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
最近腦海中總浮現有關牛津的一切,古樸熙攘的街道,肅穆的學院,溼漉漉的石板路,蕩在柴威爾河面上的船……
特別是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讀到她和錢鍾書在牛津求學時的經歷——
他們在租住的公寓中學會了燒菜做飯;
他們每次路過街角的小商店都會看看又上了什麼新東西,需要添置些什麼;
他們每日穿行在牛津這座小城裡,去學院上課,去圖書館寫論文,去咖啡廳或餐館和朋友聚會……
這些異國求學的經歷,如今正在無數留學生的身上繼續重演著。不同的是,他們在幾十年前,在交通通訊、文化交流還都不發達不多元的年代,就已經遠渡重洋來到牛津求學。
那家街角的商鋪老闆,租住公寓的房東太太,甚至那些外國的同學可能都不知道,這對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華人夫婦,在遙遠的中國,他們的學術成就帶給了這個國家何等重要的貢獻。
因為曾在英國留學時做過兼職導遊,所以我去過牛津很多回。
每次我都會帶著客人們從阿什莫林Ashmolean Museum博物館為起點,途徑科學史博物館、嘆息橋、牛津大學圖書館、聖瑪利教堂、牛津市場,然後一路走到基督學院。
一路走一路興致勃勃地講解,看似我對牛津很了解,但其實和它一直是「萍水相逢」,直到我遇見了正在牛津大學讀書的羅伯特,他帶我真正走進了牛津。
羅伯特就讀的學院位於在牛津圖書館的西側。推開厚重的木門,眼前是一排因為年代古老,整個建築都有些傾斜了校舍。左手邊是一座小教堂,每周五都會給師生提供免費的晚餐。大門右側就是學院的圖書館了,裡面陳列著十幾排陳舊的書架和七八張木質書桌,幾位奮筆疾書的學生落座其間。
書桌上的英國老式檯燈亮著暖暖的燈光,讓看上去有些冰冷的圖書館開出了幾朵橘色的花。在這樣的厚重的學術氛圍內,除了手指敲擊鍵盤的聲音和翻書的聲音,一切都太多餘,於是我這個看客匆匆地就走了。
我們來到學院的學生中心稍作休息,羅伯特問出了那句非常經典的:「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Coffee or tea?」
「橙汁兒!」
「Tea, thank you.」
我坐在鬆軟的沙發裡等待著我的茶,眼睛開始打量這個像客廳一樣的學生中心。房間分為兩個區域,大的區域布置著桌椅、茶几和沙發,看電影的投影儀,角落還有一個連著遊戲手柄的桌上型電腦,旁邊散落著很多遊戲卡。小的區域是個小廚房,有冰箱、熱水壺和微波爐,方便學生吃東西。
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很有生活氣息,可以想像在周末晚上大家聚在這裡看電影或是一起打遊戲的樣子。
英國的十月,溼潤寒冷,學院裡矗立著的百年建築在灰濛濛的天空下,顯得更加古舊。潮氣把石頭鋪成的小路打溼,來往師生的腳步把路面打磨的蹭亮。他們大多衣著暗色系,抱著書本匆匆而過。
這一刻我突然明白,牛津之所以為牛津,以及為什麼《哈利波特》只能誕生於英國。
牛津大學有很多學院都售票對外開放,其中基督學院是最有代表性的,如果你想親身體驗下學霸們的生活,一定要去參觀。
為什麼推薦基督學院?因為它不僅對遊客展示校園,還開放了學院的教堂和餐廳(《哈利波特》重要取景地之一)。除了哈利波特的光環加持,基督學院本身也是牛津眾多學院中的翹楚,在它在成立的200多年間,走出了13位英國首相。
《愛麗絲夢遊仙》的故事也和基督學院有著淵源,它是由這裡的一名教授撰寫的。在學院對面還開著售賣《愛麗絲夢遊仙境》周邊商品的店鋪,而這個小店的建築本身就有著500多年的歷史了。
提到牛津,很自然就會聯想到劍橋。這兩座城市互為姊妹,都是英國文化古城,分別坐落著英國數一數二的大學城。
劍橋大學源於牛津大學。據說是在1209年,牛津大學的兩名哲學家被指控謀殺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判處他們絞刑。這一判定讓牛津師生很不滿意,為了表示抗議,其中一部分師生決定離開,來到劍橋創建了劍橋大學。
