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如來不負卿

2021-02-23 昭昭之宇珞珞如石

之所以以此為題,除了本篇文章是因這部小說而起,更因我特別喜歡這句詩。連同其上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將人生之艱難,世事難兩全的境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得之必有所失,就好像老子說的禍福相依一樣。既要一心一意修行佛法,又不覺在愛欲中不可自拔,這是多麼不可能之事啊,然而此部小說真的做到了!呵呵。

 

《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小春,講的是,現代才女艾晴通過時光穿梭回到東晉時期,與一代高僧鳩摩羅什 分別相遇在少年時代,相戀在青年時代,相融在中年時代以及相伴在老年時代的四段經歷。

 

在這部小說裡,鳩摩羅什一步步走下神壇,少年成名的高僧遇到從現代穿越回去的歷史系高材生艾晴,二人互為師徒,相互成就,在互助學習與交流中暗生情愫,相知相惜,最終借外力成就一段不倫之戀。

 

當然,這很可能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據《高僧傳》,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所固辭?」乃飲以醇酒,同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汙其節。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

 

《晉書》裡又說,鳩摩羅什在登壇講經時言:有二小兒登吾肩,欲彰需婦人。

 

網上對晉書所言詬病很多,畢竟在公眾場合,又是講經過程中,在如此莊嚴肅穆的場合,即便是一個普通人也不會作出如此匪夷所思之事,何況僧人?所以我不是很信晉書的記載內容。

 

然而,從各種資料看,鳩摩羅什可能真的破色戒了。不然以他對中原佛教的貢獻及譯作的廣為流傳,為何名望遠不及玄奘?這真真令人扼腕嘆息!

 

鳩摩羅什所譯佛經及著作我沒有認認真真的讀完過一本,但其所譯之《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經》、《普門品》我都粗略的翻過,都會看到這個名字,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以往默默的念一念,對於這名精通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充滿敬佩,畢竟他是1600多年前的「外國人」,其譯作在現在看來,依然文辭優美、行文簡潔流暢。

 

據說鳩摩羅什出生之後,在其出生地龜茲國就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如果鳩摩羅什36歲還沒有破色戒,那他將會成為這個世界上的第二個佛陀。」長大後,鳩摩羅什名滿西域,也一直堅守「色戒」。

 

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樣一名天分極高、才華橫溢的少年得到的高僧,竟然被他心心念念想要去傳法、度化的漢人所毀。呂光啊呂光,你大概現在還在無間地獄為你當年犯下的滔天罪行贖罪!

 

在這部小說裡,鳩摩羅什的破色戒並演繹為「愛的成全」。在這部小說裡,鳩摩羅什不再是一名僧侶,畢竟從心靈到身體,鳩摩羅什徹底沉淪,雖然他依然遵從佛祖之意,歷經艱難,將大乘佛經傳播至中原大地,然而他與艾晴多次身心交融,甚至孕育了後代,不免讓我質疑,這樣的鳩摩羅什還能叫僧人嗎?還能稱之為法師嗎?尤其是兩人的情愛場面,寫得直白而香豔,讓我非常反感。這完全就是一種褻瀆!!!

 

鳩摩羅什可是後世公認的三藏法師,法師可不是一個普通僧人就有資格叫的,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七、澄觀之《華嚴經疏》卷四十三等記載,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法師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則能成就眾相圓滿。(二)行四法,即:(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詞章句。(2)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之相。(3)得禪定智慧,於諸種經法中,能隨順而無諍。(4)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

 

《高僧傳》又提及,他常說自己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

 

縱觀鳩摩羅什的一生,自小衣食無憂,養尊處優,智慧早開,唯一的汙點就是破色戒,此即其自言之臭泥。但小說中,鳩摩羅什又是自願還俗,又是生孩子,若真的甘之如飴,如何配得上「不增不減如法而行」一說?

 

有人會問,鳩摩羅什如果真的高潔,為什麼在逼迫下不通過自盡的方式保全名聲?誠然,自盡可以保全名聲,而他也永遠都是完美無瑕的高僧,受萬世膜拜。更何況,在那樣易子而食的人間地獄中,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何必要忍受那樣的屈辱,摧毀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知道,精神上的痛苦遠甚於肉體。

 

在夜風中跑步時,我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我想,他真的是一名「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的大乘佛教徒。

 

小時候的鳩摩羅什習的是小乘佛法,專注自我修行。然而在他青年時,他開始接觸大乘佛法,經過反覆的掙扎和思考,鳩摩羅什 非常堅定的改信大乘佛法,而且在他的影響下,整個龜茲國也是大乘佛法盛行一時。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覺他,普度眾生。因此,在那個戰火紛飛、道德淪喪的長達300年的黑暗時代,遵大乘佛法的鳩摩羅什 一定是不忍看到百姓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毫無希望,因而寧可放棄了成全自我,也要將眾生送至彼岸。

 

