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將介紹一些關於字體的基礎知識,主要會介紹一些常見術語的含義還有英文、中文字體常見的分類方式,另外簡單介紹一下各平臺下字體渲染的相關的問題,還有標點使用和排版規範。術語字形和字體不得不說 Font 與 Typeface 即是在英文中也有很多混用的地方很難分清,也常常被混用,現在通常被翻譯為「字體」的 Font 在傳統印刷界是指特定尺寸、特定字重、字偶間距等信息 的一種 Typeface,比如 「尺寸14pt,字重為 Bold 的 Helvetica 」 就是一個 Font,而這裡的 Helvetica 就
本篇文章將介紹一些關於字體的基礎知識,主要會介紹一些常見術語的含義還有英文、中文字體常見的分類方式,另外簡單介紹一下各平臺下字體渲染的相關的問題,還有標點使用和排版規範。
術語
字形和字體
不得不說 Font 與 Typeface 即是在英文中也有很多混用的地方很難分清,也常常被混用,現在通常被翻譯為「字體」的 Font 在傳統印刷界是指特定尺寸、特定字重、字偶間距等信息 的一種 Typeface,比如 「尺寸14pt,字重為 Bold 的 Helvetica 」 就是一個 Font,而這裡的 Helvetica 就是它的 Typeface 。不過現在 Font 的所指定的通常不再包括尺寸了,因為與鑄模的時代不同了數字字體尺寸可以很輕易的改變。
Typeface 的另一個稱呼是 Font family(字族),這個詞實際上比 Typeface 更好理解且不容易混淆,能很明顯的表達出 Font 是 Font family 的子集的意思,所以在 HTML & CSS 的標準中使用的是 Font family(字族)。簡單來說 「Helvetica」 是一個 Typeface ,而指定具體的字重: 「Helvetica Bold」 ,這就是 Font 了。
還有一個概念是 Glyph ,它表示的是字的某種寫法或者說字體的「骨骼」,比如字母 a 和 ɑ 就是 Glyph 不同,涙 – 淚、強 – 強也是 Glyph 的不同。
而 Font 、Typeface 和 Glyph 在中文裡的翻譯就亂七八糟了,按照國家標準(GB/T 16964)應該是:
然而,在實際使用上字體和字型混亂不堪,常常把 Font 稱為字體,而字型和字形更是常常搞反。而常用民間稱法的是把 Font 稱為字體, 不用 Typeface 而是使用 Font family 即字體族,再把 Glyph 稱為字形或字型。這種稱法實際上比標準翻譯更加流行。
羅馬體與義大利體
Roman 指的就是襯線體,這個稱呼是因為襯線的起源於羅馬時期的碑刻。由於通常都把襯線體作為正文字體,所以很多場合下,Roman 就變成了正文字體的代名詞。
而 Italic(義大利體)最早是指義大利使用的一種手寫體,而後來 Italic (義大利體)常被用作斜體與正文的羅馬體搭配,成為了斜體的代名詞。另外一種斜體的稱呼是 Oblique (單斜體、仿斜體)也被稱為 Slanted,這通常是指直接把正文字體做傾斜處理產生的斜體,而 Italic (義大利體) 則是特別設計的與正文相差較大的斜體。
Roman 羅馬
同一字體(Adobe Garamond)的 Italic(義大利斜體)與 Oblique(單斜體)
字體結構
字間距、字偶間距與等寬字體
字間距(Spacing)顧名思義是字符間的距離,在實現上就是字符圖形外邊界框的尺寸和字符在方框中的位置。
字間距 -《西文字體》
字偶間距(Kerning)也被稱為字距調整,是在字間距的基礎上,為實現不同字偶(一對字符)可以有不同字間距的調整值。不同的字母有不同的外形,所以字體只有同樣的字間距是不協調的,比如「AH」間是標準的字間距,而「AV」 由於 V 和 A 的形狀,其位置可以重疊,所以需要負字偶間距才能達到協調的外觀。字間距和字偶間距都是一個字體的組成部分,並且字偶間距需要為很多字偶準備。
一套字體中的多個字偶 -《西文字體》
另外有字距的概念就是等寬字體(Monospaced)與比例字體(Proportional)了,比例字體就是上面說的按字符外形設置有不同字距的字體,這種字體外形協調,可讀性好。而等寬字體(Monospaced)是每個字字間距都相同的字體,其優點是可以很好的控制排版對齊,因此目前編程的代碼編輯器通常都會使用等寬字體(Monospaced)最為顯示字體。
