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哮喘症候群(CARAS)是同時發生在臨床或亞臨床的上、下呼吸道的過敏性炎症,是同一症候群在呼吸道兩個部分的表現。隨著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環境變化愈發劇烈,CARAS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已經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西醫學對確診的CARAS,大多提倡聯合治療,但據相關研究報導,由於治療重複和藥物疊加,容易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而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聯合治療效果並不明顯。本文根據中醫「肺鼻同治」理論,對CARAS的中醫病因病機進行探討,希望能為本病的中醫治療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 肺鼻存在絡屬關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肺主鼻,在竅為鼻」,《靈樞·五閱五使篇》云:「鼻者,肺之官也。」都闡述了鼻與肺的官竅與臟腑之間的絡屬關係,是中醫「肺鼻同治」理論之源。而「肺開竅於鼻」是「肺鼻同治」理論的精髓所在。中醫認為肺與鼻在解剖上相互貫通、生理上息息相關、病理上互為影響。
2 中醫經典中的肺鼻解剖
關於「肺、鼻」的解剖早有論述,認為肺鼻在解剖結構上是相互貫通的。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記載:「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認為鼻與肺在解剖位置上密切相關,鼻為肺與外界相通的通道,更是肺與外界相通的門戶所在,鼻通過咽、喉、氣道與肺相連,鼻於外,肺在內,內外相互聯繫,互相影響。肺鼻在解剖結構上的連貫性,使「肺鼻同治」成為可能。
3 過敏性鼻炎-哮喘症候群與中醫「肺鼻同治」理論
現代醫學中很多呼吸系統疾病都是在肺鼻共同病理作用下發生的,兩者之間存在著或因或果的關係。比如CARAS主要表現為鼻癢、噴嚏、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和喘息等,這些症狀可突然發作,也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後緩解,與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的一般症狀類似。CARAS發病就是在肺鼻的共同病理作用下發生的,因此,CARAS的治療也要回歸於肺鼻的生理和病理。中國古代醫籍未曾找到類似於過敏性鼻炎-哮喘症候群的病名記載,但依據臨床症狀、體徵特點,可將其歸入「哮病」與「鼻鼽」的範疇。以上二者皆屬肺系病範疇,常相互聯繫、互為影響。在哮喘伴有或不伴有鼻部症狀時,都可兼顧鼻部炎症的治療,即上、下氣道的聯合治療,也就是中醫的「肺鼻同治」。
4 「肺鼻同治」理論指導下的CARAS中醫病因病機探討
關於CARAS的中醫病機可歸納為「本虛標實」,整個疾病過程可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兩個階段。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要。中醫認為CARAS發病,或因於肺,或因於鼻,肺鼻相通,互相關聯。CARAS發病可表現為「鼻鼽」和「哮病」的病因病機特點。而「肺鼻同治」理論要貫穿整個疾病治療的始終,將其作為CARAS辨證論治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鼻鼽的病因病機可概述為「髒虛和感邪」。髒虛主要表現為肺、脾、腎等髒氣虧虛。肺脾腎氣虛,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聚而為涕,久之不化則形成伏痰,儲於鼻肺。肺氣虛弱、腠理疏鬆、衛表不固,鼻竅易感外邪,或肺虛津少,鼻竅失養,出現鼻塞、鼻癢等鼻鼽症狀。哮病的中醫病機素有「夙根論」一說,認為宿痰伏肺,外邪誘發而致哮喘。而CARAS是發生於上、下氣道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發病特點是反覆發作,且病程較長,這與中醫「宿痰」的致病機理不謀而合。中醫將CARAS歸於鼻鼽和哮病範疇,其病因病機可從鼻鼽和哮病出,但又異於單一的鼻鼽和哮病發病。總的可歸納為「本虛」和「感邪」兩端,「伏痰」為主要病理因素,皆與鼻肺相關。先天不足和後天髒氣虧損同為鼻鼽合併哮病的內在因素。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水溼內停不化,最終導致痰濁這一病理終產物的形成。痰濁,儲於肺鼻,甚至儲於整個肺系,可作為鼻鼽和哮病的共同病理因素,是CARAS發病的關鍵所在。肺脾腎的虛態在「痰濁」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三髒功能失調,水液運化失常,水溼內停,聚為痰濁,儲於肺鼻,導致肺失宣降,氣道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功能異常,水液運行輸布障礙,進一步促進痰濁的形成。痰濁日久不化,形成伏痰,或儲於肺,或藏於鼻,成為鼻鼽和哮喘發病的共同「夙根」。
外邪同為鼻鼽合併哮病的外在因素。CARAS外在致病邪氣主要包括風邪、寒邪、溼邪,及煙塵、花粉、動物毛屑、異味氣體等,其發病特點各異。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一般病程較長,具有季節性特點,常驟然發作、即發即止,這與風、寒、溼等邪氣致病特點相符。外邪常作為CARAS發病的誘發因素,明確誘因是CARAS中醫證治的關鍵。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