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Rokas Aleliunas
字體是當代社會信息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讀取文字信息時,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步驟:先是視覺捕獲圖形,再通過大腦分析讀取圖形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說,字體應該是視覺與信息的雙重載體,是需要符合人類審美以及信息傳播訴求的。
這一點在不少品牌的logo上都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作為用來傳遞品牌風格及理念的符號,品牌logo需要以最簡潔、直觀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並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形成記憶。
而對於國內的字體設計領域而言,由於漢字複雜的筆畫以及多音字、多義字等特殊屬性,人們需要建立一種新的邏輯與審美。在上次探訪漢儀字庫國風氣象局後,應磁粉們的強烈要求,我們邀請到了不同時代的三位字體設計師朱志偉、陳嶸、陶一泓,讓他們來講講中國的字體設計到底打哪兒來,又該往哪兒去呢?朱志偉
中國著名字體設計師
漢儀字庫藝術顧問,代表作品:漢儀玄宋、博雅宋、雅宋、風雅宋、鐵筋隸書、北魏楷書等。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碩士,interdesign聯合創始人、設計總監,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畢業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代表作品絲沐體、阿里巴巴普惠體。
陶一泓字體作品:絲沐體
在中國,字體設計的概念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在電腦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國內印刷字體領域中設計的概念並未被普及,字體設計被稱為繪製字稿,需要用鉛筆或毛筆在坐標紙上進行繪製,而做這件事的人們則被稱為工藝美術師。在國內字體設計最早出現在美術院校的美術教育中,隨著電腦的普及與字庫公司的出現,才逐漸有了字體設計師的概念。
中國著名字體設計師朱志偉告訴我們,中國的字體設計很多都是直接來源於中國書法,比如我們熟悉的宋體就是為了適應印刷術而從書法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字體。在唐代中後期,雕版印刷術逐漸普及,人們把歐陽柳趙等著名書法家的楷書字體寫在木板上,然後由工匠來刻,進而印刷與傳播。
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來越大,到了明朝,雕版刻工們每天需要雕刻的文字越來越多,為了保證速度,便在不知不覺中把字體中的曲線刻成了直線,結果就形成了宋體字。
朱志偉字體作品:玄宋
漢儀字庫高級字體設計師陶一泓告訴我們,漢字的每一個變化,其實都能反映出中國的一個重要階段。「比如小篆出現在秦朝統一的時候,這並非創造了一個新的字體,而是與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工具和載體都有關係。」
同樣的,當清末時期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時,我們的版面設計產生了變化,同時對字體設計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古以來直至清末,中國的文字都是豎排書寫,清末時期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漢字書寫版面的問題,這時國內才出現了一些橫排的跡象,但也僅僅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直到民國新文化運動,西方現代科學書籍的引入,錢玄同、魯迅等人才開始關注到橫排版式的優點。試想一下,如果用豎排方式書寫化學公式會是什麼樣?
陳嶸字體作品:漢儀新人文宋
中國字體設計的未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設計的形態也會隨之發展,正所謂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字體。但歸根結底字體是為人服務的,其核心在於以人為本。
朱志偉告訴我們,2003年他在設計博雅宋的時候,正值中國報紙的改版熱潮,不少國內報紙的版式都開始模仿西方報紙,然而國內報社在模仿版式的同時將西方報紙的8磅字號也一併模仿過來了,這就導致有些有著複雜筆畫的漢字在8磅字號下顯得模糊不清,讀者讀起來也就異常費力。
朱志偉字體作品:博雅宋
針對這樣的情況,朱志偉對日本的狀況發起了調研,他發現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由於社會的老齡化,有視力障礙的人數逐年增加,導致了報紙的訂閱量下滑。於是日本的字體設計師專門開發了名為新聞體的報紙用字,現在日本報紙的正文字比12磅字還要大,這樣的改變提高了讀者閱讀的舒適度、清晰度,看著就不那麼費力了。
