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到底影響了你什麼?

2020-11-12 壹道心理

童年期的心理發展如何造就了難管的孩子和不被人喜歡的成人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被人喜歡和接納的,但是有很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為要滿足某些心理需求,而冒著被他人訓斥、排斥和厭惡的風險,也要出現偏差行為,比如孩子不服「管教」、經常撒謊,成年人的婆媳、親子、夫妻關係不良,同事之間難相處等。其實這些心理需求本該由原生家庭在孩子7歲之前滿足的,如果幼年時孩子這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並因此引發各種狀況,直到這些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為止。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肯定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成熟和成長,而是指心理、心智上的成熟和成長。意思是七歲之前的心理發展會為我們的人生奠定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而在國外,心理學四百多門流派,他們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有很多差異,但是他們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影響到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處理問題的方式,以及他情緒管理的方式等,有時候這種影響會伴隨人的一生。

那麼這些心理需求是什麼呢?竟然威力這麼大?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家長該如何做才能夠滿足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然後培養出我們所期盼的自信、樂觀、有價值感、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品質,長大成人後才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和偏差行為呢?

一、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被滿足的第一個心理需求是: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第二個心理需求是:重視。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會讓孩子有價值感、有自信心。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經常吵架,或者因為工作忙沒有精力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另外一個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是指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比如保姆、奶奶等人。如果孩子找到了這個重要他人,那麼孩子是幸運的,媽媽們要感謝她們,畢竟在你沒有能力做孩子的重要他人時,有人做到了,讓孩子有個可以踏實依靠的人。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找到這樣一個理想的「重要他人」,那麼他一生中都會一直去尋覓,直到找到為止。他就會去找一些柔軟的東西,比如被子或毛絨玩具,很多年都不換的那種,走到哪裡帶到哪裡,孩子會把這些東西當成了他的替代性重要他人。上小學會去找小學的老師,上中學會去找女朋友,出現早戀現象。

如果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孩子會認為自己滿足了媽媽的要求,媽媽才會喜歡我,自己做好了事情,媽媽才會愛我。他會覺得只有做一些事情,才有價值;成年後即便是很成功了,依然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還要一直不斷的努力,他會認為只有自己做出什麼成就別人才會喜歡我,才會不在意自己的缺點而接納自己,這是有條件的愛帶來的後果。其實父母愛孩子,只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就會非常喜歡他,而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只因為這個生命的到來,我們就很喜悅。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就會知道,僅僅因為我這個人,我就是有價值的,這就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是要持續一生的,所以請不要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我就不喜歡你了」、「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附帶條件的話。

「重視」的意思就是「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即使媽媽很忙、很累、身體不舒服,也要放下一切,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等生理需求。而有些媽媽因為沒有經驗,養育孩子都是照著書本來,比如書上說2小時餵一次奶,在1個半小時孩子餓得大哭時,也不會給奶吃。這時孩子正處理「全能自戀」的狀態,他會認為不管餓了、渴了、不舒服了,只要一動念頭,就會按照他的意願被滿足。如果家長不能準確的滿足他,嬰兒就會覺得沒有被看到、沒有被重視,產生強烈的無助感。那些照書本養孩子又比較刻板的媽媽們,沒有在恰當的時候出現,所以孩子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這兩個心理需求同時也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就會一直追求「全能自戀」的狀態,尋找被重視的感覺,會出現任性、矯情、不尊重別人的情況。成年人的全能自戀-如果不按他的意願,是有毀天滅地的殺傷力的。所以媽媽們不能完全按照書本的要求,實際看到的、觀察到的才是最準確的,書本只是一個指導性的建議,具體操作還是需要因人而異的。

另外一種不被重視的情況,就是重男輕女。古今中外,女人在家裡被重視的程度總是比男人要低,這並不是偏見和世俗,而是由當時男人和女人在社會上起到的作用不同而決定的一種文化氛圍。在古時候,男人的社會功能要比女人重要的多,承擔的責任更大。男人的主要工作是出去狩獵,屬於力量型的家庭成員,他要養活一家老小,沒有他女人就可能活不下去,所以一家人對他的重視程度要更高一些。西方也是如此。

