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以此為題,除了本篇文章是因這部小說而起,更因我特別喜歡這句詩。連同其上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將人生之艱難,世事難兩全的境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得之必有所失,就好像老子說的禍福相依一樣。既要一心一意修行佛法,又不覺在愛欲中不可自拔,這是多麼不可能之事啊,然而此部小說真的做到了!呵呵。
《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小春,講的是,現代才女艾晴通過時光穿梭回到東晉時期,與一代高僧鳩摩羅什 分別相遇在少年時代,相戀在青年時代,相融在中年時代以及相伴在老年時代的四段經歷。
在這部小說裡,鳩摩羅什一步步走下神壇,少年成名的高僧遇到從現代穿越回去的歷史系高材生艾晴,二人互為師徒,相互成就,在互助學習與交流中暗生情愫,相知相惜,最終借外力成就一段不倫之戀。
當然,這很可能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據《高僧傳》,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所固辭?」乃飲以醇酒,同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汙其節。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
《晉書》裡又說,鳩摩羅什在登壇講經時言:有二小兒登吾肩,欲彰需婦人。
網上對晉書所言詬病很多,畢竟在公眾場合,又是講經過程中,在如此莊嚴肅穆的場合,即便是一個普通人也不會作出如此匪夷所思之事,何況僧人?所以我不是很信晉書的記載內容。
然而,從各種資料看,鳩摩羅什可能真的破色戒了。不然以他對中原佛教的貢獻及譯作的廣為流傳,為何名望遠不及玄奘?這真真令人扼腕嘆息!
鳩摩羅什所譯佛經及著作我沒有認認真真的讀完過一本,但其所譯之《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經》、《普門品》我都粗略的翻過,都會看到這個名字,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以往默默的念一念,對於這名精通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充滿敬佩,畢竟他是1600多年前的「外國人」,其譯作在現在看來,依然文辭優美、行文簡潔流暢。
據說鳩摩羅什出生之後,在其出生地龜茲國就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如果鳩摩羅什36歲還沒有破色戒,那他將會成為這個世界上的第二個佛陀。」長大後,鳩摩羅什名滿西域,也一直堅守「色戒」。
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樣一名天分極高、才華橫溢的少年得到的高僧,竟然被他心心念念想要去傳法、度化的漢人所毀。呂光啊呂光,你大概現在還在無間地獄為你當年犯下的滔天罪行贖罪!
在這部小說裡,鳩摩羅什的破色戒並演繹為「愛的成全」。在這部小說裡,鳩摩羅什不再是一名僧侶,畢竟從心靈到身體,鳩摩羅什徹底沉淪,雖然他依然遵從佛祖之意,歷經艱難,將大乘佛經傳播至中原大地,然而他與艾晴多次身心交融,甚至孕育了後代,不免讓我質疑,這樣的鳩摩羅什還能叫僧人嗎?還能稱之為法師嗎?尤其是兩人的情愛場面,寫得直白而香豔,讓我非常反感。這完全就是一種褻瀆!!!
鳩摩羅什可是後世公認的三藏法師,法師可不是一個普通僧人就有資格叫的,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七、澄觀之《華嚴經疏》卷四十三等記載,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法師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則能成就眾相圓滿。(二)行四法,即:(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詞章句。(2)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之相。(3)得禪定智慧,於諸種經法中,能隨順而無諍。(4)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
《高僧傳》又提及,他常說自己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
縱觀鳩摩羅什的一生,自小衣食無憂,養尊處優,智慧早開,唯一的汙點就是破色戒,此即其自言之臭泥。但小說中,鳩摩羅什又是自願還俗,又是生孩子,若真的甘之如飴,如何配得上「不增不減如法而行」一說?
有人會問,鳩摩羅什如果真的高潔,為什麼在逼迫下不通過自盡的方式保全名聲?誠然,自盡可以保全名聲,而他也永遠都是完美無瑕的高僧,受萬世膜拜。更何況,在那樣易子而食的人間地獄中,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何必要忍受那樣的屈辱,摧毀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知道,精神上的痛苦遠甚於肉體。
在夜風中跑步時,我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我想,他真的是一名「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的大乘佛教徒。
小時候的鳩摩羅什習的是小乘佛法,專注自我修行。然而在他青年時,他開始接觸大乘佛法,經過反覆的掙扎和思考,鳩摩羅什 非常堅定的改信大乘佛法,而且在他的影響下,整個龜茲國也是大乘佛法盛行一時。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覺他,普度眾生。因此,在那個戰火紛飛、道德淪喪的長達300年的黑暗時代,遵大乘佛法的鳩摩羅什 一定是不忍看到百姓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毫無希望,因而寧可放棄了成全自我,也要將眾生送至彼岸。
鳩摩羅什被呂光圈禁在姑臧長達十六、十七年,而史書對他這段經歷的記錄也是一片空白。直至晚年,姚興攻破後涼,親迎他入長安,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他主持譯經事業。之後十餘年間,鳩摩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據《出三藏記集》,他翻譯的佛學作品多達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開元釋教錄》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金剛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都出自他之口筆。
如果你都沒看過以上譯作,不要緊,你一定聽過這句耳熟能詳的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經典之作正是出自鳩摩羅什。
雖然《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部小說,並無貶低鳩摩羅什之意,僅從女性角度,杜撰了一段不為不倫之戀。但在我看來,放在鳩摩羅什身上,但卻是對他悲憫眾生的慈悲心褻瀆甚深!儘管只是網絡小說,很可能對一些不求真義的讀者當做現實去看待。至於本文其他的不嚴謹、邏輯不通之處,比如艾晴私自逃出圈禁之地,呂光為何沒有大肆捕捉等問題,就不提了,此文最終沒有出版,也可見爭議太多,問題太多。
看過數十本穿越小說,穿越的年代、身份各個不同,第一次為一部小說寫讀後感。看完小說,久久不能平復心境,又為此看了《河西走廊》、《消失的綠洲古國》、《心經》等相關作品,深為鳩摩羅什嘆息。