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一把西湖綢傘,有多少道製造工序?又有怎樣的講究?它承載了哪些傳統的情感和歷史文化?
這些問題,你拿來問一位成年人,他不一定能說清楚。
但是,如果你去問一群讀幼兒園的孩子們,可能會得到頭頭是道的答案。
2020年7月28日,在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曉風書屋,《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一書首發。
杭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以下簡稱「市府幼」)集團園長馮偉群帶領她的團隊與到場的老友新朋分享了這一本書創作的前前後後。
馮偉群園長分享《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馮偉群園長和她的團隊開始探索博物館之旅課程,希望尋求博物館場館學習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機結合方式。
近五年後的今天,由馮偉群園長、市府幼燈芯總園園區主任徐慧、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羅娟共同創作的《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呈現了老師和孩子們探索實踐的過程。
再回到那把西湖綢傘,當它進入到孩子的探索,便不再僅僅是一把停留於展示的傘。
在《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的一張「『西湖綢傘』項目實施網絡圖」中,我們可以讀到一把傘所能延伸到的空間——材料、設計、歷史、染織、民間故事、國畫、手工、地域文化……個性不一的孩子,總能從某一個角度,調動起參與其中的積極性。
《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 馮偉群 徐慧 羅娟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由西湖綢傘,再到被戴望舒寫於《雨巷》中的那把江南的油紙傘,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要親手做一把傘,以親身經歷和實際操作,將理想變為現實。
說起來,這本書的創作靈感與2016年秋天一場突至的大雨有關。因為那場雨,不得不臨時將47個班的戶外秋遊改為到博物館內遊覽。
「到了博物館後,孩子們都很新奇,自己主動去觀察博物館裡的展示內容。正是這種新奇感,給我們帶來了啟發。」馮偉群園長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形。當然,這種靈感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基於教育者站在兒童的立場,並關注兒童的天性而起。同時,杭州這座城市也為博物館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對課程資源的篩選,馮偉群園長和她的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先是初步篩選出12座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博物館,又在此基礎上,根據「與幼兒生活聯繫、操作性與互動性、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與教育目標的相關性、資源的可獲得性、距離」6個元素進行判斷,最終選定了7座博物館。
可以說,《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既為兒童教育者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範本,也為家長寫出了帶孩子逛博物館的科學指南。
市府幼的老師們為本書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書中有大量生動的案例,延展開由文物到文化以及現實生活的路徑。
比如,孩子們在扇博物館的先秦畫作中,發現了皇帝的仗扇。皇帝的扇子為什麼這麼大?它們一般都是什麼顏色,選用什麼圖案?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到博物館,探索思考著這些問題,從而慢慢抵達歷史的細節。最後,當孩子們決定做一把仗扇時,那些從遠古走來的文化和審美,就進入了當下空間。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兒童不斷出入博物館,由所見激發創意。他們養蠶、繪畫、制扇、染織、剪裁……進入《白蛇傳》的場景,甚至「走」一次「絲綢之路」。這一切,也將成為孩子們在無盡未來中,最為美好的記憶。
《跨越圍牆的幼兒園課程 博物館之旅》的首發式,也匯集了諸多教育界的大咖。2020年,適逢市府幼走過70年,學校的傳承與改革,從博物館課程上可一睹端倪。這本書也是對市府幼建園70周年的獻禮。
新書首發,名家先讀
著眼於書中的具體案例,正如專家所說——
老師的研究是系統深入的,兒童的興趣和熱情得到了充分的激發,真正體現了在遊戲中學習,多感官參與,兒童高度地投入到活動過程中去,既獲得了博物館所蘊含的文化、科技及其他綜合性的生活知識和經驗,也發展了兒童的能力,增進了兒童對家鄉文化的熱愛。
而這,也正是馮偉群園長和她的團隊的一個共同初衷。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馮偉群園長有一句話:最終,我們期望博物館課程讓兒童積澱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曾言及中國文化「巋然獨存」,而在馮偉群園長看來,「巋然獨存」的內在動因,正是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教育和傳承。這,是她和她的團隊將以一生投入其中的事業。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