現今社會不再需要男人出去狩獵養活家人,提倡男女平等了,但社會分工、男女的工作機會、收入、女性需要生養孩子等依然會造成不平等現象,導致還有很多重男輕女的家庭存在。當一個女孩在原生家庭當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她會非常希望彌補曾經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覺,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這時就會出現早戀。戀愛時也會經常問對方:「我在你生命中排第幾?」、「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甚至會用任性、做一些過激的行為、變得很壞很糟糕等行動去證明:她是最重要的,就算變得很壞,也是你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他就會一直帶著這個期待長大,當她來到自己建立的新生家庭裡,在這個自己做主的地方一定要做一些彌補的,而第一個要找的人就是老公。所以妻子不斷的在跟婆婆做比較,總是在丈夫耳邊訴說對婆婆的不滿,而男人的頭腦中會認為妻子無理取鬧,感到厭煩。如果我們理性地去分析,其實她並不是想讓丈夫不孝順,她只是想知道,在你的心理,誰是最重要的那個人。其實老公在這時可以明確的告訴她,「你就是第一位的」。因為在愛情的關係中,妻子一定是第一位的,而在親情的關係中,媽媽是第一位,二者並不矛盾。要讓妻子明白這一點,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去表達,處理好這兩種關係,你就可以在應該陪伴母親的時候陪伴母親,應該陪伴妻子的時候陪伴妻子,如果妻子能夠體會到你對她的愛,她是不會跟你在親情中爭位置的。親情和愛情本質上就不是一種情感,是沒有辦法比較的,所以放在兩個單獨的維度下,妻子和母親都是最重要的。

二、四個月到3歲的孩子需要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

4-10個月時孩子會爬了,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10-16個月孩子會走了,開始想要掙開媽媽的手;16個月-2歲半孩子會跑跳了,這個時候想要離開媽媽,但是還不放心,總是回頭看看媽媽在不在,一種似離非離的狀態。2歲半到3歲該去幼兒園了,和家長開始較長時間的分離。這些生理上的變化讓孩子自我探索外部世界的功能發展出來了。很多家長在這上時候怕孩子遇到危險,會進行言語上的警告,比如不能碰熱水杯會被燙著、不能摸電源會被電到等,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都被遏制住了,同時覺得周圍都是不安全的。在這個階段家長需要做什麼,孩子才能把這些功能和物理安全感全部保留住呢?那就是保證周圍的環境是安全,任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之內,翻滾爬走跑跳。很多家長為了不是去儘可能地消除外在的潛在的危險,而是阻止孩子邁出的腳步。

在4個月到三歲這個過程當中,安全感主要是由媽媽來提供的。我們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唯獨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母愛。如果母親在這個孩子拼命汲取安全感的階段,沒有給足「可以用情感和別人維持聯繫,而不一定非得要在一起」的安全感,在他和母親分離時,就會哭鬧,充滿不安和恐懼,害怕分離,無法獨立。比較典型的就是去幼兒園時分離焦慮的各種表現。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分享焦慮會很嚴重,甚至會延續到小學入學的時候。而安全感足的孩子,只需要提前熟悉一下老師、環境、就可以了。不足那就需要家長在家裡給孩子不斷的補充安全感,比如媽媽去上班,可以告訴孩子時鐘指到幾點的時候就回來了,如果加班回不來的話,到那個時間給孩子打個電話,告訴他當那個時鐘走到幾點的時候再回來。

媽媽在這個階段是如此的重要,那我們做什麼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呢?

