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芽小的時候發了一次很嚴重的蕁麻疹,家裡老人都擔心壞了,在飲食方面更是慎之又慎,害怕病情加重。
一些蔬菜、水果就罷了,家裡老人總說肉也是「發物」,不讓芽芽吃,硬是把芽芽饞得口水直流。
那在寶寶發溼疹、蕁麻疹的時候,真的不能吃肉嗎?
一、這些皮膚病和吃肉有關嗎?
銀屑病
銀屑病的典型症狀就是紅斑、斑塊和脫屑,每天脫落的鱗屑就會有大量蛋白丟失。
所以有銀屑病的寶寶更應該補充優質蛋白質。
不過牛羊肉中含有較多的花生四烯酸,吃得太多也會對銀屑病的炎症控制產生影響,所以在急性期千萬不要吃牛羊肉。
但雞肉、鴨肉、豬肉是可以吃的,不必太杞人憂天。
蕁麻疹
蕁麻疹也是一種比較「任性」的皮膚症了,你總是猜不到它什麼時候會發,什麼時候會好。
甚至覺得吃一口肉就會發疹,可哪怕沒吃「發物」,也可能發蕁麻疹。
其實,慢性蕁麻疹很少由食物的IgE介導引發,臨床上也沒有十足的證據表明吃了肉類「發物」會引發蕁麻疹。
所以對付蕁麻疹,芽媽建議媽媽們要督促寶寶乖乖吃藥,不要吃吃停停,急性發作的寶寶可以去醫院檢查可能的食物過敏源,如果呈陽性,就千萬不能吃了。
皮膚類溼疹
這類疾病臨床診斷比較多,其實這些疾病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內在原因,只是在短暫的處理和治療過程中,不能馬上就能知道明確的致病因素。
而且這類疾病在治療的同時,也需要好好的弄清楚可能的潛在致病因素,通過過敏源檢測(斑貼試驗、光斑貼試驗等等)來進一步明確。
總之,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食物是引發溼疹的主要原因。
二、肉都有哪些營養?
無論什麼肉類,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
而其中,畜肉(豬牛羊等四條腿的肉)比禽肉(雞鴨鵝等兩條腿的肉)含有更多的血紅素鐵,是寶寶補充鐵的重要食物來源。
肉類食物中的優質蛋白質還含有人類需要的所有胺基酸,比植物來源的蛋白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並且在味道上,肉類也比植物類普遍要美味。
這是因為肉類中的各種胺基酸和脂肪,在經過高溫烹調後會散發出誘人的揮發性香味,讓我們難以拒絕肉食的誘惑。
在寶寶一天的飲食中,應該包含畜肉、禽肉和水產類等儘可能多的肉類,並且分量合適。
在選擇肉的部位方面,也有一定的講究。
寶寶更適合吃瘦肉的部位,比如腿肉、裡脊肉。這些部位的肉脂肪含量較低,蛋白質較豐富。
另外,腿肉、裡脊等部位的肉口感較嫩,容易咀嚼和吞咽。
禽肉類的皮、五花肉等肥肉、大排、豬蹄等部位脂肪含量較高,不適合給寶寶吃太多,油膩而且營養較次。
三、肉湯更營養?
很多媽媽都喜歡給寶寶烹飪肉湯,認為這樣吃肉更營養。
雖然肉湯喝起來鮮美,但這種鮮美主要是因為肉類經過反覆高溫滾煮所析出的各種呈味物質、飽和脂肪,除此以外還含有微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但最主要的營養還是在肉身上,並不會因為熬煮得久就全部跑到湯裡去了。
湯喝多了,還容易發胖。
從鍛鍊寶寶咀嚼能力和吞咽能力方面來說,肉湯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應該做成肉泥、肉末或者小肉粒。
如果一定要做成湯,最好這樣吃:
● 做好的肉湯要撇去表面的浮沫,那都是熬出來的脂肪。
● 儘量少喝湯,多吃肉。
肉本身並不是「發物」,但可能因為一些原因誘發某些症狀。
寶寶發溼疹、蕁麻疹並不是說一定不能吃肉類,肉肉只是背了一口「發物」的鍋。
媽媽們與其糾結該不該吃肉,不如聽從醫生的診斷好好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