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在自己還很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老人說有媽媽的小孩就像是家裡的寶貝一樣,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有父母陪伴成長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必須面對現實問題,在這個看似美好和諧的社會上,很多小孩是缺少父母的關愛的,有的父母雖然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因為工作比較忙,所以每天也和孩子說不上幾句話。
有的父母因為生活條件原因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一年也見不了孩子幾次面,於是我們把這些見不到父母獨自留在家中的孩子,統稱為留守兒童。
在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留守兒童的問題很常見。就比如我們要討論到這個事例:一個留守在家的小女孩對著家中的攝像頭喊爸爸,希望爸爸可以回家看看自己,表達著自己對爸爸的思念。這件事情傳到網上後被家具廠的老闆看到了,老闆非常的動容,於是就給自己的員工放了假,讓這個爸爸回家陪陪孩這個孩子。
這個小女孩就是留守兒童,在一個本該由父母陪伴的年紀,獨自承受著分離的痛苦。我們都知道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多麼的孤獨,分離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著很大的傷害,但是迫於生活的壓力,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孩子在家。
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們都會為這些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感到心痛。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社會現象並不是個例。你要說這個小女孩的父母不疼愛她嗎?也不是,她的父母真是為了讓她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才外出打工,忍受這種骨肉分離的痛。
留守兒童的家庭一般都不富裕,父母為了更方便地打工掙錢,也不會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般這種家庭的父母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不會有高薪的工作,他們一般在工廠裡做工人或者是在勞動工地做農民工,都是一些體力活或者是別的比較勞累的工作,把孩子帶在身邊也不方便,也沒有時間和心思去關心孩子。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但是人們的經濟水平卻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跟得上。
所以為了跟得上社會的發展,為了給孩子買得起衣服,吃得起飯,這些父母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工作,去撐起這個家。所以我們並不能說這個小女孩的父母不愛她,相反,她的父母非常的愛她,只是迫於現實的壓力而不得不分離。
在這個社會上財富分布是不均衡的,所以有的家庭經濟實力很強,有的家庭經濟基礎則非常的薄弱,所以貧窮的家庭往往會出現老人和小孩在家,父母卻不在家這樣的情況,但是這個社會還是充滿溫情的,就像這個事例中,服裝廠的老闆知道小女孩兒非常的想念爸爸之後,就給自己的員工放了幾天假,讓小女孩的爸爸回家和小女孩兒相聚。
社會上也有很多其他愛心人士,在得知很多的留守家庭缺少物資的時候,他們會自發的捐獻一些衣服,玩具,還有孩子上學的學習用品等等,去幫助這些貧困的家庭。
所以我們還是要對這個社會充滿希望的,即使社會上有很多我們不可改變的事情,比如他會造成這些骨肉分離的現象,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儘自己的努力去幫助這些家庭,去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更多人的溫暖。
說到底還是因為貧困才會造成孩子獨自在家的情況,但是貧困是一個大問題,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解決的,並且也有相關政策在大力度的解決這種問題,我們可以從新聞數據上看到,經濟水平在不斷提升,需要幫助的人每年都在逐漸地減少。
所以說,並沒有任何家庭被放棄,雖然貧富差距不可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我想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也是非常無奈的,作為父母,誰不想陪伴孩子呢?誰不想看著孩子成長呢?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每天都開心快樂?但是如果自己陪在孩子的身邊,就沒有辦法去外邊掙錢,沒有收入,那用什麼養活孩子呢?都是為了生活,父母也知道如果自己現在不去努力的掙錢,那麼孩子更沒有機會去學習,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沒有機會走出這貧困的環境。
正是因為父母他們自己沒有機會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沒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更加的想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去讓孩子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父母選擇分離。
因為沒有父母的陪伴,所以這些留守兒童內心是缺少愛的,更沒有安全感。
所以當父母有機會回家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與孩子進行溝通,而且要對他們表達自己的愛意,說明自己外出了原因,減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讓他們明白父母的苦衷。
解決好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安撫好他們的情緒,那他們可能會更明白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他們的心裡不會對父母再有抱怨,會更加理解父母,心裡也會充滿家庭的溫暖,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更好。如果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父母也不主動溝通的話,孩子心裡一定有矛盾,那這樣的孩子別彆扭扭地長大,心理怎麼可能會健康呢?
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家庭教育顯得更加困難,但是也更為重要。正是因為陪伴的時間非常少,溝通的機會也非常的少,父母才要抓住每一次可以教育孩子的機會,身體力行地教導他們。如果父母再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孩子是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的。
越是艱苦越要充滿希望,家庭貧困不可怕,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一樣會把日子過好,每一個家庭都不要放棄,經歷過黑夜之後一定會看見新的光明。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