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城小事| 在上海當上月嫂育兒嫂後,她們回老家地位猛升,今年薪水又漲了
元宵節過完已經十多天了,江蘇宿遷人錢大妹阿姨並不忙著回上海打工,她剛預定了3月15日的車票。作為村裡「高收入人士」,這次她又帶了四個小姐妹一起到上海發展。她們都奔著同一個職位而去:那就是月嫂。
新年裡,上海的月嫂、育兒嫂又一波市場看漲,薪酬待遇提高、人員供不應求。一項最新《上海家政員生存現狀調查》顯示,外來家政工到上海後,一般只需要工作1年,就可以獲得不低於上海平均工資的收入。尤其是月嫂和育兒嫂,工資收入大多是丈夫的數倍,普遍成為家庭經濟頂梁柱,地位大幅上升。
但與此同時,相關調查也顯示,家政服務員的生存狀況堪憂,相關保障缺失,社會關注度不高,市民們也對她們的綜合素質有著更高期待——
安徽籍阿姨人數最多,江浙籍最受歡迎
今年,上海市婦女兒童指導服務中心、上海市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等單位聯合公布《上海家政員生存現狀調查》。
調查小組共調查家政員樣本2000名,其中安徽人佔54%,河南人佔16.6%,江蘇人佔14.25%,黑龍江人佔4.05%,陝西人佔4%,江西人佔2.65%,浙江人佔2.55%,湖北人佔1.3%,不願透露的人佔0.6%。同時家政員原籍往往相對比較貧窮落後,如江蘇籍中沒有人來自相對富裕的蘇南地區,全部來自蘇北地區。這兩年,來自遼寧、黑龍江等東北地區的女性成為」新鮮血液」,這些區域經歷產業轉型,一批具有一定學歷的中年婦女下崗後,湧入上海,尋找職業生涯的第二春,她們逐漸成長為知識型家政員的生力軍。
一些月嫂介紹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家政工的地域比例跟月嫂、育兒嫂差不多,因為後兩者一般都是家政工轉行來的。今年的新手月嫂中,也是安徽人、河南人和江蘇人居多。不少上海家庭對月嫂的籍貫有要求,最受歡迎的屬江浙地區月嫂,上海阿姨更是搶手。
春節後,月嫂和育兒嫂的工資又比前一年略有提高。記者從徐匯、靜安的幾家家政中心獲悉,一般月嫂新手的工資在12800元左右一個月,有5年以上經驗的在16800元左右,相對年紀輕、長相清秀的月嫂價格更貴。而月嫂的月薪並不是按照自然月計算,而是按照28天計算,每周還有一個休息日。據說,口碑好的月嫂訂單已經排到了七八月份,有的夫婦剛剛確認懷孕的消息,就急急忙忙前去預定月嫂,還有很多家庭一般都會連用月嫂兩個月。
48歲的錢大妹就是某家月嫂介紹中心的「頭塊牌子」,月收入在兩萬以上。她長得白淨整潔、嗓音甜美,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外表屬於「人見人愛型」。負責人說,寶寶們特別喜歡陳阿姨的聲音,很多孩子一聽到她唱兒歌就停止哭鬧了,除此之外,她還有不少絕活,包括為產婦按摩穴位、自製點心、收納家庭用品等等。這名負責人覺得,能幹的月嫂雖然價格高,但請了她回家,能一手解決母嬰的大多數瑣事,還能幫助嬰兒養成良好作息習慣,其實性價比不低。
如今,錢阿姨的訂單幾乎都來自老客戶介紹,不通過月嫂中心介紹客戶,她就不需要支付佣金,但中心還是願意讓她「掛靠」,讓她下單期間帶教新手。
而育兒嫂的行情也不低。最受歡迎的是35歲到45歲的年輕阿姨,學歷在高中或者大專,這類住家阿姨,月薪在七八千左右。一些資質好的育兒嫂也會跟客戶雙向選擇,一名北京籍阿姨說,她希望能在一戶家庭長做3-5年,合同最好是3年一籤,選擇客戶前她會和僱主先作一次深入溝通,如果雙方育兒理念不同,即便工資待遇好,她也不會接單。
另據統計,上海家政員高達50多萬人。而上海目前的800多萬家庭中,正在使用或者有家政服務需求的家庭超過三分之一,其中需求最多的就是月嫂和育兒嫂。一對「80後」上海夫婦告訴記者,他們的孩子今年3歲,從出生以來家裡一直阿姨不斷,月嫂走後,又換了育兒嫂。請保姆的開支幾乎和女方工資收入差不多,但孩子媽媽堅持不辭職當全職媽媽,她覺得,不能完全從經濟角度考量這個問題,母親在職場上能有一席之地,未來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因此她堅持早出晚歸上班而把大多數家務事交給阿姨。
上崗一年後收入達到上海平均工資水平
《上海家政員生存現狀調查》中還透露外省市女性到上海從事家政員行業,有62.1%人選擇「原來的生活壓力大,到上海賺錢養家」,還有18.6%人選擇「上海機會多,從家政工幹起,以謀求更好發展」。5.1%人表示是「跟隨子女的求學軌跡來到上海」,另有14.2%人表示是「跟隨丈夫一起來打工」。
