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7日宣布,美國與墨西哥就更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初步原則性協議。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喊話」,要儘快與加拿大重啟貿易談判。
德國外長提出以「多邊主義者聯盟」制衡美國單邊主義 新華社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利用其自身貿易優勢地位率先與墨西哥達成協議,意在「倒逼」加拿大在談判中妥協。但這種標榜「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貿易策略能否奏效尚待觀察。
■新聞事實
美墨達成初步協議
據白宮消息,川普27日與墨西哥總統培尼亞通電話,相互祝賀。
據美國媒體報導,在一些焦點議題上,墨方被迫做了讓步。比如,在汽車製造領域,美方要求「4年內實現北美地區所產汽車75%組成部件」產自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比現行規定62.5%大幅提高。美方還要求40%至45%的汽車零部件由「時薪不低於16美元」的工人製造,這可能促進位造業崗位回流美國、削弱墨西哥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此外,墨方不再堅持設立貿易爭端調解工作組。
美方也並非毫無妥協。比如,美國先前提出協定增補「日落條款」,即每5年續籤一次、否則自動失效,遭墨加兩國堅決反對。但美方此次同意將更新版協定有效期設為16年,6年後重新評估,如評估通過可將期限再延長16年。
川普還立即「放話」,如果加方沒有重返談判,「最簡單的方法」是對加拿大汽車加徵關稅。白宮證實,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已與川普通話,討論了加美貿易並同意將繼續推動「有成效的對話」。加拿大外長弗裡蘭27日中斷在歐洲的訪問改赴華盛頓,定於28日與美方貿易代表重啟磋商。
■深度分析
把美墨談判模式變成「範本」
美方率先「拿下」墨西哥,有其戰術和戰略的雙重考量。首先,戰術上可「倒逼」加拿大。分析人士認為,加墨兩國在談判大部分時間內原本達成某種「同盟」,共同抵制來自美方的壓力,但美國捏準了墨西哥在經濟上對其依賴性更強,且墨西哥現任總統培尼亞在卸任前或有打造政治遺產之需,而率先與墨西哥達成一致,無疑令加方壓力陡增。
墨西哥北方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卡西利亞斯說,墨美兩國間爭議問題已在談判中基本解決,現在就等加拿大回到談判桌了。當然,加拿大對美國市場依賴程度不像墨西哥那麼高,要加拿大最終妥協,美國或許也要做出一定讓步,比如撤銷美國對加拿大鋼鋁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的政策。
第二,戰略上「打造範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分析,柯林頓政府籤署的北美自貿協定對墨西哥有一定「讓利」,而美墨此番達成一致的內容顯現出川普政府更強調美國利益優先,墨西哥做出了較大讓步。
李巍說,美國顯然想把美墨談判模式變成美國與其他國家修改或新籤貿易協定的一個「範本」,挨個向加拿大、歐盟、日本等經濟體施壓。
■即時評論
柿子先揀軟的捏
川普政府去年以來向美國幾乎所有主要貿易夥伴挑起貿易糾紛,看似四處點火,實則算盤打得精明。
柿子先揀軟的捏。美國「攻下」墨西哥,進而可以脅迫加拿大,力圖一舉解決對美國經濟影響最直接的北美自貿協定,先把這個年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的「後院」換上「美國優先」的底色。手握這張「底牌」,美國對其他貿易談判對手的態度可以想見。
不過,貿易的核心是交換,一來一往互利共贏才是交換的真諦。只想著自己一方獲利,而讓對方利益受損,這種做法不可持續,也絕非真正「交易的藝術」。
美、加、墨三國籤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正式生效。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去年4月宣布三方將重新談判協定、修訂一些他認為讓美國「吃虧」的條款。川普政府原先希望在11月中期選舉前達成更新版協定,但三方就多項爭議條款爭執不下。
墨西哥7月初舉行選舉,新當選總統洛佩斯定於12月1日就任,多項政策主張與現任總統培尼亞不同。培尼亞此前說,希望在卸任前籤署協定。
據新華社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