一是要有良好的夫妻關係。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並不知道爸爸媽媽的關係是怎樣的,一旦兩個人吵架,孩子就會往自己身上歸因,會覺得「都是因為我不好,爸爸媽媽才會吵架」。所以夫妻吵架一定要遠離孩子,如果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發生了,那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可以吵架的,是可以生氣的,是可以表達情緒的,吵架並不代表爸爸媽媽關係不好,也不代表爸爸媽媽不愛你了,就算是吵了,還是會像以前一樣生活,爸爸媽媽的事情跟你是沒有關係的。這會讓孩子很踏實,否則孩子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已才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的。如果長時間讓孩子明白這種情況,孩子會自己去想,很多孩子不去上學,潛意識裡就是為了在家裡守著爸爸媽媽,他會覺得如果不守著,父母就會離婚。當然孩子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這個潛意識。所以孩子也說不清楚為什麼要待在家裡,這個家總讓他不安全,他覺得只要離開家就沒了,天就要塌了。家是孩子最重要地方,家沒了意味著將不能生存。所以孩子長大後也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會主動做這個家庭的拯救者,他要拯救爸爸媽媽的這段關係,他覺得父母關係不好,自己是有責任的,而事實是孩子並不能解決父母的問題,當孩子明白不能拯救父母的關係時,在結婚後潛意識裡就會想要去拯救自己的愛人,甚至自己兄弟姐妹的事也要管,要拯救人家的生活,在單位裡也會如此,認為哪裡都需要自己,誰的事情都要管。這就是夫妻關係不良對孩子的影響,

二是媽媽的情緒穩定。很多人有這種感覺,家裡只要女人穩了,家就穩了,女人的情緒穩定了,其它人都能吸收到安全感。

情緒穩定不代表沒有情緒。那什麼是情緒穩定呢?舉個例子會更容易理解。如果有人跟你說,在你的家裡有一個炸彈,這個炸彈在你家的陽臺上,大約在晚上9點爆炸,你會有什麼感覺?因為一切信息都是確定的,所以你感覺會是安全的。你知道它在哪兒,可以繞著它走,不碰到它;知道它幾點爆炸,這個時間你可以離開家,就不會被炸到;你還可以在爆炸前請拆彈專家來。但如果不幸的是,這上人只告訴了你家裡有炸彈,其它信息都沒說,你不知道它在哪兒,也不知道什麼時間爆炸,這個時候你回到家就會是小心翼翼的狀態,因為太危險了。其實孩子也是這樣的,如果家長憑情緒管理孩子,媽媽高興時孩子怎麼樣都可以,甚至孩子做錯了事,也不會被批評;媽媽不開心時,可能就會有無名火發到孩子身上,原來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也不行了,即使孩子今天做了需要媽媽表揚的事情,媽媽可能也會當沒看見。所以孩子會不踏實,行事需要看媽媽的情緒,不知道該怎麼做,媽媽才會開心。這就是不安全感。這種憑情緒管理孩子的方式無法培養孩子的自律,反而會造成孩子無所適從、情緒化、行為混亂、說謊、自我封閉等行為問題。正確的做法是,不管媽媽的情緒是怎樣的,孩子做了需要表揚的事就要表揚,做了錯事就要批評,跟媽媽的情緒無關,而是跟事情的屬性有關。這就是情緒穩定,媽媽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孩子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裡,就如同我們知道那個炸彈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要爆炸一樣,孩子就會避開媽媽的雷區。

做為媽媽同時也是妻子,為什麼情緒不穩定?有可能是夫妻關係不良,或者是原生家庭的經歷,比如在原生家庭當中受到過不平等的對待,也有可能在成長過程當中有過創傷事件等,身體裡積壓了很多情緒,當外界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激發了妻子的情緒。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社會和家庭的壓力過大。人天性欺軟怕硬,孩子在這上家裡對父母來說是最安全的,最沒有威脅力的。父母向他發一頓火,打他一頓,他不會對父母造成傷害,也不會離父母而去,就像踢貓事件一樣,可以說整個社會的壓力都堆在了孩子的身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家長的學習非常重要,我們首先要讓孩子不受傷害。

第三是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別是隔代撫養的孩子,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全權代辦不可取。人最大的安全感是「相信自己」,我有這個能力把事情做好。自信就是在不斷的實踐嘗試過程中,吸取教訓積累成功經驗而來的。孩子對事情的掌握感有所提高,能力有所提高,安全感就有所提高。所以為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另一個做法,就是從小讓他在能力範圍之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斷去嘗試,增加孩子的成功經驗,孩子越有能力、心理越安全、越自信、越踏實。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控制欲會比較強,讓別人一定按照他的意願行事。比如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妻子,當丈夫出去喝酒時,妻子會不厭其煩地多次撥打丈夫的電話。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丈夫也是如此,不讓妻子穿他認為不合適的衣服,不允許妻子跟某些人一起吃飯、一起工作,要求妻子時刻報備行蹤等。妻子肯定會非常累,如同又養了一個孩子的感覺。在工作團隊中、朋友中也是喜歡控制。