家政員們也普遍反映, 她們原本的生活不盡如人意,主要以農民、下崗職工為主, 許多人因為無力交納孩子學費或者親屬醫藥費而選擇來上海做家政員。來上海後,她們一般只需要工作1年, 就可以獲得不低於上海平均工資的收入,實現脫貧。大部分家政員也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即便部分收入較低的被調查者也表示,她們收入相對其他人低,是因為入職時間短,只要做家政員時間超過1年,收入就會有明顯上升。
另外,在工作狀態中,她們也覺得勞動強度比較大,比如鐘點工、住家保姆都表示,工作時根本無法休息片刻,月嫂更是日夜連班,只能抽空打盹。很多人睡眠不好,感嘆是「用生命在掙錢」。月嫂的職業生涯相對較短,很多人幹了五六年就幹不動了,轉行做育兒嫂或鐘點工。有月嫂在接受調查時表示,有些嬰兒晚上較吵鬧,需要整夜抱著才能休息,但白天她想打個盹,有的僱主也會表示不滿。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現象,一些適齡的醫院護工和養老護理員,都紛紛轉行做月嫂和育兒嫂,她們一方面是希望獲取更加高的報酬,另一方面也更喜歡和孩子打交道。轉行一年多的月嫂肖阿姨說:「兩種吃苦相比,我更願意當月嫂,月嫂收入漲得更快、需求更大。」這個活絡的安徽阿姨,今後還想自己開一家月嫂介紹機構。
而先前提到的錢大妹阿姨,到上海當月嫂之後,收入已經大大超過丈夫,成為家庭經濟頂梁柱,還給兒子在揚州買了套婚房。除此之外,她手頭還有十來萬元私房錢,將來也準備給兒子。錢阿姨說,她三十幾歲才給婆家生下一個兒子,不能跟其他能生養的妯娌相比,家庭地位一直不高。但這幾年情況發生改變,她每年都帶著一筆錢回家過春節,簡直可以說是「榮歸故裡」,老家的人都向她請教「致富經」。她這次回上海時間延後,就是為了等親戚家的幾個小輩女性一起成行。
錢大妹告訴記者,除了賺錢之外,月嫂這份工作還為她打開了視野。她在不同的上海家庭裡生活,和上海人吃住在一起,最長的一家做了半年,是一對教授夫妻。她從上海人身上學到很多精緻的生活方式。比如上海人很講究環境,家裡弄得乾乾淨淨,還會打掃家門口的公共區域。上海女性普遍都很注意保養,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會外出鍛鍊身體、節食、說話輕聲細氣。
開車唱歌英語列入育兒嫂培訓清單
調查還發現,這兩年還出現了管家及管家型家政員等高端家政工種。這些女性擁有高學歷,會開車、會彈琴,有的還有留學背景,說得一口流利的外語。她們做過教師、財務或公司管理,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能力強,有很好的職業規劃,心態積極。通過不斷學習自我進階,大多活躍在金融、演藝等名人圈的僱主家庭,是家政業的金字塔尖人物,數量雖然少,但卻是引領這個行業發展的新力量。
還有些要求上進的家政員,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看到技能提升對薪資水平的正向拉動,主動要求學習。來自揚州的何小姐,30歲不到,已經在上海拿到駕照,正在學習蒙氏早教,實現了薪水的飛躍。在楊浦母嬰之家工作的家政指導師王女士說,她目前在上海開放大學讀家政大專,兩年半時間裡,將學習烹飪、家務管理、心理學等等。她的同學中,有很多來自江浙滬的阿姨。她們對自己開列的技能培訓清單包括:開車、唱歌、英語等。
在家政服務公司巾幗家政,就設有幾個不同的大型培訓教室,家政員們常常坐得滿滿當當,正在開展各種培訓。對於這些擠佔休息時間的課程,年輕時沒讀過什麼書的阿姨們如今卻對培訓充滿了熱情, 用她們的話說:」要想多賺錢,就要多學習。」
對於家政行業尤其是月嫂、育兒嫂行業出現的這種新氣象,不少有需求的家庭也表示「很接受」。在一家外資銀行任職的上海人陳先生原來在香港工作多年,他回到上海後換過好幾個住家保姆都不甚滿意,在他的印象中,上海有一支龐大的家政服務員隊伍,但卻沒有統一標準,管理鬆散,讓人難以放心。他希望,上海也能參照香港等地方對於菲傭的管理方式,有專業的中介機構,對於菲傭的等級有明晰分類,基本工資、加班工資等也採取明碼標價的形式。
一些月嫂和育兒嫂則希望,上海能夠為她們的社會保障考慮,增加她們的職業穩定性。積極推行覆蓋家政服務人員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等保障。如果體系尚未充分建立,先通過商業保險作為補充。許多家政人員說,她們很希望更深程度地融入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