鳩摩羅什被呂光圈禁在姑臧長達十六、十七年,而史書對他這段經歷的記錄也是一片空白。直至晚年,姚興攻破後涼,親迎他入長安,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他主持譯經事業。之後十餘年間,鳩摩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據《出三藏記集》,他翻譯的佛學作品多達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開元釋教錄》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金剛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都出自他之口筆。

 

如果你都沒看過以上譯作,不要緊,你一定聽過這句耳熟能詳的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經典之作正是出自鳩摩羅什。

 

雖然《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部小說,並無貶低鳩摩羅什之意,僅從女性角度,杜撰了一段不為不倫之戀。但在我看來,放在鳩摩羅什身上,但卻是對他悲憫眾生的慈悲心褻瀆甚深!儘管只是網絡小說,很可能對一些不求真義的讀者當做現實去看待。至於本文其他的不嚴謹、邏輯不通之處,比如艾晴私自逃出圈禁之地,呂光為何沒有大肆捕捉等問題,就不提了,此文最終沒有出版,也可見爭議太多,問題太多。

 

看過數十本穿越小說,穿越的年代、身份各個不同,第一次為一部小說寫讀後感。看完小說,久久不能平復心境,又為此看了《河西走廊》、《消失的綠洲古國》、《心經》等相關作品,深為鳩摩羅什嘆息。

