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海洋研究中心高新區奠基 打造海洋經濟重要產業基地

2020-12-12 中國江蘇網

  昨天,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在高新區開工奠基,項目將積極推動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在我市創新發展,推動高新區信息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副市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吳區委書記王進健出席活動。

  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高新區投資設立,以海洋探測與信息技術工程為核心,致力打造海洋工程、海洋資源勘探、海洋信息服務與管控、水下工程裝備、船舶運維保障等七大產業集群,形成科技創新研發等「五大中心」。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無錫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的實施主體,以海洋觀測、目標探測、海洋工程防護等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為主要業務。此次開工的探測院研發中心,具有科研辦公區、研發實驗室、產品聯調區、質量檢驗區、國際交流中心等功能。(小張)

昨天,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在高新區開工奠基,項目將積極推動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在我市創新發展,推動高新區信息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副市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吳區委書記王進健出席活動。此次開工的探測院研發中心,具有科研辦公區、研發實驗室、產品聯調區、質量檢驗區、國際交流中心等功能。

相關焦點

  • 青島海洋活力區未來展示中心盛大開放
    得益於天然的區位優勢,青島素以「海洋」為發展之本,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致力於海洋產業、海洋港口、對外開放、海洋科技、海洋生態、海洋文化等,為海洋強國戰略貢獻著青島力量。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的新格局之下,青島作為北方經濟樞紐,其西海岸海洋活力區的未來發展路徑已日漸明晰。
  • 化工圍城下如何打造「乾淨的海」?廣東重工業城市海洋經濟轉型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陽江基地總負責人麻利民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據估算,廣東淺水區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近海深水區可開發容量超過5000萬千瓦。守著巨大的海上風電資源「富礦」,陽江市提出打造一個產值超千億的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並率先規劃出一個7.4平方公裡的風電裝備製造產業園,發展海洋經濟。
  • 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連海參產業化基地落戶「上品堂」
    本報訊(記者喬夫)昨日,國際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品堂大連海參產業化基地籤約授牌儀式在我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朱蓓薇和大連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旭升共同為基地揭牌。
  • 特色水產打響汕頭品牌 保護海洋資源 打造海洋經濟新亮點
    利用海洋優勢&nbsp打造海洋經濟新亮點  當前,汕頭向海洋進軍的號角吹得越發嘹亮!漁區內、碼頭邊、海島上、港口旁,一幅幅耕海牧漁的「鬧海」圖面,讓人熱切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發展海洋經濟的強勁勢頭。
  • 未來展示中心矚目開放青島海洋活力區全面起勢
    可以說,未來展示中心代表著整個青島西海岸海洋活力區的氣質和形象。尤其是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的新格局之下,青島作為北方經濟樞紐,其西海岸海洋活力區的未來發展路徑也日漸明晰。
  • 未來展示中心矚目開放 青島海洋活力區全面起勢
    可以說,未來展示中心代表著整個青島西海岸海洋活力區的氣質和形象。尤其是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的新格局之下,青島作為北方經濟樞紐,其西海岸海洋活力區的未來發展路徑也日漸明晰。
  • 與寧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浙江海洋大學、浙大海洋學院建設...
    「十三五」時期,市委從容應對大變局大變革大事件,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決策部署,打好「五大會戰」,建設「四個舟山」,拼出了經濟逆勢上揚新氣象,幹出了社會和諧穩定新局面。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增速居全省前列,人均GDP達12.5萬元。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國內首屈一指的魚山大型石化基地即將全面建成,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項目順利完成。
  • 中國大型專業海洋工程製造基地在上海開工
    中國大型專業海洋工程製造基地在上海開工 2008年04月28日 16: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海臨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工程配套項目,在位於上海市南匯臨港新城的規劃重裝備產業區內開工奠基。
  • 煙臺牟平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區域布局、發展海洋經濟 傳統海洋產業...
    近年來,牟平區著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向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推進漁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向「海洋漁業﹢」轉型,使得傳統海洋產業鏈走上了升級之路。  海洋牧場開啟牟平「海上糧倉」  向海而生的牟平,因漁而興。
  • 新增海洋牧場一次性最高補助2500萬!山東這個市發文支持海洋新興...
    近年來,圍繞「以藍色經濟引領轉型升級的自主創新示範區」這一定位,青島充分挖掘海洋資源,依託六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文化旅遊等面向海洋科技創新的領域,開創藍色高端新興產業區域發展新局面。
  • 東山打造漁港經濟區帶動海洋經濟發展
    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退城入園」這一戰略目標,加大對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醫藥和新型科技類產業等重點產業的項目從城區引進園區,不斷推動意向項目早籤約,籤約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全力推進項目工作提速提效。
  • 漳州:打造漁港經濟區 帶動海洋經濟發展
    目前東山縣共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26家,其中規模企業66家;企業共獲專利532項,獲中國馳名商標6個,獲省級著名商標37個,省級名牌企業18個;擁有公共服務平臺8個,其中國家級實驗基地2個、縣級技術中心3個。企業獲對美國、歐盟等國家地區註冊合計177家次,是全省水產品獲對外註冊認證最多的縣份,水產品出口創匯穩居全國縣級首位。
  • 山東海洋科技走出國門 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成立
    2016學術年會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在青島籤署了「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協議書」,將攜手構建全球分布式協同創新平臺,聚集全球資源,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設立在澳大利亞海洋科技中心霍巴特,擁有澳大利亞40%的海洋學家和60%的南極研究人員。未來,研究中心將會有30多家澳大利亞的科研機構共同參與。
  • 青島市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4月30日訊(記者 孫秀青 通訊員 趙曉峰)今日,記者從青島市科技局獲悉,青島市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名單。省技術創新中心是山東省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省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和策源地,承擔著推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高端跨界融合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帶動產業邁向高端、搶佔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的重要任務。
  • 寧波象山加快培育海洋新興產業
    日前,位於寧波象山的中化膜產業生產基地和膜研發創新中心項目一期進入試生產。該項目總投資35億元,年產22萬支反滲透膜,主要面向工業超純水、工業汙水以及飲用水處理三大領域。「反滲透膜配方由我們自主研製,工藝包自主編制,產品打破了外國企業在中國高端膜產品市場上的壟斷。」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 青島市政協委員關注海洋產業發展,助力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張寧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肖玲玲 劉笑笑 王麗平青島是海洋科技創新城市,海洋產業是青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2020年9月底,山東明確提出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0年10月初,自然資源部進行相關答覆,指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優勢。近日發布的《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為青島十四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目標。2020年以來,青島加快經略海洋攻勢,聚力打好海洋產業、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對外開放、海洋生態、海洋文化六場硬仗,海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本報記者祝桂峰攝「我們將利用好大鵬新區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日前,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黨工委書記楊軍表示,該區將積極打造海洋科研平臺,加快建設綜合性海洋大學,促進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在大鵬落地,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洋產業,引進和舉辦高端海洋科技論壇和展會,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 中鐵科研院西北院「研發中心與創新產業基地」項目開工
    中鐵科研院西北院「研發中心與創新產業基地」項目開工 4月19日,中鐵科研院西北院「研發中心與創新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儀式在蘭州高新區榆中園區隆重舉行。
  • 創新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訪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
    記者:《實施意見》將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怎樣的助推作用?張佔海:多年來,海洋經濟快速增長,總量已佔到國民經濟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是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極。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期,必須看到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投入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 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建所...
    相裡斌在致辭中表示,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辦院方針指引下,在海洋領域積極主動作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擔當引領我國海洋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的歷史使命,推動海洋科技創新,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