「我在2003年調研的時候,日本一家報社一年的訂閱量是400多萬份,而中國訂閱量最高的一份報紙是300多萬份。然而我們的人口基數是日本的近6倍,這個差距就顯得很大了。所以說字體設計師用字的觀念、字號大小、對讀者視力的關注、對閱讀心理的關注等等,在字體設計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朱志偉講道。
朱志偉字體作品:粗雅宋
圖片來源於creative PRO: Ilene Strizver
顧名思義,可變字體指的是可以自由地任意彎曲拉伸的字體。可變字體為字體設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通過改變每一筆的粗細長短,可以為字體設計工作減掉極大的負擔。早在20世紀90年代,Adobe和蘋果公司就分別對智能可變字體進行了研發,只是受限於開發工具和硬體設施,先後停止了研發。漢儀字庫高級字體設計師陶一泓告訴我們:「如今可變字體的噱頭很多,其發展需要找到一個好的落腳點,如何將龐大的中文與可變字體技術結合,帶來真正的革命性應用,這條道路需要不斷探索。另外人工智慧的發展為字體設計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例如工作效率的提升、字體種類的豐富、市場版權的規範等,讓字體行業逐步進入到了技術化時代。」未來的字體設計依然需要依附實際的使用條件和應用場景,才是有意義的創新與改變。陶一泓工作照
面對中國字體今後的發展,陳嶸講道:「不用跟國外去比,我們自己想一想中國的字體設計、網頁設計需要什麼,中國怎麼完善字體發展的邏輯、設計思維和整個發展趨勢,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體系。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還有很多寶藏等著我們去挖掘。」
事實上,字體設計並不像平面設計或者其他類型的設計內容,字體設計相較而言比較小眾。談起字體設計,人們常常會說原來字體還是需要設計的,或者會與籤名設計混淆。然而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字體設計無論在某些專有領域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變得越發重要。
那麼想要成為一名字體設計師,你要具備哪些條件呢?首先,也是最基礎的,你需要熟練掌握字體設計工具,以及非常熟悉漢字的發展歷史與書法。中國著名字體設計師朱志偉告訴我們,字體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工具的改變,所以字體設計師掌握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耐心,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你得能耐住性子,畢竟字體的項目製作周期非常長,在字庫面市之後還有非常長的市場反應期。雖然字體設計屬於設計領域,但同時它又只是一個設計材料,需要末端廣告設計師使用字體,再從市場使用情況反饋到設計端,所以字體設計也就比設計領域其他的項目周期更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你對這個行業要保有執著、追求與熱愛。這種執著與熱愛的基礎是你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把握,在這個基礎上,你才能把中文字體設計當做一份可以長期堅持的事業去做。
PS:如果有機會參加字體設計比賽,說不定下一個字體之星就是你了。
成為一名新的字體之星之後你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呢?陶一泓告訴我們,專職的字體設計師的日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日常的工作項目,了解傾聽甲方的需求和出發點,調研了解並分析市場,然後再通過自己的團隊和自我的專業能力去幫助甲方在字體上進行創造賦能。
第二,深入市場,了解市場的一些規律,設計方向,用戶群體的喜好。
第三,自我創作的部分,相較於其他的一些平面設計師,字體設計師有更多自我創作的空間和時間,根據市場調研去更加仔細地翻閱一些資料,看一看書法的碑帖、一些相關的平面設計等等,汲取一些靈感,最後進行創作。
文字是聲音的圖像,不同階段的設計師對字體有著不一樣的情感,他們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字體中,帶給字體更多的可能性。
新媒體的產生改變了漢字的呈現方式和出現頻率,單純地以二維紙張媒介為主的時代已經在改變。現今的漢字有了更多元的介質選擇,但是原有的漢字形式能否很快適應這樣的技術變革,這是我們需要面臨的新的問題和挑戰。
* 部分圖片由朱志偉、陳嶸、陶一泓官方提供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Email: hi@ciqi.in WeChat: CIQI-CHINA
* 如需轉載請聯繫磁器CHINA並註明媒體來源
總編室 | 何智, Meredith N KING寧謐謐攝影部 | Mars-Z-Mars, WENBO, Ray, 陳銘, 楊琳造型部 | Meredith N KING寧謐謐, Xinca* 文章內所涉及到的所有物料(包含但不限於圖片、視頻、音頻、文字、人物肖像、舞蹈動作、字體、美術等)皆不作為商業用途使用,平臺僅提供瀏覽觀賞並保持「技術中立」,若第三方侵犯我司作品著作權或視頻中涉及相關著作權,我司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或協助被侵權作者進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