進入4-5歲這個階段,孩子需要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是肯定、讚美和認同。

這個時期孩子有了「我」的意識,需要有人對他們肯定和認同,這個年齡段孩子最關心的那些問題,是需要父親來告訴他的,比如告訴他,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長的好不好看,有沒有能力,漂亮不漂亮,聰明不聰明,帥不帥,好不好,可愛不可愛等等。在這個階段父親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在孩子努力的過程中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是自信的來源。你會發現,當一個人和他父親關係比較好的時候,長大後他的性別特徵會非常明顯,女人的柔美、男人的陽剛都具備得恰到好處。

據調查統計,在同性戀人群中,男性的比例要比女性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需要另外一個男人對他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如果在這個年齡段,父親告訴孩子,你是一個非常帥氣的男孩子,你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就都有了。也就是說在性別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

你還記得小時候父親對你說的那句影響你一生的肯定讚美認同的話語嗎?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6-7歲的孩子需要滿足的心理需求是學習、認知、模範

人是需要偶像的,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偶像。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去面對困難,如何處理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些事情都是需要父母給孩子做榜樣、做示範的,所謂言傳身教,身教是大於言傳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處理問題的方式,以及他情緒管理的方式等。他們正在學習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問題,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家庭不良習慣的終結者。

7歲之前必須要做好心理成長的建設,但如果因各種原因沒有做到,在以後的各年齡段都是可以彌補的,即便是70歲,如果能得到父母親的一句讚美,我們依然會很開心。同樣,我們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心理需求也是沒有得到的滿足,我們也可以有技巧地給父母滿足這些心理需求,誰先知道對方需要補充,就先去做,有意識的補充,會讓身邊的人和事都更加美好。不論是孩子還是老人、是親人還是朋友,都活得快樂和自在,如同他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狀態。

