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易象原創出品
今天是開篇,先講了思路。我們要考慮一下,周易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的周易,它經歷了上古、中古與下古。
周易的發端大概多少年前呢?大概是在六千年前。學周易的人,你腦子要學會觸景生情,你要把思想回到六千年去,你可以試著去思考,六千年前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大概我們要知道點,學過歷史,六千年前,原始社會,那麼我們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易發端大約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那個時候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在畜牧為生的時期,面對的困難是冬日的嚴寒、夏日洪水、火山的噴發,一旦自然災害的發生,人的生命就可能完結。
▎伏羲始作八卦
伏羲氏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原始社會中的部落首領,他的決定將影響整個部落的興衰。在與天鬥和地鬥的時代,最讓他困惑的應該是自然的變遷有沒有規律。
他似乎感覺這裡面一定有其規律性,因為白天過後是夜晚,太陽落下月亮出來;春天過後是夏天,周而復始。這一定有規律。
他在不停地思索,不斷地追問,尋找宇宙的真象。夜晚伏羲把目光投向了深邃的星空,仰觀日月星辰的運動,白天俯察大地,從中探索自然帶來的春夏秋冬的特有規律。研究完天地了,再從人類性別老幼、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及世間萬物上,探究共有的規律。然後用符號記錄下來,這 就形成了八卦。八卦是對宇宙的模擬,同時也是對人類社會的模擬。
伏羲對規律的認知,到了孔子那個時候,把它變成了下邊那段話,《繫辭》中 寫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可以模擬什麼?
1、可以探索人天關係:用矛盾對立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徵矛盾對立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講求八卦自身匹配對待關係。
很多朋友見到先天八卦圖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神秘,它到底表述什麼呢?它肯定表述的是一個有規律性的東西,它表達的是什麼呢?
上面是天,叫乾,看到了嗎?上面是三個陽爻叫乾為天。上面是天,底下是什麼呢?坤為地,下邊一定是坤卦。它的左面叫離為火,是太陽初升的時候,太陽初升叫離為火。右邊呢,叫坎為水,黑暗的時候,月亮出來的時候叫坎為水。
有時候說記先天八卦特別複雜,實際上你按照我的想法來說,它是很簡單的。這個規律有沒有道理呢?那麼這個圖從它的起源到現在,六千年以來,很多的社會現象來證明這個圖是正確的。
韓國的國旗就是在描述這種規律。
2、可以模擬人的先天狀態(後人發現)
就是稟天地之道,人來到世間就進入後天的世界,而未出生之時則為先天。在母體當中,它有完整的邏輯,比方說它有數碼,我們簡單說數碼吧。你看到數了嗎?1、2、3、4、5、6、7、8,它說一個人在未來到世界之前,在母體當中的時候,它的生長的過程是這樣的。
胎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人體以頭為諸陽之首,為乾,故乾為一。次則生肺,肺屬金,以兌應之,故兌為二。又次則生心臟,心臟屬火,以離對應,故離為三。再次則生肝,肝屬木,以震對應,故震為四。然後生膽,膽亦屬木,以巽對應,故巽為五。再後生腎,腎屬水,以坎對應,故坎為六。再後生腸胃,腸胃屬土,以艮對應,故艮為七。最後生肌肉皮膚,肌肉皮膚屬土,以坤對應,故坤為八。
3、可以對事物本源的「數理」認知(後人總結)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個圖我們發現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四組對待先天數之和都為9,整個宇宙處於穩定狀態。
乾1 + 坤8 = 9
兌2 + 艮7 = 9
離3 + 坎6 = 9
震4 + 巽5 = 9
(1)、古人推理中常把先天數用於戀愛、婚姻年齡的推理。什麼是對象呀?兩個數加起來等於9叫對象。比方說我是一個乾,我是一個老頭,我該找什麼樣的對象呢?你要找坤,老太太,理解了吧。你看著很簡單吧,他為什麼這樣找呢?看,加起來是9。
比方說我是震,我是棵大樹,叫震為雷,我是大樹,我喜歡什麼呢?我就喜歡巽,什麼巽知道嗎?小草。我如果是大樹的話,我就喜歡小草,我如果是乾的話,我就喜歡坤。
就是我們講的預測。那如果說你是震的話,找對象的年齡是25歲,古人是這樣推理的。
(2)、傳統文化中關於風水的原理也來自先天八卦,古人談的門、主、灶的關係,門為宅主,房為賓,當大門與主房處於陰陽正配的時候,都是吉利的。比方說,坎和離是一對邏輯關係,如果你們家的主臥在北面的話,你應該開南門。它倆加起來就是9。
實際上我們講,古人建立一個住宅的時候,它的門和它的主臥的邏輯關係,就來自於這個圖譜,你的主臥在哪個位置,他的門就開在哪個位置,它有完整的邏輯關係。因為這兩個加起來是9,什麼是9?最穩定的結構,所以,古人蓋房子,門主灶,你的這個位置,和這個邏輯關係,最好的邏輯關係是9的關係。有人來談,我家的那個灶放得對不對。你用什麼邏輯關係做的,就用這個邏輯關係做的。
當陰陽正配,古人在環境學中稱為延年,主丁財兩旺、延年益壽。如開西北乾門,主西南坤房;開西面的兌門住東北艮房等。
我們發現很多民間應用學派,都沒有脫離八卦圖,我想中醫也會如此。中國古人有哲學思想,最為重要的就是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才有了博大精深額中國文化。
備註:本文是根據中華中藥業學會鄭盧醫學群講座提綱與錄音整理而成(摘錄)。
————
▎更多內容請關注「東方易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