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而且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教育孩子不僅是家庭的責任,同時也需要學校和老師的配合。
在古代社會,也有很多關於教育孩子方面的俗語,「孤房兒子傻,鬧市出人精」,說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沒有玩伴,再加上父母平時工作特別忙,經常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因為孤單而「變傻」。
這句俗語關孩子教育問題,到底有何深意呢?做父母的不妨留意。
而那些在鬧市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很小的時候就與不同的人接觸,所以不僅性格會變得特別開朗,而且還會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
這兩種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性格方面會有非常大的差異,甚至還會影響長大之後的人生前途。
就想知道這句俗語的內涵,首先就應該弄懂什麼是「孤房」? 從字面意思上去看可以發現,指的就是那些孤零零的房子。
在過去由於農村地區地方比較開闊,所以很多人為圖清靜,便會在那些遠離人群的空地上建房。
但是結合這句俗語的語境來看,「孤房」說的絕對不是房子的事情,而是說孩子被獨自一人待在房子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國家大搞計劃生育運動,所以很多家庭都只能生一個孩子,否則生多了就會被罰款。
在這種前提下,出現了很多獨生子女,雖然他們可以獨自享受父母的愛,並且也可以獨佔零食和玩具,但可悲的是卻沒有兄弟姐妹。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小孩,從性格角度來講往往都會比較孤僻,這是時代與環境雙重作用下的產物。
由於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大多數時間只能讀書。對於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而言,如果長期待在一個特別孤單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變得少言寡語,性格方面也會孤僻、木訥,看上去有一種呆板、沉默,有點傻乎乎的感覺。
實際上這類孩子並不是智力有問題,而是長期呆在孤獨環境中,才導致他們變得傻裡傻氣。因為過度的沉默就顯得不活潑,獨來獨往的作風也顯得不合群。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交流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旦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交流,那對身心健康發展,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鬧市」,原本是指人聲鼎沸的市井之地,抑或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市場。
由於這些地方比較混亂,所以三教九流都會齊聚於此,作為一個魚龍混雜之地,對孩子們的性格發展有非常大。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小便在這種地方長大,又怎麼可能不市儈呢?
從小在鬧市中長大的孩子,由於經常與各色人等接觸,所以他們的思想就會特別開闊,並且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染上江湖氣。
由於需要應付不同的人和事,所以他們不僅需要過人的口才,而且還要具備較高的洞察力。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總會給人一種機靈、活潑的感覺。
而且在與他們談話的時候,也會有一種「小大人」的習氣。由於鬧市中人來人往,各種身份和職業的人也特別多,所以在鬧市長大的孩子,就會不斷學習與成長。
說白了他們不僅見多識廣,而且還特別會見機行事,雖然這類孩子的身上會有一種市井氣息,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的確是「人精」。
所謂「人精」就是聰明過人,並且還會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人。如果能夠加以正確引導,那麼長大之後必成棟梁之材。
當然如果長期混跡於三教九流之中,也可能被那些心術不正的人帶壞。可見從這個角度來講,鬧市也未必百分百出人精,甚至還可能出一個無惡不作之徒。
從這兩句俗語到語義上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孤房」孩子,確實在很多方面無法與「鬧市」子弟相比。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尤其是在古代社會更是如此。窮人家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取功名,否則就算從小便混跡於鬧市,那麼長大之後也未必能成才。而那些所謂的「孤房傻孩子」,如果能夠潛心努力學習,相比將來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