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逸夫樓
也許你的學業就從逸夫樓開始,在階梯教室上課、坐最後一排自習、發呆、趴桌上小憩;也許你的校園回憶離逸夫樓不遠,在樓前打羽毛球、排練節目、偷偷看教室裡的女孩。那是一個「永遠人味兒十足,永遠暖氣很熱,永遠沒有座位,永遠青春年少」的地方(語出@莊婧微博)。逸夫樓以一種低調、實幹的姿態,為莘莘學子憧憬的未來添磚加瓦,如今又成為他們追憶過去、紀念邵逸夫的寄託。
邵逸夫先生已逝,對於那些素昧平生卻受其恩惠的人來說,與逸夫樓合影成為向老先生致敬的方法之一。
捐樓小史
在香港的富豪裡,邵逸夫並非最富的,卻是最熱心公益者之一。在所有公益事業中,邵逸夫對教育可謂情有獨鍾。作為父親,他曾說,「我對兒子們的責任,是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
邵逸夫對教育的捐助方式簡單直接——幫學校蓋大樓。他對教育捐款工程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就是要建造直接用於教學、科研的建築,特別是力求體現教學、科研的急需和師生共享,如教學樓、科研樓、科技館、圖書館、體育館、電教中心、培訓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等場所,這些都是各個學校所急需而國家又難以在近期安排資金建設並能為師生所共享的項目。
以逸夫樓為代表的教育捐助是由邵逸夫基金提供支持的。該基金是邵逸夫於1973年在香港設立的私人慈善機構,其宗旨是協助教育、醫療和藝術事業之發展。該基金會與教育部合作,每年向內地提供巨額教育捐款。
1973年,66歲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為其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這是他的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
1985年,邵逸夫開始了在內地的捐資辦學之路。彼時中國剛迎來改革開放的第七個年頭,對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教育的重要性凸顯,但受制於資金,大量校園建設被制約。他在內地的第一筆捐款從故鄉浙江開始。浙江大學師生一致通過,將邵先生捐贈的1000萬港元,在秀麗的玉泉風景區興建「邵逸夫科學館」。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億港元,其中1億港元給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此後,香港大學建成了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建成了邵逸夫圖書館。
而在1987年1月12日逸夫書院的奠基典禮上,邵先生又舉行了一個捐贈儀式,他將1億港元的支票交給了當時國家教委主任劉忠德,用於興建內地教育項目。首批接受捐款的為北京師大、南開大學、華東師大、浙江師大、雲南大學、東北師大、西北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大和西南師大十所高校。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邵先生都舉行相同的捐贈儀式,受惠於他的學校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華東師範大學成為這十所高校中的第一家。位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北路校區的圖書館逸夫樓,就是當年邵逸夫捐資擴建的。
截至2012年,邵逸夫25年共為內地教育捐贈47.5億港元,捐建項目總數6013個,受惠於他的學校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捐樓手冊
北京大學東門的逸夫樓造型別致,是燕園一道美麗的風景;西南大學的逸夫樓保存了抗戰時期的珍貴書籍、國民政府檔案和少數民族文獻;四川大學的逸夫樓被當時國家教委會權威稱為迄今全國最好的文科教學樓。中學和小學也曾接受邵逸夫捐助。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成都市石室中學、湖北省黃岡中學、武漢小學,以及在教育設施薄弱的中西部地區,河北省張家口市逸夫小學、甘肅嘉峪關逸夫小學、山西長治逸夫小學……都有逸夫樓。
一所學校究竟如何才能申請建造逸夫樓?為何有些學校有不止一所逸夫樓?為何大多逸夫樓都是學校最「高大上」的建築?
事實上從一開始,邵氏基金便與教育部合作。國家教委受邵先生委託,對贈款項目進行統籌和宏觀指導與管理,並確定了逸夫樓建築標準可高於一般的建設項目的原則,而且要求能適應教學、科研上先進手段的發展。這一帶有促進作用的政策,使逸夫樓在校園建築中很快脫穎而出。
大多數贈款建設項目工作得到海內外很多部門和單位在所需進口材料、設備的組織採購、 進關免稅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各有關省、市、自治區及有關學校都及時落實了配套資金,並把贈款項目列為重點建設項目,指定實力雄厚的設計院,遴選優秀的建築師、建築公司,抽調精幹人員組成管理機構專門負責。這令邵逸夫本人十分感動,他曾在視察四川大學文科樓後說:「我給這麼一點錢,你們建這樣好、這樣大的一幢樓,操勞你們了。我感謝你們!」
為紀念並感謝邵逸夫先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支持,國家教委還要求各校在進行工程設計時安排好在建築物的適當位置樹碑題字,以示紀念。因此,絕大多數學校以逸夫先生的名字命名新建築。
從2008年(第21批贈款)開始,邵氏基金對贈款方向、數量和額度進行了調整,所有贈款建設的項目都遵照《香港邵逸夫基金向內地教育事業贈款項目管理辦法》。
辦法對申請資助的條件進行了詳細的限定。比如,邵氏基金贈款對象,是「國家公辦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縣級以下(包括縣級)的高級中學,農村初級中學和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地(市)級特殊教育學校」。興建的項目「應建設在經過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後的,長期保留的學校;項目的使用期在五十年以上」。贈款對高等教育領域和基礎教育領域有不同條件,要求前者的項目單位提供不低於1:3比例的配套資金,而後者則由所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不低於1:1比例的配套資金。贈款對學校的在校人數、興建教學樓規模、贈款數量都有嚴格的要求。
對於獲得邵氏基金贈款建設的各類項目,要求「其建築物均以邵逸夫先生的名字命名;基礎教育項目,如捐建項目為學校主要教學用房,則將學校命名為『逸夫學校』」。並且,「命名字牌必須用銅或其他金屬質地材料製作,鑲嵌在建築物醒目的位置上。」
而對於建築項目的建設,也有選址、規劃設計、工程管理和質量監督上的要求。比如選址要求「應坐落在學校教學區內,要選擇在地勢平坦開闊、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排水通暢、環境適宜的地段建設,應避開汙染源、易發生地質災害等不利於保證師生健康和安全的地段」。設計則要求「安全、適用、經濟、美觀」,並且「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在符合學校總體規劃要求的前提下,並儘可能將邵氏項目規劃在學校校園的主要位置上」。
在資金管理方面,邵氏基金一般依據項目建設的工程進度,分兩次撥款:項目建築主體完工,可申請撥付50%的贈款;項目建築全部竣工,並完成鑲嵌命名,可申請撥付剩餘50%的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