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郝倩 http://weibo.com/haoqianlondon
一場新冠危機讓瑞士聯邦議院對經濟復興計劃達到空前的一致——無論中左右翼,也無論平日裡政見有多少不同,各方在日前都不約而同對所謂「瑞士先行」的投資計劃亮了綠燈。
這一正在醞釀中的計劃提議給每位瑞士居民發200瑞郎的「旅遊券」,號召瑞士人今年夏天在本國度假觀光,飲當地啤酒,住當地酒店。此外,這個計劃還有更大的野心,就是要花費數十億瑞郎推動農業和製造業本地化,也就是「再工業化」。
在之前兩個多月為疫情而禁足的日子裡,右翼宣揚「瑞士製造」,或是「本地優先」的言論贏得了更多的擁躉。可這一次跳出來的不僅是右翼。中間黨派偏左派的社會民主黨通常都會著意推行歐洲融合。但此次「瑞士優先」投資計劃的主要推手就是社會民主黨,他們鼓勵國家充分反思此次新冠疫情中的諸多教訓。「瑞士優先」投資項目的核心是助力瑞士經濟實現「再工業化」,以最大程度保障產業供應鏈安全。按照提議,政府需要投資受損嚴重的本地製造工廠,強制醫藥行業將重要的藥品生產本地化。同時,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提議就是要國有化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產品生產。就連左翼的綠黨也同意這一再工業化的計劃,只是格外強調了一下「可持續性」。
這也是瑞士的民意所在。Gfs Bern在上月底公布了一份針對危機對瑞士影響的民意調查,94%的受訪者認為藥品與醫療設備的生產應該回到本土;另有九成受訪者認為瑞士應該實現食品供應自足;近8成受訪者對全球化應該放緩表示「強烈同意」,或是「大體同意」。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瑞士對全球經濟的依賴日益放大——四成到五成的食物都靠進口。這種「無處不在」的國際化早就引發瑞士人的擔憂,只是很顯然,這種不安全感在一場疫情之後,被無限放大了。瑞士在此次對抗疫情中表現突出,不僅新冠死亡率低,國家貨品供應也秩序井然。表面看來,似乎瑞士人並無理由如此憂心忡忡?
各國各自為戰的態勢在後疫情時代的歐洲已是常態,雖然英法德也在反思本國工業化短板,並有意助力工業生產回歸本國。但瑞士意欲鞏固「瑞士製造」的意圖和他們多有不同。這個高度發達且富裕的歐洲內陸小國有他們自己的戰略性考量,經濟利益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全民貨物供應保障的安全性高低才是。
- 全民戰略性囤貨的憂患意識
這是一個有囤貨傳統的國家,考慮到本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物產短缺,瑞士從二戰後就開始如倉鼠般加強對消費品進行戰略性國家儲備。同時,保證基本產品和服務還是私人企業首要責任義務,所以企業需要在自家倉庫裡留夠「緊急儲備」,保證儲備充足,分發高效迅速。這一戰略性存貨體系每年的維護費用約和人均12瑞郎。
去年,瑞士一國存了6.3萬噸糖,16萬噸麵粉,3.38萬噸食用油。此外,還有一些咖啡豆和藥品儲備。這一儲備系統就是為了防範措不及防的天災人禍,其基本衡量標準與二戰後的每戶緊急存貨標準並無太大變化。原本在此地疫情抗擊中,瑞士的貨品供給並不匱乏,但其國家儲備的醫用口罩幾乎瞬間消耗殆盡,一些常用藥缺貨,在抗疫最嚴重時期甚至出現口罩的極度稀缺的窘境——這令諸多瑞士人對政府頗有微詞。
囤貨,原本就是瑞士的傳統之一——從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貨品匱乏卻以囤貨為恥,到二戰後觀點轉變開始推廣國民囤貨,聯邦政府一直強調市民家中緊急囤貨的重要性。幾十年如一日,每一任的瑞士聯邦政府都會堅持不懈地鼓勵850萬國民家中都要常年存夠至少一周的必需品,以備天災人禍。
直到今天,瑞士聯邦政府依然在官網上建議國民家中始終要保證可供消耗一周的必需品,這甚至有時被看作必須履行的公民義務。這些「緊急儲備」可以具體為每人九升瓶裝水;足夠每個人消耗一周的米,面,油,糖,咖啡,茶,幹肉乾果,餅乾,罐裝食品若干。之外,政府還鼓勵家中常備收音機,電池,手電筒,蠟燭,火柴,動物食品,以及現金和藥品。為了方便國民在家做周密的「緊急囤貨」,聯邦政府還專門用德法意三語做了傳單和所需品列表。
聯邦政府解釋說,假如國家物流體系因為道路堵塞或是其他任何原因而中斷,一些比較偏選的區域就會受到食物供給中斷的威脅。即使現在供給中斷不會持續數月,斷貨數日也是可能的。
- 瑞士優先背後的國民化隱憂
瑞士人的未雨綢繆在歐洲獨一無二,這個山地小國善於在每次危機之後吸取教訓,及時修正國家政策。所以,即使在此次抗擊疫情中表現優異,瑞士依然仔細回顧疫情中發生的一切,糾正政策中的偏差。
「瑞士優先」(Switzerland first)是社會民主黨提倡的投資計劃的口號,這是一場意欲在瑞士本地復興工業的計劃。瑞士頂尖的製造藥行業也開始感受到壓力,因為以後瑞士的藥品生產很可能要增高在瑞士本地生產的比例。「瑞士工廠」的概念,也包括建立一批高科技生產設施,以備危機來臨時的不時之需。這些產品將包括此次在疫情時緊缺的口罩,藥品和呼吸機。戰略性產品生產應當國有化,這在以往都曾是禁忌,現在卻成了可供商榷實施的概念。
農業領域的不安情緒同樣引發聯邦議院的諸多討論。「自給自足」,這個看似已經塵封很久的概念在在環境友好的瑞士,已經被抬高到與「生態」同等重要的位置。瑞士一直擔心農業高強度生產會對土壤,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維持良好的國際關係,維護本地生態環境,和保證本地安全供應之間如何做怎樣的權衡,成了目前各黨派之間爭持不下的問題。
名為瑞士未來(Avenir Suisse)的智庫對這種甚囂塵上的民族主義十分擔憂,他們認為,假如國際化的車輪反轉,必將帶來國民福利的缺失,在瑞士尤為如此。「瑞士未來」的邏輯是,若瑞士民意從「全球化」反轉至「民族化」,就猶如推翻了一個多米諾骨牌:瑞士本地市場實在太小,根本無力連結上產業鏈的所有鏈條。若是那麼接下來就意味著瑞士要捍衛這些本地產業的生存,要保障他們的競爭力就要給貿易設置更多的壁壘,這最終將威脅到一個開放,高度多元化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