字重與寬度
字重的劃分根據不同字體廠商各有不同,不同的字重稱呼也可以不一樣,常見的劃分如下:
另外還有窄字體:Condensed、寬體:Expanded、斜體:Italic、Slanted(通常指仿斜體)。
連字
連字(Typographic ligature)也被稱為合字,源於手寫時的連筆,如「fi」的 i 上一點常與 f 的一鉤合併。傳統英文印刷常會使用連字,而 1970 年代照相排版流行之後就很少使用連字了,而且由於顯示屏的解析度有限,是否連字差別不大,所以現在不是很流行使用連字。
連字的實現方式有兩種,一是字體的 PostScript 連字功能,這需要排版或顯示軟體支持,另外是使用合字字符,如:
字面率、中宮、重心
字面率、字面、中宮、重心是常見描述中文字體外觀特點的屬性。字面是相對於字體的外框而言字體實際尺寸的範圍,同樣字號下不同字體字面大的實際尺寸會更大。
字面率是字面與外框內尺寸的比值,一般簡體中文字體有 92 % 左右的字面率,日文字體漢字通常字面率要高一些,94 %左右,相對而言,日文字體漢字更追求平均和較大的字面率。
中宮是漢字主要結構的大小,類似於英文字體的 x 高度。中宮大小可以用來評判字體的鬆緊程度,中宮分橫向和縱向,不過通常看橫向的中宮尺寸就夠了。
重心是字體另一個主要的外觀屬性,是字體的視覺中心點,一般字體重心是位於中上部分。
英文字體
字體分類
英文字體的分類方法有許多種,不同的分類法側重點不同,這裡介紹常見的傳統分類法「 Vox-ATypl 分類法」 和數字字體時代具有代表性的 typekit 網站的字體分類方法,還有按年代劃分(主要參考《西文字體》)字體的方法。
typekit 分類法
Sans-Serif 無襯線
Serif 襯線
Sleb-Serif 粗襯線體
Script 書法體
Blackletter 哥特黑體
Monospace 等寬字體
Hand 手寫體
Vox-ATypl 分類法
Classicals 古典
古典字體分為人文主義體 (Humanist),加拉德體(Garalde)和過渡體(Transitional),他們的特徵是有著類似三角形的襯線
可以看到人文主義的字體 x 高度明顯小,大寫字母比小寫字母高許多。
Humanist 人文主義字體
人文主義字體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興起的字體,流行於當時文藝復興的中心義大利,所以也被成為威尼斯式 (Venetian) 字體。
人文主義字體以當時作家的手寫字體為參照,所以保留有很多手寫的特徵,比如傾斜的 e、c、o。還有較小的 x 高度。
e、c、o 的軸線傾斜
筆畫粗細差別不大
x 高度較小
代表字體有:Centaur、Cloister old style
Garalde 加拉德體
加拉德體的名字(Garalde)是來源於 2 個設計師:Claude Garamont 和 Alde Manuce。這種字體也被稱為「古風體」或「舊風格」字體。
這是一種比較中庸的字體,其去掉了很多手寫特徵,e 的軸線完全垂直了,o 和 c 的傾斜也很小,x 高度也較高,字體的比例較均衡,所以很適合作為正文排版使用。
e 軸線完全垂直,o、c 軸線略微傾斜
筆畫粗細差別不大
x 高度較大
代表字體有:Garamond、Bembo
Transitional 過渡期體
過渡時期是指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的 18 世紀啟蒙時代(Age of the Enlightenment),這種字體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字體(Neoclassical)。
這種字體的幾乎完全拋棄了手寫特徵,襯線幾何化為十分規則的曲線。而且其筆畫粗細相差極大,細處特別細,粗處特別粗,這讓它並不很適合作為正文字體。它適合的是有足夠尺寸來展示其流暢典雅曲線的場合,比如標題或者 LOGO。
篇幅限制,更多精彩內容回陸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