在後來整整六百年間,牛津和劍橋都是英格蘭地區僅有的兩所大學。牛津大學是劍橋大學的前身,不過劍橋大學的自主管理權的獲得,卻比牛津早了二十多年。
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哈佛大學也深受著牛劍的影響。在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者抵達美國,這批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他們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高等教育。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可以在新家園也接受到這種教育,他們仿照劍橋大學,籌建了哈佛大學的前身「New College」。
劍橋大學也有幾所學院對公眾開放,花上十磅左右,你就能進入到學院內參觀。最值得一看的是國王學院,學院的教堂是劍橋標誌性建築,而刻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石塊,就臥在劍河的河畔。
相比於牛津的嚴謹質樸,劍橋更顯爛漫自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更是讓劍橋蒙上了一層浪漫的濾鏡。
想來也是有點諷刺,《再別康橋》明明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情詩,但是語文老師偏要讓學生按照寫景的詩歌來分析品讀。
劍河穿城而過,座座設計獨特的橋梁連接著河岸邊的建於各個時代校舍建築。泛舟劍河是遊覽劍橋最棒的方式,特別是對於中國遊客來說,親自體驗「撐篙」就像到了威尼斯一定要坐「貢多拉」一樣,早在中學時的語文課本裡,就埋下來種子。
撐篙的「船夫」會依次介紹岸邊建築和各個橋梁的名稱典故,王后學院、國王學院、聖約翰學院、三一學院、數學橋、嘆息橋、廚房橋等等標誌性景致,依次款款而來。
劍橋大學誕生了太多科學巨匠和文哲大師,他們把一生都在與學術為伴,潛心研究某個領域的謎題,著書立傳為後世的改革發展默默耕耘著。有時候真的很羨慕這些科學家,人這一輩子能找到自己想做的而且擅長,最後還能做成的事,真的很幸福。
據說在霍金沒有去世之前,很多人都看到過他開著他那「心愛的電動小輪椅」,在某個學院中疾馳而過。
很感慨,英國很多城市都保存著數百年前的建築,即使新修建的街道房屋,也都儘量設計的與舊建築風格一致。郊外的農場和公園都不會刻意雕琢,多是用木頭做圍欄、籬笆和木門,林間小路也不會鋪上柏油,只是因為人多了,就成了一條路而已。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牛津和劍橋沒有變,幾十年前楊絳和錢鍾書曾經走過的街道,去過的市場,泡過的咖啡館和書店還都是老樣子。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劍橋談情說愛時坐過草地,逛過的小店,依然是在那裡。
這或許就是英倫的魅力,古典優雅,自在詩意。
如果用一個季節來形容英國,那一定是初秋。天高雲闊下是層層疊疊的綠,空氣裡夾雜著溼氣,呼吸間有些許的涼意,但讓人抖擻。暗色系棉麻質地的衣服最舒適應景,復古優雅的把寒氣擋在身外。
又到了初秋十月,北方最好的季節。秋高氣爽,人也自然多了幾分精氣神。有時望著湧動的雲朵,就會恍惚覺得自己身處在英國的某一處,仿佛心靈穿越回了4年前,那段初到英國的日子,又努力又瀟灑的自己。
一晃已經三十而立,身邊的同學朋友紛紛組建了家庭,迎來了新生命。那段在英國求學生活的時光,好似就在昨天,但其實已逝去好遠好遠。
不論現實摔打的怎樣狼狽,或是被寵溺的如何幸福,生活總在繼續。而有關英國的一切,就請悉心珍藏起來吧,慢慢回憶。
圖:網絡
更多英倫故事:
那個回不去的英國
回到考文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