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格理(ASX: MQG)永遠是年報季裡的話題之王,更何況今年它又奉上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年利潤22.17億澳元,比上年增長7.5%;ROE為15.2%;每股派息4.7元,比上年增長17.5%。
圖表來源:Macquarie, ABC News
圖表來源:Macquarie, ABC News
圖表來源:Macquarie, ABC News
這三大關鍵財務數字都已連續增長了五年,集團總裁Nicholas Moore也因此拿到了董事會開出的「天價」薪水——近1870萬澳元,不僅再次雄踞ASX上市公司CEO年薪榜榜首,且超過了澳洲四大銀行CEO薪酬之和。
麥格理董事會開的天價工資單還不只有這一張。集團資產管理總裁Shemara Wikramanayake拿到1730萬元;公司與資產財務聯合總裁Ben Brazil拿到1690萬元,他的部下Garry Farrell拿到1010萬元;商品和全球市場總裁Andrew Downe拿到1540萬元。
這五張千萬級工資單的金額接近8000萬澳元,整個高管團隊的薪水超過1.4億澳元,無怪乎麥格理有「百萬富翁製造廠」之稱。
1996年麥格理上市時,擁有1500名僱員和4億資本金,業務以股權和公司金融為主,僅有4%的收入來自海外。時值今日,麥格理已成為澳洲首屈一指的投行巨頭,擁有1.4萬名員工、120億資本金和4800億資產,70%的收入來自海外。
麥格理集團的爆炸式成長似乎造就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這個 「神話」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強化「麥格理模式」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導,作為在ASX唯一一家澳洲本土投資銀行,麥格理素以低調和保守著稱,也很少像其他國際投行那樣大量涉及高風險的衍生品業務。
一個例證是,在金融市場風聲鶴唳的2009年,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悉數「覆沒」,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破產,美林被收購,高盛和摩根史坦利被迫轉為商業銀行……麥格理集團總裁Nicholas Moore還可以自豪地宣稱手持320億澳元現金,當年錄得9億澳元的淨利潤,在國際投行中一枝獨秀。
麥格理的生存和成長密碼,就是傾向於基礎建設投資的「麥格理模式」:控股及投資哥本哈根機場、雪梨機場等全球十多個知名機場、參股世界第二大水務集團英國泰晤士水務等等。
「基礎設施」是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低的投資項目,外界看來,正是因為這一因素,讓麥格理躲過了金融危機的風浪,也使麥格理成為擅長基建投資的獨角獸投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麥格理平均50%的營收來自「年金型」(annuity-style)業務,即投資金額大、有固定回報的長期項目。Nicholas Moore的「後金融危機時代策略」十分明確,即使這類業務成為公司業績穩定增長的內核。目前這類業務的比重上升至70%以上,並且還在繼續增加。
麥格理年報顯示,至2017年3月31日,集團管理的年金型資產為4817億澳元,比上年的4786億澳元有所增加,去年雖然出售了部分保險資產以及澳元貶值等不利因素,但這類資產估值整體增長,加上麥格理基建和真實資產基金(MIRA)增加了投資,該部門業務表現仍受到了肯定。
2016年麥格理年金型資產貢獻了14.38億元淨利潤,比2015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但考慮2016年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麥格理算是相當謹慎地hold住了風險。
Moore的評價是:「由於打造了一個強大和多樣化的國際平臺,以及具備廣泛產品和資產的深度專業知識,集團的狀況很好。這一切都建立在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充足的資本、良好的流動性和融資條件、保守的風險管理方式上。」
5月份麥格理截獲了新州電力基礎設施私有化的最後一波機會:與新州電力公司Endeavour Energy達成收購協議。Endeavour Energy的估值超過90億澳元,麥格理財團獲得該公司50.4%的股權。
在歐洲,麥格理盯上了英國的綠色投資銀行。最近有消息傳出,英國政府將以23億英鎊(約合40億澳元)將綠色投資銀行出售給麥格理牽頭的財團。綠色投資銀行創立於2012年,迄今為止,已支持近100個綠色基礎設施項目。
