精通多國語言
潘漢典走上法學之路,是受家庭影響——他的父親潘澄修,清末畢業於廣東法政學堂,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律師,曾被選為汕頭市律師公會會長。潘漢典曾回憶,父親是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經常免費為窮苦的當事人打官司。
潘漢典大學就讀於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他的弟子白晟清楚記得,潘先生曾談及抗戰時期的求學艱難經歷:1942年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潘漢典,得悉遠在香港的母親因病逝世。因戰火阻隔,甚至未能奔喪。母親「遺命續學」,他只有含悲苦讀,學業一直處於年級前三位,而且掌握了英、法、德、日語。
潘漢典的東吳大學畢業證書
潘漢典從1948年開始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後改聘為副教授),後輾轉東吳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治法律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中國政法大學,將人生奉獻給教學研究,直至98歲高齡,依然筆耕不輟。
一位法學學子回憶,潘漢典的書齋裡,座右銘寫在一塊深色的竹板鎮紙上,鐫行書「業精於勤」。法學界不少人嘆服於潘漢典能就一個學術問題參照多種文字和多種版本,不辭辛勞進行詳細比對的刻苦精神。比如《君主論》,他在26年間對照六種語言九個版本四易其稿,先參照了英、美、法、德、日五種語言的譯文,為了更紮實地完善翻譯,又苦攻義大利語,藉助最優意文版才最後定稿。
潘漢典領銜翻譯的、被譽為中國法學界翻譯水準最高的《比較法總論》,在其「翻譯分工」的末尾有小小一句話,堅實而震撼:「全書由潘漢典教授根據德文版並參照英、日文版校訂。」譯介這部書的時候,潘漢典已經是年屆古稀的老人,而此書有近600頁。
採寫:南都記者 蘇海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