相關焦點

  •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對你有多大影響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 都說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那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每一個人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事實上都在經歷一個:重塑你自己形象的過程。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你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認識自己。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體現在這個人生命的所有方面,最重大的影響在於對家庭和婚姻的認識,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能力。
  •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時間:2020-04-02 17:05   來源:美一下女性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會聽到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兩種術語,分別代表的家庭情況是不一樣的,其中原生家庭什麼意思呢?
  • 不要輕視「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這讓我覺得很痛苦,只想趕緊離開現在的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在結婚之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難念的經,不僅僅是夫妻之間的問題,還有孩子和父母的問題。父母如何影響孩子?
  • 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在原生家庭長到二十多歲甚至三十多歲,和它有著深刻的聯繫。在我們樹立生活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的人的行為與言語,所以長大後的觀念和行為不可避免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與之相同,或反其道而行。那麼,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
    在幾年之前,人們對原生家庭這個詞,是沒有一點兒概念的,近幾年隨著反應原生家庭的影視劇的熱播,原生家庭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並且被大家熱烈的討論著。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這是百度百科對原生家庭的解釋。也就是未婚的兒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在看電視劇《三十而已》發現,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顧佳14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被迫懂事,獨立。而陳嶼,他從小被打罵著長大,所以他的性格特別的自私以及陰沉。「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做,你再看看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再這樣子,我就不要你了!」 家應該是個溫暖的地方,卻有時候總讓人受傷。
  • 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都挺好原生家庭對蘇明玉有哪些影響
    【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都挺好原生家庭對蘇明玉有哪些影響】近日《都挺好》熱播,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詞,就是原生家庭。有的網友並不知道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個概念在《奇葩大會》中有過涉及,不過大家也是懵懵懂懂。其實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其實很大的。  原生家庭說的其實就是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家庭,沒有兒媳婦,沒有女婿的家庭。
  • 原生家庭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感生活,它到底影響了哪些方面呢?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人的選擇?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用說,非常大,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感生活。到底影響哪些方面呢?婆婆一直做家務,而公公什麼都不用做,就是當甩手掌柜。所以,男人以為女人就應該做家務,這才是女人的本分。而妻子的家庭裡父母非常和諧,爸爸常常幫助媽媽做家務,做飯等等,所以,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經常產生問題,兩個人越吵越大。原生家庭中很多小的差異都可能成為婚姻衝突的起因。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好的原生家庭可以然後培養出敢愛敢恨,安全感十足,又有自信的女孩子。不好的原生家庭培養出的女孩子會自卑膽小敏感多疑,甚至會毀了孩子一輩子。如果家庭很好,孩子很幸福的話,怎麼會去犯罪呢。正在吸收周圍所有壞的好的,正在努力辨認這個世界的青少年,如果家人正確的引導他們,他們怎麼會去犯罪呢。去年上海有一個男孩在高架上和母親發生爭吵,母親生氣的讓他去死。隨後男孩就開了車門,從高架上跳了下去。男孩母親緊隨其後沒有抓到孩子,一條年輕的生命就當著他媽媽的面跳下去了。
  •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這一話題,隨著《聽見她說》電影的上線,而再次被大家熱議。 電影《聽見她說》中的章節中講述了一個叫小雨的女孩,生活在原生家庭各種控制的高壓之下,她倍感壓抑。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你被什麼傷害過,就恐懼什麼。人對痛苦的記憶總是比快樂更深刻。不管發給你什麼牌,努力打好它,就等於做對了人生大部分事情。
  • 貧窮與原生家庭,到底哪一個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更大?
    來自原生家庭的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會受到家庭成員的影響,也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這些影響並未留意,但其實我們的外在行為都在重複著家庭成員及環境對於我們的影響,這就是最早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圖片來源於網絡她也在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究竟貧窮與原生家庭,到底哪一個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更大?其實真正應該面對的問題是自己對於原生家庭的看法。
  • 原生家庭只能影響你一陣子,不能決定你一輩子
    隨著時代的變化,「原生家庭 」 這一詞被更多人熟知,但是很遺憾的是「原生家庭」成為了這一代年輕人生活不順的背鍋俠,任何的不順心,過得不好,都要埋怨原生家庭,而自己卻不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你的問題來自於哪裡?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身體的我們暫且放下不說,性格上的不健全或者缺失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們原生家庭的影響,這是弗派心理學的主流說法。可以說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上有任何毛病都可以從原生家庭找到原因,但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原生家庭是怎樣對你產生影響?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我有一位朋友的姐姐家住四線城市,父母算是中產階級,而且放在那個年代來說是高學歷的人。
  • 原生家庭對人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後組建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原生家庭,後來組成的家庭稱為再生家庭。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其中,凌霄這個角色引起了熱議。由一開始喜歡宋威龍飾演的凌霄這一角色,到現在對這一角色的爭議,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意識層面的,更多是潛意識層面的。這意味著你的很多不好的行為模式明明是父母的傳承,但你自己根本沒發現,甚至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父母一直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希望所有人都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 四張圖帶你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你!
    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就像一根隱形的藤蔓,看似無形,卻將我們和過去緊緊纏繞。原生家庭竟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不妨請和我一起來看看原生家庭如何潛移默化的「影響」你。首先調整你的情緒,深深地吸氣呼氣,慢慢靜下心來...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憑直覺從以下四張牌中選擇一張。
  • 所謂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否被妖魔化了?
    曾經我也認為原生家庭一直對我有影響,造成現在的各種問題。我媽很強勢,什麼事都管,控制欲望強,我煩,抱怨她,指責她。直到前幾個月,和多年不見的同學喝酒,閒聊之際,提到原生家庭問題,同學抱怨父母忙著上班,沒人管他,我抱怨我媽管的太多。我常常想起這段對話,我倆抱怨原生家庭的主要問題竟然相反,一個管得多,一個管得少。
  • 原生家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相信大家對原生家庭這個字都不陌生,很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長大,是幸運的。可也有這樣一類人群,從小就收到了家庭的傷害,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在外來的人際交往中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對孩子進行毆打、語言暴力、夫妻感情的不和發洩在孩子身上等等。沒有過分的只有更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