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你是否聽過那走街串巷的吆喝聲:「倒鋁鍋嘍~鏊子、勺子、平底鍋嘍~!」牙膏皮、廢鋁片、形形色色的鋁製品,變戲法般的塑成了一件件生活用品——他們就是倒鋁匠。洪澤湖的倒鋁匠如今所剩不多了,他們的鍋子多安在船上,船停在湖邊。
翟永亮今年55歲,揚州寶應人。翟家從事這門活計已有百十年了:祖爺爺傳給爺爺,爺爺又傳給父親、他自17歲開始接手,也已經幹了30多年了。
我們來到湖邊時,他正端著鋁盆走下船。連接船和岸的是一塊不足兩尺,三丈多長的木板,腳踩一下便咯吱作響,翟永亮卻如履平地。
就像牧民逐水草而居,他們祖祖輩輩都劃著一艘小船沿河倒鋁,逐客源而居,行無定所。
有次翟永亮自寶應沿河倒鋁,船經洪澤時,發現這裡的漁民對鋁鍋需求量很大,於是他將船停在了這裡,這一停就是20多年。在寶應時他什麼都倒,但來到洪澤後漸漸主做鋁鍋了,「這的人愛吃麵食,需求量特別大,」翟永亮說,「我倒的鍋供不應求,就完全沒時間做其他模具了」。
化鋁、塑模、澆鑄……只見他用鐵勺舀去浮在鋁水上的雜質。「純度高,倒出來的鋁鍋才耐用。」他向我們解釋道,不一會鋥亮的鋁鍋便倒好了,再細心打磨拋光後,便可以使用了。
船上的生活很枯燥,翟永亮和妻子天一亮便起來倒鋁鍋,到天快黑才收工,兩口子一天也僅能做20個左右。他每隔兩三天便「服務上門」,划船沿湖轉一圈,兜售鋁鍋,遇到跑安徽、湖南的貨船,也能捎帶賣掉一些。每個月少則一兩千、多則三四千,日子還算過得去。
社會飛速發展,原先家家戶戶必備的鋁鍋早已被不鏽鋼鍋所替代,原先住在湖邊的十多家倒鋁匠,也不過只剩下2、3家了。
翟永亮說這手藝到他這就算是最後一輩了,他伸出那雙斑駁著焦黑和灰白的手感嘆,但同時也為女兒能夠遠離又髒又累倒鋁活而欣慰。
一些年長的老人和掌家的主婦們還是會來買鋁鍋。一方面用慣了,另一方面價格著實便宜。對漸漸沒落的倒鋁活計,翟永亮倒也看得淡;「有需求就做做,沒需求就算了,反正女兒們都已經拉扯大了。」
倒鋁匠,就像很多傳統手藝人一樣,正以快得看不見的速度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化成一張舊照片,也許有一天,我們不經意翻出個鋁鍋鋁盆,耳邊或許又會響起那記憶中的吆喝聲:「倒鋁鍋嘍~鏊子、勺子、平底鍋嘍~!」
(圖片 萬震 / 文字 草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