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 陳敏娜 通訊員 王婷 郭俊
10年前,我們暢想過人工智慧會帶來怎樣日新月異的變化,但不知5G、物聯網等名詞為何物。今天,以5G為代表之一的智慧科技已圍繞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一個企業的管理,乃至整個社會發展變化。
如何更好地運用不斷更新迭代的科學技術,實現更優質的醫院管理,為更多市民百姓謀福祉,是當下公立醫院的重要發展課題。
上周末,由浙江醫院承辦的「醫療新基建 智慧新未來」——公立醫院智慧創新與發展論壇在浙江醫院三墩院區舉行。各路醫療界大咖齊聚,共同探討「智慧」這一必將深刻影響公立醫院未來發展態勢的事物。此次論壇採用了線下和線上直播同時進行的方式展開,共有超過1.1萬人通過網絡觀看了直播,「雲」參與論壇。
借力前沿科技,助推醫院智慧化發展
當天,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俞新樂,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大數據辦處長沈劍峰,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處處長黃鳳,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與藥政處副處長(主持工作)陳旭東、浙江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洪朝陽等來自全國各地關心浙江醫院發展與智慧醫院建設的醫界權威專家和各界翹楚齊聚浙江醫院三墩院區,共話「智慧醫院」。
俞新樂在致辭中表示,智慧醫院建設是推進醫院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也是提升人民群眾就醫體驗非常重要的載體和手段。一直以來,浙江省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並一直大力推動智慧醫院建設。2018年開始,以醫療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為抓手,助推智慧醫院的建設與發展。
他介紹,根據省委改革辦「五化」要求,將整個工作進一步走出了醫院的院門,與城管部門、城市大腦進行對接,打通醫院內就醫相關的堵點。「浙江省醫療機構要進一步繼續深化推動智慧醫院建設,為全流程的醫療服務提供信息化支持,逐步建成醫療服務與管理一體的智慧醫院,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更大範圍內的健康生態圈。」
現場,葉全富通過視頻連線致辭,他表示,當前我國醫院正處於由信息化走向智慧化的關鍵階段,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智慧醫院的價值更是突顯無疑。十年前,浙江省率先開啟智慧醫院探索,為全國各地提供了大量有益經驗。過去幾年,浙江醫院也積極探索智能新技術,推動智能診療、智能檢測、智能影像快速發展,不斷積累摸索大數據的運用,促進臨床決策的精準化。
注重院內智慧化發展,提升患者滿意度和獲得感
智慧醫院的建設,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以用為本和以通為本,所有的信息化手段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來看看浙江醫院的表現吧——
省內首家推出的共享輪椅,方便為患者提供服務;人工智慧醫療導診機器人「艾米」,實現把時間還給醫護人員,把醫護人員還給患者;「智慧藥房」擁有省內發藥量最大的兩臺自動發藥機系統,實現「藥先到,藥等人」,兩年調配量超過50萬件,為50萬人次患者取藥,佔西藥房總調配量的90%以上,藥品調配準確率高達100%,95%的患者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取藥;省內規模最大的寬箱體小車物流系統的停靠站總共有37處站點,63臺小車每個月至少要跑4000多公裡,一年內收發車次4萬餘次;ICU移動探視系統,為危重患者的家屬提供高清畫面實時快速傳輸……
優秀的後勤管理,是醫院快速、安全發展的保障。浙江醫院也充分運用了前沿科技。引進現代化集中管理平臺,創建網際網路+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運營更加高效、科學、安全。
比如,去年年底兩院區上線內控管理系統,通過對工作申請、審批流程及審批權限的梳理,將管控規則內嵌,對全院各項經濟活動全流程、全過程進行留痕管控,實現從「人控」到「機控」的轉變,實現跨院區、跨經濟行為業務活動的全過程線上管控和信息共享,從一季度上線到二季度全面鋪開,再到四季度,執行率大大提高,人員平均超期時間縮短81.2%。
圍繞讓群眾看病就醫「少跑」「近跑」「不跑」,浙江醫院率先響應號召,積極推進「兩卡融合 一網通辦」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浙裡辦健康醫保卡用卡佔比連續位居省級醫院第一。
以往進大醫院最怕搞不清路的問題,在浙江醫院也不用擔心。院內導航系統「河豚引路」微信小程序現也正式上線,它引入了院內3D實景精準導航,將掛號、收費、藥房和各門診病房、各類便民設施具體位置全部「搬」到手機上,用高精度3D地圖的方式向患者提供實時實景或模擬導航,讓患者省去了問路的麻煩。