到目前為止,麥格理的觸角已伸向包括房地產、礦業、網絡、健康科技、新能源在內的各行各業。有投資分析師認為,麥格理在美國基建領域深耕多年,根基深厚,新當選總統川普的萬億基建投資計劃,將是擺在麥格理面前的又一輪盛宴。
減法變革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導,去年底麥格理曾對外表示,要將兩個資本市場業務合併,重整全球市場的業務流程,使旗下的交易業務更為統一和集中。
在外界看來,這表明Moore對於周期性業務變得更為謹慎。
2015年,麥格理也加入了巴克萊、野村控股、法國巴黎銀行等國際投行的裁員風潮,裁掉了亞洲投行部門的近一半員工。2016年又繼續撤掉了股權部門的30個崗位。雖然近期沒有大規模裁員計劃,但內部人士透露,集團還會陸續有個別裁員行動。
雖然自2012年以來,麥格理的年利潤已經翻了三番,但分析師們認為,Moore已開始做各種防禦的準備。
2016年3月-9月,麥格理的半年淨利潤下跌了2%,其中資本市場部門的淨利潤比前一年下跌了34%。最終,儘管集團全年淨利潤比上年增長7.5%,但淨營業收入為 103.64億元,只比上年增長了2%,淨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所得稅比上年下降了6%。由於各地區業務發展的比重發生了變化,集團在澳洲和英國的收入增加,在美國的收入有所下降,有效稅率從上年的31%降至28.1%。
另外,麥格理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來自海外,但去年海外收入為64億澳元,比前一年下降了5%。
瑞銀集團分析師Jonathan Mott說:「雖然麥格理的管理層發表了樂觀的評論,但他們的行動卻表達了相反的態度。」
他認為,削減股權投資、減少信貸和租賃、裁員等舉動,都是麥格理在「準備應對更艱難的環境」的跡象。
目前麥格理已完成了兩大部門的合併——證券部門和商品與金融市場部門,將公司的執行、研究、衍生品、交易、固定收益、外匯和商品等業務進行全面整合。自1997年起就擔任商品與金融市場集團一把手的Andrew Downe被任命為新的商品與全球市場集團總裁。
Moore的「減法策略」目的不言而喻:眼看在股票承銷及公司併購諮詢業務上與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投行相比處於下風,索性將重心進一步向更為穩定的租賃、基金管理和借貸業務上傾斜。
「天價」薪水之辯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導,麥格理高管的「天價」薪水,每年都是媒體追逐的熱點。今年在被記者問道領取近1900萬澳元的薪水是否合理時,Moore的回答仍然是,無可奉告。
2016年Moore的基本工資為81.88萬澳元,其餘部分由績效獎金、利潤分成、股權激勵及短期員工福利等組成。
雖然麥格理高管的大部分薪水都存在於公司股票和基金中,但對他們的所得「高得離譜」的質疑聲從沒有停止過。
瑞銀的分析師曾指出,過去20年裡,麥格理的商業模式發生了巨變,但其薪酬結構卻仍保持不變。
按照瑞銀的計算,如果麥格理的改變其薪酬體系,將每個部門的薪酬水平降至前25%的國際同行水平,每年將會節省8億元成本,每股收益將增加32%;如果進一步將其降至中等的國際同行水平,每年將節省10億元成本,每股收益可增加50%。
瑞銀指出,國際投行的員工個人成本收益比通常為35-38%,澳洲同行為30%左右,而在麥格理,這一比率達到了46%,比黑石還要高。
不過,機構投資諮詢公司Ownership Matters的公司治理分析師Martin Lawrence認為,多年來的事實表明,麥格理比競爭對手更善於處理薪酬問題。
「他們最先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即員工創造價值則理應據其創造價值決定其收入,而不是管理層自己認為他們值多少錢。」
Lawrence說,「在麥格理,一旦公司的資本收益達到後,員工就從『利潤池』中獲取獎金。」
麥格理的資本收益目標是,淨資產收益率(ROE) 達到11-12%。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集團ROE曾超過20%,此後一度腰斬,僅有10%左右,員工獎金也大幅縮水。2009年集團總裁Moore的薪水只有20多萬澳元。
但瑞銀反駁說,如果按前述標準重新調整麥格理的薪酬體系,公司ROE將回升至20%,股價也將達到95元左右。截至本文發稿時止,麥格理股價為88.18元。
麥格理在年報中這樣對股東解釋其薪酬體系:「麥格理對薪酬採用的一致方式,很好地服務於公司長期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優化。」
(責任編輯:DF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