相關焦點

  • 那個沉迷愛情的詩人,不負如來不負卿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的愛情被我們捨棄了,甚至覺得他們不該有愛情。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首詩出自西藏詩人倉央嘉措,也是活佛轉世的倉央嘉措。「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 《不負如來不負卿》鳩摩羅什和《誤佛》青燈,僧俗戀cp你站誰?
    如倉央嘉措詩中所言:「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美好愛情和清規戒律的矛盾常常難以化解,可是,在一些小說裡另有一番美好境界——世間可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鳩摩羅什、《誤佛》的青燈大師,都是功成名就的得道高僧,卻也愛一人極深,寧入地獄也要和心愛之人相伴左右,兩者的愛情都結了美好的果子。
  •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倉央嘉措寫的,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喇嘛。同樣是僧人的他,居然看透了這紅塵愛情,作出如此愛恨兩難,忠義不成兩的詩句。而這句詩意思是:世間哪裡有讓你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辜負如來,又不辜負她。與《女兒國》中的唐僧與女兒國國主的內心經歷何曾相似。
  • 倉央嘉措最美詩作: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命運散布的光,照耀在神聖的布達拉宮,終年不化的雪山,囚禁著這片聖潔大地的王。一道來自遙遠中原大地的聖旨,讓這位不聽、不看、不想的六世班禪,踏上了遠離故鄉的不歸路,去面見那個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佛不在案臺,佛不在宮殿,佛不在寺廟,佛一直就在心中。倉央嘉措緩緩睜開了眼睛,遙望著那遠去的少女的背影,壓在心中的佛,那一雙七分閉、三分睜的眼睛,竟然也流出了淚水。情在何處?一花一木是情,巫山滄海是情,春去秋來亦是情。
  • 《不負如來不負卿》:穿越千年,只為遇見你——鳩摩羅什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西域的滾滾黃沙,淹沒了曾經繁榮的龜茲,而明珠一般的你,經過歷史的洗禮,愈發璀璨。我曾想:能和唐三藏並列的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後人的歷史說:你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譯經和佛學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安利古言不負如來不負卿,男主是和尚,欲望與信念的抉擇
    第一本《不負如來不負卿》小春簡介:主要講述了艾晴,為驗證歷史做了試驗小白鼠,幾次三番被推進時空穿越機。由於冥冥中的命運牽絆,她遇見了千古有名的高僧鳩摩羅什。「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溼淤泥乃生此花。」 飽受多舛的坎坷,歷盡人間風霜,成就了一代大師,能成就一生的愛戀麼?紅塵之外的佛與法,凡塵俗世的情與愛。駝鈴悠悠,唱響西域。那段遺落在1650年前絲綢之路上的純真戀情,又如何做到如來與卿兩不負·.....自慚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誤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清冷禁慾和尚文: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看過《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小可愛千萬不要錯過!下面的小說有虐有甜,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南瓜先看為敬!01《嫁給一個和尚》by羅青梅南瓜短評:南瓜有時候是那種很喜歡看狗血的人,這本書的名字雖然有點不吸引人,文案也一般般。
  • 《不負如來不負卿》:我走過山轉過水,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剛剛讀完姚敏的《不負如來不負卿》。合上書本我仿佛透過薄薄的霧氣,看到了倉央嘉措。他穿著赤色衣衫,輕聲念著佛經,他在為眾人祈福。他清瘦的臉龐上帶著淡淡的憂傷,少年啊你心裡是否也有無法與人訴說的秘密?初讀姚敏的這本《不負如來不負卿》時,就被裡邊的文字深深吸引。姚敏用優美的文字,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多情、痛苦、又無可奈何的倉央嘉措。作者用細膩的手法,描寫倉央嘉措的內心掙扎,中間穿插自己的所見所聞,中間的轉換很自然。整本書以第一人稱描述了倉央嘉措的一生。
  • 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到最後,愛情都是用來犧牲的?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本是倉央嘉措的詩,倉央嘉措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而唐僧是唐朝太宗年間的人。唐僧西天取經之時,並無這首詩的存在,可這首詩卻真真切切地表達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或者說,這部電影就是把這首詩當作了主題。
  • 《不負如來不負卿》艾晴獻身羅坻:這一刻,請你明白我的心意
    在重溫了電視劇版的《不負如來不負卿》之後,我便去將原著完整的瀏覽了一遍。不可否認,原著的精彩程度是電視劇遠遠及不上的。艾晴與羅坻心中對彼此的愛意,在小說中以第一人稱體現的淋漓盡致。羅坻對艾晴的渴望,一點一滴的都在書中展露。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你真的了解倉央嘉措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最負盛名的一句話,可你真的懂它其中的意思嗎?這份愛,就註定了不可能。終於在一個大雪的夜裡,他們發現了這個秘密,處死了那個姑娘,軟禁了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我害怕我對你的感情會辜負了天下人,想要割斷自己的感情可是又怕負了你,世界上哪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可以讓我不負如來,不負你。如果動了情,就會辜負了如來的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已指明他的矛盾生活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抉擇而矛盾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一個溫情且世間最美的情郎
    原創首發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一個溫情且世間最美的情郎他一生只喜歡寫情詩,字字珠璣,句句驚豔,意境很唯美,有些詩美到令人心碎,倍受後人追捧。住進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1682年,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圓寂,他的親信弟子桑傑嘉措,為了繼續利用五世達賴的權威掌管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事務,秘不發喪,只向外界宣布,羅桑嘉措已「入定」,將無限期地修行,謝絕來訪,今後一切事務均由他負責處理。桑傑嘉措一面欺瞞僧侶民眾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間尋找轉世靈童,它日一旦真相敗露,也能馬上迎六世達賴入宮。
  • 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麼美的句子到底是誰寫的?大部分人都誤解了!
    如果說「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苦苦的相思,那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深沉的哀豔,它們都代表著長久的思念;「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苦於無法相見卻又能堅守,這份愛讓人心癢難止,又讓人忘返流連。這些感情雖然令人寂寞難捱,但終究是可以實現的,即使是鵲橋相會等待一年只為一面,那也是有所期盼的。
  • 推薦6本男主是和尚/道士的小說,《不負如來不負卿》出來打頭陣
    本期整理的是推薦6本男主是和尚/道士的小說,《不負如來不負卿》出來打頭陣。1、書名:《觀澄》 作者:是辭喵妹短評:女主本來是一團煙霧,還未修煉成型的時候在棺材裡待著的,男主還小的時候就跟女主相遇了,等他長大後女主化身成女子前去找他,女主追的男主。
  • 「寧負如來不負卿」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很喜歡的幾句詩,是這麼寫的:「一盞青燈伴古佛,半為修行半入魔,從此青燈伴古佛,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幾句詩在我看來,是非常唯美的。表達了古代詩人的孤獨,孤寂,與對愛情與事物執著追求和期盼。但是,還有一句,叫做「寧負如來不負卿」,很多人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其實在筆者看來,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就是寧可辜負如來,也不有負於「你」,其中,這個「卿」指的就是你,也就是「愛人」、「朋友」,「兄弟」的意思。但,大多數情況,所表達的還是愛人。
  • 不負天平不負卿
    不負天平不負卿 2020-12-18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生若只如初見,不負如來不負卿」‖當納蘭性德遇見倉央嘉措
    流水清澈淡泊、荷花出淤不染,亦為納蘭之真實寫照。納蘭天生超逸脫俗、才華出眾,金階玉堂、平步宦海,構成了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和壓抑。加之愛妻早亡,難圓舊夢,摯友聚散等,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流連嚮往。倉央嘉措,出生於農奴家庭,自幼隨母勞動。
  • 男主和尚文:《寧負如來不負卿》貧僧肉眼凡胎,不識真相有愧於你
    《寧負如來不負卿》作者:by三文魚簡介:男主和尚文,他九世修佛,一世入魔。他總是喚她孽障,初時她還辯論一番,後來只是一聲嘆息。初見他時,一身袈裟,明晃晃的刺眼。袈裟上的紅,比天邊的晚霞還蒙眼。白玉佛珠套在她身上,她一瞬間失了心。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荊棘鳥》拉爾夫與梅吉的愛情
    12年後,拉爾夫又一次回到澳大利亞休假,拉爾夫來到梅吉的地方,他看到一個12歲的漂亮小男孩,但是拉爾夫不知道那是他的孩子,梅吉從來沒有也不打算告訴拉爾夫真相。也許是命運使然,拉爾夫的兒子戴恩也對神職充滿了嚮往,一心想要侍奉上帝,在戴恩看來,拉爾夫是一個完美的、虔誠的教士,他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於是梅吉把戴恩送到了羅馬讓拉爾夫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