目前,該導航系統設置了近八百個導航點。數據顯示,進入導航的流量和導航使用量達到每日門診量的5%以上,並在持續提升中。
跨學科、跨部門聯動合作,減少患者奔波之苦
當天論壇的嘉賓討論環節中,楊華勇、沈劍峰、黃鳳、陳旭東、洪朝陽、嚴靜等嘉賓與主持人金肖青,圍繞「如何在智慧時代的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以推動醫院不斷發展」以及「新基建大背景下,跨學科、跨部門如何有效合作」等議題表達了各自的觀點與想法。
事實上,在跨學科、跨部門有效合作這方面,浙江醫院表現尤為出色。早在三墩院區設計之初,無論是門診還是病區,均按照全新的診療中心制設立,門診包括19個診區、22個診療中心,創新的診療新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醫生圍著患者轉,學科壁壘被打破,患者就診更高效、更便捷。
以腦科中心為例,從2018年11月成立至今,它可以說還是個「新生兒」。但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它已然成為醫院跨部門多學科聯動及智慧化發展的代表科室。
中心主任萬曙介紹,腦科中心打通了神經外科、神經內科、血管介入、放射科、ICU和EICU等相關學科,採用一站式、全方位、規範化的管理理念,創建多學科充分融合、亞專業優勢互補的現代化神經病學醫療診治中心。
腦科中心正計劃通過網際網路手術直播技術和建立智慧醫療信息網絡平臺,不斷提升地區醫院的診療能力,為合作醫院、下沉醫院、幫扶單位帶來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減少百姓的奔波轉診之苦。
據介紹,目前腦科中心已完成近1500餘臺腦/脊髓血管病介入診療,其中治療性病例超過500臺,手術併發症控制在2%以內,綜合診療數量和質量已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腦科中心於省內率先成立眩暈診療中心,引進浙江省內神經內科第一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療儀(耳石症診療儀),眩暈緩解率達到90%以上,逐漸發展為浙江省眩暈疑難疾病診療平臺。
啟用智能篩查平臺,提高康復效率
「醫生除了治病、救命,還要更多關懷患者康復後的各種功能,以及他們今後的生活質量。」嚴靜曾如是說。
為進一步實現患者早期康復,使患者在接受專科治療的同時,享受康復服務,浙江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推出康復智能篩查推薦平臺,建立臨床和康複數據關係模型,助推康復早期的主動介入,提升科室管理能效,提高診療效果和科研水平,促進多科室協作。
康復醫院學科主任林堅表示,智慧化的康復治療管理系統,使患者治療軌跡透明化,而智能化的評估訓練設備,也保證了患者康復的效率,康復治療中心擁有上下肢智能反饋訓練系統、VR等,採用計算機虛擬技術,結合康復醫學理論,實時模擬人體運動規律,可在計算機虛擬環境中完成多關節或單關節康復訓練;可進行三維的空間訓練,通過沉浸式交互體驗,增強訓練過程的趣味性與沉浸感。
目前,浙江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擁有省內先進的評估和治療體系,如目前浙江省內最長的天軌系統、BIODEX等速肌力訓練系統、三維動態脊柱測試系統、三維步態、足底壓力測試系統等設備,能在康復治療領域實現多樣化功能,精確處理更多複雜的模擬和數位訊號,將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及家庭帶來福音。
據介紹,今年康復治療中心天軌的使用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上肢機器人使用量增加28%,康復治療中心患者人數同期增加20%。
傳播成功經驗,汲取有益經驗
始終為人民群眾的
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一分情懷,九分耕耘,百分精術,萬份責任。」一甲子又六年過去,浙江醫院始終秉承「臻德精術」核心價值觀,全力創建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綜合性智慧化醫院。
嚴靜坦言,如今院內智慧化創新隨處可見,這些成果的落地極大地完善了醫院的管理機制,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推動了「最多跑一次」在浙江醫院落到實處,正讓浙江醫院散發出新的活力。
「我時常在想,未來我們還可以利用『智慧化』做些什麼?以更好的『為大眾謀健康、為員工謀福祉』。為此,我們不僅傳播自身經驗,也需要汲取全省、全國乃至全球有益經驗,不斷交流,廣納業界、社會才識,以不斷提升、完善我們的工作。」
他更表示,未來,醫院還將在「智慧化」的道路上不斷走下去,期待有更加深度、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健康中國」、為「健康浙江」,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